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420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全面提升监管能力,防范环境风险35

(一)系统提升环境监管能力35

(二)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41

(三)综合防治重金属污染43

(四)提高核与辐射安全保障水平44

七、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46

(一)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46

(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47

(三)严格环境保护执法监管47

(四)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48

(五)完善环境经济政策49

(六)增强科技和环保产业支撑50

(七)鼓励全民参与和环保行动52

八、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52

云南省环境保护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全省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节能减排、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等重大举措,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专栏1),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大力抓好重点减排工程,坚决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减排设施运行监管和重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等手段,全省累计完成省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重点污染减排项目近712个,已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8.22万吨、二氧化硫25.22万吨。

经国家核定,2010年化学需氧量较2005年下降5.76%,完成减排目标任务的117.6%,二氧化硫较2005年下降4.08%,完成减排目标任务的102%。

专栏1: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

2010年实际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环境

质量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的城市比例

70.6%

92.1%

≥90%

完成

地表水国控和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包括六大水系优于Ⅴ类以上的比例大于80%,干流优于Ⅲ类的比例大于50%

62%

66.3%

65%

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44.4%

50%

根据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各湖泊已完成规划目标

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80%以上的城市比例

78.0%

100%

≥80%

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12.8%

8.38%

有所降低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A))

54.3

46.3~58.8

≤55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dB(A))

68.6

59.3~71.9

≤70

污染

控制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年)

28.5

26.83

≤27.1

氨氮排放总量(万吨/年)

1.94

1.70

≤1.7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年)

52.19

50.07

≤50.1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得到安全

处置

放射性废源、废物收贮率

≥95%

建设

城市(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

40.47%

70%

≥7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1.91%

≥6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35%

≥50%

生态

森林覆盖率

53%

≥5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的比例

31%

≥30%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

9%

7.55%

≥10%

政策性调整剔除了部分原计入保护区的面积

绩效

指标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千克/万元)

9.5

3.92

≤6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千克/万元)

17

7.25

≤11.0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十六个州(市)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由2005年的75%上升到2010年的94%,SO2年日均值比2005年降低了12.1%,我省受酸雨影响范围、频率及强度明显减少,酸雨控制区出现酸雨的城市、频率和强度亦逐年下降。

地表水达标率由2005年62.0%提高到2010年的66.3%,上升了4.3%,水质达到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比2005年上升了3.0%,水质中COD、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NH3-N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

主要湖泊、水库水质优良比率(Ⅰ~Ⅲ级比率)明显上升,由2005年的60.4%,上升到2010年的71.9%,提升了11.5个百分点。

其中,滇池COD平均浓度从2005年的61.7mg/L下降到2010年的50.3mg/L,下降幅度为18.5%。

阳宗海经过治理,水体砷浓度降至最低值0.021mg/L,较最高值下降了84.3%,水质稳定在Ⅱ~Ⅲ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治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0年底,全省已有67个县(市、区)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数达到79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119.2万吨/日提高到264.95万吨/日,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45.7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70%,较2005年(40.47%)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糖厂全部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

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38座,无害化处理能力11013吨/日,无害化处理率70%,处理能力较“十一五”末提高了99%。

全省10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全部完成脱硫设施建设,主要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设施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显著加强。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创新服务方式,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项目的建设,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

积极推进规划环评,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了工业园区、水电开发、旅游总体规划环评130余项,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开发的有序性和建设的规范性。

累计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6333项,其中:

省环保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366项目,不予或暂缓审批环评文件56项,责令建设项目停止建设29项;

对沘江流域和陆良银河纸业分别实施了区域限批、企业限批。

通过严把环境准入关,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取得新进展。

滇池治理工程全面提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水质恢复明显,洱海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提高,“洱海模式”得到国家肯定,总体上看,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成果突出,治理成效日趋显著。

金沙江国家考核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环境质量标准,通过实施《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加大对南盘江的监管力度,流域重金属污染得到减轻。

组织完成了全省县级以上224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和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开展了全省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村地区饮水质量、饮水条件和供水水量,饮水环境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着力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从规划、投入、宣传、机制建设、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有效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由滇西北5州市18县市,扩大到滇西北、滇西南9州(市)44县(市、区),完成了滇西北18个县的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开展了9州(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建设,其中版纳、德宏和临沧已正式挂牌,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省政府专门出台了《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明确了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等准入条件。

各级执法部门加大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力度,对重点种苗、种畜禽、水产苗种、花卉、药材、野生动物等市场销售、种子(苗)和种畜禽进出口贸易、越境运输等方面严格管理,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和严肃查处。

加大了生物物种资源就地保护力度,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2个,总面积295.5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5%,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了标准化建设,管理能力和有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生态建设示范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明显提速。

全省已有12个州(市)、70余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建设示范,已获得命名的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云南省生态乡镇”188个。

积极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在我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试点109个项目,麒麟区、易门、龙陵、勐海被列为国家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地方开展“以奖促治”项目182个,约200万人口直接从“以奖促治”政策受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成效,示范效应逐渐显现。

在滇池流域划定了畜禽集中养殖区、禁养区和限养区,关闭搬迁养殖户18124户,九胡流域完成沿湖494个村庄的治理规划,已实施184个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环境监管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

顺利完成了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普查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妥善处置了阳宗海砷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累计投入4.45亿元的环保能力建设资金,配备监测设备2443台(套)和监察设备2773台(套),完成69个环境监测站(含17个一、二级站)和146个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装备达标,建成5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0套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进一步优化,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质量实现了月报。

全省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和各州(市)监控中心基本建成,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现场端已完成93家,占需要安装总数的97%,并全部与原省级监控平台联网。

完成了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主体工程,全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全部纳入网络化管理系统动态管理,电磁辐射管理得到加强,辐射环境监测网点得到优化调整。

省宣教中心硬件装备已经全部更新并实现达标,建设生态文明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重大主题宣教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环境保护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合作领域得到拓展。

环境科技得到加强,水专项取得初步成果。

信息化建设对环境管理的支撑能力明显改善,完成覆盖省州市一级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公开平台建设。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污染持续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环境质量改善不容乐观,防范环境风险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仍然薄弱,环境管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污染物减排压力加大。

“十二五”时期,预计全省GDP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并力争翻番,城镇化率将达到46%,原煤消费仍将有很大增加。

我省又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建设,将促使我省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大幅度增长。

预计到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将新增10.01万吨,增长16.56%、氨氮新增0.4万吨,增长6.81%,二氧化硫排放量将新增24.37万吨,增长35.92%、氮氧化物新增18.71万吨,增长35.94%,增排因素和减排之间的压力不断加大,减排任务艰巨。

局部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较大。

九大高原湖泊有5个湖泊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污治污体系尚未完善,许多入湖河流水质不达标。

全省六大水系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环境功能不能达标的断面占31.1%,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19.2%,部分水体受到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的威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体系亟待完善。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煤烟型大气污染逐步向复合型污染转变,酸雨频率有所升高。

土壤环境污染尚未有效应对。

环境问题解决难度加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可能性增多。

长期以来,污染的不断积累已使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污染介质已从以大气和水为主逐渐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介质共存转变;

污染物来源从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不断向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转变;

污染特征从单一型、点源污染向复合型、跨界污染转变。

在SO2、COD等常规污染物尚未得到全面根治的同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废旧电子电器、危险废物等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诉求不断增加,环境改善的滞后性与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将十分突出,部分区域因环境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仍将存在。

遏制生态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的任务繁重。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敏感而又脆弱,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和资源开发侵占大量生态用地,部分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亟需建设。

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呈加重趋势。

土壤污染源点多面广,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仅处于示范阶段,广大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几乎处于空白,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繁重。

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已经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特别是重化工的发展,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等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持续上升。

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风险因素加大,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等伴有电磁辐射的设备越来越多,污染纠纷上升。

此外,我省境内六大河流中有4条为国际河流上游,有4061公里的边境线和20个国家级一类和二类口岸,突发性的环境事故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环境风险事故,将直接影响到国际关系。

与新时期风险防范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需求相比,全省环境监管整体能力还较低,达标化建设尚处于低层次,系统提升不够,缺乏必要的整合与联动,对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三大着力点(污染减排、质量改善、防范风险)的支撑不够,自动化水平低,环境监管效率不高,监测和监察业务用房缺口达15万平方米,设备运行经费与更新改造经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人员编制明显不足,人员素质总体不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环境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差距较大。

环境管理的基础能力,包括环境信息、环境科技、环境统计、环境宣传、基础调查等与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监测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水质自动监测断面占全省监测断面总数比例不到5%,重点流域和多条重要出境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十分滞后,温室气体、臭氧、可吸入颗粒物、重金属、土壤和生态监测等需要增加。

全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能力建设需尽快加强。

(三)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时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原则,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作为我省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必然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桥头堡建设对环境安全与树立环境保护新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环境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

新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跨境跨界污染防范任务艰巨,经济快速发展对保障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随着广泛的环境宣传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在优美环境中生产生活,已成为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环境保护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总量削减、质量改善、风险防范与生态屏障建设,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紧密围绕“二强一堡”发展战略,以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为保障,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建设生态屏障,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生态立省,环境优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统筹兼顾,环保惠民。

坚持长远谋划,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要全面部署、全面推进,同时抓住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3、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我省地域差异较为显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在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情况下,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强化环境保护的政府意志,落实政府责任,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相匹配。

强化企业环境责任,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议论监督,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三)规划目标与指标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六大江河和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环境监管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6.2%、8.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4%、5.8%。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到2015年,总体上九大高原湖泊消灭劣Ⅴ类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10%以上,主要水环境质量指标明显提升。

全省六大江河国控和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稳定在70%以上,国控和省控断面劣V类水质的比例小于20%。

16个州(市)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均浓度值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城市比例大于80%,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城市比例大于85%。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得到加强。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4%以上,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局部区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扭转,生态建设示范取得突出进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取得良好成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等。

——环境监管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进一步加强,省市县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环境保护主要指标由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生态屏障建设及风险防范指标构成,见专栏3。

专栏3“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指标属性

总量控制指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

与2010年相比,下降6.2%

约束性

氨氮排放总量

与2010年相比,下降8.1%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与2010年相比,下降4%

氮氧化物排放量

与2010年相比,下降5.8%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2.1

≥95

预期性

地表水国控和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

70.5

≥70%

地表水国控和省控断面劣V类水质的比例

19.2%

≤20

九大高原湖泊

总体上消灭劣Ⅴ类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10%以上,主要水环境质量指标明显改善。

16个州(市)所在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

定性

保持优等

生态屏障建设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14

指导性

53

风险

防范

重金属、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监管能力等

(四)基本思路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基础和基本经验,“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448”:

1:

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总体目标,继续实施《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举措。

4:

以4项主要污染物(COD、NH3-N、SO2、NOX)减排约束性指标为抓手,大力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以倒逼机制推动总量削减指标的实现。

围绕“削减总量、改善质量、建设屏障、防范风险”4大领域,突出主要污染物减排、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江河及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安全及应急管理、监管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8:

为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需要争取国家的支持,调动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实施“四项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九大高原湖泊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两污”建设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境监管能力及环境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