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9076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进酒Word文档格式.docx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悲凉、悲怆、悲哀、悲慨、悲伤。

3.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江湖,不过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应如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

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

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即时行乐。

这里有一定的消沉。

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既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欢乐)

4.李白在丹丘家做客,为何反客为主,举杯劝酒?

(品味诗人洒脱狂放不羁性格在文中的体现。

李白与丹丘是知交好友,关系密切随意。

而诗人天性洒脱狂放不羁,加之酒兴所至。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

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6.“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愤激)

7.诗人为何举陈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狂放)

[问题探究]

1.本文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请从夸张的使用上赏析这个特色。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

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

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能够使人信眼。

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再如“与尔同销万古愁”: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

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

2.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

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

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

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

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岁,听说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余孽,仍不顾年高体衰,请求从军。

所以读李白的诗篇,不会让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愤中涌动着奋进的豪情。

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不被任用,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

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

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

[学习小结]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巅峰之作。

学习这首诗,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阁夜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领悟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工部、杜拾遗。

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

吐蕃也持续侵袭蜀地。

诗人以前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而好友郑虔、李白、严武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诗题叫做《阁夜》。

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

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

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

一年即将终结;

指冬季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

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

看见了什么景色?

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

想象、实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

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五更:

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

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

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

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

如何理解?

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野:

村落之荒凉

千家:

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

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

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

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卧龙:

诸葛亮——忠臣《蜀书&

8226;

诸葛亮传》:

“徐庶……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

公孙述——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

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

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

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李凭箜篌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水平

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②了解李贺及其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③吟咏诗韵,把握诗的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④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学习重点〗

1、吟咏成韵,品味诗情。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诗中用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生动乃至神奇的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诗鬼李贺

李贺(791-817),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被诽谤讳父名(晋、进同霎时)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三、初步感知

1、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引: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2、听读欣赏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有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这是有道理的。

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

3、把握内容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拟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

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多媒体显示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

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教师提示: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

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

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表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3、学生自由诵读,加以品味。

四、品读赏析

全诗能够分为三个段落。

1、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张”字不但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

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

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

“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

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但能够耳闻,而且能够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使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能够唤起形象感。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能够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能够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能够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能够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能够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

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有。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3、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

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

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

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虞美人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了解李煜及前后期词题材的不同。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培养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水平。

教学设想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导入课文。

二、解题:

解题并结合学案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解说:

《虞美人》是《词七首》的第一首,有必要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三、研习《虞美人》

1、听录音,找出该词的韵脚。

再轻声跟读一遍,找出你喜欢的语句。

2、介绍李煜,知人论世。

3、先让学生谈喜欢语句的理解,然后具体研习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2)讨论:

“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持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

一、情境导入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

卒,赠宣奉大夫。

他精通音律,创制很多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

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初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诵读及吟唱,学生听读正音加以体会。

2、苏幕遮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幕,一作“莫”或“摩”。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