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1345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2篇 河中石兽Word格式.docx

斯是陋室(《陋室铭》)    

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一老河兵闻之      

兵甲已足[F](《出师表》)    

众服为确论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求之下流,固颠[F]     

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固不知子矣[F](《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子固非鱼也[F](《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众服为确论    

与之论辨(《送东阳马生序》)    

转转不已      

在太学已二年[F](《送东阳马生序》)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探究设问

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变式提问: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答案】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沿河而下,忽而原地打捞,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文中的哪种看法最能让人接受,为什么?

【答案】老河兵的观点,他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改变。

如此,才得出正确结论。

4.文章中哪一句话揭示了文章说明的道理?

【答案】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文段讽喻了什么现象?

【答案】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致“主观臆断”的现象。

1.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寓理于事。

借寻找石兽这件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2.文章最后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案】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由河中寻石兽这件事引发议论,意在表明: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考虑问题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3.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答案】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使“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的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金题演练

内容相关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河中石兽》全文

(二)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①,生五六岁,智意②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③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舡④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⑤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魏书》)

注:

①岐嶷:

形容幼年聪厦。

②智意:

知识和判断能力。

③太祖:

曹操。

④舡:

船。

⑤校(jià

o):

比较。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临

 B.修

C.论

D.兵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3.语段

(一)中,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语段

(一)

(二)各是利用事物的什么性质解决问题的?

(4分)

主旨相关

二、(2019荆门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二)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①言兵事:

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

驳倒。

③易置:

撤换。

④纵奇兵:

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B.众服为确论   确:

确定。

C.凡河中失石   失:

丢失。

D.如是再啮   啮:

侵蚀、冲刷。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语段

(一)中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两个语段都阐明了什么道理?

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二)刘羽冲偶得古兵年,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

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

“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

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①角:

较量。

②列说:

游说。

③洫(xù

):

田间水道。

④歘:

同“歘(xū)”忽然。

A.寻

  B.闻

C.已

D.更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用自己的话简述语段

(一)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4.语段

(一)中的讲学家和语段

(二)中的刘羽冲有何相同点?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手法相关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二)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哉,人之颈也!

焦③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

“尔垒然④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刘元卿《南岐人之瘿》)

①瘿(yǐng):

颈瘤病。

②群小:

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

干枯细瘦。

④垒然:

形容臃肿的样子。

A.服

   B.果

C.及

D.求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语段

(一)中写到了两次“笑”,应该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4.根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运用寓理于事的写法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语段

(一)通过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语段

(二)通过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二)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

“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

“何为?

”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于是还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犬,狗良则数得兽矣。

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节选自《吕氏春秋·

贵当》)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棹数小舟   ______________

(2)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_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语段

(一)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3分)

4.语段

(一)和语段

(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河岸 2.倒塌 3.一起 4.经过,经历 5.寻找6.终了,最后 7.划(船) 8.拖 9.设馆教书 10.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11.这 削下来的木片12.埋没 13.颠倒,错乱 14.正确的言论 15.凡是16.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坑洞 17.停止 18.于是

逆流 19.依照 20.只 21.主观地判断

二、1.返回 反而 反思 同“返”,返回 同“返”,往返

2.这 表判断 这样 3.士兵 兵器 4.信服 穿戴

5.固然 顽固 必,一定 固然 本来 6.言论 议论

7.停止 已经 停止

三、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3.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止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5.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金题演练

一、1.B(2分) 【解析】A项两个“临”的意思分别是“靠近”“居高面下”;

B项两个“修”的意思都是“修建”;

C项两个“论”的意思分别是“言论”“议论”;

D项两个“兵”的意思分别是“士兵”“兵器”。

2.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盖”“性”1分,大意1分。

共2分)

3.因为“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1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1分)(意思对即可。

4.语段

(一)是利用石性、沙性和流水的反激力等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的。

(2分)语段

(二)是利用水的浮力作用来称大象。

(2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参考译文】

(二)邓哀王曹冲,字仓舒,年少聪慧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孙权曾经送来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船上刻下记号,标记出水痕达到的地方,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一下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二、1.B(2分) 【解析】“确”在这里的意思是“正确的”。

2.这(石兽)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木杮”1分,大意1分。

3.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地;

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意思对即可。

2分)

4.两个语段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段

(一)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语段

(二)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道理2分,分析2分,共4分)

(二)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

“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

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三、1.C(2分) 【解析】A项两个“寻”的意思分别是“找”“随即,不久”;

B项两个“闻”的意思分别是“听”“有名望”;

C项两个“已”的意思都是“停止”;

D项两个“更”的意思分别是“更加”“还”。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固”“颠”1分,大意1分。

3.对寺僧而言,“其一”指水流的推力,“其二”指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分)对讲学家而言,“其一”指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其二”指水流的运动规律。

4.相同点:

都埋头于书本中,思想固化,不能实事求是。

2分)语段

(一)中的讲学家自恃博学,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便认为应在河中沙石下寻找石兽;

语段

(二)中的刘羽冲伏案苦读古代的兵书和有关水利建设的书,却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做变通,最终害人害己。

2分)(共4分)

(二)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

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

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全被擒获。

(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

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

由于这样,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地说:

“古人怎会骗我!

”像这样一天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

不久,他得重病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傍晚,常常看见他的魂魄游荡在墓前松柏下,摇着头独自漫步。

侧耳细听,他述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

有人笑他,他就忽然隐没了。

第二天探察他,又是这样。

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的人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

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

“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

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也不偏执于旧的棋谱;

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

所以说:

‘要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又说:

‘(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

四、1.A(2分) 【解析】A项两个“服”的意思都是“信服”;

B项两个“果”的意思分别是“果然”“结果”;

C项两个“及”的意思分别是“等到”“赶上”;

D项两个“求”的意思分别是“寻找”“请求”。

2.(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棹”“曳”1分,大意1分。

3.①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

②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也表明了老河兵的自信。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4.寻找河中石兽 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南岐有疾之人嘲笑外地康健之人 人应有自知之明,要知错、改错(一处1分,共4分)

(二)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味道甘甜,但水质不好,凡是喝了这种水的人都生颈瘤病,所以那里的居民没有一个不患有颈瘤病的。

等到他们见到外地人到来,一些见识浅陋的人和妇人们一起涌去围观嘲笑外地人说:

“(他们的脖子)真奇怪!

干枯细瘦和我们的不一样!

”外地人说:

“你们那凸起在脖子上的臃肿的东西,是一种颈瘤病,你们不去寻找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认为我们的颈部干枯细瘦(不正常)?

”嘲笑的人大笑道:

“我们这地方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除掉啊!

”他们终究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五、1.

(1)划(船) 

(2)逆(意思对即可。

一小题1分,共2分)

2.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求”“竟”1分,大意1分。

3.①寺僧按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②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

③老河兵认为石兽会向上游移动。

一点1分,共3分)

4.共同点:

先叙后议。

(1分)语段

(一)先记叙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最后通过议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点明主旨。

(1分)语段

(二)先记叙好猎者为了顺利打猎,努力耕作买狗的故事,最后通过议论点明“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的道理。

(二)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州里的知交好友。

(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

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别人对他说:

“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问:

“为什么?

”别人不说。

猎人自己思考,难道是想要我努力耕作获得钱财就可以买好狗了吗?

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

努力耕田家里就富裕了,家里富裕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于是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