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答题答案.doc
《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答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答题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形成性考核一答案
1.“休克疗法”
1) 概念:
激进的“休克疗法”是东欧中亚最主要、最普遍的经济转型方式。
“休克疗法”本来是一个医学术语,20世界80年代中期以后由美国青年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发明,开始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
2) 主要内容包括:
a) 自由化:
废除过去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使经济市场化。
b) 私有化:
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c) 稳定化:
通过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3) 作用体现在:
a) 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难以逆转
b) 作为遏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的一种办法,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c) 作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足取。
2.雅尔塔体制
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3.和平演变
指西方国家通过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文化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集团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受挫后,改用和平手段推翻共产党、颠覆社会主义的战略。
4.马歇尔计划
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扶植政策。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的大力扶植;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国内稳定的政局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保障;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合日本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的低消费、高积累的资金积累政策和日本企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
6.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搞好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7.综合国力是什么?
它对国家有哪些重要的战略价值?
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
他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
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是国家推行外交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形成性考核二答案
1.世界政治格局
指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上充当主角的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和战略意图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政治力量结构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力量结构依据一定的条件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是已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
50年代中期,他们进行会谈,提出不结盟主张,以后,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会谈,推动了这个运动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3.国家利益
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4.尼克松主义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
其内容包括:
(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3)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5.国际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
(1)成员资格;
(2)宗旨目标;
(3)组织结构;
(4)拥有一定自主权;
(5)非赢利原则。
6.冷战结束后南北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特点。
(1)南北差距进一步继续扩大;
(2)南方国家债务有增无减;
(3)国际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4)南北贸易权利很不平等;
(5)环抱问题日益尖锐。
7.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第四、美国无力缉拿里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形成性考核三答案
1.雅尔塔体制
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
雅尔塔体制确定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2.经济全球化
指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3.超越遏制战略
布什政府在1989年以后,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
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同美国合作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冲突,最终使苏联国内政治“多元化”,实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4.超越遏制战略
布什政府在1989年以后,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
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同美国合作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冲突,最终使苏联国内政治“多元化”,实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该战略具有浓厚的“和平演变”色彩和突出的进攻性。
与以往美国所推行的“遏制战略”相比,目标更高;空间更广;手段更多。
成为促进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
5.简述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外交为国家经济振兴服务,突出外交的经济内涵,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
( 2)强调发挥大国作用,但要根据国力确定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对外国际事务的参与度,量力而行,摒弃“帝国奢望”,进一步实行对外战略收缩。
(3)处理国际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妥协,灵活变通,避免对抗,争取在对话与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6.简述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联合国的地位:
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家政府参加的国际组织。
成立以来,尽管它走过曲折的道路,现在还有弱点,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对国际事务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国际组织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联合国的作用:
推进世界非殖民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制定国际法与国际规范。
7.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突出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温床;
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怖主义;
第四、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
形成性考核四答案
1.和平演变
指西方国家通过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文化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集团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受挫后,改用和平手段推翻共产党、颠覆社会主义的战略。
2.戴高乐主义
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外政策。
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平等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
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戴高乐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重点是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3.万隆会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危险。
他们迫切要求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
印度、缅甸等五国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并于1955年4月18日—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因此,这次会议也称万隆会议。
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
会议公报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发展为十项原则。
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起点,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该原则为中国首创。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谈判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作为处理我国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准则,扩展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
第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6.为什么说西欧国家的对外关系具有两重性?
1).西欧与美国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西欧对美国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欧美双方之间仍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并依然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盟关系;但这种联盟关系具有突出的两面性:
一方面,欧洲的基本立场是西方的,具有赞同、支持和配合美国政策的一面,并对美仍有一定程度的依附;另一方面,欧洲的政策主要体现了欧洲的特殊利益,欧洲积极谋求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支独立和强大的力量,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和行径,也有一定的抵制和批评。
2).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西欧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除了有依赖、合作和援助的一面,也有利用、操纵和竞争的一面,且即使是前者也终究离不开其基本利益,一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西欧的竞争压力,西欧国家则转向对自身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