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978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I文档格式.docx

18、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9、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苍蝇的脚上有(绒毛)。

20、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蚜虫卡片:

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颜色:

(黄色);

食物:

(植物嫩枝上的汁液);

进食的样子:

全身蠕动,嘴顶着叶子。

2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3、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

24、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25、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6、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它们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

27、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8、(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2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0、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31、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它们也是有(细胞)构成。

32、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33、(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34、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35、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

(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

(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

(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6、苍蝇的眼有复眼组成,期中每个小眼犹如一面凸透镜。

37、每种昆虫触角的形状都是不同的,蝗虫的触角是丝状;

蚂蚁的触角是膝状;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

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

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38、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39、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物体被放大。

40、小明通过实验发现,把实验包里的放大镜平贴在书上可以看到6个字;

将放大镜抬高以后,最少能清晰地看到2个字。

说明这个放大镜能放大3倍。

41、通过倍数大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比通过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大,看到的范围小。

42、通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地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3、我们在10倍的放大镜下可以看清楚蚜虫的肢体。

44、触角是昆虫主要的感觉器官,有感触物体、嗅到气体、平衡身体的功能。

45、昆虫的眼分为单眼和复眼。

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

46、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47、昆虫的身体可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48、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4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被成为晶体。

50、晶体往往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常见的晶体有立方体、金字塔、针状等形状。

51、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记忆)

5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53、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记忆)

54、不同物质的颗粒,形状大小不一样。

5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56、将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可使物质重新析出,得到的是这种溶液的晶体。

57、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份)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5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它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大)。

 

59、显微镜可以看到绿茸茸的青苔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60、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迄今为止,最新进的显微镜就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6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2、第一个看到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的是列文虎克。

63、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

(1)、准备两个放大镜;

(2)、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3)、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4)、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64、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两个(凸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即目镜倍数×

物镜倍数。

如果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2ⅹ,物镜上标有40ⅹ,这台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480倍。

65、科学家一般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SARS病毒、大肠杆菌等。

66、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67、观察显微镜下的标本时,移动在拨片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68、细胞是1663年被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发现的。

69、洋葱表皮有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上还有小黑点和大液泡。

70、显微镜有两个凸透镜组成,对着物体的叫物镜;

对着人的叫目镜。

71、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72、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7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74、叶细胞中有叶绿体,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75、叶表皮中的气孔是植物呼吸的重要部分,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

76、19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

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77、生物的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体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8、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是我们身体中的保卫战士。

79、我们之所以长得像自己的父亲,这也是细胞的遗传作用。

80、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各式各样,每种生物的大小、外形和其他性状也是有各自的细胞所决定的的。

81、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82、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8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

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84、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85、长久不换水的鱼缸中的水变绿了,是水中的(绿藻大量)繁殖造成的。

86、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重要场所。

87、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88、制作生物标本的步骤:

(1)、擦:

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2)、滴:

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3)、取:

用镊子撕取一小片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

(4)、盖:

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5)、染: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

(6)、再用吸水纸将多余染液吸干净,临时玻片标本制作成功。

89、被誉为世界水稻之父是(中国)的(袁隆平)。

(英国)人完成了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它的名字叫(多莉)。

90、(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91、(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9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93、没有放大镜和显微镜之前,人们利用(五官)探知世界,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94、(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95、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96、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大肠杆菌和SARS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97、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98、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99、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

P13页。

10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1)、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

(5)、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

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101、下面的图片是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请你说一说你的发现。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

是洋葱的 

表皮细胞 

它们像长方形的

格子。

102、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 

↓↓

(小昆虫)→(晶体,器官)→(细胞,细菌)→(病毒,原子)

103、关于细胞你知道些什么?

答:

细胞是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04、生命体都是由什么组成?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5、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

(的作用是什么?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生物细胞不仅形态多种多样,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106、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

107、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起着(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10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还看到了(细胞)。

放大倍数最大的显微镜是(扫描隧道显微镜)。

109、300多年来人们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微生物有(10万)种之多。

110、(气孔)是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

111、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核)构成的。

112、微生物是指(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113、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

114、(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他发明了(巴士消毒液),广泛应用于(奶制品)和(酿酒业)。

115、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伴我们生产食物,如(酵母菌)。

116、在近代医学中,使用广泛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是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制出来的。

117、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是(羊)。

诞生于1996年7月5日。

118、微生物还能分解和除掉(垃圾)中的有害物。

119、: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

120、草蛉和它的幼虫是怎样吃蚜虫的?

草蛉的幼虫用嘴前面的一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刺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20多秒钟就把蚜虫吸食得只剩一只空壳。

121、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晶体。

122、为什么晶体也是鉴别矿物质的依据?

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质的依据。

123、细胞对生命体有什么意义?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124、生命体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命体都是有细胞组成。

125、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

(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126、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什么?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是:

127、红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红细胞的作用是专门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128、白细胞的作用有哪些?

答:

和病菌、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129、绿色植物的细胞有哪些作用?

色植物的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同时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130、名词解释:

(1)、晶体: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附送: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2019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蝇的(复眼);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

(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6、(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

物质变化有两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第三单元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图示如下:

日食月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

图示如上:

1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1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6、太阳系里有八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