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9133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志愿填报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2、市场机制差异造就薪资差异16

3、从行业变迁看职业选择,需与行业步调一致17

四、专业前瞻:

紧跟产业步伐,行业视角抉择专业20

1、“爆款专业”一览:

产业风口,新兴专业20

2、制造升级路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2

3、抉择启示:

从多维度看报考专业25

五、填报指南:

做到“量体裁衣”,实现考+填双收26

1、专业抉择:

志愿至关重要,成就“抢手”生意26

2、职业深化:

术业专攻,各有所长27

关键一环:

新高考改革下强化“录其所愿、专业至上”,填报难度进一步增强。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启动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启动高考改革,新高考强调“录其所愿,专业至上”,关注点从学校转向具体专业。

该方式在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志愿填报难度,专业选择成为重中之重,专业选择亟需谨慎。

根据统计局数据,1)在国内高校(本专)分学科学生人数方面,工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等大类专业人数位居前列,社会对这些专业领域的需求较高;

2)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财务管理(95.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4.5%)、土木工程(92.6%)(中国科学网),3)收入端,IT/经济管理类薪酬起点高,艺术设计文学类增长快。

中美对比:

从中美行业差异看职业选择,医药、金融、统计行业高居不下,体制差异造就收入、就业差异。

对比中美行业收入差异,其中国内IT/金融为相对高收入群体(平均月工资均超8000元,远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美国医疗从业者多为高收入群体(排行前25的职业中,医护人员占据17席),与人力成本相关(如护理师)、专业性强(如各类专科医生)收入水平高;

统计师凭借数据建模能力和广适用性收入位居前列。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医生培养周期长和医学行业市场化程度高。

对于医学行业,放眼未来4-6年,若医学行业体制发生变化,或将带来收入重估;

且国内目前有着民营资本改造、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医学特定行业(如眼科、整形、精神科、牙科)收入水平也较高。

中国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与行业发展步调基本保持一致,目前软件工程成为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96.5%),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护理学“雄踞”(近四年一直在榜单前十),部分建筑相关专业遭遇“滑铁卢”(跌出前十榜单)以及新兴产业专业崭露头角。

专业前瞻:

紧跟产业步伐,行业视角抉择专业。

高考考生需历经4-6年面临就业抉择,专业填报至关重要。

前瞻未来3-5年,有两大视角进行专业选择:

1)“爆款专业”一览:

产业风口,新兴专业。

近年来,我国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新传媒等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加速、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些细分领域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催生出用人需求,也驱动相应高校和特色专业人才的培育,教育资源正逐步向产业倾斜,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网络与新传媒等新专业或将成为高考考生的“重要选项”。

2)制造升级路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除去目前新兴产业风口下蕴藏的就业机会,在产业升级进程中同样潜伏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

制造升级过程中,亟需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未来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有望释放,可挖掘制造升级中潜藏的机会。

制造升级六大行业中,各细分领域均蕴藏着人才需求,可成为高考专业选择的“备选项”。

抉择启示:

从多维度看报考专业。

我们从收入、就业、男女、分数高低多个维度提供专业选择启示,其中:

1)收入维度:

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019元)>互联网开发及应用(5017元)>经营管理(4738元)>房地产经营(4673元)>金融(4663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为本科毕业生工资)

2)就业维度:

财务管理(95.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4.5%)、土木工程(92.6%)(中国科学网)

3)男女视角:

对于男生而言,逻辑思维、严谨性较强,建议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计算机软件开发、金融专业;

对于女生而言,稳定性是重要因素,网络与新传媒、语言类(一带一路小语种)、师范类、设计类可成为主要选项;

4)分数视角:

对于热门专业,高校经常采用较高分数线来进行限额录取,使得报考线均在整体录取线之上。

分数水平较高的考生,关注热门专业,如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传媒、医学等(部分热门专业仅有优秀高校开设);

对于分数水平一般的考生,建议关注竞争相对缓和的领域。

填报指南:

做到“量体裁衣”,实现考+填双收。

高考考试完毕,公布高考分数后,填志愿成为最重要的环节,“填志愿产业”和职业培训两大领域站上风口。

专业抉择:

志愿成就了一门“抢手”的生意,目前有多家新三板公司主营业务与填志愿有关,具体涉及5家公司,其中百年育才表现突出,升学在线、旭德教育、清大紫育等公司目前整体经营规模较小,升学在线、旭德教育尚且处于亏损状态。

职业深化:

职业教育公司数量在整个新三板市场中占比近30%,且细分领域众多,对标高考填报相关专业,新三板职业教育市场涉及到IT培训、企业管理、创业培训、财会(包括各大金融机构、银行等)、汽车类、艺术类以及其他细分类领域。

其中龙头公司表现突出,在职业教育赛道中,关注行动教育、传智播客和教师网。

十年寒窗磨一剑,专业选择成关键

百万备战,势在必得

教育体制决定高考“决定性”地位,高考至上理念根深蒂固。

国内高考市场表现出人数呈多年连续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教育网数据,2018年高考人数再创新高,全国报名考生数达到975万人,比2017年增加35万人,创下2010年以来的高考人数新高,“00后”正式登陆高考舞台,高考市场一如往年的火爆。

高考渐成国民教育普及渠道,整体录取率连年攀升。

随着政府长期以来秉持与践行的“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落实与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着社会文明、经济文明等的提高而显著提高,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根据中国教育网的数据,2016年我国高校录取率达75%,接近八成的录取比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在不同大学校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各层次的进步。

注:

高考录取率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高考报名人数;

高中毕业人数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高等教育升学率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高中毕业人数

“录其所愿”,专业至上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于当年启动“条块结合”的改革,2014年在上海、浙江两省份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到2017年,沪、浙两地试点完成一个周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试点行列;

2018年,全国又有19个省份启动高考改革,新高考时代全面来临。

志愿填报环节,新高考强调“录其所愿,专业至上”,关注点从学校转向具体专业。

在传统的志愿填报环节,主张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即选择若干个学校,并在每个学校中选取若干个专业,重心是放在学校的选择。

而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以专业为核心,志愿填报单位将会改学校为专业,强化专业优先。

浙江和上海已经于2017年试点完成一个周期,其中两地在填报志愿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

浙江省具体到专业,即浙江考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

上海市以专业组的方式进行,每一个专业组中,涵盖了若干种相似度比较大或者选考科目相近的专业,其中上海考生可以填报24个专业组,其中每个组可以报考4个专业(共计96个专业)。

几十个志愿大平行的方式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同时志愿填报难度进一步增强,专业选择成为重中之重。

之前先选学校再选专业的方式,容易导致考生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学科。

新高考下的志愿选择,填报基本点是专业,便于考生从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着手的,选择真正有利于考生,实现“录其所愿”,同时也意味着志愿填报难度加大,专业选择亟需谨慎。

专业选择需要大智慧,考得好更要报的好

高考结束不等于战斗停止,专业填报需谨慎。

高考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高考周期的结束,后面等待着众多考生的是对自己大学及专业的填报选择难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日后从事的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考报志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其中包括六个方面的因素:

考生的高考成绩、考生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考生家庭经济条件、考生的身体条件、当地招生政策和高校招生章程、拟报考专业的内涵与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

随着当下国内严峻的就业竞争国情而言,越来越多的考生在进行志愿填报时也逐渐将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放在首位考虑。

高考志愿填报特点显现,专业抉择映射社会热门

社会热点行业吸引力充足,考生扎堆填报志愿。

根据统计局数据,在国内高校(本专)分学科学生人数方面,工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等大类专业人数位居前列,一方面反映社会上这些专业领域的需求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这些专业为高考学生优先考虑范围。

从细分子专业看,我们根据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会计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会计学、英语、艺术设计、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的毕业生超过10万人,不难看出财会类、IT类、土建类为高中毕业生集中就业去向地,这与近些年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和基础建设与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密切,充分反映了社会热点行业所在。

部分热门专业存在高门槛,考生报考热情不减。

热门专业录取人数有限,扎堆报考助推分数线上升。

各高校受限于当地招生政策、自身学生容量以及招生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在热门专业也有着人数限制,意味着热门专业对于学生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最为明显的是通过分数线来限流。

我们从国内高校内选取了10个极具代表性的地区综合性高校对其部分较为热门的专业的在河北省考生(理科)招生条件进行了梳理。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热门专业的报考线均在整体录取线之上(个人情况除外),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细分专业报考人数较多导致高校采用较高分数线来进行限额录取。

由于各高校招生体系不同,对不同专业划分标准不一,选取数据与所细分专业不同者取专业大类数据为准

着眼未来,高就业率专业受宠

高校毕业生数量渐增,就业问题成为学生面前难题之一。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

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075万人。

如此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则显得十分严峻。

就业率高助增就业信心,从而备受学生青睐。

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略低于2014届(92.1%)。

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高职高专为91.5%。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对于每年都备受关注的就业率最高的细分专业,报告指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其次是工学(93.5%),最低的是法学(84.9%)。

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财务管理(95.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4.5%)、土木工程(92.6%)(中国科学网)。

此外,根据今年中华英才网研究院数据报告,在本科各学科门类中,毕业生简历平均被企业下载数量最多的是管理学(5次),其后为经济学(4.2次)和工学(3.4次),最少的是历史学(2次)。

2017年最受应届生青睐的行业是IT/互联网/通讯/电子,其次是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排在第三位的是服务业/医疗/酒店/旅游。

高就业率的专业自然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这些专业,从而催生热门。

IT/经济管理类薪酬起点高,艺术设计文学类增长快

IT/经济管理类薪酬起点高,艺术设计文学类增长快。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6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薪酬最高,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达5039元,“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以平均月收入5017元紧跟其后,从事这两大类职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读专业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此外,“经营管理”(4738元)、“房地产经营”(4673元)、“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4663元)也是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薪资较高的职业类。

除了薪酬起点之外,职业的上升空间也较受学生关注,反映在职业薪酬涨幅方面。

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3年后月收入涨幅最大的职业类是“美术/设计/创意”,从半年后的3117元涨至3年后的6703元,涨幅达115%。

“建筑工程”和“销售”类职业分别以106%、103%的月收入涨幅,位列第二、第三位。

从中美行业差异看职业选择

1、国内IT/金融为相对高收入群体,美国医疗从业者多为高收入群体

国内一线城市职业收入特点类似,IT/金融为相对高收入群体。

根据职友网发布的《2017年各城市主要职业收入》的报告,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各职业的收入分布整体保持一致,其中以程序员、金融从业人员是收入较高的职业群体,平均月工资均超8000元,远高于整体平均水平。

主要系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一般都具备高等学历、专业性突出,同时叠加我国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业整体发展迅猛,高景气度行业背景+丰富专业的职业技能是收入相对较为可观的重要保障。

美国社会职业收入特点显著,医疗从业者多为高收入群体。

根据2017年USNews发布的美国国内最佳工作排行榜,USNews从工资、就业市场、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对各类工作进行综合排名,在这份榜单中,纵观排行前十的职业中,医护人员占据其中八席,且医护人员年薪中位数均在15~19万美元之间,可见美国医疗从业人员成为社会高收入人群。

以发达的金融业和计算机行业领跑全球的美国,高收入职业群体却一反常态的多为医疗领域从业者。

2、市场机制差异造就薪资差异

中国高收入群体集中在IT/金融领域,美国对应医疗领域。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在中国,平均年收入较高的行业有金融业、IT业,这些行业从业者平均年收入基本超过10万元。

而在美国年收入较高的行业基本上为医疗从业人员,包括麻醉师、外科医生、牙医、整形医生等,其基本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

以发达的金融业和计算机行业领跑全球的美国,高收入职业群体却多为医疗领域从业者,虽然在金融与IT领域美国不乏高收入群体,但就平均而言,医生则显得更为突出。

究其原因,我们从中美两国高校就医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上可知端倪。

美国医生培养周期长,市场化运作推动高收入。

在中国,高中毕业即可报考医学院,医学生本科毕业后,一般需要进行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后方能成为住院医生。

如果本科毕业后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则可在读硕期间也可进行住培,三年毕业之后即可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新合格证》后即可正式工作。

而在美国,区别于国内医学院的五年制,美国虽然为四年制,但医学院要大学本科毕业,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才能报考,即相当于完成本科学业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故而选拔标准更高。

另一方面,就算医学院顺利毕业,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但还是不能成为医生,美国同样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考试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科学基础考试,一般在医学院二年级时进行;

第二阶段是临床医学考试,一般在医学院毕业、申请住院医生之前进行;

第三阶段是一年的实习医生之后进行。

美国医师协会通过抬高医师准入门槛控制医生数量,形成了职业垄断格局,导致并维持了美国医生的高收费和高收入水平。

3、从行业变迁看职业选择,需与行业步调一致

美国市场行业就业整体变迁不明显,依旧是医护人员占据收入和就业率榜单。

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医师协会通过抬高医师准入门槛控制医生数量,形成了职业垄断格局,导致并维持了美国医生的高收费和高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源自于美国缺乏全科医生,而专科医生收入比全科医生更高,其中2014年美国专科医生年平均收入为28.4万美元,全科医生为19.5万美元(医景(Medscape)发布美国医生薪酬报告)。

医学领域依旧是目前美国市场中热门的职业选择。

美国医疗从业者多为高收入群体(排行前25的职业中,医护人员占据17席),与人力成本相关(如护理师)、专业性强(如各类专科医生)收入水平高;

回归中国,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与行业发展步调基本保持一致,软件工程“后来居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护理学“雄踞”。

根据麦可思进行的2012-2016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其中各专业的就业率呈现出相应变化趋势,具体呈现如下特征:

软件工程“后来居上”: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在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用人需求在近些年逐渐释放,“软件工程”专业在沉寂多年后实现“华丽逆袭”,荣升为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就业率高达96.5%。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护理学四年“雄踞”榜单:

除此之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近五年的就业率排行榜上多年榜上有名,这与我国近些年建筑环境整体发展稳健步调一致;

护理学专业在2013-2016年榜上有名,就业率稳居95%以上,这得益于人们对于医疗保健需求的稳步增加,直接推动“护理学”专业就业率表现不俗,连续四年上榜。

部分建筑相关专业遭遇“滑铁卢”:

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与建筑、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也经历了时冷时热的动荡,相关专业就业率遭遇“滑铁卢”。

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排行榜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跻身前十,就业率达94.9%,这主要是来源于目前信息时代下各级媒体及其他行业对于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

紧跟产业步伐,行业视角抉择专业

产业风口,新兴专业

近年来,我国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新传媒等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加速、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些细分领域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同样催生出用人需求,也驱动相应高校和特色专业人才的培育。

国家政策大力推进,高校专业设臵正逐步跟上产业推进步伐,教育设施配套产业正逐步完善。

以人工智能行业为例,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而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政策传导机制下,2017年度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增至60所(教育部)。

教育资源正逐步向产业倾斜,助力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相关的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将成为高考考生的“重要选项”。

政策+产业双重推进,“新工科”、“非通用语种”、“新媒体”专业值得关注。

目前国家力推的“新工科”备受关注,具体包括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

除此之外,“非通用语种”在“一带一路”重大建设下迎来新契机,成为语言类的“稀缺专业”,市场缺口存在。

而目前新媒体盛行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样值得关注,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端对于专业人才的刚性需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升级引领制造升级,提质升级的本质在于工程师红利。

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新作出顶层设计之后,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这一指南目的是为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一揽子专项规划的“人才篇”。

该指南提出7部分重点任务、聚焦5项重点人才工程,致力于构建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为中国制造由大转强激发新的动能,也为制造业人才。

六大行业学历分布不一,新兴医疗制造行业对高端人才需求巨大,伴随着制造业升级,有望催生相应人才需求。

根据领英(中国)数据,从最高学历分布来看六大行业的差距较大,其中新兴医疗制造行业博士学历人才占比高达19.5%,而机械与自动化行业人才中只有3.1%拥有博士学历。

这与行业的就业门槛十分相关,医学界对人才的学历水平普遍要求较高。

从人才的职级分布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行业的初级职位人才最多,占比41.6%。

新兴医疗制造行业则拥有最多的高级职位人才,高达69.5%,这也反映了该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巨大需求。

未来伴随着制造业升级快速推进,相关高级职位有望空缺、高端人才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除此之外,从各大行业人才流动方向上看,制造业重点行业的人才主要跨界于高科技行业,消费品行业等;

而机械与自动化行业在吸引跨界人才上较有优势,高科技行业、其他制造业、消费品行业等均有分布,其余五个行业的人才流入流出较为均衡。

制造升级过程中,亟需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未来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有望释放,可挖掘制造升级中潜藏的机会。

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过程,智能制造不仅需要专业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更需要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系统性人才。

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未来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

从多维度看报考专业

从收入、就业、男女、分数高低多个维度提供专业选择启示,其中:

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019元)>互联网开发及应用(5017元)>经营管理(4738元)>房地产经营(4673元)>金融(4663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为本科毕业生工资)

对于女生而言,稳定性是重要因素,网络与新传媒、语言类(小语种)、师范类、设计类可成为主要选项;

分数水平较高的考生,建议关注热门专业,如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传媒、医学等(部分热门专业仅有优秀高校开设);

对于分数水平一般的考生,关注竞争相对缓和的领域。

做到“量体裁衣”,实现考+填双收

志愿至关重要,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