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068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Word下载.docx

46

隋 

唐 

小尺:

300, 

30, 

3, 

0.3

大尺:

360, 

36, 

3.6, 

0.36

宋元 

312, 

31.2, 

3.12, 

0.312

明 

裁衣尺:

34, 

3.4

量地尺:

32.7, 

3.27

营造尺:

32, 

3.2

清 

355, 

35.5, 

3.55

345, 

34.5, 

3.45

320, 

【量】-量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齐:

1钟=10釜,1釜=4区,1区=4豆,1豆=4升

楚:

1筲=5升

秦:

1斛=10斗,1斗=10升

三晋(韩、赵、魏):

秦1斛=10斗,1斗=10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

汉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1龠=5撮,1撮=4圭

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

=20,1龠=10,1撮=2,1圭=0.5

三国和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

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30000,1斗=3000,1升=300,1合=30

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

开皇:

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

大业:

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

唐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大:

小:

宋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67000,1斛=33500,1斗=6700,1升=670,1合=67

元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95000,1斛=47500,1斗=9500,1升=950,1合=95

明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

清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

【衡】-衡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楚:

1斤="

16两,"

1两="

24铢1斤="

250,"

15.6,"

1铢="

0.65

赵:

1石=12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30000,1斤=250,1两=15.6,1铢=0.65

魏:

1镒=10釿,1釿=20两1镒=315,1釿=31.5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9

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6

汉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西汉?

1石=29760,1钧=7440,1斤=248,1两=15.5,1铢=0.65

东汉?

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

三国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

两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

南北朝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南齐:

1斤=330,梁、陈:

1斤=220;

北魏、北齐:

1斤=440,北周:

1斤=660

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大:

1石=79320,1钧=19830,1斤=661,1两=41.3

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

唐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9

320,1斤=661,1两=41.3,1钱=4.13,1分=0.41

宋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5960,1斤=633,1两=40,1钱=4,1分=0.4

元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5960,1斤=633,1两=40,1钱=4,1分=0.4

明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

清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

计量单位简表

【国际法定计量单位表】

【长 

度】

名称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十米 

百米 

千米

等数 

1000微米 

10毫米 

10厘米 

10分米 

10米 

100米 

1000米

【面 

积】

平方厘米 

平方米 

平方公里

100平方毫米 

10000平方厘米 

1000000平方米

【体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1000立方毫米 

1000立方厘米 

1000立方分米

【容 

量】

厘升 

分升 

升 

十升 

百升 

千升

10毫升 

10厘升 

10分升 

10升 

100升 

1000升

【质 

厘克 

分克 

克 

十克 

百克 

千克 

10毫克 

10厘克 

10分克 

10克 

100克 

1000克 

1000千克

【中国法定计量单位表】

厘 

分 

寸 

尺 

丈 

10毫 

10厘 

10寸 

10尺 

150丈

平方厘 

平方分 

平方寸 

平方尺 

平方丈 

平方里

100 

平方毫 

22500 

平方丈

【地 

亩 

100亩

毫 

钱 

两 

斤 

10丝 

10钱 

10两 

100斤

勺 

合 

斗 

10撮 

10勺 

10合 

10斗

【国际与中国】计量单位比较表

【长度比较表】

1千米(公里)=2市里=0.621英里=0.540海里 

1米=3市尺=3.281英尺

1市里=0.5千米(公里)=0.311英里=0.270海里 

1市尺=0.333米=1.094英尺

1英里=1.609千米(公里)=3.218市里=0.869海里 

1英尺=0.305米=0.914市尺

1海里=1.852千米(公里)=3.704市里=1.150英里

【地积比较表】

1公顷=15市亩=2.471英亩

1市亩=6.667公亩=0.165英亩

1英亩=0.405公顷=6.070市亩

【质量比较表】

1千克(公斤)=2市斤=2.205英磅

1市斤=0.5千克(公斤)=1.102英镑

1英镑=0.454千克(公斤)=0.907市斤

【容量比较表】

1升(公制)=1市升=0.220加仑(英制)

1加仑(英制)=4.546升=4.546市升

+++++++++++++++++++++++++++++++++++++++++++++++++++++++++++++++++++++++++++++++++++++++++++++++++++++++++++++++++++++++++++++++++++++++++++++++

  统一度量衡

  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

、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

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

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

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

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

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

寸;

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

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

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

“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

唐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

-------------------------------

古今度量衡換算簡述【轉貼】

长度、容量和重量,统称度量衡,搞不清楚度量衡,也就搞不清楚每个时代的经济状况,更没办法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

下面分四个部分来简述历代度量衡与今天度量衡的换算关系,其中尺度、容量和重量部分,出自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论证;

面积部分,是我自己的推算。

一、尺度

商尺, 

23.0厘米;

周尺,23.1厘米;

秦尺,23.1厘米;

西汉尺,23.1厘米;

东汉尺,23.8厘米;

三国魏尺,24.3厘米;

西晋尺,23.1厘米;

东晋尺,24.5厘米;

南朝宋尺,24.7厘米;

南朝梁尺,24.9厘米;

北魏尺,28.0厘米;

【隋尺,29.6厘米】;

唐尺,30.2厘米;

五代尺,23.7厘米;

宋代木尺,32.9厘米;

宋代铜尺,31.6厘米;

元尺,30.7厘米;

明代量地尺,32.6厘米;

清代营造尺,32.0厘米;

清代裁衣尺,35.2厘米。

众所周知,现在每尺约合33.3厘米,上面列举的尺度,除清代裁衣尺外,都比今天的尺度短。

人常说“七尺男儿”,如果按秦汉尺,也就一米六多一点儿。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只有一种尺度,比如北魏尺,最早每尺合27.8厘米,后来加长到29.6厘米。

即使在同一时间,尺度也不完全统一,以南宋为例,浙江尺27.4厘米,淮南尺37.0厘米,相差甚远。

十尺为一丈,由历代尺的长度,可以得到历代丈的长度。

所以,“丈”不赘述。

二、容量

西汉每升,342.5毫升;

东汉每升,198.1毫升;

魏晋每升,202.3毫升;

南齐每升,297.2毫升;

梁陈每升,198.1毫升;

北魏每升,396.3毫升;

北齐每升,396.3毫升;

北周每升,157.2毫升;

【隋朝每升,594.4毫

升】;

唐朝每升,594.4毫升;

五代每升,594.4毫升;

两宋每升,664.1毫升;

元代每升,948.8毫升;

明代每升,1073.7毫升;

清代每升,1035.5毫升。

与尺度一样,容量制度在各个朝代也不是完全一致,如北周,天和以前每升合157.2毫升,天和以后就变成210.5毫升。

升之所以会变大,往往是政府给改的;

政府之所以把升改大,往往是因为想

多收一些农业税。

譬如开国皇帝立下规矩,每亩只收四升,后来发现每亩四升根本不够用,想加注,又不好意思食言,就把升改大。

您从五代往后瞧,升的实际容量一直是嗖嗖地往上窜,这说明皇帝们一代比一代精明。

众所周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往下分,一升为十合(gě),一合为十勺,一勺为十撮。

此外还有个“斛”。

通行的说法是,南宋后期贾似道改制,初创小斛,所以在贾似道之前,一斛为十斗;

在贾似道之后,一斛变为五斗。

而老李发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一斛为十斗;

至建炎二年以后,五斗小斛就开始流行,直至元朝建国,五斗斛才成为定制,整个过程与贾似道并无关系。

除了“斛”有变化之外,石、合、勺、撮等容量单位与升的关系一直固定,知道了历代的升,就能算出历代的石、合、勺和撮。

三、重量

西汉每斤,258.24克;

东汉每斤,222.73克;

魏晋每斤,222.73克;

南齐每斤,334.10克;

梁、陈每斤,222.73克;

北魏每斤,222.73克;

东魏每斤,445.46克;

北齐每斤,445.46克;

北周每斤,250.66克;

【隋朝每斤,668.19克】;

唐朝每斤,596.82克;

五代每斤,596.82克;

宋代每斤,596.82克;

元代每斤,596.82克;

明代每斤,596.82克;

清代每斤,596.82克。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两汉到隋唐,“斤”的实际重量呈增大趋势——这种增大也是为了多收农业税。

可是在五代以后,“斤”的实际重量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老李很困惑:

难不成五代以后的皇帝心太软,不好意思再靠这种小花招多收农业税了?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

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四、面积

按正史记载,春秋以前,每亩100弓步;

从秦朝立国到隋朝灭亡,每亩240弓步;

从唐朝建国到清朝灭亡,每亩也是240弓步。

“弓步”就是平方步。

隋朝以前,一弓步合6平方尺;

由唐朝至清末,一弓步合5平方尺。

所以唐朝以后的亩,跟唐朝以前的亩并不一样。

为了表达得更准确,咱们改用“平方尺”这个单位重新叙述:

春秋以前,每亩合3600平方尺;

由秦朝至隋朝,每亩合8640平方尺;

由唐朝至民国,每亩合6000平方尺。

前面说过,商代每尺为0.23米,因此1个平方尺等于0.059平方米,又因为商代每亩为3600个平方尺,所以商代每亩为190.44平米。

用同样的方法,老李推算出历代“亩”的面积如下:

商亩,190.44平米;

周亩,192.10平米;

秦亩,461.03平米;

西汉亩,461.03平米;

东汉亩,489.40平米;

三国亩,510.18 

平米;

西晋亩,461.04平米;

东晋亩,518.62平米;

南朝宋亩,527.12平米;

南朝梁亩,535.69平米;

北魏亩,677.38平米;

【隋亩,757.00平米】;

唐亩,547.22平米;

五代亩,337.01平米;

宋亩,649.45平米;

元亩,641.57平米;

明亩,637.66平米;

清亩,614.40平米。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北魏和隋朝的“亩”略大于今天的“亩”之外,其他各代的“亩”都较小,尤其商周时期,每四亩还不合今天一亩。

我这种推算是否接近历史真实,完全取决于对历代“尺”的认识,譬如清代,每亩6000个平方尺,这里的“尺”是用营造尺,还是用裁衣尺,计算结果大不一样。

如果用裁衣尺,清代每亩应合743.54平米,远远大于今天的亩。

但我相信清代的亩不会有这么大。

还记得我曾祖父在世时,喜欢教小孩子量地口诀,有“左弓步,右弓步,六十丈,是一亩”的说法,他说的“六十丈”,必是指60个平方丈,约合666.67平米。

算法很简单,因为1丈等于3.3333米,所以1平方丈等于11.11平米,所以60平方丈等于666.67平米。

这个数,和现在的亩完全一致。

曾祖父还说过“量地弓”什么的,当时太小,没能记住,怀疑那是用了几千年的玩意儿,但至今想象不出该是什么样子。

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现代计量技术的出现,古代度制演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10寸(1尺=24.9厘米)

10寸,1寸 

10分(1尺=31.1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1引=10丈,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

后汉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东晋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南北朝

1寸=10分(1尺=24.5厘米;

1尺=29.6厘米)

1寸=10

分(前期:

1尺=29.6厘米;

后期:

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寸=10分(小尺:

1尺=31.1厘米;

大尺:

1尺=36厘米)

1寸=10分(1尺=30.7厘米)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

1尺=34厘米;

1尺=32.7厘米;

1尺=31.1厘米)

1尺=35.5厘米;

1尺=34.5厘米;

1尺=32厘米)

现代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一公顷等于15亩,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亩等于一公亩,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畮,六尺为步,百步为畮。

秦田二百四十步为畮。

畮或从十久。

——《说文》。

字亦作畆、畒、亩、畞。

如:

亩制(以亩为单位划分、计算土地面积的制度);

亩级(田地土壤质量好坏的等级);

亩积(每一亩田的面积)

-----------------------------------------------------------------------------------------------------------------------------

在香港,由于当时仍然为英国殖民地,并没有受此次改革影响,民间仍然沿用清朝时的库平制(和英制、公制同时使用)。

特别是部分重量单位:

「1斤(正式名称是司马斤,相当于 

604.79克)=16两、1两=10钱、1钱=10分」等换算仍被广泛用于粮食和贵金属买卖中至今。

【长度单位】

里 

15 

引 

150 

10 

步 

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丝 

忽;

换算:

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厘米

长度单位

天文学:

秒差距 

光年 

天文单位

公制:

千米 

微米 

奈米 

皮米 

飞米 

阿米

台制:

市制:

英制:

英里 

(哩) 

码 

英尺 

(呎) 

英寸 

(吋)

专属单位:

海里 

(里)

【面积单位】

顷 

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