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378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据图分析黄土高原包含了哪些省区?

(2)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地势有何特点?

(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该区域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

(4)人为因素是目前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这些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 

(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包含了陕西、山西的大部分,河南、青海、甘肃、宁夏的一部分。

(2)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3)根据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可以看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并且处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具有降水集中、多暴雨的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面积地毁坏森林和草原;

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

具体分析如下:

练习巩固

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间恶性循环的示意框图。

请把有关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框图中相应字母所在的位置。

①盲目开垦草原 ②人均耕地减少 ③地力减退 ④围湖造田 ⑤肥料短缺 ⑥灾害加重 ⑦生产条件恶化 ⑧毁林开荒

答案 A-⑧ B-④ C-① D-⑤ E-③ F-⑥ G-⑦ H-②(⑧④①可互换)

解析 由于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粮食短缺。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便通过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途径来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结果使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失调,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加重了自然灾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使农业的生产条件恶化,粮食的产量很难提高甚至下降,进而造成粮食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发展生产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势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⑫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⑬沟壑发展,威胁⑭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⑮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⑰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思考 位于河南省的小浪底水库为什么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

答案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导致黄河下游水库及河道淤积严重,库容减小,河道阻塞,雨季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每年黄河流域雨季到来之前,小浪底水库要放水排沙。

同时将下游河道中的泥沙冲入海洋,从而保证雨季黄河泄洪畅通无阻。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⑱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

3.治理模式:

以⑲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思考 在坡面上修建水平梯田有什么作用?

答案 在坡面上修建水平梯田可减小坡面地表径流流速,拦截泥沙,减轻水土流失;

也使地表水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处地形相对平坦,在农业土地利用上,通常用作________,其传统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

(2)B处作为农业用地,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应修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处应____________,D处应修建____________工程。

通过科技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探索,已经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

(3)填写图表,归纳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治理效果和目的。

措施

治理效果和目的

生物措施

护坡林

拦截、________径流,护坡

沟底防冲林

既固定了________,又拦截了______和______的大量泥沙,稳定了坡脚

工程措施

修建水平梯田

______水土,______水源

打坝淤地

拦蓄泥沙,______

(4)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

应注意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 

(1)耕地 谷子

(2)水平梯田 植树造林 打坝淤地 小流域综合治理

(3)涵蓄坡面 河床 坡面 上游 保持 涵养 固沟

(4)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原则: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

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

不同地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可结合下面示意图来理解。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适用地段

效果

固沟

工程

打坝淤地,兴修小型水库

沟壑地段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生物

营造防护林

护坡

沟壑的斜坡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生产

封坡育草种植护坡林

保塬

平整土地

部分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营造护林网

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回答下列问题。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

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

________处:

打坝淤地;

植树种草;

修筑梯田;

平整土地。

(2)甲、乙、丙三地,____地最适宜建窑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在开发本地矿产资源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是______。

(4)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答案 

(1)d b c a

(2)丙 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冬季风影响小,且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

(3)煤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4)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洪水和泥沙会冲毁工程,造成更大的危害。

解析 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谷处打坝淤地;

在缓坡地植树种草;

在一些塬面上,平整土地。

图中a为塬,b、c为坡,d为沟。

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附近,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

本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在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经济时,一定注意生态保护;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时一定要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黄土、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具体分析见下表:

原因

产生的影响

土质疏松

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多暴雨

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貌形态不稳定

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植被覆盖差

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2)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又是人为原因中的主要方面。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草类的保护

毁林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用来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

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2.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

即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检测

读“我国某景观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应为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2.该地区地貌景观特征是(  )

A.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岩石裸露、沙漠化

C.土壤贫瘠,形成红色荒漠

D.植被稀少,广布沙质和砾质荒漠

3.该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是(  )

A.地表长期风化的结果

B.流水的冲积作用形成的

C.风力沉积的结果

D.内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表沟壑纵横,可以判断为黄土高原。

第2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第3题,该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为黄土,是风力搬运的物质沉积的结果。

下面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据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凌汛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频发

5.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4.B 5.A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第4题选B。

由乙图对照甲图不难发现,B区的人口密度达到了47人/平方千米,而合理的承载力应是10人/平方千米,从而得出第5题选A。

6.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山脉,甲代表地形区,乙代表河流名称,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代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乙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是由于甲地存在着严重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该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①洪涝灾害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

(4)甲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要以________为中心,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________综合发展,其中________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答案 

(1)阴山 贺兰山 太行山 秦岭 黄河

(2)水土流失 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多暴雨;

乱砍滥伐,植被遭破坏

(3)A—② B—① C—③

(4)水土保持 农林牧 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 该题区域图图示的主体部分为黄土高原,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很大。

引起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地形、地质、气象条件及土质等,人为因素尽管较复杂,但可概括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1~3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 1.C 2.A 3.B

解析 本题组考查东南丘陵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

“红色荒漠”的自然原因是水土流失(水蚀)的结果;

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加剧了土壤侵蚀。

江西省丘陵山区治理水土流失,应依据山区自然条件特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立体农业。

读图,完成4~5题。

4.从图中的信息看,为保障农业稳产,改良的因素是(  )

A.地形B.降水

C.水源D.土壤

5.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防洪B.发电

C.养殖D.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地区,而该地区有大量的水井,故为保障农业稳产,改良的因素是水源。

第5题,该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在于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读图,完成6~8题。

6.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

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

~40°

,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

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7.坡度在40°

~90°

,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8.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6.C 7.D 8.B

解析 本题组考查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0~40度,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

40~90度,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

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强度低。

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水土保持作用,在上方植树,成活率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

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

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比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中的差异。

答案 

(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而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山西黄土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

山西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等,可短期、直接地防治水土流失;

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可长期、间接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两者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解析 第

(1)题,描述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图中各省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然后根据图例判断数量差异,并将位置与数量特征结合,总结分布特征。

(2)题,分析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应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

第(3)题,比较具体措施的差异应考虑水土的运动特点,结合不同措施对水土运动的具体影响分析。

[能力提升]

读“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和种草植树面积(虚线)的关系图”,回答10~11题。

10.黄河三角洲侵蚀和堆积平衡的临界值约为(  )

A.年降水量约为320~340毫米,种草植树面积约为1300~1350平方千米

B.年降水量约为430~450毫米,种草植树面积约为550~580平方千米

C.年降水量约为550~580毫米,种草植树面积约为430~450平方千米

D.无法估量

11.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主要与下列哪一地区的种草植树面积有关(  )

A.山东境内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D.太行山区

答案 10.A 11.C

解析 从图中可知,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种草植树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其侵蚀与堆积平衡的临界值应从图中三角洲的造陆速率为0时读出年降水量和种草植树的面积;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与黄河的泥沙输送密切相关,而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13.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是(  )

①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②耕地质量下降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淤积下游河床 ⑤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由图中可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第13题,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不是水土流失的危害。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水土流失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材料二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三 每年的7月初黄河中上游各大水库都要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减轻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

(1)治黄的根本在于治沙,治沙的根本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请在图中找出黄土高原地形区________(填字母)。

(2)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为了防治此环境问题,某乡广泛征集治理措施。

有人提出要在黄土高原广泛修梯田,你认为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3)图中B地形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为防止该区域因开发煤炭资源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你认为在煤炭开发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为何黄河每年在汛期来临前要进行调水调沙活动?

答案 

(1)B

(2)不合理。

 梯田适宜在坡度较缓、土层深厚的山坡上修建。

(3)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避免由于煤炭开发而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4)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含沙量大增,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悬河,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经过调水调沙,减少河道和库区泥沙淤积,避免洪水灾害。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经纬度及河流分布看,A为内蒙古高原,B为黄土高原,C为华北平原。

(2)题,在黄土高原广泛修梯田不合理。

因为只有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修筑梯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陡坡上封坡育草,种植护坡林,在沟内打坝淤地,营造防护林等。

第(3)题,煤炭开发会破坏植被和原生地面,堆放土石会给水土流失提供物质来源,必须有计划地存放表土,搞好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第(4)题,调水调沙可以减少淤积在河道中的泥沙量,减少洪水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