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5424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Word格式.docx

小学——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

初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始学习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高中——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必修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内容不宜过分提高,可以在初中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注重对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由此看来,新课标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在2000年的指导纲要中,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并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的学生究竟学过哪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了多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与挑战就是要界定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

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补课)?

需要归纳总结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新课标还强调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要“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标中提到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

而在过去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是很少的,即使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少而又少的。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所面临的第三个问题与挑战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4)新课标强调学生要有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了课程的目标。

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单独的方面提出,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逐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所面临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5)新课标在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

新课标除了必修模块外,还引入了五个选修模块,如“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

“各选修模块是沿着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

”。

这里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也不同于以往所讲的VB程序设计,它不仅仅是一些控件对象及编程,而且是对算法的理解,对软件工程思想的挖掘;

“数据管理技术”要挖掘数据库技术思想和知识管理、知识发现等等。

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所面临的第五个问题就是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有关人工智能、数据管理、网络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等各种技术知识与应用,同时还要了解它背后更深层的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教师本身还需要再学习。

 

尽管新课标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与挑战,但二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一线教师与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很多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评价方法与经验,这些实践经验都可以直接借鉴到新课标的教学中去,帮助我们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

那么起点在哪里?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学生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同。

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初中开课的不均衡,硬件水平的不均衡,师资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知道,学生之中不乏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特别优秀的,但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边远地区(包括北京的远郊区),对信息技术工具一知半解的人又占多数。

在每年的高一新生入学后,我均要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一次摸底性的调查,2004年对在校的800名高一新生的调查表明,其中对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比较熟悉的学生约占10%,每种工具知道一点,但又不知如何使用的学生约占85%,而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约占5%。

当然,对于不同地区和学校还会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异是存在的,差异的结构是雷同的。

(2)自主学习能力不同。

除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上的差异外,针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里之所以强调自主学习能力,是鉴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现状,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教师将面临着双重重任:

技术应用的教学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而由于课时所限,又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上。

因此,更多的技能要靠学生自学去补上。

然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并不容我们乐观,在三年的新课标教学实践中我看到,由于长期采用STEPBYSTEP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牵着走,即使教师提供了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数学生也不去浏览,仍然要操作一步问一下教师。

只有少数学生(5%)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技术支持进行自主学习。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也是新课标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

(3)信息素养基础不同。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学习以及家庭社会各种方面的影响,凡是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然而,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的信息素养也是千差万别的。

在教学实践研究中,为了检测学生获取信息、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将全班同学以2-3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围绕“我的校园我的同学”确定小组主题,利用数码相机采集相关素材,利用图像处理工具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形成表达主题的作品。

接到任务的同学们都很兴奋,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了教室。

当我问起最早返回教室的学生拍摄的主题时,他们的回答却是“没考虑主题的事,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拍了好多的照片”,而有的小组学生则能够精心采集与他们要表达的主题相关的素材,有的小组学生为了抢拍符合主题的照片,拿着相机等待一周的时间。

新课标所面对的学生,可能会进行文字处理、会对某张图片进行处理、会制作动画,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自己的意愿,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中的信息素养。

(二)课程价值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什么是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

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

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2.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

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

3.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引出许多新问题。

如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

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

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

简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

信息道德决定在做的过程中能不能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乎信息伦理。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

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

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

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学习动机分析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

本来以为信息技术课会像初中时一样,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但从开学第一节课到现在,每节课的内容一直是满满的。

基本每节课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技术不说,信息课的作业就让我们花了不少的心思。

从网页的搜索引擎调查到自助游计划;

从图像处理系列作品到“flash”动画,我深深感觉到信息课要上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认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技术为工具,以及一点小灵感,小创意。

总的来说,上信息课是一件享受的事。

每次怀着一点小期待打开作业评价的时候,看到老师对自己的或肯定或建议,看到同学们精彩的作品,实在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期末时打开我的文件夹,里面整整齐齐的17次作业让我很有成就感,觉得之前课上的聚精会神,有时中午在机房里“埋头苦打”真的是值得的。

——摘自北大附中10届1020133同学高一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期末总结

具有挑战性,需要灵感与创意,可以尽情发挥的作业;

教师对作业的及时评价、反馈与激励;

让学生不断体会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就感,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关键要素。

老师特别温柔和善,特别爱学生,我很喜欢这个爱笑的老师,呵呵。

而且老师特别注重鼓励学生,这让我这个对信息不大擅长的同学,也对这门课越来越有兴趣和信心。

还有,讲课清晰通俗,如果认真听,肯定能顺利完成作业。

再有,我很喜欢老师的成绩统计表,非常人性化,不仅能了解自己的成绩动态,而且也可以与老师交流,一举两得。

最后,信息课很自由,上网,作业时间都由你自己决定,并不强制,却能把学生管理得很有序,这大概就是做老师的最高境界了吧。

——摘自12届1220234同学高一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期末总结

老师每次都非常认真地讲解,而且让我觉得比较好的是老师的讲解重点在于原理,而不是具体细节操作,可以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自己探索开发细节。

作业的形式也没有给我们很大的限制,留给我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老师判作业的认真程度也让我惊叹,而且不但有评分,还有评语和建议,甚至组间评价时每个同学给他人的评语也都认真看过,令我不得不佩服其耐心和敬业。

——摘自10届1020132同学高一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期末总结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蔼可亲、宽容乐观、认真敬业、精通业务、懂得赞赏的老师,是吸引学生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一学期的信息课很快就过去了,回想第一节课,长篇大论式的写作仍会令我不寒而栗。

然而,信息课却不像我想的那样乏味,反而越来越有趣了:

有自制旅游计划,课外拍照,搞笑PPT,校园故事,flash动画,等等…

每节课都十分自由、有趣,我的兴趣也一点点提高了,这和以往我印象中的信息课一点也不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信息魅力吧!

呵呵

——摘自10届1020237同学高一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期末总结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真正体会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是吸引学生的第三个关键因素。

(二)学生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课

我们关注一下学生总结中的关键词:

我感觉信息课十分有趣。

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更让我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体验到了收获的乐趣。

我的作业上榜的时候,觉得尤其高兴。

上信息课是一件享受的事。

看到老师对自己的或肯定或建议,看到同学们精彩的作品,实在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期末时打开我的文件夹,里面整整齐齐的17次作业让我很有成就感。

(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当一个人的行为完全是由个人的兴趣、好奇心、快乐体验等所引发时,就是出于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当一个人的行为是为了表扬、成绩、奖励、社会压力等所引发时,则是出于外部动机。

(四)学习理论

1.强化学习理论。

强调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外部事件。

(1)正强化:

通过奖赏刺激,让学生重复适当的行为。

如:

利用好成绩、赞扬和一些特权等来刺激、奖励学生,激发学生养成教师期望的习惯与行为方式。

(2)负强化:

通过迁移刺激,让学生重复适当的行为。

利用不好的成绩、惩罚、剥夺权利等来阻止学生的某些行为。

如一些小学生做作业是为了避免家长和老师的责骂。

2.需求学习理论。

人的任何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固有的需求和内在压力,而不是由外在的奖励和惩罚。

那么,人有哪些需求呢?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理论

一个人,只有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爱、自尊、归属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去满足更高一级的需求。

在学校,如果学生连低层次的需求也没有满足时,他们是不会去花精力学习的。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总是对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惩罚,这些学生是不会专心听讲的,因为他们总是担心被叫到,缺少情绪安全感。

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朋友或同伴,没有归属感,他是不太可能去学习的,他会去社会上找朋友或同伴。

需求学习理论要点:

当学生投入精力到学习中,主要是想满足三方面的需求:

成就

归属

影响力

成就动机

当学生努力学习一门学科或所求某个目标时,对成就(成功)的期望就非常明显。

对我们教师而言,当我们努力工作时,也非常希望看到成就。

归属动机

当学生重视同学间友谊和支持时,归属动机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了。

当老师重视同事间的友谊和支持时,老师的归属动机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影响力动机

而影响力动机主要体现在那些想控制自己的学习的学生或想在学校发展方面提高发言权的老师身上。

自尊与自信

当学生的成就感、归属感、影响力等情感受到挫折时,自尊和自信会受到打击,学生参与学校或课堂的活动会越来越少。

对于我们老师也一样,当这些情感遭受挫折时,老师会感到自己没能力、孤独、无足轻重。

“沉浸体验”

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并尽情享受其快乐的时刻,就达到了完美体验状态。

这应该是一个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人与事融为一体了。

这时,人做事也是最专注的,结果也是令人惊讶的。

由此,我想说:

信息技术课堂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情绪安全感

兴趣

成就感

归属感

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沉浸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策略及案例

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与内容,为了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尝试采用以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活动为线索的模式进行教学,辅以丰富的学习资源,详细的学习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重组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

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

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布置难易适中的实践内容。

给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一)重组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目前学生还不能在课后做作业,为了抓好巩固这一环节,教师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上做作业。

既然如此,课就不能再上成讲解、练习、再讲解、再练习的模式,而应该将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课堂分为学习新内容和学生实践两大部分。

我主张:

每周2课时,二节课连堂上,时间:

90分钟

我的课堂:

(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

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

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这种设计有时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有时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增删。

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专业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更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炼和探索。

(三)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其获取、管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习活动主题的设计是关键。

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主题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培养其信息素养,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与能力。

以下选取了两个我在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学活动案例。

教学活动案例1——我的名片

充分发挥想像力,利用WORD(也可以用图形图像工具)创作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人名片。

具体要求:

(1)页面大小为90mm×

55mm,页面方向为横向;

(2)名片为双面,中、英文各一面;

(3)基本要素:

标志——用图案或文字造型设计你的标志;

图案——形成名片特色;

轮廓——边框的设计;

名片持有人的姓名及职务;

名片持有人的单位及地址;

名片持有人通讯方式;

名片持有人业务领域;

(4)版面布局要合理,画面色彩要协调;

说明:

(1)名片的主要作用:

一是宣传,二是提供联系方式。

所以要便于记忆,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因此,名片的特征一定要明确。

首先要吸引人,易于识别;

主要信息要清楚明了;

构图完整、布局合理,设计要独特有创意。

(2)邮政编码的英文:

ZipCode

(3)名片评价参考标准(略)

本案例配合另一个教学活动“名片的评价”,通过让学生设计具体个性化、且与学生个人有着紧密关系的个性名片,让学生体验从分析实际需求(名片的作用),到选择工具,到制作具有个人色彩的信息作品、到展示交流的全过程。

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文字处理工具中“页面设置”“文本框”“绘图工具”等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可以深深吸引学生的。

教学活动案例2——我的校园我的同学

活动主题:

我的校园我的同学

活动形式:

小组协作

活动时间:

4次课(8课时)

活动过程:

(1)分组:

每组不多于3人。

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由老师调整后确认。

(2)每组选一位组长。

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作品制作与演示。

(3)确定本组作品主题。

并将作品主题、主要思路、人员及特长写成Word文档。

(4)每组使用数码相机,围绕小组作品主题拍摄相关素材照片若干。

(5)将采集的照片输入计算机。

(6)围绕小组主题使用图像处理工具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

(7)对加工后的图片进行合成。

(8)向全班同学汇报演示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价。

(1)作品要有创意,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紧紧围绕主题。

(2)要有一定的图片处理的技术含量。

(3)每位同学至少拍摄并处理2张图片。

(4)汇报作品时小组组长先做总的介绍,每位组员都要承担一定的汇报任务。

(5)评价为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

本案例以图像处理工具为载体,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生活为主题,让学生体验了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并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对所需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和管理,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即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使用图像处理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

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学习活动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在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采集素材、互相切磋技艺,尤其是汇报交流,各个小组各显神通,以各种方式把本组最精彩的画面展示在同学面前。

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如果每组同学人数过多,会给组织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通常3~5人较合适。

其二,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了个别学生偷懒的情况。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采取了先分工后合作的方式,前面几次课先每个人围绕主题各自处理图片,并作为每次课的个人作业,最后小组合作将每个人的作品合成小组作品。

(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像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

并且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

例如,“我的名片”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名片,学生是会竭尽全力去完成的。

又如“搜索研究报告”教学活动中,我选用的是自主学习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针对搜索引擎的资源以及如何在WORD中制作报告的相关技术支持,让学生通过下载、筛选、编辑信息,了解搜索引擎的产生与发展、工作原理、分类与特点、评价原则与参数,并通过实际搜索进行比较,更深入地了解搜索引擎。

同时,通过撰写超过16页的大报告,深入了解WORD如何编辑与管理大文档。

而在“我的校园我的同学”教学活动中,我采用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