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889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第三节加强能源设施建设36

第四节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36

第九章推进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38

第一节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38

第二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39

第三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41

第十章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43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43

第二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43

第三节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44

第四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45

第五节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46

第六节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7

第七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48

第八节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促进居民安居乐业48

第九节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49

第十一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0

第一节加强节能减排建设50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建设51

第十二章推动社会管理创新52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54

前言

《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十二五”是我县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灾后发展振兴的战略机遇的重要时期。

《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安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引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和全面推进社会事业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县科学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章安县“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与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安县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以及辽宁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实施科技兴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52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2.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700元,年均增长13.4%;

2010年财政收入7.07亿元,年均增长30.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1亿元,年增长19.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9%上升到1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3亿元,年均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年均增长56.6%。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实现快速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77家,总产值7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17%。

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7%上升到2010年的59%,形成了化工环保、生物制药、建材、浆纸一体化和电子工业等重要产业。

全县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

工业园区建设明显加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生物制药、化工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77亿元,粮食总产量25.19万吨。

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

金融、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凸现。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9:

34:

27调整为2010年的32:

41:

27。

三、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全县签约项目总投资15.91亿元,合同引资4.25亿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0.4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1倍。

五年累计签约项目224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60个,项目总投资95.417亿元。

由辽宁援建的安县工业园区(辽安工业园区),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入区项目26个,总投资19.34亿元。

利用外资取得历史性突破,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2250万美元。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普九”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小学入学率连续保持100%,初中生毕业生升学率2010年达到100%。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达标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全县人均期望寿命74.6岁,孕产妇死亡率连续三年为零,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02‰以内。

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显著,城镇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

2010年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380元,比“十五”末增加5364元,年均增加10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54元,比“十五”末增加2456元,年均增加491.2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困难群众生活难、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灾后教育、卫生、计生、民政等重建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安县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

环保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日趋良好。

五年完成营造林11.5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

遭受“5.12”特大地震重创后的生态植被和林业恢复正稳步推进。

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

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6%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4%。

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0%上升到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六、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截止2010年底完成立项报批项目755个,已开工项目754个,开工率为99.78%;

已完工项目680个,完工率为90%。

总投资316亿元,完成投资294.8亿元,投资完成率91.25%。

产业恢复重建成效明显,生态恢复重建有序开展,对口援建项目拓展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中,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和艰苦努力,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夺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

为支持北川新县城建设,安县顾全大局,服从国家安排,将安昌镇、永安镇和黄土镇的六个行政村划归北川管辖。

安县在当年减少规模企业九户、减少国内生产总值58696万元、减少财政收入4000余万元的情况下,仍然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西部大开发、灾后重建等机遇谋发展。

二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破解发展瓶颈,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制订出台了系列规章制度,市场体制开始理顺、机制逐步完善、活力不断释放。

三是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夯实经济发展平台。

全县以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为契机,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四是突出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做大外源性经济。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融入和对接绵阳、成德绵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创新招商方式,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安县将两个镇、六个行政村划归北川管辖、规模企业减少九户后的第一个经济发展高速期,也是安县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推进、民生改善提升和灾后重建成果巩固的关键时期。

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良好区位优势和潜力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安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一是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发展新机遇。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逐步走向再平衡,中国经济亦将站在新起点上。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家将保持稳定、连续的宏观政策基调,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速。

安县多年来的持续发展,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期。

二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发展新机遇。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四川省将着力构建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推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发展,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启动实施成绵乐同城化战略。

这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有利于安县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大政策优惠和更多项目支持,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将为安县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灾后重建与灾区发展振兴带来的机遇。

通过近3年的灾后重建,安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已超过灾前水平。

生态环境恢复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使安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灾后重建的成果,为安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

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后,国家将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转向支持灾区发展振兴,加大灾区扶贫力度,支持灾区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特区与灾区建立对口合作长效机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灾区进入全面振兴和发展提高的新阶段,也将为安县经济加快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安县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安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安县紧临绵阳,市委市政府已把安县作为科技城建设核心层。

其次,成德绵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德、绵两地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安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再次,县内有众多自然资源。

石灰矿、磷矿、白云石、水资源、温泉等资源储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最后,安县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铬盐化工、磷化工、建材、生物制药、浆纸一体化和电子工业等产业发展良好,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正蓬勃兴起。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仍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二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功能不尽完善。

县城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区域竞争压力大,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第6位。

四是绿色增长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重。

五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传统农业比重大,现代农业没能形成规模化发展,大宗农产品有产量但品牌少,特色农产品有品牌但规模小。

六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

各项改革任务繁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加大,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进一步加剧,社会治安和维稳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就业矛盾尖锐,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艰巨。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一主三化三加强”为基本思路,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灾后重建形成的基础设施超前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引领、产业强县的发展道路,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推进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发展振兴,加快社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把安县建设成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和谐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区域强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安县采取“143”发展战略。

“1”——一个核心:

以建设新型工业化经济强县为核心。

“4”——四大战略:

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农业现代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3”——三大发展载体:

努力把安县建设成川西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铬盐之都,四川温泉旅游第一县。

第三节发展原则

“十二五”时期,安县必须更加注重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空间定位与布局、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产业关联性,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立足县域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发展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实现跨越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把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统筹协调理念,更加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

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经济规模、增强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的根本手段,以工业园区为龙头,发展“一园多区”,形成集约、集中、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培育百亿产业支柱,全面推进大项目建设。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县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发展目标

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产业、人口布局进一步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努力把安县建设成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和谐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区域强县。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全县生产总值110亿元,年递增16%,人均GDP25581元,年均递增15%;

财政收入15亿元,年递增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递增15%,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基本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到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2.5亿元,年均递增2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00亿元,年均递增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年均递增11%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50亿元。

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2:

27调整为15:

53:

32。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加快增加。

到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000元和10000元,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

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中等收入人群明显增加,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核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医疗卫生、计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城镇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招商引资取得明显进展。

表1安县“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递增(%)

指标属性

经济

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2

110

16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2700

25581

15

财政收入(亿元)

7.07

15

其中:

地方一般预算

收入(亿元)

2.11

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0

113

10

结构

三次产业比重(%)

32:

41:

27

15:

32

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16.7

56

民营经济增加值

30.5

18

城镇化率(%)

36

50

7

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3380

27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854

10000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约束性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按国家规定值

万元GDP能耗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

主要污染物排放

耕地保护

森林覆盖率(%)

46

48

第三章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科学规划城乡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园区发展布局三大布局,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农业现代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壮大实力,增大总量,逐步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大跨越。

第一节优化区域布局

以安县县城为中心,以资源、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各具、优势互补的功能区域经济,在全县范围内划分出优先发展功能区、优势产业发展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

优先发展功能区包括黄土、花荄、界牌一线,主要依托辽宁大道和江秀路十字纵横的便利交通条件,依托南面紧靠绵阳高新区、北结北川新县城的特殊地理优势,发展二、三产业,优先发展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优势产业发展功能区包含安县花荄工业园区、雎水干河子化工环保工业区、桑枣-雎水片区材料工业区等。

花荄工业园区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为综合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

银河科技产业园以精细化工产品和生物医药为发展方向;

雎水干河子化工环保工业区重点布局安县雎水至河清沿干河子一带,稳步发展铬盐、磷酸盐、硫酸等化工产业;

桑枣-雎水片区材料工业区重点发展高科技绿色环保石材、新型建筑材料。

生态保护功能区包括沿山的高川、茶坪、雎水、沸水、晓坝、桑枣镇的部分村组。

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以罗浮山、千佛山、白水湖等景区为核心的安县休闲度假旅游区;

重点发展三木药材、茶叶等生态农业;

适度开发水能和矿产资源。

依托辽安大道打造特色农业、体验农业等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区。

图1优势功能区布局

第二节强化重点功能区保障

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在项目布局上向一园多区倾斜,在项目申报上给予支持,在发展规划上予以帮助。

加大县财政的扶持力度,设立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加大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自主创新、壮大规模。

强化金融服务,建立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优先支持产业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形成财政引导、金融投放与社会资金积极进入的联动机制。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优先保证县内的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

实施“工业园区倍增计划”,引导同类产业、企业、产品向园区集聚。

集中优势力量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重点支持银河建化、华祥汽车、启明星磷化工、好医生等一批骨干企业。

主动承接对口援建地区产业转移和项目促进工作,重点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环境友好的企业和项目。

加大对山丘区乡镇的扶持,加大对灾后地质次生灾害的防治。

第四章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建设百亿产业园区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主业”的原则,以汽车及零部件、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等重点支持产业为支撑,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资源集约化发展,倾力打造百亿产业园区。

第一节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加强特色园区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坚持“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

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强化整体产业实力,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

以安县工业园为核心(A区),其余为B、C、D区的划分布局。

安县工业园(A区)在花荄、界牌、黄土,重点规划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产业。

继续推进与辽宁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打造对口合作示范区。

安县化工环保工业区(B区)在干河子沿线,重点发展铬盐、磷酸盐、硫酸等化工产业。

安县物流工业区(C区),依托成绵高速复线宝林出口区域运力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物流业,并以此带动大宗粮油食品、营养特色小食品及肉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安县材料工业区(D区),依托中联水泥、浮山水泥,大力发展材料产业。

第二节“十二五”重点支持产业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带动作用大,竞争优势突出的六大产业,培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医药食品、精细化工三个百亿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

以灾后重建对口援助为契机,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

依托华晨汽车、大力发展万欣汽配、阳晨汽配、川银动力等企业形成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转向器、空滤器、凸轮轴、冲压件、注塑件、汽车内饰等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

到2015年,把安县建设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总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

医药食品。

以四川好医生制药公司为龙头,充分利用安县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

开发和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新药;

加快山茱萸、银杏、附子、厚朴、杜仲、黄柏等特色中药材的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实施系列开发、名牌带动战略,推进魔芋、油菜、畜产品、酿酒、茶叶、稻米等食品加工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中国魔芋产业之乡”,加强粮油加工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到2015年,医药食品力争实现总产值100亿元。

精细化工。

依托铬盐加工技术与市场优势和黄磷矿矿产资源优势,全力支持银河集团、启明星磷化工等重点化工企业发展,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延长铬盐化工和磷化工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面发展。

到2015年,建成中国铬盐研发基地、西部磷化工生产基地,力争实现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