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81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教学知识整理Word格式.docx

或纵向组合,或正反对比,或互相映衬,来具体诠释中心的种种内涵,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中心,使说理更有深度。

佳作示例:

献身,为了泱泱华夏。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宣纸徽墨抒发着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着为国献身的热血。

你可曾知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肝义胆屈原;

你可曾知道,“臣请就汤镬”的忠贞壮烈蔺相如;

你可曾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豪情文天祥;

你可曾知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龚自珍……纵然千百年过去,他们仍能激起中国人最纯粹的情感,仍能激起无数人为国献身的爱国之心。

献身,为了复兴大业。

从浩瀚的宇宙中,一曲动人心弦的《东方红》,到如今,嫦娥奔月,玉兔升空,悟空用他的火眼金睛,探测着深空的奥秘;

从无垠沙漠中的朵朵蘑菇云,到现在,C191大飞机直冲云霄,052D舰海上遨游,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伟大前景。

他们的背后,是每一位在自己岗位上默默献身的中国人,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献身,让中国焕发活力与新生!

“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

”以吾辈青年鸿鹄之志,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奉献终生。

献身,为了中国!

——2019年高考天津卷满分作文《献身,为了中国》

运用亮点:

这篇作文成功运用纵向组合对中心进行了深入阐释。

选用“经典素材”——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如屈原、蔺相如、文天祥、龚自珍,用宣纸徽墨抒发着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着为国献身的热血;

“热点素材”——从《东方红》,到如今嫦娥奔月,玉兔升空,悟空的火眼金睛;

从朵朵蘑菇云,到现在C191大飞机、052D舰,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伟大前景。

这样,使结论“献身,为了中国”映衬而出,作者的观点就更为鲜明突出。

这种运用素材的技法,让文章的内容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精彩,新鲜亮眼。

运用“历史的岁月”与“时代的气息”互相对照,互为映衬这种技法思路可概括为:

明确中心→古今选材→纵深挖掘。

首先要明确中心,然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筛选素材。

当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时,论证就会很单薄,这时如果我们手中掌握的是“热点素材”,就可以尝试着寻找“经典素材”,反之一样。

通过对同质或异质的古今素材进行组合对比,并往深处挖掘,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经典”与“热点”名人串联,让文章的主旨具有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

名人有历史名人,也有当今名人,他们都是写作的绝好素材,把“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名人串联起来,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相同点,组成排比形成集团效应,这样既有历史名人的光环,又有身处同时代的榜样,让文章的主题具有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

这种方法,把众名人集中在一个作文主旨的大旗下,经典又新鲜,使得所用素材更加具有感染力,也显示出非常丰厚的底蕴。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当责任作为一组文化遗传的密码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绵延不绝的传承。

从先秦诸子为国家利益而奔走,到司马迁、班固公正执笔、著书立说,他们为了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从不向人生的困厄屈服。

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即使经历万千挫折,也从未舍弃自己深沉的爱国情怀。

从五四青年到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他们在璀璨年华以国为家,或为民族独立而呼告,或为强大国家的军事力量而甘于清贫。

他们,无数个他们,以士子、诗人、科学家等身份,身体力行为责任做注。

他们,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责任。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飒沓青春生浩气,不畏任重求弘毅》

上述文段就是“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名人串连的写作范本。

司马迁、班固、杜甫、陆游属于“经典素材”人物,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属于“热点素材”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人生、经历、内在情感等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呢?

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他们在璀璨年华以国为家,或为民族独立而呼告,或为强大国家的军事力量而甘于清贫。

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名人串联起来,同质叠加,组合排比,来揭示古今名人具有的共同特质,由此就像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不可估量。

可以说,作者浓缩“经典”与“热点”素材,以排比的形式形成合力,让文章的主旨具有了永恒的魅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观点:

运用“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中的名人串联的思路可概括为:

明确中心论点→选取同类素材→围绕中心分析。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所以细读材料,认清中心论点是运用此法的第一步;

然后根据中心,进行发散思维,将能够为中心服务的“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中的人物,按写作角度精心裁剪;

最后将所选取的素材按时空顺序、相互弥补、层层叠加等方式组合,展开分析,从而论证中心。

三、“经典”与“热点”详略搭配,让文章的布局具有灵动的美。

“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中的典型事例,要根据需要详略搭配,一详一略。

一般“陌生”的典型事例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给人新鲜之感;

“熟悉”典型事例略写,使得笔墨简洁集中。

这样有详有略,相映成趣,让文章的布局具有了灵动的效果。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

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

虞舜种田捕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

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

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

……

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

英国有句谚语:

“懒惰没有牙齿,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

”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

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

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2019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以上语段,“黄帝、虞舜、苏秦”等经典事例,大家都清楚,因而略写。

以“新时代青年中有的对劳动不当做法”为热点事例详写,因为读者还不太了解新时代青年的生活状况及心态等。

这样详略搭配,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审视与思考,进而自然地联系到“勤劳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上面来,不仅主旨凸显——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更让文章的布局灵动多姿。

四、“经典”与“热点”中外结合,让文章的论证具有无限的张力。

上面三种“经典”与“热点”素材融为一体,主要针对本国(中国)而言。

为了使“经典”与“热点”素材的运用更有论证的张力,我们还可以让中外“经典”与“热点”结合,即将中国与外国的人物、事件或文艺作品等组合在一起,以较强的时间空间跨度,形成中外古今的布局来增强文章的张力,丰富文章的意蕴。

如果中国的用“经典”,那么,外国的就用“热点”;

同样,如果中国的用“热点”,那么,外国的就用“经典”,这样,可以在增强文章张力的同时,有效地强化说理的效果。

翻阅历史的书页,目光随着方块字的变化而跳跃,耳边响起先贤对韧性的呐喊。

“韧”字左边好似一块韧性很强的熟牛皮,右边则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我不由得想到了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他一让再让;

面对秦王的肆意妄为,他迎难而上,只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底线。

这种“韧性”正是国人灵魂的写照。

走在互联网高速公路上,我们享受着数字化文明带来的福利的同时,还要发扬“韧”的精神,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网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华为研发的5G技术本是世界共享的盛事,但是本为贸易伙伴的美国却先是对中兴斩断供货源,继而又对华为频出杀手。

了不起的中国人未雨绸缪,冷静、自信、从容地应对当下的危机,以柔克刚——中华文明的韧性。

相较于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的韧性道高一丈:

“谈,大门敞开;

打,奉陪到底。

——2019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

文章为了论证“文明的韧性”,选用“经典素材”蔺相如作为典型事例加以阐述,阐明这种“韧性”正是国人灵魂的写照;

之后又运用“热点素材”美国施压——中美贸易摩擦,来论述以柔克刚——中华文明的韧性。

中外“经典素材”与“热点素材”融为一体,很好地诠释了“文明的韧性”的深刻内涵,使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与依赖于理性分析的“严谨”“精巧”不一样,结构有序通常是被感受到出来的。

因此,解决高考作文的“结构有序”问题,关键在于制造阅读的“有序感”,作文清晰的思路和作者行文的逻辑性,只有借助“有序”的显性呈现,才能便于评卷者在短时间内有效感知到!

在一定规模的高考作文统计分析基础上,从评卷者的视角出发,笔者主张通过“标记技术”来有效解决结构有序的“落地”问题。

所谓标记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某种标志,使作文结构在视觉感知上能够有效呈现出一种有序感。

事实上,任何一种逻辑的文章结构,都可以找到其相应的“标记方式”,只不过有时候是显性呈现,有时候是隐性呈现而已。

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笔者将实现“结构有序”的高考作文标记技术,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文字标记技术

文字标记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文字符号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性。

高考作文中的文字标记,可以划分为两类。

1.逻辑提示语。

这种技术是通过使用具有逻辑关系提示性质的词句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

在时间受限的前提下,文章的“逻辑”是需要“提示”的。

具有逻辑关系提示性质的词句有很多,如条件逻辑提示语、因果逻辑提示语、时空逻辑提示语、对比逻辑提示语等。

比如2019年浙江卷的一篇优秀作文《过吾之生活,净吾之心灵》,全文有6个自然段,各段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浩瀚的宇宙银河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颗耀眼的晨星……

②诚然,外界的看法有对有错,适当听取他人对自己公正的点评无可厚非……

③但是,若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会聆听“读者”的呼声……

④所以,无论别人怎样,怎么对你的“作品”,你需要做的就是两点……

⑤当然,身处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彩虹屁”抑或是“机关枪”……

⑥最后,我还是会秉持着自己的信念,过吾之生活,净吾之心灵……

第2段的“诚然”,提示与前文的让步逻辑关系;

第3段的“但是”,提示与前文转折逻辑关系;

第4段的“所以”,提示与前文的因果逻辑关系;

第5段的“当然”,提示与前文的“衔接”逻辑关系,意在话题转移;

第6段的“最后”,提示与前文“分总”逻辑关系,具有很强的收束意味。

对于评卷者来说,单是通过浏览主体部分段首的逻辑提示语,就能很明确地感受到考生的行文逻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这位考生非常善于使用“逻辑提示语”来实现文章结构的显性呈现。

同样是2019年浙江卷,优秀作文《纳诫以自善,秉己以自立》则使用了“正如、因此、诚然、由此观之、故曰”这样的逻辑提示语,文章结构也有效实现了“有序”的目标。

当然,一篇千数字的高考作文,并不一定要有这么多密集的提示语,也无须内隐这么多的“逻辑关系”。

只要恰当植入逻辑提示语,就能快速有效地达成“有序”的结构要求。

2.同构性语句。

这种方式是通过使用具有同构性质的语句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

“同构”往往蕴含着“同型、同向、同质、同类”的内在信息,因此能够有效呈现出“有序性”。

同构性语句既有表达上的形式同构语句,如“字数相同,结构相似”;

也有内容上的语义同构语句,主要包括词语同构和句样同构两种。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一篇优秀作文《中国少年,与时代一起携手同行》,主体部分有3个自然段,各段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中国少年们啊,请抓住现在的机遇与机缘。

不现……

②中国少年们啊,希望你们坚强刚毅,勇敢地面对挑战。

我相信……

③中国少年们啊,我最后要说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请拥有使命感……

每一段的开头,都是以“中国少年们啊+N”的基本句式来构成的,“中国少年们啊”除了揭示本文的写作对象外,它的反复出现,使得三个自然段具有很强的同构性,文章结构因此而变得清晰有序。

要掌握好文字标记技术,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一是积累逻辑提示语。

运用逻辑提示语的前提是积累一定数量的相关词语,这可以通过阅读时评等各类文章,不断增强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聚集行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逻辑提示语词库,比如揭示因果逻辑关系的提示语就有“为什么、因为、所以、究其原因、其结果”等。

二是强化同构意识。

同构是一种生成表达的力量,无论是一个词语、短语还是一个句子,其实都具备“同构”基础。

我们需要在形式或内容方面,提高自己的同构意识,比如形式方面的判断句式、排比句式、条件句式等,都可以同构出不同方面的语句。

三是通过写作训练加以巩固。

技术是为了运用,但关键在于训练。

无论是逻辑提示语还是同构性语句,都需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将积累和意识转化为写作的操作行为。

二、数字标记技术

数字标记技术,就是借助数字符号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性。

我们通常把“数字标记”称为“序号”。

“序号”这一说法,本身就凸显了其排序的作用。

数字标记技术,在篇幅较长的文章中,使用率是非常高的,比如大多数论文或论著,就是借助数字标记来实现其“有序性”的。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有时也会看到一些运用数字标记技术的佳作。

比如2018年浙江卷的优秀作文《三“味”浙江人》,主体部分就是直接使用数字标记来彰显文章结构的有序性,三个自然段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一是文化昧。

浙江是文化大省…… 

②二是人情味。

人情味是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

③三是“钱塘味”。

钱塘江,曾名“浙江”……

三个段落以三个数字标记,清晰有序。

2018年天津卷的优秀作文《“器”之断想》,也是采用数字标记技术,主体部分分别是“一、怀才抱器;

二、不器之器;

三、随才器使”。

此外,这里还运用了“四字句”的形式同构技术和“器”的内容同构技术,这就使得文章结构不仅清晰有序,而且还给人以精巧之感。

数字标记技术,除了使用常态的“一、二、三或第一、第二、第三”这种数字符号外,还包括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变形的数字符号。

比如2019年上海卷的优秀作文《“中国味”与“外内观”》,其主体部分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首先,通过和外来文化的比较,才能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

②其次,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进而能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再次,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之处,也能让我们改变本土文化的滞后之处……

这里的“首先、其次、再次”就是数字标记的一种变形运用,同样可以很清晰地呈现出作文的结构次序来。

数字标记技术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其关键在于强化我们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千字左右的作文篇幅中,数字标记不宜过量;

否则,每一个数字下的文字量过小,容易给人以肤浅不实之感。

三、段落标记技术

文字标记和数字标记,其实都是符号标记。

就高考作文结构而言,除符号标记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段的凸显安排来实现作文结构的“有序性”,这就是段落标记技术。

其关键在于制造“独立段”,让段落在卷面呈现上形成结构的“有序感”。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青春如梦,逐梦正当时——致2035年的你们》,其主体部分就是由三个独立段(每段八个字)分别标记的,具体如下:

①铭记历史,学会感恩。

②抓住当下,不负青春。

③放眼未来,创造辉煌。

从卷面上来看,这三个独立段非常醒目地呈现出作文结构的“有序性”。

仔细研究这三个独立段,它们还是“四字句”的形式同构性语句,而“历史、当下、未来”又是时空逻辑提示语。

这篇优秀作文的结构,也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标记技术,因此,更为坚实而有力地实现了结构的“有序”目的。

又如笔者2018年写的全国卷Ⅰ下水作文《青春舞动时代——致2035年的青年朋友》,主体部分也采用了独立段的段落标记技术,有效呈现出结构的“有序”,具体如下:

①那一刻,我知道了,一个人的青春,原来可以离老百姓那么近,那么亲。

②那一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为祖国的蓝天画上美丽的彩虹。

③那一年,我知道,任何人的青春词典里,无论遭遇多少磨难,其实都收不进“失败”这个词语。

段落标记技术往往通过卷面排版的方式来达成“结构有序”的目的,因此,主体部分的独立分段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独立段意识,掌握这种技术也是不难的。

以上我们从“标记方式”的独特角度,阐释了高考作文的结构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流行的行文结构划分结果,通常是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总分结构以及“引议联结”等。

这种划分的优点是比较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结构的内在逻辑问题,但对于高考作文的实际写作来说,往往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

以“标记方式”所研发的结构技术,恰恰能较好地解决有序显性呈现的“落地”问题。

关于文章的有序问题,时至今日,其基本方式几乎已经穷尽。

对于有创新评价的高考作文和有审美疲劳的评卷者来说,普遍流行的有序结构方式,可能正面临一种生存困境,这种困境集中表现为:

一方面,这些流行的结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有序”要求;

另一方面,这些结构方式因泛滥使用而变得陈旧乏味,一旦因循守旧继续使用,则可能带来审美的负效应。

因此,高考作文的结构技术,实际上还面临一个“避开流俗”的现实要求。

避俗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坚守“有序”要求的前提下,积极追求结构的“非常规”呈现。

所谓“非常规”就是变形,比如整饬的排比段结构,可能需要变形为长短结构;

标准的小标题,可能需要变形为某种新颖的样式。

总之,就是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高考作文的开头技术路径

 

1.体量适度的行数限定技术

一般而言,高考作文的理想篇幅是850—1100字之间,这种典型的千字文篇幅,决定了高考作文的开头,既不能毫无节制地拖沓冗长,也不能浮皮潦草地逼仄浅短,在体量上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适度规模。

根据笔者所做的优秀作文样本统计分析,高考作文的开头虽然千姿百态,花样繁多,但在体量上,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空间。

这个适度体量,大体可以表述为“80—150字区间(含标点)”。

比如2018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一篇优作文《18年与中国一同成长》,其开头体量为133字:

2000年至2018年,是一个十八年的跨度;

2018年至2035年,同样是一个十八年的跨度。

两个十八年,成长的是两代中国人的未来;

一个三十五年,成就的却是一个伟大、走向复兴的中国。

作为启信者的你和寄信者的我,同样有一段美好的成长经历;

而与我们一同成长的中国,在今时与在未来,必定有着千差万别。

高考作文的开头体量既然有了定量描述,那么如何有效转化为考生在考场的实际应用效果呢?

在一线作文备考中,很多教师总结出了“行数限定”这一技术路径,比如跟学生提出“五行之内必须结束”的开头要求,笔者以为这一技术的操作性极强,在写作实践中,考生完全可以运用这一技术来保障开头的适度体量。

为了恰当运用,需要在学理上加以阐明如下两个问题:

(1)体量既然是一个区间表达,那么行数就应该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简单限制为“五行以内”,容易导致体量变得窄化。

(2)“行数”应该是合理计算出来的,行数的具体数量其实受制于每行的格子数,笼统地提一个行数,容易因为格子数的变化,而体量变得不适度。

考生应根据格子数来计算出一个大约行数,并将其作为开头写作的直观指导。

2.文从题出的点引技术

如何让评卷者快速有效感知到作文内容与作文题目的紧密关系,这是考生成功打造开头的重要议题。

评卷现场反馈表明,开头中植入作文题目的材料内容,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写作共识。

事实上,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里,从来没有硬性规定开头必须要引述材料,但评卷者的阅读心理,事实上促成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

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文从题出”的评卷需要呢?

开头的引述材料的形式很多,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但无一例外的是,只是止步于面上提出“引述材料”的要求,这显然是不够的。

如何引述?

引述到什么程度?

这两个关键问题其实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基于这一状况,笔者提出了“点引技术”。

点引技术试图突破两个问题:

一是引述的材料不宜过长过多,作文题目只是写作的一个由头,故而在量上只需要一“点”即可,从而为制造美感腾出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是引述的材料不宜刻板僵硬甚至直接照抄照搬,对于评卷者来说,作文题目是心照不宣的背景知识,考生只要找到关键的“点”,点到为止,评卷者即可意会于心。

那么,高考作文的开头具体应该如何运用点引技术呢?

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是词点式引述,即找到作文材料中与文章相关度最高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语,将其植入开头的句子当中。

比如,2019年上海市评卷标标作文《”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的开头: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邃而又敏感的一方角落。

从奏到唱,从古至今,从内及外,多样的音乐形式,让我们在领略品味的同时,认识、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种种。

考生锁定作文题目中的“音乐”一词,并由此展开论述,非常清晰地显示了该文与题目的密切关系。

二是句点式引述,即找到作文材料中的某个关键句子,将其植入开头的段落当中。

比如2018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优秀作文之一《给十八岁的你们一封信》的开头:

你们好!

我是来自2018年的一个成年人,这封信写给在2035年刚成年的你们。

成年人,是对你们最恰当的称谓,是对你们的认可,更是对你们的期望;

同时,我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发出号召,希望2018年成年的我和2035年成年的你们,都可以在我们的时代,与中国一起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其中“与中国一起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考生将其植入开头段落中,文题关系立刻变得紧密。

三是意点式引述,即在开头中不直接引用作文材料而是将其所暗含的含义表述出来。

比如2018年江苏省标杆作文《戏言》的开头:

念白起:

“冷冷雪蝶临梅岭,曲中弦断、香销劫后城。

此日红阁、有谁个悼崇祯?

”绰绰灯影,戏台上鼓声渐响。

远远一声清丽缠绵的脆音“来——了”,拖曳着袅袅余韵,仿佛醉了心一样悠长。

青衣羞涩,徐徐而来,只水袖半遮,一颦一笑,皆是百般柔媚。

开头叙述的一段戏曲念白,正好暗合作文材料关键词“语言”的含义,使人一看便能领会到作文与题目的内在关系。

3.显现中心的断语技术

高考作文的开头要力求做到“中心明确”,事实上,很多教师一再要求学生要在开头“突出中心”。

问题在于,这种要求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力不从心的学生来说,往往不能有效完成。

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心句”的表达往往缺乏必要的语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