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321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德民间民族舞蹈文档格式.docx

指导老师

职称

所在学院

诚信承诺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摘要

湖南常德的民族民间舞蹈——花鼓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湖南常德的花鼓戏处在“文物之邦”的古老地域及汉戏、荆河戏的包围之中,从夹缝中孕育、生存、发展至今,充分表明了它深厚的功底,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以及广大的群众基础。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新的文化娱乐迅速发展开来,并逐步替代了传统的艺术文化,这对常德地区的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作出了严峻的考验。

本论文以常德地区民间民族舞蹈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常德民间民族舞蹈——花鼓戏,从它产生的源头以及其分类、特色等等做出了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发展和传承:

从当前常德地区的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常德民族舞蹈花鼓戏传承

Abstract

Changde,Hunanfolkdances-FlowerDrumOpera,asa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ultureandimportanthistory.ChangdeinHunanFlowerDrumOpera"

Heritageofthestate,"

theancientChineseplayarea,surroundedandJingheplay,andfromthecracksinthebirth,survival,developmenthasfullydemonstrateditsprofoundknowledge,uniqueartisticappealandtenaciousvitalityofthearts,aswellasthemajorityofthemassbase.Butwiththereformandopeningup,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

smarketeconomy,therapiddevelopmentofnewculturalandentertainmentopen,andgraduallyreplacethetraditionalartsandculture,whichisthedevelopmentofnationalfolkdanceChangdemade​​aseveretest.Inthisthesis,Changdefolkfolkdanceastheresearchobject,depthChangdeethnicfolkdances-FlowerDrumOpera,fromthesourceitproducesanditsclassification,characteristics,andsomade​​theanalysis,developmentandfurtherexploreitsheritage:

fromthecurrentChangdestatusofdevelopmentoftheregion'

sfolkdance,analyzetheircauses,andgivesspecificdevelopmentstrategies.

【Keywords】Changde;

folkdances;

FlowerDrumOpera;

heritage

目录

前言1

1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溯源2

1.1常德花鼓戏的起源2

1.2常德花鼓戏的剧目2

1.3常德花鼓戏的特色3

2常德民间民族舞蹈的类别5

2.1竹马灯舞5

2.2蚌壳灯舞6

2.3虾灯舞7

2.4龙灯舞8

2.5狮灯舞9

3常德民间民族舞蹈的传承11

3.1常德民间民族舞蹈发展现状11

3.2发展存在的原因11

3.2.1自身的剧目和曲目的陈旧11

3.2.2发展经费严重缺乏.导致财力支持不够11

3.3发展的对策12

3.3.1加强花鼓戏自身的创新12

3.3.2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工作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前言

民族民间的传统的舞蹈的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的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的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1]。

常德的民族民间艺术——花鼓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花鼓戏中蕴含着丰富的舞蹈艺术。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传媒工具多样化。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机的不断的普及。

到九十的年代初期VCD和DVD的广泛的使用,到今互联网数字化的迅猛的发展以及传播的媒介的多元化的发展,这些传媒的工具的普及使民问的传统的艺术——花鼓戏的演出的市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种外来的文化的涌进,给人们的精神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在青年中出现了轻视传统的文化、崇洋媚外的倾向。

尤其是在城市,城市的生活的多彩化以及各类新型的娱乐的场所的建立,使花鼓戏的观众更少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城市对花鼓戏的冷落逐渐地向农村扩张.农村的花鼓戏盛况也大不如前。

再加上由于欣赏花鼓戏的城市和农村观众年龄日趋老化,观众也比以往少,花鼓戏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1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溯源

1.1常德花鼓戏的起源

据记载,清代道光初年,常德花鼓戏已有了上演夜戏的戏班。

1983年春,从常德石门县唐代建筑夹山寺戏残碑中,发现了记载清代中叶常德花鼓戏活动的可靠记载。

常德、汉寿、桃源一带的俗称为“灯戏”和“喀喀戏”,澧县、津市、临澧一带的叫“花鼓戏”,慈利、石门、大庸的叫“杨花柳”、“柳子戏”或者“下河戏”。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演出该剧种的一些专业的剧团曾一度命名为“楚剧团”,不久,又称“花鼓戏剧团”。

该剧种也正式定名为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的演出历史较长。

早在清嘉庆年间,常德府各地新春灯节时,便已有了“采茶灯曲”的演唱活动。

最初演出的多为以小丑、小旦为主角的“二小戏”,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戏”剧目(如图1-1)。

如石门的《瞧相》、桃源的《捡菌子》、常德的《圆脚盆》等保持了载歌载舞的地方花鼓风格,简单的剧情中,常夹演“盘花”、“采茶”、“望乡”等灯杂曲。

石门、汉寿等地多伴随舞狮班子和玩龙班子;

桃源、澧县又常在还傩愿中演出,故称愿戏。

图1-1常德花鼓戏

1.2常德花鼓戏的剧目

据常德建区戏曲工作室1982年统计,常德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共有111个,其中大本戏48个,小型戏63个。

它们大多是移植或整理加工别的剧种中的剧目而来,纯系本剧种的“独家戏”不多,只有《黄众塔》、《东川露夫》等少数几出大本戏,而以小型的“杂戏”居多。

从题材上看,常德花鼓戏以反映普通劳动群众的生活为主。

在现存的三个皇帝戏(《梅龙戏凤》、《犁田封官》和《玉楼封官》)中,剧中的皇帝也是以青衣小帽或军校打扮出现在民间。

就风格而言,则多家庭的悲剧,在48个的大本戏中。

有23个的家庭的悲剧。

这些悲剧反映了尖锐的复杂的社会的矛盾、家庭的不幸。

从剧本的结构上看,为了适应农村观众的欣赏习惯,非常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做到有头有尾。

如《阴兰桥》一剧,既保留原《半桥会》男女双双投水殉情的悲剧色彩,又使这对情人自阴返阳,终于结成夫妻。

《潘金莲》一剧补上《王祥吊孝》和《打狮子楼》两折,终于为武大郎报仇雪恨。

这种惩恶扬善的处理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愿望。

在思想内容方面,不少剧目抑恶扬善,有进步意义。

如《药茶纪》中的张良子痛责为非作歹的亲娘,捣毁不能主持公道的经堂。

《冲老爷收租》则揭露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

这类剧目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

另一些剧目,如《贫富上寿》、《讨小放回》、《兰桥会》等,分别对笃诚老实、拾金不昧的张广大,勇于自我省悟的柳洪章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蓝瑞连等人物的优良品质作了正面肯定。

1.3常德花鼓戏的特色

常德花鼓戏的特色之一就是舞蹈的表演细腻,极具浓厚的日常生活的气息。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反映劳动生活的小戏中。

如《唐二爷试妻》中的小旦有一段纺纱的表演过程:

首先从头发上拔下花针,将其插入绣花鞋面上,将纱绊在绣花针上,挽纱、搓纱,使之成为白线,再用口咬住,随后迈动金莲将线穿入小房的门环上,放松线再度搓线,一不小心,失手将线掉落,马上用手去抓,但没抓住,于是又用舞蹈身段拾取掉在地上的线,再将线理伸,满意地收藏好,去到后台侧搬出纺纱车,将线头上入车头,打好一个结,表示满意,再转身拿棉花篮子,最后坐下,纺纱唱曲儿。

这一整套动作不用实物导具,而是采用虚拟手法,通过演员舞蹈化的动作以及丰富传神的眼神向观众展现出来,显得丝丝入扣,而优美的身段、艺术化动作,配上抒情化的音乐,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南庄梨田》一剧,表现丑角赶牛、背犁、下田、放蓑衣、牵牛、吃喝、扣绳、甩鞭,再边唱边作犁田状。

这种对劳动生活的细致的艺术再现,令人感到亲切、朴实,对塑造人物性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细腻、真实、准确地虚拟表演方面,较之湖南其他种类的花鼓戏显然不止是“高出一筹”!

2常德民间民族舞蹈的类别

常德地区民间灯舞从属于花鼓戏,是花鼓戏的表现形式,使用戏曲曲牌,采用花鼓戏音乐,配有演唱戏文。

灯舞即有灯又有舞。

“灯”有龙灯、狮灯,竹马灯等,“舞”有蚌壳舞,虾灯舞等。

它多为群舞,主要在春节、元宵节表演,尤其在夜晚,彩灯缤纷,气氛热烈,再伴以锣鼓、烟花、爆竹,热闹壮观。

常德灯舞大概有竹马灯舞、蚌壳灯舞、虾灯舞、龙灯舞、狮灯舞等等,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2.1竹马灯舞

常德民俗志载:

“竹马舞又叫跑竹马、竹马灯,石门县、桃源县等山乡流行,饰一小生一小旦对舞,多用踮步,后踏步及大踏步,给人以骑马行走的感觉。

伴以音乐节奏,唱词重复,一唱众和,声音高亢,表演时间多在春节。

”常德竹马舞历史悠久,它是与龙舞、狮舞、蚌舞、采莲船、地花鼓等民间艺术同属一脉的姊妹艺术。

在唐代孕育,宋明两代得以发展,至今还在沅澧流域尤其是临澧、安乡、澧县、桃源等地津市农村流行。

逢年过节、婚寿喜庆时常有民间艺人进行演出。

舞蹈者模仿跑马的姿势,或扬鞭疾行,或执辔徐行,通过表演马儿慢行、上坡、下坡、过桥、跳跃、旋转等动作,展现马的各种姿态。

载歌载舞,形式活泼,热烈奔放、古朴清新,具有浓郁的乡土艺术特色,博得人们喜爱。

竹马灯源于小儿玩耍的“青梅竹马”:

胯下骑一根竹竿或一把笤帚,手执一鞭,口中喊“驾,驾”,学马儿奔跑的样子跳跃前行,稚拙天真,憨态可掬,这便是男孩子小时候常玩的“骑竹马”游戏。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顽童们胯下的竹马,到了宋朝发展演变为一种乡土味十足的民间舞蹈,即“竹马灯”。

澧县、临澧一带的竹马灯一般由两男一女表演,一个须生,一个小生,一个旦角,各人右手执一根马鞭,骑在纸糊篾扎的马上,拉着缰绳,做着马儿碎步小跑的动作,沿“纱爬拐”(即横8字)的路线作循环穿行,边跑边唱。

也有四人表演的,另用一个小丑,不骑马,手拿一根马鞭,在旁边抽这个的马一鞭,抽那个的马一鞭,说一些风趣逗乐的话来插科打浑,甚是有趣。

这就是我们儿时跟着赶着看的竹马灯舞。

但安乡县的竹马灯却别开生面,可能是因为安乡与湖北和湖南益阳接壤的缘故。

图2-1竹马灯舞

安乡竹马舞类别有三种。

一种是“桃园三结义”的三匹马;

二种是“五马放槽”的五匹马;

三种是“八骏图”八匹马,但以三匹马的竹马舞最为常见。

由于语言不同,安乡竹马灯有西乡竹马和南乡竹马之分。

西乡竹马演唱的西乡花鼓调,南乡竹马演唱多以南乡花鼓戏为主。

南乡花鼓多于西乡花鼓,音乐伴奏都是以胡琴、锣鼓、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一般西乡花鼓的大锣大于南乡花鼓的大锣,南乡花鼓的胡琴用大筒,西乡花鼓的大筒长于南乡花鼓的大筒。

2.2蚌壳灯舞

“蚌壳精源流古老,由‘鹬蚌相争’的故事演变而成,一般在表演‘车车灯’后演出。

用竹篾扎饰白鹤、蚌壳各一件,并给蚌壳缀以红绫,表演时饰蚌壳精妇女一人,玩白鹤者一人,老渔夫一人,其过程如‘鹬蚌相争’故事,舞蹈动作没有固定形式,随着乐器声时弛时速。

类似哑剧,只有动作,没有唱词。

”正如民俗志所载的那样,常德的蚌壳灯舞,没有任何唱词和唱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哑剧形式、打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

整个表演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情节、情绪与打击乐的强弱长短紧密配合,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历久不衰。

蚌壳灯舞既能参加节日喜庆演出,也可串门人户表演,是我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之一。

蚌壳灯舞的服饰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与戏曲行当相近的装扮。

道具除桨、渔网、扇各地相同外,蚌壳形状也大都一致,只是装饰上有简有繁,有些地方的蚌壳还是透空的网状,让观众能透过蚌壳看到演员的表情及体态。

蚌壳用竹篾扎制,用彩纸裱糊,彩笔勾画图案,四周用红布条镶边。

表演的时侯,一青年女子扮成蚌壳精,穿着红色的服装,佩戴闪亮的珠饰,立于竹制的大蚌壳内,随着锣鼓的节奏,以碎步、盘腿蹲、半转身的动作以及优美的身段煽动着蚌壳,时开时合,时进时退,时而向上伸展,时而就地歇息,呈现出各种妖娆的体态。

一男子装扮成渔翁,头戴草帽,肩背渔篓手执渔网,表现出观蚌、涉水、理网、撒网的各种形态,多次想网住蚌壳但又网不得,时而被蚌壳夹住头部,时而被夹住手脚,逗得观众欢笑。

图2-2蚌壳灯舞

2.3虾灯舞

虾灯舞的来源,并无相关的史记记载。

但也可以从常德人民旧时的习俗来进行推断:

旧时,按民间传统节庆习俗,正月初九既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又是虾龙出家日。

这天沅江澧两岸纷纷聚会,敲锣打鼓,舞动龙灯、板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虾灯,欢庆玉皇生日,欢迎虾龙出家,祈求风调雨顺。

在这五彩缤纷的灯舞群中,中国民间相当罕见的虾灯,自如而尽情地表现着虾子游弋嬉戏的各种动作,在夜幕的衬托下,头尾亮光闪烁,栩栩如生,生动可爱,悦目动人。

沅澧流域紧靠洞庭湖,历史上渔民捕鱼,农民耕捕兼作,熟悉鱼虾等水族生活,于是,虾灯舞应运而生。

虾灯舞表演具有水蹈的独特性,表演气质火爆,动作精敏,形象逼真,造型别具一格,吹打乐伴奏炽热,不仅具有民间本土文化的观赏性,而且对现代民族舞表演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舞虾人着兰色的服装,与白色透明的虾灯相映成趣,表演着水虾在水中邀游、奋进、踩雄、亲嘴、戏水等动作。

虾灯舞的全部动作将近近二十个部分,主要有参拜各方、日头过垄、鹞子翻身、鸦鹊漫步、雪花盖顶、黄龙抱腰、青藤缠树、左右插花、子母团圆等等。

虾灯舞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要求表演者要有相当的功夫,体力和经验。

“搓杆”技术最关键。

舞虾灯持柄时,要用指头“搓”得木柄团团转,通过“搓杆”牵引虾身各部位的颤动扭曲。

所以艺人们说:

“虾灯舞得转,“搓杆”要苦练,要想练搓杆,手指要起茧。

”舞虾灯时有很大的劳动强度,特别是跳跃跨步要矫健有力,左右摇摆上下穿插的幅度相当大,所以,舞玩虾灯时必须另配后备演员。

图2-3虾灯舞

2.4龙灯舞

常德民间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龙灯舞,俗称火龙。

火龙是一种大型龙灯,头大身粗,夜间玩耍,每节上蜡烛,龙身通明透亮,起舞时如一条带火的龙,在惊涛骇浪中翻滚戏耍,极为可观,别有一番情趣。

但这种火龙起舞时动作简单,只能打纽丝、翻滚、走圆势。

不能作大的变换和调动。

还有一种声势浩大、气势恢宏的鸭鸭龙,也叫夜龙,流行于临澧新安合口一带,并不玩耍,只是抬着走。

这种龙一般都要做四十多节,三五百人参与,仅龙头抬举就要三四十人。

传说新安苏家板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春节期间,曾做过一条108节的龙,龙两边簇拥小灯一千多盏,排列几公里,耗油几百担。

舞龙灯的动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强,但各地风格不一。

较常见的动作一般有大车轮、羊角环、猛虎跳涧、二龙戏珠、二龙戏水、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头尾齐钻、双龙穿档、龙摆尾和蛇退皮等等。

节日及庆典舞龙灯仅安乡就有几十套动作:

孔明推车、黄龙出洞、玉带缠腰、枯树盘根、卧龙出山、麒麟送子、绣蝴蝶、兰花子、大风车、小风车、半边月、茶盘等。

有的地方还有杨八姐过关、文王脱靴、孔明借箭、八仙飘海、青龙转底、观音坐莲、寿星骑鹤、七星点斗、美女梳头、九牛推磨等故事演绎性项目。

舞龙中,不管表演那种形式的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

最精彩的还是表演蛟龙的动作:

巨龙追捕着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

忽而低扑,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玩珠人就是指挥,龙头如何摆动,表演的路线、方向以及如何串行,都得由他决定,所有玩法与技巧,都围绕爱珠、戏珠、得珠并将其含入口中的意境而表演。

传统龙灯,一般都是一珠一龙的表演,虽然有二龙戏珠、戏水之说,但却很少看到几条龙同时表演的。

即使偶尔有几条龙出现,也是各玩各的,互无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珠领路,多龙齐舞的热闹场景,而且还有母龙参与,意境更加丰富,场面也更加壮观。

图2-4龙灯舞

2.5狮灯舞

常德狮子的玩法大致可分为文、武两个类型。

一般在春节期间串乡走户,在堂屋或院落里表演,这种常见狮灯一般称为文狮。

狮子来到门口,主人放鞭炮迎接,打击乐先进门,玩狮人顶上狮皮后,打击乐变换点子开始舞动。

狮子按程序玩“走四门”、“坐中堂”,然后“扫堂”击屋出门上第二家。

有的主人爱热闹,给狮子“摆阵式”:

玩长板凳,大桌子,草把把等。

有的主人在门口垒上两条长板凳,狮子必须跳进屋而又不绊倒。

如遇新婚家要玩“麒麟送子”,玩到新人床上,并给新床和新人挂红。

遇到新屋,狮子还要爬到屋梁上去挂红。

这种狮灯还有许多的讲究:

去一个村落表演,首先要弄清这个村落的方位和水流方向,必须先从最下游的人家表演起;

开始表演时,头朝房右,尾朝房左,进门后狮头按照堂屋的下左角、上左角、上右角、下右角、中堂的顺序表演,最后,面向上右、尾朝下左“扫堂”出门;

狮灯在首演之前,须烧香叩头秉告上苍,结束舞狮存放前,也要焚香敬神祈祷,作“杀狮”状。

武狮以表演功夫为主,更多的时候是“打地场”,即在某种重要或特约的喜庆祝日子里,在固定场地里,由一堂或几堂狮队,几十个人联合表演。

这种表演,丰富精彩,但难度很大,如踩桌、跳四角、爬高杆、爬高梯、过高桥、玩梅花桩等。

特别是将大方桌正反垒上十张左右,由两个人顶着狮皮,一张张的玩上去,又一张张的玩下来,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打地场”还有各种“斗狮”、“戏狮”的表演,如刀、枪等武术器械与狮子的“搏斗”,徒手拳术的对搏等。

甚至丢掉狮皮,进行专门的武术表演,如耍刀弄剑、舞枪抡棍,集体拳脚,单个特技等等不一而足。

2-5狮灯舞

3常德民间民族舞蹈的传承

3.1常德民间民族舞蹈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传媒工具的多样化。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机的不断普及。

到九十年代初期各种多媒体媒介的广泛的使用,到今互联网数字化的迅猛发,这些传媒的工具的普及使民问的传统的艺术的花鼓戏的演出的市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尤其是近些年以来,各种的外来的文化的涌进,给人们的精神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在青年中出现轻视传统的文化、崇洋媚外的趋势。

尤其是在城市,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新型娱乐场所的创建,使花鼓戏的观众更加稀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城市对花鼓戏的冷落逐渐地向农村扩张,农村的花鼓戏盛况也大不如前。

3.2发展存在的原因

3.2.1自身的剧目和曲目的陈旧

传统的花鼓戏与其他兄弟的戏曲的剧种类似,也有其一整套的表演的故事的艺术的手段。

并且已经有了相对的稳定的程式。

虽然体现着古典的艺术之美,但毕竟是古人的审美的价值的取向的产物,难免的显得形式的老套、手法的陈旧。

若我们只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艺术的手段来表演当今的故事,难免要在审美观上出现阻隔。

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的年代,创作和演出往往是以政治的风云的变化来选为题材,以宣传特定的时期的方针的政策为基本的主题。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花鼓戏的剧目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和创作,与当时的人民的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群众的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如今,由于新的剧目的创作越来越少以及人民群众的观念的不断的更新,传统的甚至新创不久的花鼓戏的剧目仍不能满足现代的观众的艺术文化的追求。

3.2.2发展经费严重缺乏.导致财力支持不够

近些年来,国家的好几个花鼓剧团先后解体,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卜述情况主要是花鼓戏专业剧团每年从政府获取的财政拨款越来越少。

剧团在福利待遇、宣传、舞台灯光、音响、服装等方面已经无法正常运转。

由于观众市场的急剧减缩.剧团需要生存下来就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

剧团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降低演出价格。

从而也导致了剧团收入的减少,花鼓戏演出收支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剧团的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3.3发展的对策

3.3.1加强花鼓戏自身的创新

一个事物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去适应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

花鼓戏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及其新曲目的拓展和提高上,其特有的风格特色及音乐性能是相对稳定的。

各种不同类型的花鼓戏会因新生代曲种的增加而更加地丰富充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的主题也应该由原先的歌功颂德题材转变为以展现现代高科技和小康社会为题材。

3.3.2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工作

没有实际的资金是不能使花鼓戏有顺利的发展。

对花鼓戏的支持,应该不仅仅是精神的方面,同时在物质的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

应该把花鼓戏的扶持的事业视为重点的建设的项目。

扶持民间、个体或集体的性质的戏班。

帮助它们解决部分的活动的经费的问题,给专业的表演团体或乡镇的业余的团体的演职的人员提供最基础的生活的保障,提供必需的周转的资金,同时还可以在各个的地区设立戏曲的保护与发展的基金。

在推广的工作的方面,可以成立花鼓戏协会,组织各类的艺术的交流和演出。

开展各种学术的活动,并创办自己的刊物。

还可以创设花鼓戏的学习班、花鼓戏的艺术讲座,对观众普及花鼓戏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太原:

山曲教育出版社,2000.

[3]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5]李飞宙.传统戏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取向探析——以衡州花鼓戏为例[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