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495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3文档格式.docx

(5)教师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和传统的教师反思一致,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问题设计及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6)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是“三件宝”的集中体现,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每一个导学案进行整理归类,并妥善保存。

作为今后复习资料使用的导学案,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学生的记录情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4、导学案与学案、教案的区别

传统备课

导学案设计

指导思想

以“教”为中心,考虑怎样“教”好

立足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备课设计

以教师教学经验为基础

以学生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为基础

教学目标

从教师角度制定,比较抽象、不好操作

从学生学的角度制定,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

教学策略

重视教法

重学法的引领

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

多元评价

过程预设

教师按照教案预设的静态过程忠实执行

流程预设,动态生成

教材观

教教材

用教材

二、导学案的基本要素

一节导学案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显性的基本要素和隐性的基本要素。

(一)显性的基本要素

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新知导读或知识链接、学习流程、练习反馈、教与学评价。

但要注意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在某些要素上有所侧重。

(二)隐性的基本要素

主要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也就是说每设计一篇导学案要根据教学内容、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高效课堂的需要,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现有知识进行分析,才能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而不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想当然。

学情调查可以不写在导学案上,但却是一篇导学案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三、导学案的组成

(一)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板块

1、学习内容;

2、学习目标;

3、重难点;

4、时间预设;

5、知识链接;

6、学法指导;

7、学习过程;

8、达标检测;

9、教与学反思

(二)板块解读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导学案中体现时一般可用传统教案中的课题或具体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

比如数学学科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学习内容就可定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一般上目标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语言要以学生的语气来写,浅显易懂。

(4)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3.重难点

(1)确定方法

与传统教案中的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方法有相通之处,要根据一节课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的学情情况制定。

(2)呈现方式

a、单列。

b、如果和学习目标中的内容相同,也可以在目标中将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时间预设

巴班斯基强调,全面的质量标准必须考虑时间因素,不能靠增加学业负担来提高水平。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中每项活动和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不断调整时间的分配,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5、知识链接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

前置测评、诊断检测、温故知新等。

该环节的作用:

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语文学科的知识链接还可以是补充与课文学习相关的材料。

比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水城威尼斯的基本情况可以作为知识链接。

6、学法指导

(1)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

如:

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语言要温馨,比如,在语文学科的导学案中可以写上“容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的偏旁和笔画,不妨用红笔描一描”等;

数学导学案上可以标出学习的重难点、关键词、遇到的问题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渐渗透各种方法。

(2)指导方法:

可在导学案中标出,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7、学习过程

(1)预习:

指新授课前的简要预习,非第一课时的导学案前置。

要求明内容、会方法、成习惯。

(2)上课:

五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明要求、成习惯、促高效。

独学:

要做到特定时间具体内容的独立学习;

对学:

注重对学的形式和效率;

群学:

小组做到快速有效的进入学习状态;

展示:

小组成员展示分工合理,注重组展效果;

评价:

强化对展示内容的评价,遵循方式、习惯与展示内

容并重的原则。

8、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

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

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9、教与学

(1)教师的思考:

可以是教师的课前备课,可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些细节的深刻见解,也可以是课后教师纵观全局的课后反思。

一般而言,大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思考。

这里指教师对本节课的授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内容(章、节、课时及授课的题目)、教学目的(不必过多叙述,但它对以后查阅有重要作用)的思考。

b、对教学流程的思考。

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师可以对预习——自学——合作——展示——探究——检测等整体教学环节进行思考,也可以就印象深刻的一个环节进行思考。

c、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思考。

高效课堂强调的是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师要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参与合作、交流展示、质疑问难等情况。

针对学生反馈出的种种状况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

d、对教学机智的思考 

要总结教学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和针对某一问题的巧妙做法。

这些东西日积月累,就会使我们逐渐地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

e、对课堂评价的思考

高效课堂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鼓励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要关注课堂中评价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的效果。

(2)学生的思考:

课堂上的收获或存在的疑问

a、学生随时记录各自在学习过程的解题思路、知识点概括、产生的疑问等,以利于课堂上进行交流。

b、学生及时总结一节课中知识、能力、情感上的收获,及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四、导学案编写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为谁而编)。

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学性原则(重在导学)。

“导”就是指导、引导;

“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行为;

“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3.探究性原则(给结论还是给过程)。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捷化”。

4.层次性原则。

(遵循两个逻辑)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5.实用性原则(便于师生操作)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

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便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6.规范性原则(基本结构统一)

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7.问题化原则(回到知识源头)

将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是导学案导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学习的控制器和推动器。

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具体的情景或课堂活动中,尽力做到知识问题化。

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

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打好基础,又要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练习,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

五、导学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导学案是决定课堂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体现我们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文本,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和“方向盘”。

导学案的编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钻研教材是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导学案编写前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重难点,提炼知识脉络,研究学法,探寻规律,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目标落实是关键

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都要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怎么定?

如何学?

如何练?

如何检测?

所有的导学环节和当堂检测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吻合。

3.梯度上升讲实效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步要做什么,必须一目了然,不能无从下手。

一般地说,依托导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导学问题,并做好目标检测。

4.学法指导在其中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如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学哪些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对学生遇到的难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导学案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如:

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双色笔的使用、小组合作的技巧、问题展示的指导等。

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最好能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指导线。

5.分层学习重差异

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

即把知识转化为导学问题、探究问题,把问题按阶梯式由易到难呈现出来。

设计问题要本着以下要求:

(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

(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

(4)设计的问题或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照搬原文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5)设计的问题所用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通常针对学生层次,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

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

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

力求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

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总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六、导学案的形成

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参与备课的教师要依据课标,通览教材,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初备,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困惑与反思。

只有组织者和参与者从思想和内容两方面均做好准备,集体备课才能有内容可备,才能有效、顺利的进行。

主要历经一下程序:

(1)单元内容个备——形成单元初案

先由年级组教师分工进行单元个备,主备人要梳理本单元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形成单元初案。

(2)单元内容集备——完善单元初案

先由主备人进行讲解,组内其他教师进行补充、完善,统一单元知识重难点。

接着组内分工,按单元课题具体分配教学内容。

(3)课时内容个备——形成课时初案

按照本单元知识重难点,年级组成员分别承担课时内容,进行课题个备,形成课题初案。

(4)课时内容集备——完善课时初案

组织二次集备,课时主备人针对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组内其他教师就导学案各环节内容、学法指导、展示环节和课堂常规进行补充完善。

(5)主备人整理细案——交付审核印刷案

课题主备人根据大家意见,整理成细案,经学科组长审核,印制发放。

(6)个人增减——形成个性导学案

教师拿到细案,根据各班学情,个人教学特色,用红笔批注增删内容,形成个人最终的使用案。

(7)课后反思——形成课后修订案

教师上课后,针对学情,及时进行反思,并对导学案进行修改、补充、总结、提升,形成补案,供以后教学使用。

开学前先对各单元进行分工初备,然后年级组进行集备,补充、完善,统一单元知识重难点,并至少备出前一周的课。

开学后每周要下周的导学案进行集备,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课堂使用经历,做“最后修订”。

七、导学案的使用

(一)导学案的印发

导学案使用初期每节课都要印发。

当应用够熟练后,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掌握。

例如数学新知探究课,每节课必须印发;

练习巩固课可利用书后练习;

复习提升课利用试卷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来当导学案使用。

而且语文学科一份导学案可用两个课时或三个课时。

导学案导学案的收发要针对课型和学生年龄灵活掌握。

自学能力较强的班级可以提前印发,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用双色笔画出重点、难点或疑问;

当然也可以在课上发导学案,让学生在课上完成预习在进行展示交流。

要科学、合理、充分的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的活页形式可用来专门收集留存资料,让师生自建个人学习档案,形成分类归纳整理的习惯。

(二)导学案的使用技巧

“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被称为高效课堂“三件宝”。

“活页夹”是专门用来搜集、留存“导学案”的。

“双色笔”在高效课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

一般要求学生在接到“导学案”后,即进入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自学。

在自学中一旦遇到“拦路虎”,就让学生用“双色笔”把不会的问题标注出来,让他们明确课堂学习的基本目标,并让学生知道,把不会的问题学会,其实就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

“双色笔”标注法,让学生在“自学”中确立个人化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对学”或者“群学”,解决自己存在的困惑,就算初步完成了任务。

学生在解决困惑之后,还应使用“双色笔”把曾经的“拦路虎”整理抄写在“纠错本”上。

一个学期下来,不同学生的个人化复习资料就汇集起来了。

这样在复习时就方便多了,针对性和目标性就更强了。

使用“学生三宝”的唯一目的是为学生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

初期给学生配备“三宝”,难免会出现“不会用”和“不习惯”的现象,需要教师经常适时指导。

学生自主了,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就不要了,没有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三宝”的巨大威力就很难发挥。

不让教师唱“独角戏”并非纵容学生再演另一幕“独角戏”,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换角色”,而是学生是主演,教师是配角,师生“合演”的戏才精彩。

(三)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中互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学习成果的基础。

学生通过课前自学,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就会集中在那些问题上,学习就会更有针对性。

导学案的设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中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难点,关注教师的引导及时消化新知和掌握新技能。

课中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先让学生对学,对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群学,同时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对群学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

(四)利用导学案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适时辅导

导学案上内容,尤其是达标测评要分层设计,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必须就努力完成最基础的题目,让他们能感受成功的快乐、品尝学习乐趣、树立自信心。

其次,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预习展示环节,一定要给这些孩子留下充分的展示机会。

另外还要注意这些问题:

1.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注意进行学习内容的辅导,力争日日清;

2.对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注意进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

3.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增强毅力,增强信心。

八、导学案的使用误区

导学案作为教学转型期的一个新生事物,教师在使用时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常见的有:

误区一:

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在导学案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了三维目标的制定问题。

一旦学习目标确定,就要在课堂实施和导学案使用中达成这一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前者为显性目标,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是具体的、可测的、易评价的;

后者为隐性目标,它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对知识的掌握、师生交流、合作等过程中,它是难测的,抽象的,不易评价的。

但是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影响是恒久的。

显性目标固然有利于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而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潜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显性目标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

任何知识的获得过程都含有隐性目标,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方法与情感因素,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学习。

误区二:

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

导学案不是一个单一性、封闭性的学习方案,而是一个既要有预设,又要考虑生成的过程性、开放性的设计,所以在导学案设计中留出了课堂上师生交往互动和动态生成的空间。

但是在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教案观念的影响,不考虑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情,以至于课堂出现生成时,教师不能灵活应对或者无视生成、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的导学案。

所以在导学案的使用中,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另一方面要灵活处理课堂上即时性的生成。

总之,课堂往往是因为有了生成,才显得更加精彩而“丰满”,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误区三:

重导学案的使用,轻教材的使用

导学案设计问题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是“二次加工”的过程,不能脱离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而单独存在。

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同样要对照教材和有关学习文本;

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要很好地与教材进行结合,指导学生将导学案和教材有效结合使用,避免走入只看导学案,不看教材的误区。

误区四:

重导学案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

导学案设计贯穿教与学的全程,这与过去教案不同。

它的设计除了课前的“预案”,还要体现课中的“续案”以及课后的“补案”。

所以,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实际上也是导学案的“再设计”过程。

这种“再设计”主要体现在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调整,基于课堂使用后的方案调整,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设计,课堂学习后的反思等等。

这些往往被教师所忽略,由于缺乏导学案的“再设计”,使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课堂上很多“再生资源”不能被很好地利用,也没能给备课组进行重新修订导学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误区五:

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

教师在学生使用导学案时会出现“一刀切”现象,让所有学生完成所有内容,一个标准来要求,这样会给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带来消极和被动情绪。

而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