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14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我国第一本温病专著《瘟疫论》的作者是吴又可。

3、温病总的病理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

4、温病的主症是发热,病理演变特点是化燥伤阴。

5、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平行。

6、卫分证的病机是温邪袭表,肺胃失宣。

7、对温病辩证一般先用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和发病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

8、舌苔白厚干燥,舌质红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

9、温病辨舌质多厚营血分病变,辨舌苔则侯卫气分病变。

10、温病舌诊应注意舌苔舌质互诊和动态变化。

11、舌质焦紫起刺,状如杨梅血分热毒极盛,色如猪肝肝肾阴竭。

12、齿燥光燥如石柱胃热伤津,燥如枯骨为肾阴枯竭。

13、温病痉症即肝风内动,包括热极生风和虚风内动。

14、祛湿法分为宣气化湿,清热燥湿和分利湿邪。

15、通下法中通腑泄热法称峻法攻下,导滞通便法又称轻法频下。

16、叶天士对卫气营血的治疗大法: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17、吴鞠通三焦辨证的职责是:

“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18、风温顺传是由太阴传阳明,而逆传则是由肺胃传心包。

19、斑疹的成因,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20、春瘟邪入血分可见热盛动血,热与血结。

21、春瘟邪陷正衰可见阳虚邪陷,内闭外脱。

22、春瘟阴虚的热型是低热,邪留阴分的热型是夜热早凉。

23、张凤逵说: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酸敛”

24、暑湿病的外因暑热病邪,内因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

25、叶天士对湿热病的病变中心认为: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26、对湿温的治疗,吴鞠通认为:

“徒清热则湿不去,徒祛湿则热愈炽。

27、吴鞠通认为湿温初起: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洞泻,润之病深不解。

28、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

29、伏暑初起可表现两种性质,发于气分为湿热性,发于营分为温热性。

30、伏暑的病因有新感和伏邪,其伏邪有暑热和暑湿两种。

31、秋燥的治疗,方书载:

“上燥治气;中暑增液;下燥治血。

32《内径》记载燥病的特点是“燥胜则干”治疗原则“燥者润之”

33、三黄二香散中的二香乳香,没药。

34、烂喉痧的辩证是通过察痧;视喉;观神、切脉来判断病势。

35、疫疹的基本病因病机是疫疠毒邪;窜扰营血而成。

36、疫疹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透疹;凉血化癍。

37、《素问、虐论》说:

“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38、湿热的阴阳调理,叶天士: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9、《温热论》:

“若其邪重在气分流连者,可翼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

40、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温病:

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邪:

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

由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4、疫毒:

一指病因,即温热毒邪;一指疾病,由温热毒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特点,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或溃烂、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5、新感:

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的温病。

6、伏气:

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

7、天受:

经空气传播。

8、传染:

直接接触传染。

9、时行:

即流行。

10、开散疏泄:

风热病邪的病因特性,风热由内向外,导致腠理疏松,津液外泄的特性。

11.日晡潮热:

日晡是古代计时的方法,相当于下午3-5时,潮热即热如潮水定时涨落。

12.夜热早凉:

夜晚发低热,天亮则热退。

13.逆传心包:

肺卫之邪气不解,患者突然神昏谵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症。

14.昏谵:

即神昏谵语,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丧失。

15.昏聩:

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

16.昏蒙:

神志模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

17.昏狂:

甚至狂乱,躁扰不安,如狂发狂。

18.痉厥:

痉指痉挛强直,即肝风内动;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厥),四肢逆冷(称肢厥);痉和厥常伴随出现,故痉厥并称。

19.战汗:

换证突然全身颤栗,继而身出大汗的症状。

20.身热不扬:

发热而热象不显。

21.白焙:

降起于皮肤之上,内含浆液,晶莹透亮,呈半透明状的白色尖细疱疹。

22.分消走泄:

通过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分消上中下三焦气分湿热的治法。

23.透热转气:

在清泄营热的药物中加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

24.凉血散血: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治法。

25.辛开苦降:

辛温药能开通气机,宣泄湿邪;苦寒药能清热燥湿,以轻苦微之品清热燥湿的治法。

26.戾气:

又称疫气、杂气。

是一类药物性致病因子,是温疫病的致病主因。

27.风温: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28.春温:

有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29.暑温:

有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病在阳明,甚则直入心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0.伏暑:

发于秋冬季节,临床见暑湿或暑热内蕴见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1.冒暑:

即夏季感冒,是感受暑湿病邪,初起病在上焦肺卫的急性外感热病。

32.暑祭:

感受暑热病邪,损伤肺络,骤然咯血咳嗽的病证,因其状如痨祭故称暑祭。

33.燥干清窍:

燥热化火上犯头面清窍的病证。

34.痰热结胸:

痰热互结阻于上焦胸脘的病证。

35.心中詹詹大动:

心动悸而有心中空虚的症状。

36.暑入心营:

暑热传入营分,内闭心包的病证。

37.湿胜阳微:

湿为阴邪,伤人阳气。

湿邪偏盛,后期伤人及人身阳气的病证。

38.丹痧:

丹者,红也。

即皮肤发红;痧:

红色小疹。

疹间皮肤发红称丹痧。

39.疫疹:

由疫疠毒邪引起的,以壮热、肌肤斑疹或多部位出血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40.上受:

邪从口鼻而入。

41.两阳相劫:

风和热均属阳邪,风热相搏,风火相煽,劫灼阴液的病理。

42.浊邪害清:

浊即湿浊,清即清窍。

湿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的病理。

43.缓急之法: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44.龙火内燔:

龙为水中之王,肾主水,龙火即肾火;肾阴亏乏,虚热内生的病理。

45.上者上之:

病在上,用药轻清上浮以治上达上的治法。

46.甘守津环:

在滋润药中加甘草以守中气,复津液。

47.水主之气:

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此即肺肾气虚,津不上荣。

49.中有虚相:

中焦无结实之邪。

50.内匮:

正气亏竭。

51.土燥水竭:

阳明腑实,燥屎内结,劫灼肾水而致肾阴枯竭。

52.木火内燔:

肝胆属木,即肝胆火旺。

暑秽:

夏天感受暑湿秽浊之气,猝然闷乱。

53.地浆水:

在黄土地挖坑3尺,灌入新汲井水搅浑,澄清取用,功同黄土,清热解毒之效更强。

54.升降悖逆:

脾胃升降失常

55.

56.白砂苔:

苔白厚,干硬如砂皮,邪热化迅速,苔不急转黄,津液已伤。

57.杨梅舌:

舌质焦紫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盛极之侯

58.猪肝舌:

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象

59.镜面舌:

舌绛光亮如镜,胃阴衰亡之象

60.内闭外脱:

热闭心包,正气外脱

61.逆传:

温病的传变方式,与顺传相对而言,即病邪不按照一般的传变顺序,而是急剧内陷之变

62.顺传:

温病由上焦传下焦,由太阳传至阳明得的顺序

1温病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成长时期形成时期的特点

萌芽时论述简单理论朴实温病概念隶属于伤寒成长时期温病学理法方药和临床实践都有很大的提高并逐渐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时间温病理法方药和临床得完善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广泛有效地指导临床

2温病的特点

病因有特异性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机演变有规律性临床表现尤其特征性

3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区别

新感感邪即发发病于表病机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步发展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治则以解表透邪为主伏气温病感受邪气不即时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病机可外达亦可内陷病程重病程长难于速愈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4.试述卫分证的辨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5.试述气分证的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6.试述营分证的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红

7.试述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8.瘟病的特征是什么

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与时令季节有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同温邪侵入部位有别

9.风热病邪有何致病特点

先犯上焦肺卫,传变迅速,依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可见肺胃阴虚

10.暑邪有何致病特点

径犯阳明气分或直入心营,伤津耗气易致津气两伤,易兼夹湿邪为患

11.湿热病邪有何致病特点

致病以中焦为病变中心,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12.燥热病邪有何致病特点?

病变以肺为中心:

易致津液干燥;易化火上炎,干犯清窍。

13.温毒病邪有何致病特点?

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14.热极动风和虚风内动证治有何异同?

热极生风是因阳热亢盛,燔灼肝经,以致筋脉挛急。

表现为四肢抽搐频繁有力,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伴高热见症,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虚风内动是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而拘挛。

表现为手足蠕动,甚则瘈瘲,口角颤动,心中詹詹大动,伴阴虚见症,治以滋阴熄风,方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15.痰蒙心包和热闭心包证治有何不同?

痰蒙心包是因湿热蕴蒸,酿生痰浊蒙蔽心窍,其神智表现为:

神志昏糊,意识朦胧,时清时昧,似醒非醒,似睡非睡,间或谵语,伴湿热见症,治以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热闭心包是因邪热亢盛,炼津成痰痰热毒闭清窍,其神志表现为:

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或昏睡不语,舌蹇肢厥,舌红绛,伴高热见症。

治以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三宝”。

16.何谓湿温“三禁”?

误治后有什么后果?

湿温三禁指湿温初起三种治法禁忌,即汗,下,润。

吴鞠通说: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而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17.如何辩证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

辩证以临床症状为依据,湿重于热,身热不扬伴恶寒,头身重痛,四肢沉重,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喜热饮,胸腹痞满,小便不利,大便糖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热重于湿,壮热不恶寒,肢体酸痛,口渴喜冷饮,饮不多,胸腹痞满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8。

温病中时有汗出和无汗的病机是什么

湿热蒸腾,热蒸湿动,故时有汗出,为湿热蕴蒸,温病初起,邪遏卫气,开合失司而无汗,后期,阴液亏损,无作汗之源亦无汗。

19.怎样鉴别风温和春温

风温和春温发病季节相同,但风温多为新感温病,病发于表,初起见肺卫表热证,春温为伏气温病,初为即见里热证。

20暑伤心肾和春温阴虚火炽有何异同

暑伤心肾证是暑热余邪上助心火导致心火偏亢同时下截肾水一直肾水匮乏其主证是心热烦躁消渴不已治以清涤暑热余邪养阴生津止渴方用连梅汤春温是因为小脚肾阴亏虚不能够上济心火而至心火亢于上肾阴亏于下心肾不交主证是心烦不得卧治以滋阴降火育阴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两方前者是以麦冬乌梅酸甘化阴以治消渴后者以鸡子黄交通心肾以治不得卧

21斑疹的形成机理

斑疹是邪热内郁窜入营血而成发斑是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发发疹是太阴肺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血络而发

22春温的理疗原则

清泄里热为主透邪外达保护阴液同时应该积极治疗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