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569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讲毛泽东的《空山计》概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要到山村与绿林好汉叫朋友。

”他真的这样做了。

1927年冬,毛泽东率领一彪人马上山了,同那里的“山大王”王佑、袁文才合兵一处。

在小村里落下脚。

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这一脚竟踢出了一个新的局面——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然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宁冈会师了。

他们改编了袁子才、王佑在的两股农民武装。

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

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而国民党军队将其诬称为“匪首”。

就连国内其他省份闭塞的穷乡僻壤的土豪乡绅们都知道赣省出了个让人胆战心寒的“朱毛”。

他们所了解的只是所谓朱毛者,姓朱名毛,字赤匪,江西人也。

当时还在上海的党中央一写领导人,对这种表面看来太传统的造反方式也不太适应。

他们说朱德、毛泽东的搞法,只是替农民打抱不平的“梁山泊英雄侠义的行为”。

所以毛泽东自嘲地自称为自己做了“山大王”。

但从此也就面临着一次比一次大的危机。

毛泽东中国革命工农红军旗号打出后,急坏了蒋介石。

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泽东分别率领红军主力下山袭击敌人,山上的守军不足一营。

这时,蒋介石授意湘赣敌军以四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围剿”。

井冈山根据地面临一次大的危机。

1928年8月30日,敌军趁红军向南发展,井冈山兵力空虚之际,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而井冈山留守红军只有红31团1营和32团(袁子才所率领的部队)以悬殊的兵力,凭借黄洋界之险大退了疯狂进攻的敌人。

史称为“黄洋界”保卫战。

[黄洋界]:

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山高险峻,洋场小道,峭壁悬崖,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的哨口,设在两峰之间,山顶上云雾弥漫,在头上飘浮的白云似乎伸手可节。

是一个安营扎寨、易守难攻的好去处。

当时在哨口上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而没有打响,最后一炮终于在敌群中炸开了。

敌人以为是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连忙在当夜撤走。

正是黄洋界的唯一炮声,拯救了中国革命摇蓝井冈山。

这是毛泽东下山之前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

这一“空山计”获得成功。

否则,红军便失去了立足之地。

9月8日,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回山,听说黄洋界的保卫战取得胜利,毛泽东兴奋异常,禁不住涌动起一股诗情,写下了在山寨里的第一首诗: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以森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羊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诗人写的是一场自己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

他用“西江月”为词牌,为这首诗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即“《西江月•井冈山》”。

鉴赏《西江月·

井冈山》:

[西江月]: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又名《步虚词》、《江月令》、《壶天晓》、《白苹香》。

相传得名于李白《苏台怀古诗》中的诗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后人填词,上、下阕的头两句,一般用对仗。

[井冈山]:

位于湖南、江西边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

整个地区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

其大致范围东起拿山、西至水口,难抵黄坳,北达茅坪。

东西间隔80里,南北绵延90里,方圆面积550公里,号称“五百里井冈”。

井冈山山势险峻,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海拔更高大2120米。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革命后代更是视之为革命圣地。

本词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号《诗刊》。

[创作过程]:

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撤消了陈独秀的总书记的职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后补委员。

毛泽东在会上表示,不愿意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夏,愿意到农村,上山结交绿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会议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并决定在湘鄂赣粤举行秋收起义。

9月9日,毛泽东发动、组织并领导湖南和江西边界的修水、萍乡、平江、浏阳等县的人民武装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但由于敌人力量太强大了,秋收起义失败。

10月7日,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这时,由于湖南省委执行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强调红四军主力分兵向湘南进军,结果遭到严重的“八月失败”。

毛泽东问讯后,亲率红第三十一团三营前往湖南迎还红军大队,仅留下少数部队坚守井冈山。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的农民武装,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回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1928年7月,蒋介石授意湘粤赣敌军围剿朱德、毛泽东的队伍。

在首次战役中,红四军打败了敌人的猖狂进攻。

8月30日,敌军趁红四军向湘南发展,井冈山兵力空虚之际,再次“围剿”井冈山。

留守井冈山的红31团1营和32团以特殊的兵力,凭借黄羊界之险打腿了疯狂进攻的敌人。

9月26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听到“黄羊界保卫战”和井冈山第二次反“围剿”两个胜利的消息,欣笔写下了这首词。

[鉴赏]: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洋界战地前沿敌我双方的态势,着意渲染红军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

[山下]:

山下的阵地。

[旌旗]:

旗帜,指红军的战旗。

旌,古代用彩色系于旗顶叫作旌。

作者1964年解释道:

“旌旗”和“鼓角”都是指我军。

黄羊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佯攻。

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

“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在望]:

在视野中,形容如在眼前。

[山头]:

山上的阵地。

[鼓角]:

战鼓和号角,指红军的战鼓声和军号声。

角,古代军号用牛角制作这里沿用旧称。

[相闻]:

相互能够听到。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

[敌军围困]:

旷远迷茫,不甚分明的样子。

[万千重]:

层层围困。

万千,虚数,言多。

[我]:

井冈山根据地军民。

[岿然]:

高峻挺立的样子

上阕,写战斗的场面。

作者采用由上向下、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顺序,笔笔相连,笔笔重彩,站在山头的指挥者的位置,挥洒自如的描写了战斗的热闹场面。

向下看去,我军战斗的旗帜仍然鲜明而稳固地插在阵地上;

向山上看去,我军的战鼓和军号在此起彼伏地相互催进;

向远处的敌军看处,正层层叠叠地围困进逼;

向黄羊界的防御阵地整体看去。

高峻挺立,巍然不动。

“在望”、“相闻”,写出山下、山上的灵活机动,与敌人“围困万千重”的凶狠古板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明一暗,一美一丑,人心所向,胜负自分。

“围困万千重”与“巍然不动”的对比,以敌军的强大更衬托出我井冈山革命力量的更加强大。

一个“自”字,把“巍然不动”的自信表现得无比潇洒。

下阕写战斗结果。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森严]:

整齐严密。

[壁垒]:

古代军营的围墙,这里指军事防御工事。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坚如城堡。

早就修好了严密牢固的工事,加上军民团结一心,如同城堡一样坚不可摧。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再战术上重视敌人,并且做好军民的着呢固执思想工作,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这在黄羊界保卫战中亦充分体现出来。

“黄羊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羊界]:

又称望洋界、汪洋界,位于井冈山西北,海拔1342米,地势险要,是当年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中最险峻的一处,也是进入井冈山的交通要道。

它距井冈山的中心茨坪25里,只有一条洋场小道同往宁冈,左临深谷,右靠陡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

另外四个哨口分别是:

东面桐木岭、南面朱砂冲、西面双马石、北面八面山。

[炮声隆]:

炮弹爆炸的声音轰响。

轰,象声词,形容声音大得震耳。

[报道]:

有人报告说。

[宵遁]:

深夜逃跑。

这两句是写黄洋界上我军轰轰炮声中,敌人连夜逃跑了。

这是一个战斗特写镜头,红军顽强抗敌,用迫击炮打跨敌军,将他们赶走。

下阕作者采用积墨的用笔方法,笔笔相叠,笔笔重墨,最后悄然收笔,留下不尽的回味。

作者通过三个连续的对战争结果的强烈预示,将我军的力量堆积得无比强大,在这强大的力量面前,敌人的胆怯则显得无比的渺小。

“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两个成语的对仗和连续使用,使守军力量显得无比坚实。

“敌军”的狼狈与“万千重”的凶狂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敌军自己把自己扫进可笑的角落。

其实黄洋界保卫战无疑是一局险胜之棋。

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官兵,都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于是,在井冈山开的庆祝晚会上,官兵演出了一场京剧,叫《毛泽东空山计》。

现在在井冈山的纪念馆,至今还陈列着戏里的一段唱词:

“我正在黄羊界上观山景,急听得山下人马份份,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我是内无有埋伏外无有兵,你不要糊思乱想的不定,来、来、来,请上井冈山来谈谈革命。

”当然,这只是戏里才有的轻松和夸张。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的鲁迅辗转读到了这首词,他对地下党员冯雪峰说:

“颇有山大王的气慨。

”后来冯雪峰到江西中央苏区,把鲁迅的这个评价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听了后哈哈一笑,看来是:

心领“了。

这是鲁迅对毛泽东诗词的唯一的评论。

[鉴赏]: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羊界战地前沿敌我双方的态势,着意渲染红军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作者1964年解释道:

这两句写山峰下面红旗招展,山头之上军号声声。

这里的旌旗和鼓角,渲染了一种轰轰烈烈的战头气氛,是井冈山红军坚守阵地的情形。

黄洋界地势险峻,防守工事上下错落,易首难攻,加上军心振奋,同仇敌忾,显示出一种信心和力量。

高峻挺立的样子。

这两句写敌人层层围困,来势汹汹,而留守军民像巍巍井冈山一样巍然屹立。

当时的军情是敌重我寡,形势非常严峻。

这两句将战斗的危险、紧张以及红军战士的沉着加以对照,表达了红军战士藐视强敌、镇定自若、坚守阵地的英雄气概。

上阕写战斗的场面,作者采用由上向下、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顺序,笔笔相连,笔笔重彩,站在山头的指挥者的位置,挥洒自如的描写了战斗的热闹场面。

1934年1月,冯雪峰到江西金,告诉毛泽东,鲁迅读过《西江月·

井冈山》等词,认为有“山大王”气概,毛泽东听了开怀大笑。

毛泽东一生,以“井冈山”为题创作的诗词一共三首,《西江月·

井冈山》是第一首。

这首词着重描绘了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形。

当红军主力在相南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井冈山留守部队依据险要的地势和灵活的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为红军走井冈山道路树立了榜样。

毛泽东借助这场战斗,表达了他的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常常是在敌强我弱的围剿和反围剿的较量中显胜。

毛泽东的诗情才华,常常是在冲满压力的斗争环境中得以迸发。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从此转战于赣南、闽西,逐步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

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

22日,从湖南长沙出发,经安源、三湾、宁冈,重上井冈山。

而驱车登上黄洋界,毛泽东下车快步走到山顶,神色凝种地伫立眺望。

井冈山是毛泽东寻找道路的转折地,也是他培养军事才能的最初摇篮,还是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难以忘怀的起点。

这次回井岗山,离1927年引兵井岗山开创中国第一根据地时整整38年。

如今的井岗山,莺歌艳舞。

黄洋界的哨口,战壕,已被历史淹没,只有当时人才能体会到当时的战争是多么的悲壮,革命是何等艰辛。

毛泽东心事凝重地寻找作日的历程,唤回马背生涯的感觉。

毛泽东仔细察看了现已修复一新的哨所建筑,那是当年守哨红军驻扎过的营房,使用过的哨卡。

当晚,毛泽东来到茨坪,下榻井冈山宾馆三所115号房,住了七天。

在这七天里,他睡木板床,使用一张方桌和条凳,每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

他广泛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

考察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情况;

慰问老红军和烈士家属,与当地干部、群众交谈等等。

25日,他开始构思一首新题为《水调歌头。

重上井岗山》。

27日下午3点,汪东兴将中央文件送到毛泽东住处时,看到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写这首词。

据毛泽东给邓颖超的信看,直9月25日才基本定稿。

他在信中说:

“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

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

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

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后来,邓颖超于1976年10月曾回忆:

“1965年夏,毛主席接见女外宾时,我作为陪见人,曾问主席是否作有新的诗词?

我说很久未读到主席的新作品,很希望读到主席的新作品。

故在主席批送他的二首的批语中用了‘压迫’二字。

这两首词在今天正式发表,有几处主席作了修改。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羊界,险出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时,只要肯登攀。

重上井冈山》:

[创作经过]:

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

22日,从湖南长沙出发,经安源、三湾、宁冈重上井冈山。

他首先来到井冈山的茅坪,看了谢氏慎公祠和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八角楼。

而后驱车登上黄羊界,仔细察看了现已修复一新的哨所建筑,那时当年守哨红军驻扎过的营房,使用过的哨卡。

当晚,毛泽东来到茨坪,下榻井冈山宾馆三所115号房,住了7天。

在这7天里,他睡木版床,使用一张方桌和条凳,每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

分别会见当年的老红军和烈士家属,向他们表示慰问之情;

他还同机关干部和普通群众亲切交谈,鼓励他们把老革命根据地建设好。

[赏析]:

上阕叙事写景,描写井冈山气象一新的壮美风貌,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凌云志]:

崇高的志向。

从词的表面意思看,似乎是攀登井冈山高峰的志愿,其实是内涵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坚决予以实现的决心。

凌云,升入云霄,高出云表。

[重上井冈山]:

再次登上井冈山,旧地重游。

似乎解释“凌云志”。

这两句是说很久就有凌云壮志,今天重新登上井冈山。

在写法上,破空而来,气魄非凡,气吞井冈群山,表现了作者意志的高旷。

没有井冈山,就没有北京。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日的毛泽东。

“凌云志”是双关语,借井冈山气势的巍峨,衬托出作者境界的崇高。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千里]:

数千里以外。

千,虚数,形容远。

[寻]:

寻访。

[故地]:

过去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旧貌]:

原来的面貌。

指1927年到1929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理状态。

在1965年9月25日稿中曾写作:

“早已”。

[新颜]:

现在的景观。

指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的新变化。

这两句是说从千里之外来寻访过去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从历史的硝烟中看到是面貌焕然一新的阵地。

很长的时间未到井冈山,井冈山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莺歌燕舞]:

黄莺在歌唱,燕子在飞舞。

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男红女绿”。

[潺潺]:

流水的声音。

“飞流激电”。

[高路]:

高山上的公路。

知1960年冬修建的从江西宁冈砻市至井冈山茨坪的盘山公路。

这三句写“旧貌变新颜”的具体内容。

第一句“到处莺歌燕舞“写环境优美。

井冈山到处葱绿一片,树木丛生,黄莺歌唱,燕子欢舞,反映了当地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环境和万家欢乐的心情。

第二句“更有潺潺流水”写水利设施完备。

“潺潺流水”不仅是井冈山独有的自然溪流,而且也是井冈山人民修建水利工程的结果,使自然之流为农所用,为民所用,长流不息,有水随人流之意。

第三句“高路入云端”写交通发达。

井冈山地区修有盘山公路,并且各公社之间都通了汽车。

水是由山上往山下流,公路是从山下往山上去,把“潺潺流水”与“高路入云端”配合得很巧妙,一上一下,一来一往,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令人遐想。

“过了黄羊界,险处不须看”:

是说过了黄羊界之后,其他险要的地方就没有必要再看了。

这里用否定的方式,写出了黄羊界的险要,含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毛泽东寻访井冈山,途径黄羊界时,曾系下车察看该地的新旧变化。

上阕中,作者的笔从“千里”到“新颜”再到“黄羊界”,都是以空间为轴,从远景到近景再到近景地描写了井冈山。

下阕抒情言志,抒发远大而壮烈的胸怀,表达社会人生的哲理。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句短促有力,掷地千均,强烈地渲染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轰轰烈烈,浓缩了38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作者回忆在井冈山斗争时的情况:

1927年10月底,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湖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扩大了革命武装力量,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群众。

1928年4月7日,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地方武装的配合,屡次战胜敌军。

这就是“旌旗奋,是人寰”的具体内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鼓舞了中国人民高举革命红旗的信心,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三十八年]:

从1927年到1965年,正好是38年。

[弹指一挥间]:

真好象挥手弹一下手指的工夫很快就过去了。

诗人在这里把这种感受入词,一方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完成了时间的过渡,告诉读者不要忘记过去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和牺牲的烈士。

其实从井冈山走到北京尽管是一条胜利的路,但也是一条漫长的路,一条艰苦曲折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已经走完了的路。

作者对过去不做过多的流连,而是积极地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所以,以豪迈的气概,以浪漫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上]:

高飞。

[九天]:

指天的极高处,即形容天之高。

旧谓天有九重。

[揽月]:

摘取月亮。

[下]:

深潜。

[五洋]:

指海的极深处,即形容海之深。

五,一说为虚数,化用“九重天”之数层叠之义,与“九”相对,义为五层乃至更多层;

另一说为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这四大洋,再加上南冰洋——南极洲,实际不是海洋是大陆,人们误以为是海洋,所以认为世界有五大洋。

[捉鳖]:

抓住甲鱼,比喻擒拿敌人。

[凯歌还]:

在胜利的歌声中归来。

这两句是说,可以冲上九天摘取明月,可以下到五洋里捞取巨鳖,在谈笑间胜利归来。

这里写出了革命者应该有的形象和气魄。

不革命的道路多长,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不管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如何猖狂,我们都要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去战胜它们。

这一藐视一切,气扫六合的词句,凝聚了强大的力量将词意向最后的高潮推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两句是从俗语: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化用而来。

是写决心去实践,世界上就没有困难的事情。

以富有哲理的格言作结,号召全国人民树立壮志,勇攀高峰,努力战胜目前的严重困难,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下阕中,作者的笔从“三十八年”到“可上可下”再到“登攀”,都可以时间为线索,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地抒写了胸怀

小结:

1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压轴之作。

全词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地面、天上、海底、过去、现在、未来,思接今昔,视通宇宙,极具艺术感染力和宣传鼓动性。

2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典故:

“九有凌云志”,主要本于《后汉书》的《冯衍传》载衍自谓“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