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371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Word下载.docx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领域

表现

经济方面

实行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政治方面

推行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易服装;

改汉姓;

讲汉语,与汉人通婚;

行汉制

3.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繁荣景象。

(2)加快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社会危机

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

③民族矛盾:

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和破坏。

(2)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了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

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实行立宪君主制。

(4)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

(1)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3.评价

(1)进步性

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

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

4.影响

(1)经济近代化

①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俄国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

①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②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3)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俄国。

五、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①政治:

天皇没有实权,幕府掌管国政,等级制度森严。

②经济: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③文化:

洋学兴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日本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

④阶级:

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

⑤外交: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

(2)国际:

民族危机出现。

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2.基本内容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③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①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出访欧洲,进行考察。

④扶植私人企业,大力推进殖产兴业政策。

⑤注意培养人才,成为推进日本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推行文明开化。

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

⑤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③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六、戊戌变法

(1)政治: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4)思想:

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

2.过程

(1)开始: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2)发展:

维新派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3)高潮——百日维新

①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②主要内容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意义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②思想上: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③社会生活: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典例1 (2016·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

(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

扩大入选范围;

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

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

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

抑制旧士族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统一;

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典例2 (2016·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清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

(2)问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

【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

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

有固定服役期限;

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一、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4.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

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

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

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

(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以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1.(2017·

郑州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

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

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

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

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

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克堂《子产评传》

(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逐条进行概括。

(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礼法结合、宽猛相济;

保护工商业者;

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等。

【答案】 

(1)意义: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

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

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

礼法结合;

宽猛相济;

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

2.(2017·

临沂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

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

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

其内容包括:

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

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

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

汉武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

——刘玉峰《汉武帝盐铁官营之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影响。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中“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可知,汉初实行的盐铁私营政策导致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不利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

根据材料中“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可知,频繁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亏空,长期实行的盐铁私营政策无法解决现实的财政问题。

(2)问根据材料中“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可知,盐铁官营政策显著改善汉朝的财政窘况;

根据材料中“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可知,盐铁官营政策使得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竞争领域取得绝对的主导权,挤压了私营手工业的生存空间;

根据材料中“‘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可知,盐铁官员选拔的失误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现象泛滥。

【答案】 

(1)背景:

实行盐铁私营政策,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

对匈奴战争需要大量经费,而中央财政困难。

(2)影响:

打击了盐铁富商势力,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对匈奴用兵提供经费;

民间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空间狭小,处于劣势地位和附庸地位;

私商的官员化,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现象。

3.(2017·

衡阳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进行回答。

第二小问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回答。

(2)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时间是清末,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从政治上来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从思想上来说,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考虑。

第二小问可从集权和分权利于社会稳定、农村发展角度回答。

【答案】 

(1)趋势: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

国家的统一;

封建专制的强化;

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原因: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

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清末新政的实施。

(答出两点即可)启示:

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到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

……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

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

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

——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

材料二 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

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

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

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

——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

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归纳即可。

(2)问根据材料二“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归纳概括即可。

官员冗滥,吏治败坏;

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

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

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与皇权发生了矛盾;

张居正自身性格弱点。

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

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

考核方法操作性强;

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

(答出三点即可)

5.(2017·

昆明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

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

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

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