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8915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课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3.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段,重点在方法指导。

(六)积累知识,突破难点

1.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游客的心理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请找出来,并讨论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展示“今日三峡风貌”课件,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2.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3.课外活动:

游览本地一处景点,简要介绍其特点。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湖南郴州市六中 张 慧

《周庄水韵》叙写了作者多次游览同一景点的不同感受,景因时而不同,情因景而丰富。

教学时,应巧妙指导学生细致深入地品读文章,引领学生走进周庄,体悟其独特的美感。

需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让学生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活动,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品析重点词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

1.比较作者三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运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抒发对景致的感悟。

3.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描摹技巧上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对重点语句做专项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四、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五、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的游览时间、所看景致、所获感悟,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碧水环抱,条条小河流清水,座座石桥显古韵。

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

1.默读一遍课文,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句。

2.交流学习字词的成果,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列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和最突出的感受。

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再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时作者是如何表现夜色中的水韵的。

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四)归纳提升

1.重新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①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②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③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七、拓展延伸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湖南郴州市六中 李 萍

  一、设计说明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梦幻”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从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展示了一幅如梦似幻的迷人画卷。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青海湖的迷人魅力,同时关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1.感知青海湖“梦幻般”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从品读文章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用电脑画面或图片介绍青海湖,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再用一句话或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画面留给自己的印象。

(二)教学切入点

1.扣住标题中的“梦幻”一词设问切入:

文章中有哪些词句与“梦幻”有关?

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青海湖的迷人魅力。

2.从作者的行踪及观察点切入:

标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归纳作者观察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圈点勾画法、设疑释疑法、要点归纳法、诵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1.归纳文章描绘青海湖的几个角度。

2.说明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理解作者既希望更多人赏识青海湖又担心青海湖的美丽被破坏的矛盾心理。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

标出体现作者行踪及观察点的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

2.诵读品析法:

标出描绘青海湖湖水、环境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法:

文章末尾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1.收集有关青海湖的资料,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合理预测它的未来。

2.你认为青海湖该不该开发成旅游景点,如果你认为应该开发,请拟出一个合理的开发方案;

如果认为不应该开发,请以书面形式陈述你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4期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

湖南郴州市六中 肖蔚兰

《走进纽约》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学习全方位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中以朗读、讨论、合作学习为主。

1.通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排比、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

2.利用关于纽约生活的幻灯片或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养成容纳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

1.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赏影像资料导入。

2.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

3.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建筑、人物导入。

1.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切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由多角度描写景物切入,了解动静结合、全方位描写景物的方法。

3.比较阅读本文和《安塞腰鼓》,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入。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法

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1.把握本文写景的方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

2.体会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情。

1.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

找出相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讨论问题:

(1)怎样体现建筑的多和高?

(2)怎样写帝国大厦和世贸大楼的高与大?

3.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更忙了,压力也更大了,你都感受到了哪些压力?

有什么解压的办法?

2.推荐阅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略),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4期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吴欣歆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担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

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验。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洁(短、新、快)。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消息。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

2.整体把握

(1)从消息的结构特点切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此后,为了抢发新闻,各报都用电报发稿。

由于当时的电报技术还比较落后,经常出现故障,电讯常常中断,这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

导语——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请同学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分别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讨论标题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本文的标题分为正题和副题,正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分析导语

①快速阅读,抢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阅读思考:

导语部分有没有五要素以外的内容?

(4)把握主体的主要内容

主体叙述的就是导语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主体要注意变换角度。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主体的叙述角度。

①中国政府的态度。

②两轮投票的情况。

③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阅读分析:

主体部分怎样表现“喜”?

(6)从情感表现切入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现了申奥成功后国人的喜悦之情。

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都表现了喜悦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

标题——正题直接表达喜悦,副题侧面表达喜悦;

导语——直抒胸臆,喜悦之情尽现;

主体——借助细节点染喜悦。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饱含情感的特点。

方法一:

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

在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②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③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④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方法二:

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善用细节的写作技巧。

典型细节增添了本文的表现力,例如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泪水,“默默的”拥抱;

刘淇要“永远保存下去”“刚才签字的钢笔”等。

课外学习活动:

搜集不同报纸报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较其表达效果。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吴欣歆

本文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画面感特别强。

本文适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及阅读方法。

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

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

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叫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用“镜头”来表现新闻事实的,怎么表现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特写,共同思考探究。

(1)从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切入

①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思考:

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应该删去哪些内容?

②探究讨论:

删去的这些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请同学们概括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

(2)从文中的“特写镜头”切入

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的“特写镜头”,并为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特写镜头”呢?

③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这一事件的意义,在每一个镜头后面作者都有精当的评论,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找出评论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义。

④请同学们结合镜头与评论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旨。

(3)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的题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题目。

你觉得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②阅读分析:

文章用了哪些“特写镜头”来表现题目的含义?

③探究讨论:

在表现当天的事实以外,文章还写到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1)帮助学生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2)帮助学生总结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在讨论交流中完善。

介绍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让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中外新闻特写名篇赏析》(李小林、白庆祥编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篇目写一则读书笔记。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生命之舟》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如果单纯以阅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解说词的一般特点,比较抽象、枯燥,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可以采用以写带读的方法,先录一段电视画面让学生写解说词,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列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更容易生成体验、深化感悟。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同学们已经尝试着为一则电视新闻写了解说词,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希望今天我们的学习能够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本文记录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营救群众的感人场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探究题目的含义,进而体会文章的主旨。

群众为什么称这些救命的船为“生命之舟”?

4.讲析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一般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组探究,解决自己的问题。

(1)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和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

画面不善于表达理性的东西,因此,解说词要帮助画面交代背景、阐明意义、深化主题,它有诠释、补充和提升的作用,要写“看不到的东西”,引导观众看画面,而不能画蛇添足。

(2)多用短句

电视新闻解说词一般多用短句,要求做到“播者上口,听者顺耳”。

5.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和学习心得。

6.学生修改自己写的解说词。

7.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讨论、评价,进一步把握电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

语言应用能力训练:

“猴子永远改不了猴急的样子。

今天,它们不吃萝卜改吃水果了。

饲养员刚把水果倒下,猴儿们便一拥而上,先抢了最爱吃的香蕉、苹果,吃一个还抱一个……”这是电视新闻《动物过大年》里的一段解说词,这段解说词只是在描述画面的内容,怎样修改才能起到引导人们去看画面的作用呢?

请你试一试。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设计

本文的写作特点非常鲜明,学生自读就可以把握,建议与前面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了解通讯的一般特点,理解本文的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归纳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1.了解通讯的一般特点。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我们今天要读一篇人物通讯,如果把消息比作电报,那么通讯就是信,能够更详细、深入地报道人物或者事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篇通讯,报道的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给袁隆平写一份“履历表”。

2.学生自读课文,撰写并“发表”袁隆平履历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探究讨论:

在袁隆平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文章是用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4.比较阅读:

(1)本文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相比,本文在写作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与《生命之舟》在主旨的表现上有什么区别?

5.请同学们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6.总结本单元四种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要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中数字的作用。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 君

本文虽然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但是文章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蕴涵的政治意味比较浓,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

文章语言也略显文言化,与记叙文的跨度较大,建议不作为第一篇课文学习。

1.了解文意,理解议论文中的叙述的作用。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2.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

/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

/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

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

思考:

毛泽东为什么要写《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用意何在?

(二)整体把握

1.从中心句切入

(1)全文四个自然段,请大声朗读,并且找出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

(2)运用提炼句子主干的方法,进一步提炼中心句的要点。

本文按分—总的逻辑思路展开,每段文字都有明确的中心句,这使全文结构清晰、中心集中。

2.从夹叙夹议的写法切入

(1)同学们合作,分别朗诵各段记叙和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