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04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1、上下游行业资源的积累17

2、经营资质壁垒17

3、资金壁垒18

4、规模壁垒18

第七章、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9

1、有利因素19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19

(2)人口增长与老龄化加大对医药产品的需求20

(3)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

2、不利因素21

(1)市场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21

(2)技术创新投入不足21

(3)药品整体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21

第八章、行业基本风险特征22

1、政策风险22

2、药品质量风险22

3、行业竞争风险23

第九章、行业竞争格局和主要企业24

1、医药批发24

(1)医药批发行业竞争格局24

(2)四家全国性医药批发龙头企业25

(3)区域性医药批发龙头企业26

2、医药零售26

3、相关公司简介27

(1)广东罗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7

(2)海南紫竹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7

第一章、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基本情况

医药商业流通是指连接上游医药生产厂家和下游经销商以及终端客户的一项经营活动,主要是从上游厂家采购货物,然后批发给下游经销商,或直接出售给医院、药店等零售终端客户的药品流通过程,通过交易差价及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利润。

按照商业模式划分,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商业模式如下:

纯销又称医院销售,本质为医药配送,是指医药流通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院的业务模式;

商业调拨,是医药流通企业将医药产品销售给另一个流通企业的模式;

快批也称快配,主要针对城乡交界地区和农村市场的第三终端进行销售;

药品零售。

按照销售终端划分,医药批发企业的销售对象主要包括:

第一终端,主要指二甲及以上大中型医院;

第二终端,主要指连锁药店、大中型城市市区的大型药店;

第三终端,指除第一、二终端之外的,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医药销售的所有零售终端,主要包括广大农村药品销售市场和城镇居民社区药品销售市场,如二甲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和大中型城市城乡结合部的药店等。

按照经营业务范围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医药批发商业可分为全国性商业、省域商业和地区性商业。

医药流通行业经营模式

医药流通行业是整个医药产业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是连接医药制造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的桥梁。

医药流通企业是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医药制造企业一对一地分销到终端会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和药品流通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5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提速、人口老龄化加快、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等,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和自我保健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药品、保健品和健康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加快增长,促进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医药商业流通行业监管体制及产业政策

1、行业监管体制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国人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其制造、流通等环节,均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严格管制,我国医药行业由国务院下辖的六个部门分别监督管理,各部门在医药行业的主要监管职能如下表所示: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2)行业政策

第三章、医药商业流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概况

2016-2017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需求侧拉动转向供给侧的改革。

在取消药品加成、推行药品集中采购、医保控费改革等多项医改政策调整形势下,医药流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药流通行业发展增速整体趋缓;

西药销售规模依然居首;

区域销售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药品和健康服务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未来5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提速、人口老龄化加快、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等,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和自我保健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药品、保健品和健康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加快增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和分级诊疗的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将稳步增加,医疗保障水平将逐步提高,从而大大拓展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空间。

药品流通转型升级需求更加迫切。

从自身来看,药品流通行业需要迅速适应流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革,有效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从外部环境来看,“两票制”、“医药分开”等政策的实施以及“互联网+医药”等模式的创新,都对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2、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两票制”和营改增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医药流通行业整体格局将被重塑,行业并购重组开始加速,在此过程中,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由于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品种资源、成本控制、物流和行业供应链整合能力等优势,未来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此外,批零业务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开发新兴业务模式及提高对终端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将成为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1)批零业务一体化趋势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及《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医药流通行业面临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调整,随着竞争越加激烈,医药流通企业开始寻求扩大自身规模,整合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务以提高行业话语权,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成本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等方式抵御政策风险,尤其是上市企业可以借助资本力量实现快速扩张,在竞争中优势更加明显。

(2)医药流通企业开始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医药流通企业自身业务规模虽然较大,但是盈利能力较弱,通过收购上游药品生产企业一方面可以保证采购渠道的稳定,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可以增加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

(3)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

随着外部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收紧,行业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趋势下,企业需要寻求多元化发展和新的业务模式来抵御行业风险。

取消药品加成及增加药事服务费等政策的颁布,药品销售利润在医院整体利润中占比开始下滑,医院有动力将医药销售业务进行托管。

医药流通企业除了可以和医院进行药房托管方面的尝试,还可以为医院提供专业化的后勤服务包括目前流行的PBM(药品福利管理合作项目)和GPO(集团采购合作项目)、医院信息化管理等业务模式,从而使医药流通企业从单纯的药品供应商转型为医院综合服务商。

此外,药品零售企业纷纷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拓展增值服务,部分企业以网上药房、中医馆、药(美)妆店、品牌专卖店、DTP(借助定点药店或者互联网平台实现高值药品直送的业务)药房、药店联盟等多种形式,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等。

第四章、医药商业流通行业市场规模

1、整体规模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6年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步增长,增速略有回升。

商务部药品流通统计系统数据显示,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18,393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0.4%,增速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其中,药品零售市场3,679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9.5%,增速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2,975家;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5,609家,下辖门店220,703家;

零售单体药店226,331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447,034家。

2012-2016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情况

2、效益情况

2016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994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6%,增速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322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0.9%,增速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平均毛利率7.0%,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平均费用率5.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平均利润率1.8%,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净利润率1.5%,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3、销售品类与渠道结构

按销售品类分类,西药类销售居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4.4%,其次为中成药类占15.0%,中药材类占3.0%,医疗器材类占3.3%,化学试剂类占1.2%,玻璃仪器类占0.1%,其他类占3.0%。

2016年全行业销售品类结构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典型样本城市零售药店2016年品类销售统计,零售药店销售额中的药品类居主导地位,占零售总额的80.2%,其中西药占46.0%(化学药品占38.7%、生物制品占7.3%)、中成药占27.3%、中药饮片占6.9%;

非药品销售占19.8%,其中食品(含保健食品)占11.6%,医疗器械(含家庭护理)占5.7%,而药妆品、日用品和其他商品这三类总占比不足3.0%。

2016年典型样本城市零售药店销售品类结构

按销售渠道分类,2016年对生产企业销售额60亿元,占销售总额的0.3%;

对批发企业销售额7,520亿元,占销售总额的40.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对终端销售额10,81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58.8%,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其中,对医疗机构销售额7,673亿元,占终端销售额的71.0%;

对零售终端和居民零售销售额3,141亿元,占终端销售额的29.0%。

4、销售区域结构

2016年,全国六大区域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华东37.4%、华北16.2%、中南23.7%、西南13.0%、东北5.1%、西北4.6%。

其中,华东、华北、中南三大区域销售额占到全国销售总额的77.3%,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三大经济区药品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京津冀经济区13.8%、长江三角洲经济区22.8%、珠江三角洲经济区8.7%。

2016年销售额居前10位的省市依次为:

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云南。

上述省市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64.2%,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5、配送结构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医药物流直报企业(192家)无税销售额9,006亿元,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企业销售额占83.0%。

配送客户数量逾122万家。

共拥有674个物流中心,仓库面积约723万平方米。

其中常温库占26.0%,阴凉库占71.8%,冷库占2.2%;

仓库存储标准托盘货位数约279万个,托盘数量约188万个;

拥有专业运输车辆13,534辆,其中冷藏车占11.1%,特殊药品专用车占2.2%。

基本药物本省配送额占88.8%,对外省配送额占11.2%。

第五章、医药商业流通行业与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医药流通企业连通医药行业上下游,连接医药研发和医药生产与医疗机构和患者,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方便和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医药流通企业上游主要是医药制造企业,目前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上游属于充分竞争行业,作为中游的医药流通企业具有一定选择权,能降低对上游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但具有优势医药品种的医药制造企业,在选择配送商(医药流通企业)方面也有一定强势地位,具有完善的销售渠道网络,一定资金实力及良好服务的医药流通企业将成为首选。

医药零售企业上游除了医药制造企业之外,还包括一些医药分销企业,医药分销是医药零售最主要的供应渠道。

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医药流通企业的下游客户包括:

医药批发企业将药品销售给医药零售企业和终端医疗机构,其中以医疗机构为主;

医药零售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医药流通所处行业的下游行业为药品销售终端,主要分为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两类,包括各类医院、诊所、乡镇卫生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零售药店等。

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销售的药品占中国药品销售市场份额的大部分,医院在购销两端均处于强势地位。

总体看,由于目前的医疗体制及产业链格局,医药流通企业在下游的话语权相对较弱。

第六章、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1、上下游行业资源的积累

对医药流通企业而言,最主要的行业资源是“下游规模以上医院准入”和“上游医药品种授权”。

在目前的医药流通体制下,医院市场占据大部分的份额,其中以规模以上医院为主。

因此,规模以上医院配送市场的准入情况成为衡量医药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医院通常要求流通企业具备齐全的品种、配送及时性、资金实力(承受较长的赊账期)和良好的服务。

上游医药厂商通常要求医药商业企业具备较为广泛覆盖的医院网络、履约能力、按时回款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服务。

具体要求包括辅助医院开发、配送及时、协助招标、保障品牌安全、收集招投标动态、沟通药事会、提供药品流向信息、协助营销推广和学术推广会议等。

目前,我国各区域大多存在一个或数个医药商业流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在业内多年的经营,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上下游资源。

因此,行业新进入者要在短时间内积累上下游市场资源是非常困难的。

2、经营资质壁垒

药品经营企业,需要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经营药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对药品经营企业是否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认证,对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

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商业经营资质采取分级认证模式,其中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标准最高,具体表现在较高的工作人员素质、较大的仓储面积等。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将从事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批发企业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全国性的批发企业;

一种为区域性批发企业。

各省结合本地域的具体情况,对区域性批发企业数量进行限制,以便达到监管的目的。

3、资金壁垒

医疗机构严重占压批发企业资金,影响整个药品流通行业的现金流状况,医药流通企业面临加大的资金需求;

尤其是随着行业集中度提高,销售规模的扩大,医药企业资金需求量更大。

另外,为了满足和应对药品配送的及时性、药品需求的不确定性、突发传染性疾病的急迫性以及医药工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在途运输的不确定性,医药流通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存货,从而也对资金形成占用。

医药流通行业需要大量的长期性资本投入,用于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和购置运输设备,以提升物流配送能力。

另外,为了规范医药商业企业,国家药监部门对于新进入者的硬件设施和流动资金投入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新进入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4、规模壁垒

国家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商提出了更高的遴选条件,例如在注册资本、销售规模、仓储能力、冷藏库体积、特殊管理药品经营资格、配送车辆、药品品种及配送覆盖率等方面对配送商进行量化评分。

总体而言,配送商遴选条件的提高,将逐步淘汰不具规模优势的药品流通企业。

从行业特点和国外同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作为毛利率较低的医药流通行业,必须通过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以提升盈利能力。

在新的招投标体制下,上游医药工业企业更趋向与省级区域内的大中型医药流通企业合作,具有规模优势的配送商将更具竞争优势。

同样,对于下游医院、零售药店而言,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配送商能够提供更齐全的药品品种,更及时的配送,更全面的服务,因此更趋向于选择区域龙头企业。

第七章、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医药行业一直受到我国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

“十三五”规划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将已上市创新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列入医保目录等一系列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将进一步深入展开。

国家从最高层面确定了医药流通行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两票制”政策,并辅以其他具体政策,旨在加强医保控费、降低药价、推进“三医联动”新医改。

(2)人口增长与老龄化加大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的自然增长数目较大,形成较大的药品新增需求。

此外,人口增长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比例逐渐增长。

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到21世纪40年代,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30%,老龄人口对医疗的需求为普通人的3-5倍,医药产品需求会快速增加。

人口增长与老龄化加大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3)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人均个人缴费相应增加。

新增筹资主要用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并加大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

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

结合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付费总额控制。

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的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

2、不利因素

(1)市场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结构仍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和GSP认证,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但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仍然十分缺乏。

在产品结构方面,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独家产品少,缺乏能进入世界医药主流市场的品种,缺乏品种创新及技术创新,多数品种的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往往是同一品种有众多企业生产,质量参差不起,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比例偏低,导致产品创新缺乏,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目前医院市场中,进口药品、合资企业药品、国产企业药品大约各占1/3,但是高端药物市场大部分被外资企业占据。

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导致国内医药企业只能靠大量的仿制药寻找生存空间。

(3)药品整体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我国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暂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外,对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均予以取消,不再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管理,按照分类管理原则,通过不同的方式由市场形成价格。

预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药品市场整体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影响了医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

因此,对于缺乏创新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生产企业来说,药品价格改革政策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第八章、行业基本风险特征

1、政策风险

医药行业是一个对政策敏感度较高的行业,针对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医药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正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的健全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制订和不断完善。

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但也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医药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将对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

医疗体制改革保障更多的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客观上带来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利于医药企业,但如果医药企业在经营策略上不能及时调整,顺应国家有关医药改革政策的变化,将会对其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药品质量风险

根据《药品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经营药品。

该规范是药品购进、销售、储存、运输、服务等流通环节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在流通环节的延伸,通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采取适当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医药流通企业需严格按照GSP的规定,在经营活动中对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包括在产品采购资质审核、产品验收质量、产品在库储存养护、产品销售、产品出库复核、产品运输、产品售后服务等环节严格控制,杜绝任何质量事故的发生。

但药品的质量安全涉及药品生产、销售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纰漏都有可能对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造成隐患。

医药流通企业虽然并不直接参与药品的生产,无法控制药品的生产质量,但在流通环节有可能出现因存储、运输不当等原因导致的药品质量问题。

因此,在产品采购或者销售中仍可能出现药品质量问题,这将会给医药流通企业的业务经营带来风险。

3、行业竞争风险

当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密集出台,改革方向细化明晰。

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方面制度建设将是下一步深化医改的重要突破方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流通“两票制”、家庭医生签约、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医保总额控制等各项政策举措,覆盖了从药品供给侧到需求侧的各个重要环节,将逐步打破现有药品流通价值链条,加快药品流通行业优胜劣汰。

特别是“两票制”政策的实施,将大幅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加速全行业洗牌过程,使信誉度高、规范性强、终端覆盖广、销售能力强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并逐步倒逼药品零售、物流、电商行业加速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进程,最终实现行业格局的全面调整。

第九章、行业竞争格局和主要企业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2,975家;

目前,整个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减少流通企业数量,加快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成为医药流通行业发展及相关医改政策的一个基本方向。

1、医药批发

(1)医药批发行业竞争格局

过去五年,国内药品批发企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6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70.90%;

其中,四家全国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37.40%。

2016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同比增长14.00%;

其中,四家全国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20%。

根据商务部2016年12月发布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市场总额90%以上,加上目前各项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实,药品批发行业整合进一步加快。

医药批发企业按照业务区域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和区域性医药批发企业(部分企业带有医药零售业务)。

目前,全国有四家全国性医药批发企业龙头,各个地区又存在一家或者多家区域性龙头企业。

(2)四家全国性医药批发龙头企业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依托其子公司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药品分销网络,主要销售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和药材饮片等,销售规模连续数年在全国医药流通企业排名中位居第一。

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依托其子公司华润医药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