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917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型教师之我见Word下载.docx

1.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新观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学活动中。

3.具有科学方法论的素养,这是开展独创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所必需的。

4.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5.具有广泛的科技知识。

(三)具有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

它对于创新活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的个性品质特征:

敏锐好奇、自信果断、开拓进取、灵活机智、兴趣广泛、热爱学生。

这些品质与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称它为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

(四)具有创新型的教学艺术

不同教学技巧的使用会使学生对相同教材的学习产生十分不同的教学效果。

创新型的教学是艺术性教学,创新型教师能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趣味横生,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伯顿提出了创新型教师教学的十个要点,即:

1.创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学生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使他受尊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员受重视;

2.使每个学生懂得自信并学会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3.使每个学生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许可他进行长久的尝试;

4.给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求;

5.对学生的新奇念头、想象力和别出心裁进行称赞和鼓励;

6.鼓励学生提问,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

7.对学生做到能够倾听、观察和沉默;

8.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敢于认知从而敢于探险;

9.大力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

10.放弃权威态度,并避免在评价学生中迷信权威的做法。

(五)具有创新型的管理艺术

创新型教师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班级的总体管理,二是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

创新型教师的管理艺术体现在以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为目标,创设良好的班级风尚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教师的创造性管理艺术有如下一些特点:

1.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最高创造力的人,鼓励学生超过老师。

2.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3.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贬损态度。

4.适时地参加学生的讨论,以平等态度与学生共同交换想法,使其忘却师生界限,双方完全以探讨和解决问题为中心。

5.对于爱表现的学生和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疏导。

6.注意避免因为鼓励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和表现而使整个集体处于涣散、松懈的状态。

以上从观念、认知、个性、行为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二、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校长。

有两个例子可资比较:

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小学校长,他告诉爱因斯坦的父亲,他的儿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永远不会成功。

”于是爱因斯坦被逐出学校,并被告诫:

“你一出现在教室就会破坏和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一所初级小学的校长,他把一个孩子的一幅“脚印画”郑重地陈列在学校走廊的橱窗里,他认为这个孩子的创新能力不可估量,他用陈列的方式倡导一种创造精神,培植一种创造品质。

可以肯定,校长这一举措,对学生产生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有了这种育才思想的滋润,孩子们一定会多些朝气,少些暮气;

多奇思幻想,少束手束脚。

爱因斯坦在他母亲的引导教育下成了名,成了“家”,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的校长其言其行不知会摧残扼杀多少人才!

创新型的校长对学生的影响如此,对教师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能凭着高度的热情和主动工作的精神,不受常规所限,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地给予解决。

他喜欢听取新见解、新想法、新建议,组织和安排工作时,往往更多地强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限制具体方法与步骤;

有意识地制造积极愉快的气氛以感染和带动他人,共同投入到工作中去。

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为了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中应遵循整体系统的原则,开放创新的原则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培养、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制度,包括教师考评、奖励制度,教学和教科研服务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制度,教师聘用流动制度等。

同时要营造民主信任和竞争合作的群体气氛。

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这种过程宛如爬梯子一样是一步一级向上攀登的,其最高的终点就是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潜力与创造性的发挥。

激励人类向自我实现目标努力的行为背后,是需要的作用。

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产生创新的动机。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并尽量满足教师的各种心理需求,能产生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比如信任,可增加其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要素之一;

比如民主,可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设计,并由他们拟订为实现总目标的个人工作目标,独立自主地进行“二次决策”,这种民主化程度越高的管理也就越有利于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再比如宽松,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减少些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在教师创新性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失败,多些理解和支持。

学校还要根据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特点,为教师施展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和机遇,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的创新性。

学校还要创设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处理好个体创造与群体创造的关系,在极大地调动个体心理能量和增强个体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增强集体内部的合作,极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从而建设一支具有整合效应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核心,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培养途径除了上述三条,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研究,。

我们应当从实践上探索出一套可操作、可推广、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三、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

然而,教育与创新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逆转的正相关,“教育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地是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压与窒息。

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必须先审视教育自身,必须从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做起。

1.创新教育的任务及属性分析

随着“培养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被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方面已付诸具体行动。

如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造小组,设置创新活动日、活动周等等。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作为最具权威的指挥棒,更是直指“创新”题材。

一是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作为阅读理解文本,二是作文题目给了学生以充分想象和创造发挥的广阔空间。

应当说,创新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气氛。

但是,“创新”对我国教育来说毕竟是新近确定的新重点,是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它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规划,首先应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任务及其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实施策略,才能保证创新教育有效地施行,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表面化。

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的、深厚的基础。

简单的说,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

它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一是创新人格:

从属动力系统,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等;

二是创新思维:

从属智能系统,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

三是创新技能:

从属工作系统,包括具备作为创造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获取和利用亲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和一般创造技法等。

以上三个要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技能。

可见,如果把创新教育的任务作进一步分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中以创新人格的培育最为重要。

对创新教育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还能认识它的一些基本属性。

一是普遍性,中小学的创新的教育要以培养和提高全体沉重的创新素质为任务,而不能仅仅定位在培养几个“小发明家”上,只有全民的创新素养得到普通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才会有良好的气候土壤,才能有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综合性,创新教育是创新性综合素质的教育,而绝对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它涉及人格、智能、知识技能培养的诸多方面,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三是革命性,创新教育以培育创新素质为目标追求,相对传统教育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具有革命性变化,它意味着教育价值的变化:

由传承型转向开拓型,人才期望规格的变化:

由守成型转向开拓型。

由以上三个属性决定,实施创新教育不能只是方法招式的加减,而必须是教育目标价值、教育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

2.阻滞“创新”的现实教育表现分析

说教育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是因为它在传递知识之时可能制造框框,在训练思维之时可能赶跑灵感,在注重整体之时可能忽略个性,在讲究规范之时可能夺取、压抑自由等等。

双重力量经常相伴而生。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培育的正面力量,最大限度地扼制它的负面作用。

教育在培育创新上的复杂任务是:

“保持一个人的首创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起初生活中的需要;

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

鼓励他发挥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个人主义;

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这中间辩证关系的处理和“度”的把握,就是创新教育的最大学问。

由于“双重力量”的客观存在,从培育创新的角度,教育是十分需要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与调节的,可惜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一味追求数量的扩张和狭隘意义上的质量上升。

如果冷静审视教育现实,进行“双重力量”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创新”未得到应有重视,教育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整个教育模式大角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的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构成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

注入式。

尽管对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反对不绝于耳,但注入式仍是现实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教育方式,老师讲、学生听仍是最为普遍的课堂状态。

注入式的特点是教师主宰,大量注入,学生被动地接受。

注入式之所以能盛行,是由于它与“知识中心”的教育格局相吻合。

长期不懈地“填鸭”、灌注,对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是起作用的。

但是,它对“创新”的阻滞非常明显。

一是长期的被动状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二是一味的注入反复强化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控究能力却因没有开发训练而萎缩。

教条式。

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反对质疑。

如在教材编写上一味追求体系完整,而对生活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却不够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公式和结论的巩固与应用,而对结论的产生过程则轻描淡写。

理化生实验本来是结论的支撑,但对实验的重视远不能同重视解题同日而语。

在问题解答上,多是要求背框框,答条条,恪守固定范式,谨遵标准答案,若有稍许逾越,必遭“扣分”厄运。

教条式的危害一是束缚思想,令学生畏首畏尾。

有人研究为什么学生普遍害怕作文,得出原因是由于作文的限制太多,“范式”强调过分,学生因此不能自由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是在他远离生活实际、略去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况下,学生们面对的是一堆僵硬的条条,由此无可避免地引发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知识的激情。

单向纵深式。

集中力量,求深求难,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专攻教材“考纲”而不及其余,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

教学时间紧,考试难度大,只有集中攻坚,而不会有联想、变换、列举和发散的余地。

纵深式适应激烈的考试竞争,但狭隘的、单一方向的纵深,对创新素质的负责影响也很明显。

一是使学习背景狭窄化。

创新是很需要广阔度的,杨振宁博士要求他的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新动态的杂志,即使不懂也要读,这样可以获得大的背景与把握,“而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

二是忽视发散性思维训练,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利于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理性泛化式。

即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

不管文科理科,不论什么性质的学习内容,一律拿来条分理析,逻辑演绎,“标准化”处理。

语文本来是富含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学科,但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法却是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分析肢解,使之变成一堆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零件,于是学生无需感悟,无需激动,只需动用理性逻辑地加以“掌握”。

艺术类教育本来是最典型的情感性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本在于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可现实中的音乐、美术课稍不留神就成了知识课和技能训练课。

文科类教育尚且如此,理科类教育只重逻辑排除直觉就更加理直气壮。

面对一个钟表指针指向的数学填空题,我们的学生全体毫不迟疑地动笔列方程,西方学生则当即动手拧动腕上的手表,更可叹的是,当听说“拧表”之后,我们的孩子很感到不可思议,解数学题目不列出方程式行吗?

理性和逻辑的确是提高素质所必不可少,但理性的片面强化和过分泛化,则可能造成对悟性、直觉和灵感的抑制。

脑科学研究表明,逻辑思维、语言思维为左脑动能,而非逻辑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等,则是右脑功能,左脑的常规性较强,而右脑却与创造发现关系密切。

忽视形象与直觉,显然对开发右脑,培育创新思维不利。

“苛、严”管束式。

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

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强制性的“苦学”所占领。

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

有首儿歌碰巧生动地勾划出了“苛、严”管束之下的学生状态,即“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

可想而知,经常处于“木头人”和“准木头人”状态的人们,距离“创新”是多么遥远!

以上“五式”的普遍存在表明,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创新素质”这一重点,事实上正是目前教育的薄弱点。

造成这种状况,与教育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过分升学竞争有关,与长期封建体制和封建思想文化的残余影响有关,而从教育自身看,则存在价值取向上的迷失与方法论的偏颇。

由于长期缺乏“培育创新”的追求,以教育当中自主与控制、知识与教条、感性与理性、发散与收敛、自由与规范等辩证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全力以赴、毫无顾忌地偏向后一而忽视前一方面,致使教育培育创新的力量发挥不足,而压抑创新的负面力量反倒很有一些强势。

3.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培育创新素质的任务要告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

从根本上说,以弘扬“创新”的主旨,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

教育急需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针对根深蒂固的“五式”现象,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并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的“民主”、“开放”与“创新”,以期改变,“双重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

调整教育目标,坚定“创新”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当今社会特别倚重的素质,培养创新素质理当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明确的目标追求,成为衡量教育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

而现实教育的目标追求指向的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创新素质的培育很少得到关注。

正是由于教育目标上的偏差,导致整个教育格局中“创新”的失落。

因此,教育创新首先要调整目标,坚定创新的价值取向,把培育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

目标的调整关系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它需要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清晰的理性、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去推动,还需要一套科学的、引导创新的、注重长效的教育评价系统来保护。

教育的责任在于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

在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

强化教育的“创新”追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

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教育的以能量和时数是有限度的,且教育培育和压抑创新的双重力量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因此,突出创新的价值取向,就要理智地调整培养目标上的一些关系。

有观点认为,我们向来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要重新排列为情感—能力—知识的顺序。

就是说,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同时鉴于知识激增、无法穷尽,应重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去刻意追求掌握大量知识。

针对目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创新的状况,应当赞同“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的主张,而不必担心矫枉过正。

宁可牺牲一点知识掌握,也要把激发创新的任务担当起来,包括教材压缩一些,难度降低一些,教师少灌输一些,学生多动一些,课程丰富一些,考试办法多样一些等等,要以一系列的实际措施强化“创新”的地位。

坚定创新的价值取向,评价系统的保障至关重要。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易于测评、显性的,而创新素养的形成则是长效的、非显性的。

如一堂课的教学,如果老师讲公式,学生套公式,反复强化,以“解题”来衡量,“实效”上佳。

如果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再练习,无疑使思维探究力得到了较好锻炼,但即时的“解题”效果却不一定占优势,故可能被贬为“热热闹闹,不讲实效”。

显然,现有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是与“创新”的要求不一致的。

而现实中分数评价又登峰造极地被加以强化,包括按分数排名次决定名誉地位,按分数排座位决定空间位置,直至高考分数决定终身命运。

可以说压抑创新的“五式”很大程度是由评价的偏颇而派生的。

因此,必须下决心大力度地改革评价办法。

日常教育评价的改革应突出以“创新”为衡量标准,重过程、重综合、重全面,立足于鼓励、激发和引导。

要着力扼制分数评价的过分强化,让等级制评价和保护“分数隐私”尽快成为教育的实际行动。

考试招生办法要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实施多渠道、多样化的招生。

目前已试行的综合测试录取,推荐保送录取、二次考试录取、面试录取、特长录取等,都是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措施,应在更大范围推广。

4.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的精神氛围

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养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创新教育。

(1)师生关系的民主。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

传统的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亟需让位于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一是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2)思想学问的民主。

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

鼓励自由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

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3)实现“六大解放”。

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是培育创新素质的关键,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

即:

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之想得通;

解放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

解放嘴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

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

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

这“六大解放”实现之日,即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时。

5.改革培养模式,追求“开放”的教育格局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放。

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育的重要素质。

现存的注入式、纵深式、刚性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知识、技能、效率等方面很有优势,然而获取这种优势的代价是沉重的,它总体上引导的是眼光向内,面向书本,面向已知,面向教育本身,训练的是封闭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又远大于知识技能因素。

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

一是教育内容的开放。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

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课程相背离,同时构成一道道有形无形的桎梏。

培育创新素质,亟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

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

新知识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进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

同时,要给予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改变“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僵硬格局。

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

开放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