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660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的发展

(1)背景

明朝中期,随着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

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①产生: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

开设工场,使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品经济繁荣

(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出现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

(3)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为主的,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4.经济局限表现

(1)就全社会来说,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一】 明清时期影响经济新型经营手段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

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新型经营手段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根源何在?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的产生

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概述

①概念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②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能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②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

(1)内容:

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蔑视和,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①黄宗羲:

严厉抨击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②顾炎武、王夫之:

对宋明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

城市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和《》,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

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

舞台演出方面,从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以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

四、科技

1.传统科技成果

(1)重要科技著作

①代表:

李时珍《》、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

②特点:

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2)徐宏祖的《》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

意大利人。

(3)目的:

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的目的。

(4)贡献

①与一些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合作探究二】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对照提纲,知识系统整理,归纳记忆。

合作探究

高分跨栏

第二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高分跨栏部分互动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一、明清时期制约经济新型经营手段发展的主要因素

(1)市场因素: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的狭窄。

(2)资金因素:

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

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

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碍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二、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

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影响因素

①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②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③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

④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

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四、辩证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进步性: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向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默写过关

当场检测

【体系构建】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

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达

3.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4.“(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5.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这说明明朝(  )

A.民间贸易地位远超朝贡贸易B.积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

C.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D.海外贸易一度发达

6.明代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

这反映出(  )

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B.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

7.心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9.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10.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已流行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商品经济发展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1.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

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B.租佃制得到发展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经济趋向近代化

12.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

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 清人衷斡说:

“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

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

”……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

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等国。

——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

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

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

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

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

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材料二 朱棣重视阁臣个人素质,阁臣的进退完全取决于成祖朱棣对他们能力的认同。

后设立制敕房、诰敕房等机构,完善内阁制度。

宣宗时,以票拟批答的方式处理政务,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但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

——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内阁的发展状况。

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案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答案:

明清时期影响经济新型经营手段发展的因素

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

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源: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1)反传统、反权威。

(2)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D项正确;

A、B、C三项不属于变异的体现。

排除。

2.【答案】A

3.【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在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4.【答案】B。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募旁邑民为拥”“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石门镇油坊主为了满足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雇用旁邑人,每日付给其酬劳,他们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这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可知,明朝中后期海外贸易一度发达,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民间海外贸易,并未提及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

“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故C项错误。

6.【答案】D【解析】材料“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说明商人形象逐渐趋于正面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对商人认识的变化,故D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不是叙事方式的变化,故A项错误;

材料中“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与理学的仁义礼智信相符,故B项错误;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A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围绕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龙场悟道”,判断王阳明“求理”的途径。

9.【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增多,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界的活跃有关。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需求的新的文学形式产生了。

故答案为C项。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白银在明清时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与材料中白银应用广泛无关,故B项错误;

货币经济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

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兴起和发展是因为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故选C项。

13.解析:

(1)问,据材料信息“山泽连接”“远民习俗”“赋税”“存活”“营生”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适宜、习俗传统、满足交纳赋税及日常生活之需。

(2)问,“主要依据”由“晋”“徽”可知是按地域划分。

“特点”由“(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可知晋商垄断了武夷茶叶外销;

由“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可知晋商经济实力较强;

“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可知集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

由运销地区可知其兼顾国内外贸易。

答案:

(1)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适宜;

具有种茶传统;

种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或纳税和生活的需要)。

(2)依据:

籍贯(地域)。

特点:

垄断武夷茶叶的外销;

经济实力较强;

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

经营范围广;

国内外贸易相结合。

14.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信息从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特点、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系及生产关系等角度归纳。

(2)问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二从内阁制度发展趋向、内阁权力等方面概括;

第二小问新态势,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归纳。

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

商品经济活跃;

出现专业化市镇;

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

自由雇工增多。

(2)状况:

内阁制度趋向完善;

内阁权力扩大,但受司礼监牵制。

新态势: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

“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答案】示例一观点:

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阐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

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

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

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

总结:

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

示例二观点:

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

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拟定一个论题,论题观点要正确;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论题”,由材料中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活动,明清时期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活动,晚清时期林则徐和康有为的活动可知:

这些知识分子的活动都和时代要求有关,或者说都肩负了时代的重任,但是多少都有局限。

由此可以得出“论题”:

“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或“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之际和晚清时期的时代要求角度进行阐述即可,最后回扣主题进行总结。

3.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

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参考示例如下:

示例1:

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1900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改革”的使用次数明显多于“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革命思想影响的扩大,“革命”一词的使用出现了两次高潮。

1906年清廷推行预备立宪这一重大改革,遏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示例2:

革命最终取代了改革,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

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相当少,维新改良仍是主要的新思潮。

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尽管清廷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试图用改革来抵制革命,但最终还是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