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607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Word下载.docx

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三,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环境:

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三、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长于抒情。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

以理为线索;

以物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

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

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

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

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

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

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

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方法指引】

解答表现手法试题必须要经过的步骤和解题的思路是:

1.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表述。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

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思考,分小点答题。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特别是在答暗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表达。

一是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是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

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是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例题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

”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

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

”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

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

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

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

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今天,我打了个鹿。

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

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

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

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

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

“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

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

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

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

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

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

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

啊,真有一手。

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

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

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学#科网

啊,这只狼真坏。

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

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

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

“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

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

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

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

我想起特吉的话: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

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

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

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

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

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

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动作描写。

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

③侧面烘托。

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

(或:

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即可。

(1)明确赏析的角度,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本题抓住描写和修辞手法以及衬托。

(2)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公鹿和狼恶斗的场景,分别写出了狼和公鹿的形象。

(3)表述手法达到的效果,描绘的场景生动形象,细致传神。

(4)用术语答题。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习题

老树

张大威

不知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还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总之,一个像样的村庄必有一株老树,一株老树必定对村庄有着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老树,一定会是器宇轩昂、气质高贵,树干坚硬如铁,枝叶莽莽苍苍。

一株老树就是一团山一样蓊郁的云,它可挽住清风,衔住夕阳,挂住月亮,揽住飞鸟。

人在老树的影子里行走,像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滑行。

老树一年四季会伸出颜色不断变幻的手——绿色的手,褐色的手,金色的手,依季节的不同而定——轻轻抚摸村人的脊背,抚慰他们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

老树最美的时候是在秋天。

秋天纯净的云层与晶莹的霜霰,将老树变成了苍黄色。

此时,夜凉如水,老树的叶子在月光下,一片片变得如玉蝴蝶一般透明。

村人聚集在老树下,话语像弹丸一样,在月光的斜坡上顺流而下。

春天种下的庄稼籽粒是否饱满,夏天娶的媳妇是否已经怀上娃娃,入秋时配的母猪是否有小猪崽已经坐胎……一团腾腾的俗世烟火,一种实实在在的日子波涛。

老树像神,聆听着,喜悦着,悲伤着,它的枝枝叶叶守护的,是流溢的粮食,生殖的人畜,苍生的柴米油盐。

村庄的老树下,没有悠闲安逸的隐者,没有轻若水烟的白云。

如果有一位母亲挎着一篮子还带着大地温凉体温的土豆,歇息在老树下,那也只是劳动乐曲的一个简短的休止符。

这位母亲将土豆篮子放在脚边,她安详地坐在树阴下,相当满足地瞅着她的一篮子土豆。

即便是一位贵夫人瞅着自己价值连城的宝石,也没有这位母亲瞅着这一篮子土豆的眼神更澄明、美丽、高贵。

是在什么样的星辰下,什么样的细雨中,这位母亲将希望、梦想和土豆的种子一直下到了大地温厚的被子中,并日日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夜夜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企盼着那些玛瑙一样的小土豆,新月一样一点一点地长胖呢?

如今丰收了,篮子在,土豆在,母亲在,老树在。

短暂的一瞬,她靠着老树粗大的根系睡着了。

她是劳累的,成年累月艰苦劳作的风霜,雕塑和定型了她脸上的每一块肌肉,她歇息时,劳累还是紧紧地跟随着她,她坐着,可她还是显得劳累。

村庄的本质就是劳累,田园诗中的村庄是用来想象和溢美的,不是用来居住和生存的。

再看看树阴下卧着的两头牛吧,它们正静静地在一堆草前嚼食,在耕耘的间隙里,补充着继续耕耘的体力。

牛吃饱了,双目微合,我看到牛开始做梦,是一个关于耕耘的梦。

耕耘的梦是牛的安慰,它能从老树下一直追逐牛到天涯海角。

村庄中的牛,能甩掉什么,也甩不掉关于耕耘的梦。

梦里,等待耕耘的土地广阔无边,赶牛人的鞭子在云天下啪啪作响,耕耘杖是一只坠地的飞鸟,要牛来帮助它一次次腾空而起。

梦里的牛想,要是能够有点闲暇美美地做上个关于闲暇的梦,该有多好。

等把眼前的这块地耕完了,一定要躺在老树下,好好地睡上一觉,做一个只嚼食青草,一垄地也不耕,就干待着的梦。

醒时耕耘,梦中耕耘。

村庄如此,人畜都是如此。

老树越发苍老了,但它还在支撑着村庄的壮美。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手上攥着一粒树种,从老树下跑过,当她摊开手掌的时候,一株碧绿的小树苗便长在了她的掌心。

(选自2016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1.请分析第二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地展现了老树与村庄的密切关联,老树是村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背景。

(1)明确赏析的角度,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本题抓住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难发现。

(2)结合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写出老树的茂盛、老树日夜与村庄相伴。

【拓展练习】

练习一

松堂游记(节选)

朱自清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

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

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

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

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

又静,又干净。

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

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

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

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

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

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

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

谁爱看?

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

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

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

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

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

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

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

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

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

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

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

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

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

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从前人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真有点儿!

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

虽不是真松林,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

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

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一九三六年

1.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松堂“高大轩敞”的特点的?

【答案】以“亭亭直上”的松树从视觉上衬托松堂外观的高大;

以人的身量的短小从自身的感觉上反衬松堂内部的轩敞;

以晚上烛焰的怯怯从拟人化的物的情态上借喻松堂的高深宏阔。

【解析】

(1)明确赏析的角度,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本题抓住多角度描写、衬托。

(2)结合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在全文中寻找关于松堂的描写。

(3)表述手法达到的效果,注意衬托达到的突出强调的效果。

练习二

天窗室

【美】欧·

亨利

帕克太太领着丽森小姐去一楼看双开间客厅。

“这壁柜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