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2863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沉砂、沉淀、气浮、除油、中和、调节、加热或冷却等。

(2)二级处理—生物处理:

EBOD85~90%,ESS90%功能:

主要去除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保证出水达标排放;

法:

——去除有机物的主体是微生物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法:

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形、生物膜法等;

厌氧生物法:

厌氧接触法、厌氧生物滤池、厌氧生物转盘等(3)三级处理—深度处理a目的:

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残存的SS、有机物;

或脱色、杀菌;

或脱氮、除磷——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b法:

物化法——超滤、混凝、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加氯消毒等;

生物法——生物脱氮除磷、生物粒、生物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等5废水生物处理的对象主要是:

三大类污染物:

a絮凝和去除废水中不可自然沉淀的胶体状有机物(1nm~100nm)b去除(降解)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

c去除营养元素氮和磷6二次沉淀池:

1)活性污泥和水分离,保证净化水的出水水质;

2)得到浓缩污泥,一部分保证污泥回流;

另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系统。

污泥回流系统:

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活性污泥需要回流;

2)回流比的改变,可调整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剩余污泥排走系统:

1)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定期排泥;

2)为了使曝气池经常保持高度活性的活性污泥。

3)去除有机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供氧系统:

1)为好氧微生物提供代所需的溶解氧2)使得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7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分为两个阶段:

吸附阶段、稳定阶段8活性污泥微生物组成:

好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后生动物;

活性污泥生化性能: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

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

0.2~0.8%固体物质的组成1)微生物群体(Ma)2)微生物源代的残留物(Me)3)吸附的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i)4)无机物质(Mii)9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污泥浓度)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悬浮固体浓度常控制在2~3g/L

(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单位:

mg/L;

MLVSS/MLSS一般为0.75~0.85(3)污泥沉降比(SV)定义:

取一定量曝气池中悬浮状态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正常围:

20-30%(4)污泥体积指数(SVI)SVI=SV×

10/MLSS10、曝气池的BOD——容积负荷:

1)BOD——进水容积负荷:

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1d),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进水有机污染物量(BOD)。

Nv=QXSi/VKgBOD5/m3.d2)BOD——去除容积负荷:

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1d),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量(BOD)。

1)BOD—进水污泥负荷:

指曝气池,单位重量(kg)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1d)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进水有机物量(BOD)。

2)BOD—去除污泥负荷:

指曝气池,单位重量(kg)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1d)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量(BOD)。

11活性污泥增殖曲线分为四个时期:

1)适应期2)对数增殖期3)减速增殖期4)源呼吸期适应期1)定义:

活性污泥微生物处于驯化阶段,微生物在新的环境条件、污水水质情况下需要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

2)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变化:

a微生物不进行繁殖,数量基本没有变化;

b适者生存,菌体体积增大;

c酶系统相应调整;

d新的变异;

等。

3)水质指标基本无变化。

对数增殖期aF/M值高(2.2kgBOD5/kgMLSS.d)——有机底物丰富,营养物质不是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

b微生物的增值速率与有机基质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只受微生物自身生理机能的限制;

c微生物以最高速率对有机物进行摄取(去除有机物能力很强),并以最高速率增殖,合成新细胞;

d由于微生物的代速率极高,需氧量很大;

e活性污泥具有高的能量水平,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很强,污泥质地松散,不易形成较好的絮凝体,沉淀性能不佳;

f一般不采用此阶段作为运行工况。

(例外: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减速增殖期aF/M值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有机物的浓度成为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

b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与剩余的有机物量呈正比,为一级反应;

有机底物的降解速率也开始下降;

c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在逐渐下降,活性污泥的量持续增长并最终达到最高;

d营养物质不再丰富,活性污泥的能量水平低下,絮凝体开始形成,凝聚、吸附以及沉淀性能均较好;

e有机物已基本去除,出水水质有较大改善,且整个系统运行稳定;

f大多数污水厂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源呼吸期aF/M值下降到最低值并保持一常数,微生物已不能从围环境中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有机物,靠分解代自身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

b在本期之初源呼吸的速率超过合成速率,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活性污泥的量在减少,最终所有的活细胞将消亡,而仅残留下源呼吸的残留物;

c营养物质消耗殆尽,能量水平极低,沉降性能良好,但凝聚性较差,污泥量少,污泥的无机化程度较高,处理水质良好;

d一般不采用这一阶段作为运行工况。

延时曝气法12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式1)传统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4)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8)浅层低压曝气活性污泥法;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

10)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一、传统活性污泥法:

污水和回流污泥形成的混合液在池呈推流式从池首流至池的末端。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

活性污泥:

经历了从池首端的对数增长期,经减速增长期到池末端的源呼吸期的完全生长阶段。

溶解氧:

需氧量也是沿池长逐渐降低,但供氧量是均匀的(通过等距离均匀布置扩散器)。

因此,在池首端可能出现溶解氧浓度低,甚至出现厌氧,在池末端溶解氧有剩余的情况。

活性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在曝气池经历了吸附阶段和代阶段的完整过程。

主要优点:

a.处理效果好,BOD5的去除率可达90~95%,出水水质好;

b.适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主要问题:

a.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较弱;

b.为了避免池首端形成厌氧状态,不宜采用过高的有机负荷,因而池容较大,占地面积较大;

c.需氧速度沿池长是降低的,在池末端可能出现供氧速率高于需氧速率的现象,会浪费动力效率—(可以采取渐减供氧式)。

二、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特征:

污水在曝气池分布均匀,池水质、微生物数量和组分基本一样,可以通过对F/M的调节,使反应器的有机物降解反应控制在最佳状态;

曝气池混合液的需氧速度均衡,动力消耗低于推流式曝气池。

优缺点:

优点:

废水和回流污泥进入曝气池立即被池的大量混合液稀释,所以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和减少有毒物质的影响,适合于处理较高浓度的有机工业废水。

缺点:

连续出水时可能产生短流,出水水质不及推流式。

13曝气作用:

供氧、搅拌曝气式:

1.鼓风曝气系统2.机械曝气装置(纵轴表面曝气机、横轴表面曝气器)3.鼓风+机械曝气系统14双膜理论:

污水生物处理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气体传递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可归纳如下:

在曝气过程中,氧分子通过气、液界面由气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中

(1)在气、液两相接触的界面两侧存在着处于层流的气膜和液膜,在其外侧分别是气相和液相的主体(紊流)。

(2)在气、液两相中,不存在传质阻力,气体分子从气相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的阻力,主要存在于气膜和液膜中。

(3)在气膜中存在氧的分压梯度,液膜中存在氧的浓度梯度,都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4)气膜中氧分子的传递动力很小,界面处的溶解氧浓度值是氧分压为p条件下的饱和浓度值。

(5)氧难溶于水,因此氧转移主要阻力主要来自液膜,O2通过液膜的转移速率是氧扩散转移全过程的控制速率。

13曝气设备:

鼓风机、管道系统、空气扩散装置14氧的利用率(EA):

又称氧转移效率,是指通过鼓风曝气系统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

充氧能力(R0):

通过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在单位时间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2/h);

动力效率(Ep):

每消耗1度电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2/kw.h)。

15扩散器的类型:

微气泡扩散器、中气泡扩散器、小气泡扩散器16生物膜法的主要特点

(1)微生物面的特征:

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与活性污泥中的大致相同,主要有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

1)微生物种类多样化;

2)生物膜上微生物的食物链较活性污泥法长;

在生物膜上,动物性营养一类所占比例较大,微型动物存活率较高,捕食性的纤毛虫、轮虫类、线虫类、寡毛类和昆虫等。

——污泥量少于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3)各段具有优势菌种;

多分段进行,每段都繁衍与进入本段污水水质相适应的微生物,形成优势种属,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和微生物新代的充分发挥。

生物滤池上层:

多数是以摄取有机物为主的异养微生物,底部是以摄取无机物为主的自养微生物。

(2)工艺运行特征1)对水质、水量等的变化适应性强,即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2)剩余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易于分离;

由生物膜上脱落下来的生物污泥,所含动物成分较多,比重较大,污泥颗粒个体较大,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离。

3)能够处理低浓度污水;

活性污泥法不宜处理低浓度的污水,当BOD5低于50~60mg/L,采用活性污泥法效果不好。

浓度低将影响到活性污泥絮凝体的形成和增长,影响处理效果。

生物膜法能使BOD5=20~30mg的污水降至5~10mg/l;

4)易于维护运行,运行费用少。

17生物滤池分类:

普通生物滤池;

高负荷生物滤池;

塔式生物滤池;

普通生物滤池的滤料:

实心拳状滤料,如碎、卵、炉渣等;

工作层:

滤料粒径为3050mm,承托层:

滤料粒径为60100mm;

同层滤料尽量均匀,以保证隙率;

滤料粒径越小,比表面积(可附着面积)越大,处理能力可以提高,但滤料粒径并非越小越好,滤料粒径过小,隙率降低,易堵塞一般,滤料隙率为45%~50%时,其比表面积约为65100m2/m3。

高负荷生物滤池的滤料:

滤料多选用塑料滤料:

多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制成;

形状有波纹板式、斜管式和蜂窝式等。

质轻、强度高、耐腐蚀、比表面积和隙率都较大。

造价较高,初期投资较大。

粒径较大,一般为40100mm,滤层厚度为2米。

40-70mm,承托层:

70-100mm,隙率可达95%,可防堵塞和提高通风能力;

1、普通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又称滴滤池,低负荷生物滤池,第一代生物滤池①构造:

池体、滤料、布水系统和排水系统②正常气温下,处理城市废水时:

水力负荷率:

1-3m3/(m2滤池.d),BOD5容积负荷率:

0.1~0.25kgBOD5/m3.d,优点:

处理效果好,BOD5的去除率一般为90-95%;

易于管理,节约能源,适用于水量不大于1000m3/d的小城镇污水或有机工业废水。

占地面积大,易于堵塞,灰蝇很多,卫生条件差2、高负荷生物滤池生物滤池的第二代工艺,它是在解决、改善普通生物滤池在净化功能和运行中存在的实际弊端的基础上开创的。

特征:

1)使负荷率比普通生物滤池提高了数倍:

BOD容积负荷率高于普通生物滤池6~8倍,水力负荷率提高达10倍。

因而使得池子体积大大缩小,高负荷生物滤池的高负荷率是通过限制进水BOD5值和运行上采用处理水回流等技术措施而达到的。

2)池子体积较小,占地面积小,但BOD5去除率较低。

3)运行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负荷和工艺流程,得到不同的处理效率。

负荷率提高,有机物降解不彻底,排出的生物膜容易腐化。

20生物转盘的主要组成部分:

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和驱动装置;

基本原理1微生物生长并形成一层生物膜附着在盘片表面,约45%~50%的盘面(转轴以下的部分)浸没在废水中,上半部敞露在大气中。

2工作时,废水流过水槽,电动机转动转盘,生物膜和大气与废水轮替接触,浸没时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敞露时吸收大气中的氧气。

转盘的转动,带进空气,并引起水槽废水紊动,使溶解氧均匀分布。

3生物膜的厚度约为0.5~2.0mm,随着膜的增厚,层的微生物呈厌氧状态,失去活性时使生物膜脱落,并随同出水流至二次沉淀池。

21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浸没曝气式生物滤池,是曝气池和生物滤池综合在一起的处理构筑物,兼有两者优点。

22根据供氧和脱膜式及床体结构等的不同,(使载体流化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分为:

两相生物流化床(在生物流化床外设充氧设备和脱膜设备,在床体只有液、固两相,以液流为动力;

)三相生物流化床(直接向反应器充氧,床体有气、固、液三相共存,以气体为动力;

气体搅动剧烈,载体颗粒之间摩擦剧烈,可使表层的生物膜自行脱落,因此一般无需体外脱膜装置。

)23氧化沟的工作原理与特征;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相比较,氧化沟具有下列各项特征1构造上的特征1)一般呈环形沟渠状,平面多为椭圆形或圆形,总长可达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

池深较浅,一般在2~6m左右(取决于曝气装置);

2)曝气装置多用表面机械曝气器:

竖轴曝气器,如:

低速曝气叶轮;

深度4~4.5m之间;

横轴曝气器,如:

曝气转刷、曝气转盘;

深度2~3.5m之间3)进、出水装置简单——单池的进水只要伸入一根进水管即可,出水采用溢流堰式;

对于多池平行工作的,进水应设配水井;

对于交替工作系统,进、出水需设自动控制装置。

2在水流混合面的特征1)氧化沟的流态呈循环混合态(介于完全混合与推流之间);

完全混合:

污水的流速平均为0.4m/s,总长可达100~500m,完成一个循环所需时间约为4~20min,如水力停留时间为1d,要做72~360次循环,因此认为混合液的水质经过多次循环几乎是一致的;

且进水流量与沟流量相比很小——完全混合态;

推流:

沟混合液呈推流式快速流动(0.40.5m/s);

如在曝气装置下游,溶解氧浓度由高向低变动,可能出现缺氧段。

流态特征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作用,而且可将沟道分为好氧区和缺氧区,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具有脱氮功能。

3在工艺面的特征1)可考虑不设初沉池,有机性悬浮物在氧化沟能够达到好氧稳定的程度。

2)有机负荷很低,具有延时曝气机理,出水水质好;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对水温、水质、水量等的变动有适应性;

4)污泥产率低,剩余污泥产量少;

污泥龄长,可达15-30d;

5)污泥龄长,可以生长世代时间长、繁殖速度慢的微生物,如硝化菌,且好氧区和缺氧区的存在,可具有生物脱氮的功能。

24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

SBR的主要反应器只有一个曝气池,同时完成曝气、沉淀等的功能,其运行可以分为五个工序:

进水、曝气反应、沉淀、排水、等待25厌氧消化的原理第一阶段;

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

有机物==水解细菌==小分子有机物==产酸菌==脂肪酸、醇类;

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菌==乙酸、H2和CO2;

第三阶段==产甲烷菌==CH4和CO2;

26A、传统消化池:

生污泥:

包括初沉污泥、腐殖污泥及经浓缩的剩余活性污泥。

a又称低速消化池,无加热和搅拌装置;

b有分层现象:

只有部分容积有效;

c消化速率很低,HRT很长(30~90天)。

B、高速消化池:

a设有加热和搅拌装置;

b缩短了HRT,提高了沼气产量,在中温(30~35C)条件下,一般消化时间为15天左右,运行稳定;

c但搅拌使高速消化池的污泥得不到浓缩,上清液不能分离。

搅拌装置的作用:

为了使池污泥温度与浓度均匀,防止形成分层或形成浮渣层,缓冲池碱度,提高污泥分解速度:

池机械搅拌、沼气搅拌、循环消化液搅拌27生物脱氮机理一、氨化反应;

有机氮化合物==氨化微生物==NH3二、硝化反应NH4+O2==亚硝酸菌==NO2;

NO2+O2==硝酸菌==NO3;

NH4+2O2==硝化细菌==NO3+2H+H2O;

硝化菌是化能自养菌;

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a)好氧条件,并保持一定的碱度(b)混合液中有机物含量不应过高(c)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d)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污泥龄)(e)重金属及有害物质三反硝化反应NO3+甲醇==硝酸还原菌==NO2;

NO2+甲醇==亚硝酸还原菌==N2;

NO3+甲醇==反硝化细菌==N2;

反硝化菌属异养兼性厌氧菌;

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a)碳源(b)pH(c)溶解氧浓度(d)温度28污泥中的水分:

间隙水70、毛细水20、部水10;

29污泥处置前的处理工艺:

浓缩、稳定、调理(调节)、脱水或干化30污泥浓缩法:

重力浓缩、气浮法浓缩、离心法浓缩31重力浓缩与气浮浓缩的比较1)重力浓缩:

优点(运行费用低,系统简单,管理简单)缺点(停留时间长、池容大,污泥可能腐化发臭和脱N上浮)2)气浮浓缩:

优点(停留时间短,池容小,污泥不会腐化发臭和脱N上浮)缺点(运行费用高,系统复杂,管理麻烦)32污泥脱水的作用是去除污泥中的毛细水和表面附着水,从而缩小其体积,减轻其质量。

33污泥干化床的构造:

围堤和隔墙、输泥槽、滤水层、排水系统、不透水底层、支柱和透明顶盖、轻便铁轨34污泥干化床脱水效果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污泥性质、污泥调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水的社会循环:

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称为~。

生化需氧量:

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化学需氧量:

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沉淀:

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沉降比:

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降比。

滤速调节器:

是在过滤期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接触凝聚区:

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化学沉淀法:

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分级沉淀:

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总硬度:

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电解法:

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法。

滑动面:

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界。

氧化还原能力:

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吸附:

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

物理吸附:

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

化学吸附:

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平衡浓度:

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称为~。

半透膜:

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

膜分离法:

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电渗析:

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

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生物处理:

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法。

生物呼吸线:

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污泥龄:

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氧化沟:

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总充氧量:

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转移到曝气池的总氧量。

悬浮生长:

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生物膜反应器:

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面积负荷率法:

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等量。

自然生物处理法:

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净化废水的法。

活性污泥法:

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法。

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污泥负荷率:

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位时间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污泥浓度:

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的重量,常用MLSS表示。

污泥沉降比:

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污泥体积指数:

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mL计)。

土地处理系统:

是利用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城市和某些工业废水,同时利用废水中的水和来合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并使其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

两级生物滤池:

当废水处理程度要求高时,一级高负荷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两个高负荷滤池串联起来,称为~。

生物接触氧化法:

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之间的处理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法的优点。

厌氧流化床:

当床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上,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兼性菌和厌氧菌的代作用降解污泥和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终产物主要是沼气,可作为能源。

重力浓缩法:

利用重力将污泥中的固体与水分离而使污泥的含水率降低的法。

湿空气的焓:

是指1Kg干空气连同它所含的XKg水蒸气高出0℃的干空气和0℃水所含的热量。

扩散:

污染物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输移,称为扩散。

大气复氧:

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称为大气复氧。

比流量:

假定q1、q2…是均匀分布在整个管段上,计算出每一米管段长度上应该流出的水量,这个流量叫做比流量。

排水系统:

将废水、降水有组织地排除与处理的工程设施。

合流制排水系统:

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在同一排水系统汇集输送的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排除的系统。

充满度:

管渠中水深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