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98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影晌Word文件下载.docx

2.自然生态环境的要素组成

自然生态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它们在物质流和能量流动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各种动态的物质体系。

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第二节气象与气候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对旅游者及旅游开发的影响早已为人所知。

随着大气污染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它对旅游者旅游活动及健康的影响更加受到关注(见图4-2)。

一、旅游气象与气候概述

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形成的景观称为气象景观,自然界气象景观绚丽多姿、变幻无穷,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根据气象与气候景观特征的不同属性和功能,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旅游气象景观类型

1.大气中的光象景观

大气中经常发生各种色彩缤纷、绚丽辉煌的光学现象,它们是由于太阳光或月亮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被选择吸收、反射、散射和衍射所引起的,这些现象直接和间接与各种天气过程发生联系,不仅是气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也是旅游观赏的主要吸引物。

朝霞、旭日、蜃景、海火、虹、晕、华、峨嵋光、北极光等是以阳光为主的气象景观。

此外,“西昌月”、“三潭映月”、“月照松林”等月光景色也是极具有观赏价值的光象(吴章文,1998)。

2.雨雪景观

在大自然形成降雨的过程中,可产生云、雾、雨、雪等多种景观。

山区云雾集聚、消散形成瞬息万变的云雾奇观。

古代将云雾列为八景、十景的很多。

例如,“太白生云”、“白云缭绕”、“狮洞烟云”、“坐石观云”、“泰山云海”等。

高山云雾景观,波澜壮阔,使旅游者心潮澎湃,豪情横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景色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是发展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

西北的冰川雪岭,东北的林海雪原,南极的冰雪世界,阿尔卑斯的冰雪公园等,都是极富诗情画意的地方。

具有冰雪、冰雕等旅游资源的哈尔滨成为我国冬季旅游热点基地。

雾凇又名树挂,吉林松花湖的树挂,江西黄洋界的雾凇,南岳衡山和四川峨眉山的雨凇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资源,被游客称为“玻璃世界”,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降雨是具有观赏功能的自然美景,风雨飘摇中一切都改变了本来面貌,原来寻常的田野、村庄一下子变得神秘莫测,增添了朦胧感。

降雨是人们旅游中经常遇到的自然景观,游客只要善于审美,就可以从雨中获得无限的美感。

如“山色空蒙雨亦奇”就是赞颂雨景的代表。

雨景也被许多地方列入“十景”、“八景”之中,如“漏天银雨”、“双桥烟雨”。

天空中的雨水还可与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可供观赏的奇异景象。

3.与风有关的气象景观

风是气象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通过人的感官感受其清爽。

在风景旅游资源中,以风命名的景点有很多,例如“春风杨柳”、“白水秋风”、“茶磨松风”等,柔和、清爽、舒展是人们享受清风凉意时的感受,“子夜松涛”又给人以澎湃豪迈的愉悦之感。

(二)旅游气候景观类型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

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山体、水体、动植物及各种人文景观,使之发生变化。

春季春暖花开,夏季郁郁葱葱、飞瀑如练,秋季层林尽染、果实飘香,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些变化又依其特定的功能作用于旅游者。

根据旅游地多年的天气特征,将旅游气象与气候资源分为以下几类(见表4-1)。

1.避暑型气候

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

环境温度若高于32℃,人就会产生热感,温度越高,热感越强。

为了避免受暑热,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

根据避暑地的不同特点,将世界的避暑城市与避暑旅游区分为三种类型。

(1)高山高原型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气温降低,风速增大,加之山上树木葱郁,夏季凉爽宜人。

例如我国著名旅游地庐山的气候就可概括为“春来晚,夏不显,秋去早,冬季长”。

一年中最暖的6、7、8月,月平均气温低于22℃,成为炎热夏季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凉岛”。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对庐山花景的赞美,也是对庐山气候的真实写照。

(2)海滨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洋为冷源,海上凉爽湿润的海风吹向大陆,使得海边的城市如大连、青岛等在夏季的气候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3)高纬度型我国夏季范围最大的高温区——两湖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均气温在28℃以上,地面最高温度的极值可以达到80℃。

而高纬度的哈尔滨整个夏季的气温在20~30℃之间,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22.7℃。

因此人们夏天选择到高纬度城市度假,缓解暑热。

2.避寒型气候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最冷的地方,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达到-30℃;

而南岭以南1月份的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海南岛南则上升到18℃以上。

因此南方成为我国冬季的旅游热点,海南岛的三亚市、广西的北海市已经成为我国的避寒胜地。

另外,也可以利用南北半球的气候差异进行旅游,如北半球的冬天,游客可以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避寒。

3.阳光充足型气候

阳光是重要的气候旅游资源,地中海沿岸各国,利用副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即日照时间长,阳光和照的特点,建海滨浴场旅游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4.极圈“白夜”

极圈“白夜”也是一种阳光旅游资源,“白夜”在地理学上叫作极昼,现在北欧诸国每年夏季都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旅游者,其中不少人的旅游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白夜”生活。

(三)气象与气候景观的特点

1.多变性和速变性

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是瞬息万变,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的就是气象和气候的多变性。

气象的速变性则体现在雾、雨、闪电、光等要素上,典型的景象如蜃景、日出、霞光、夕照等。

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境。

2.广域性和差异性

在相同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里有基本相同的植被景观,也有基本一致的气候宜人度和舒适感,例如“3S”(阳光、海水、沙滩)资源,在西班牙,中国的三亚、北海、北戴河等许多地方都有。

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气候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有其地域上的广域性,但是在相同的气候带里,又有不同的气候型;

相同的气候型,又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气候带里,这就使得相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同是森林景观,其产生的温湿效应往往给人的感觉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亦不一样。

据测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夏季中午的气温比周围低14℃,而其他森林公园的森林内只比周围地区低4~10℃,这些森林的“凉伞效应”可能不如张家界。

因此,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差异性对旅游者的切身感受影响极大,在旅游开发利用中是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3.背景性和育景性

气象与气候景观虽然有直接观赏价值,但在许多时候都不像地貌那样具体形象,富实体感;

也不像水景、花木景那样直接可以观赏和体验,因而常成为人们观赏其他风景的背景和借景加以利用。

此外,气候气象还具有造景和育景的功能,即在不同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环境。

如西北沙漠的城堡、风蚀群,南方热带景观,北方的冰雪景观,山地云雾瞬变景观,海洋的蜃楼幻景,避暑避寒佳境等。

4.节律性和导向性

由于气候的年月日周期性变化,旅游活动亦随气候变化同样出现淡季、旺季的节律变化以及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变化。

例如,夏季,位于炎热地区的人们向北方气温凉爽的地区流动;

冬季,位于严寒地区的人们向温暖阳光的地方移动,这种客流的导向性规律,就是受气候节律变化影响的结果。

二、气象气候资源对旅游者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从气象气候的特点看,构成气象气候的各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与育景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洁净大气是旅游者旅行的根本需要

人类和绝大多数的生物生活在大气环境中,因此洁净的大气环境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生存、健康、繁衍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旅游者对旅游地舒适性的要求最根本地反映在旅游景区(点)空气洁净、新鲜(见表4-2)。

旅游者每天都要进行几千次呼吸,每一次呼吸空气的量约为500mL,按每分钟呼吸16次计算,每分钟吸入空气的量就是8L。

那么每天吸入空气量大约达到1.15×

104L。

如果把它折算成重量,每个旅游者吸入新鲜空气的量大约是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

据医学对人生命存活极限进行测算,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在常温下,3周内不吃饭或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断绝空气不到5min便会死亡,可见新鲜空气对人类生存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所以一个景点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为旅游者提供新鲜的空气,使旅游者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愉快的旅游(吴泳,2004)。

此外,洁净的大气吸收了来自地球以外的大部分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等各种高能电磁辐射,保护旅游者免受高能射线的伤害;

洁净的大气对地球表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昼夜温差,提高旅游者的舒适度;

洁净大气增加了景观的透明度,使景色的观赏更加赏心悦目。

2.气象气候是旅游地开发的重要背景

在各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区里,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气象气候条件,旅游开发者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全面收集和研究该地的气象气候资料,对其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如实评价,以便根据气象气候资料提供的条件,设计和安排适合本地气象气候的旅游项目和设施,为旅游者更好地进行旅游提供服务。

例如,通过对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的舒适旅游期的研究,发现在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内,人体感觉舒适的天数为114天,舒适旅游期达到196天,并主要集中在5~10月之间,是湘中旅游季节最长的地方。

在此森林公园境内,盛夏季节1昼夜内的人体感觉舒适的有效温度等级持续时间长达22h,气候环境比邻近的炎陵县城及公园外的许多地区优越,是召开会议、度假、疗养和避暑旅游以及夏季体育训练的理想去处(吴章文,2001)。

3.气象气候影响着游客的时空分布

旅游人口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现象,除了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差异外,气象和气候是基本的因素。

由于气象和气候的影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些旅游“热线”和“热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冷线”和“冷点”,形成旅游者分布的不均衡。

如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一带,以及中国的广州、昆明等地区,除了风光美丽外,宜人的气候是使其成为旅游热点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许多风景旅游地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游憩价值,从而出现了旅游的淡季和旺季,如杭州西湖春秋两季为旅游季节的高峰季节,游人如织,但夏冬两季则游人稀少,淡旺季十分明显。

4.气象气候影响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

不同的旅游行为,都与各种气象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同济大学朱锡金教授曾著文分析它们之间的适宜程度(见表4-3)。

5.气象气候具有独特的疗养保健作用

一定的气象气候条件,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大气中的自然因素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见表4-4)。

1840年,德国人首先提倡了在高地山林漫步的“气候疗法”,1865年德国科学家又创造了山林不同坡度步行运动的“森林地形疗法”,藉以增进健康,防病治病,陶冶情操。

气候疗养之所以能够使人体康复,其原理就是利用自然因素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有直接和间接、近期和远期的效应。

目前,利用旅游景点气候资源开展疗养保健的活动主要有森林浴、日光浴、高山气候疗养、海洋气候疗养等。

医疗旅游即旅游者利用适宜的气象气候条件为人类进行治病、防病、保健服务。

例如,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紫外辐射强、负离子多、污染物少,适宜治疗哮喘、百日咳、糖尿病;

森林气候中富含氧,利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海滨气候湿度大,污染物少,气雾水滴中含有碘、氯化镁、氯化钠等,有利于血液病、偏头疼等疾病的疗养。

目前医院使用的低压舱实际上就是人工的高山气候,光疗是利用人造光辐射治疗疾病。

此外,还有日光浴、海水浴、沙疗等都是利用一定气候条件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达到保健的目的。

气象气候旅游疗法具有奇妙的作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低温疗法有助于患者恢复;

增多的负离子对于气喘、烧伤及其他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

冰雪降温也能有效防止高热惊厥,而且冰雪疗法还有消肿疼的作用。

三、气象气候异常与大气污染对旅游者的影晌

洁净大气是良好气象气候存在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引起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由此破坏了气候气象资源,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异常现象,进而对旅游者及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严重影响。

(一)极端天气与气候异常对旅游者健康安全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主要是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雪暴、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强雷暴、高温等非正常的气候状态。

由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其对旅游者的活动和健康的严重影响已成为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全球气温上升,进而也引起一系列的气候异常与极端气候问题。

例如,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海水升温,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绝种。

据南极合作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在未来的1000~2000年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8m,沿海的人类文明将遭受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海水升温也使“厄尔尼诺”频频发生,全球气候异常,灾难性天气现象如飓风、暴雨频发,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干旱,这些问题都会给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二)大气环境污染对旅游者健康安全的影响

1.光化学烟雾及其危害

光化学烟雾是目前城市旅游人群约占1/2人口所经常受到的一种威胁与危害,当生物质或矿物燃烧时所排放出的碳氢化物、氮氧化物等初生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便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醛、铜、酸等次生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压偏低、干燥和无风的环境中形成的烟雾弥漫并使能见度降低。

光化学烟雾会直接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的结膜发炎,从而产生“红眼病”,并导致眼睛不适、流泪等;

“红眼病”还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团友,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光化学烟雾也会直接刺激人的呼吸道,从而产生咳嗽、哮喘、失声等支气管、咽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由于光化学烟雾使能见度降低,易于产生旅游交通事故,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谭见安等,2004)。

空气污染最典型的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冬季烟雾污染,1952年12月7日市中心能见度降低到5m以下,因而被称为“黑暗的星期日”,汽车无法行驶,泰晤士河上的船也无法航行。

2.臭氧层破坏及其危害

臭氧层具有吸收和阻挡太阳辐射中的短波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人类与其他生物免受高能量紫外线伤害的功能。

然而空气环境中含氯的污染物、氮氧化物都会和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起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降低,当某个地区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太阳高能紫外线的阻挡能力大大减弱,于是太阳辐射来的高能紫外线便可以不受或很少受阻挡地长驱直入,伤害到地球上的人类和万物生灵。

1985年英国科学家J.Farman等人报道,1976年以来,每年10月在南极上空可观测到的臭氧层总浓度约降低40%。

几乎同时,美国宇航局通过卫星监测,证实在南极上空确实存在一个很大的季节性“臭氧空洞”,其位置每年都在移动,其面积逐年扩大。

出现臭氧空洞的后果是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破坏,容易产生晒斑、皮肤老化、皮疹等病患,甚至产生皮肤癌;

剌激眼睛,易形成白内障,造成眼睛失明。

3.酸雨及其危害

在通常情况下,纯净的雨雪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入其中,形成碳酸,而表现为弱酸性,此时pH值为5.6。

而当空气中带有酸性的污染气体增多时,空中雨水的pH值就会低于5.6。

因此,通常将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酸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产物之一,构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工业生产、煤炭燃烧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后,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通常被人们喻为“空中杀手”或“空中死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

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

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还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毒害鱼类及其他生物,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酸雨还能加速建筑物和文物等人文景观的腐蚀和风化过程;

对人体的健康也有直接和潜在的影响,人接触到酸雨会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刺激症状,对抵抗力弱的儿童和老年人的危害更大。

因此,受酸雨危害的旅游地将对游客的健康产生影响。

4.大气飘尘及其危害

颗粒物污染是大气污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降尘和飘尘。

降尘是指大气中粒径大于10μrn的固体颗粒物,由于重力作用容易沉降,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短,在呼吸作用中又可被有效地阻留在上呼吸道上,因而对人体危害较小。

飘尘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μm的固体颗粒物,能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易随呼吸侵入人体的肺部组织,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飘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飘尘能长驱直入侵肺泡,称为“可吸入微粒”。

在吸入的飘尘中,一部分随呼吸排除体外,一部分沉积在肺泡上,沉积率随微粒的直径减小而增加,其中1μm左右的微粒80%沉积于肺泡上,且沉积时间较长,可达数年之久。

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

②大气飘尘还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

它吸附的物质极为复杂,其中可能含有各种有机化合物、难溶性的各种金属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硫酸盐及硝酸盐。

研究表明,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吸附在大气颗粒上,特别是一些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5μm的小颗粒上。

③飘尘还能散射和吸收阳光,降低能见度,致使儿童所受的紫外线照射量减少,肠道吸收钙、磷的机能衰退,使钙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造成骨骼钙化不全,成为佝偻病的起因,导致小儿软骨病。

④飘尘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能很快被肺泡吸收并由血液送至全身,不经过肝脏的转化就起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5.沙尘暴及其危害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

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

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

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他地区。

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

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

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

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1/2,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

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

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

有关研究指出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当其形成之后,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

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

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1993年5月5日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

104km2,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

据统计,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

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破坏都十分严重。

此外,沙尘暴大大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

沙尘暴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并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

在沙尘暴频发的旅游区,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第三节地质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

一、地质地貌环境概述

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球的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作为太阳系内行星之一的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成分很均匀,但是在小星体撞击、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因素影响下,地球内部温度很快升高,地下一定深度的物质发生熔融,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等高密度低熔点物质向地球中心部位沉降聚集形成地核,其释放出的重力能又转化成热能进一步导致地球内部的对流和分异作用,低密度物质向上浮动,冷却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