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8801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央政府确立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方针,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大主要任务的组成部分。

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区位优势。

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省重点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是农业大市和强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均居全省首位。

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意见》要求着力建设包括现代农业基地在内的“三大基地”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内的“四大产业”。

这些,都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3.专业优势。

我校是全省第一所由省政府正式批准的生物工程类职业院校,近几年的调整和发展,形成了以农牧类专业为优势,以生物技术类专业为特色,以机电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格局。

尤其是农业类专业在全省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家和全省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

加之政府对农业类专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

这些为学校的下一步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高职教育在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教育规模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我省乃至全国现有高职院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实力普遍显著增强,而我校作为后建学校,差距明显,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省乃至全国生源数量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同类院校的激烈竞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等都使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3.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合作,目前国家激励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尚不健全,建立和完善校企特别是与涉农企业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是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改革求发展,以人文促和谐”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服务“三农”特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办学优势,到年,把我校建成一所以高职教育为主,中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以农牧类专业为优势、以生物技术类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在省内拥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高等职业院校。

(三)办学定位

1.办学类型定位。

立足高职层次,建立以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辅,中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补充的办学类型。

2.专业类别定位。

以农为主,工、管为辅,农、工、管协调发展。

做优做强植保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农业机械专业。

3.办学规模定位。

办学规模保持稳定,“十四五”末全日制三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职学生为6000人,年培训6000人次。

4.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面向淮海,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培养规格定位。

立足“三大基地”、“四大产业”的目标定位,面向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与新兴产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主要指标

1.办学规模。

到年,使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稳定在6000人,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到年培训30000人。

2.专业结构。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形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服务经济,彰显特色,提升优势”的原则,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和品牌。

到年,高职专业15个。

以市场需求和人才就业为导向增设新专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专业(群),形成以农牧类专业为优势,以生物技术类专业为特色,以机电信息、服务管理类专业为补充的专业格局。

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个。

3.师资队伍。

建成一支与高职教育教学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到年,高职教育专兼职教师人数达到390人,其中专任教师280人。

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其中教授5人。

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50%,博士10人以上。

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80%。

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骨干教师70名,省级教学名师2-3名。

4.实训基地。

建成机械、电气实训中心10000m2,校内园林园艺实训基地30亩,现代农业实习农场200亩,依托实训基地成立科技产业开发实体5个,五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00万元。

5.信息化校园。

建成22900m2新图书信息大楼。

加强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新增纸质图书10万册,购买数据库5个,电子图书30万册;

阅览座位达到1000个,电子阅览座位400个。

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和闭路电视系统,建成1000M主干网,有线网络布点充分,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电教设备,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6.教研科研。

立项课题6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10项,市级20项。

科研经费400万元,申报国家专利1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900篇,其中核心期刊300篇。

加强课程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

7.机制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专家治教理念,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

深化全员聘任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校系二级管理,建立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机制体制。

四、实现“十四五”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

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地区和淮海经济区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设置新专业,更新传统专业,放大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科学规划专业结构。

加强三年制高职专业建设规划。

做好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生物制药、食品生物技术、会计与审计等三年制高职开设专业的申报工作。

加强学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在专业建设顺序上优先保证学校的重点专业建设,依托重点专业的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其他专业建设。

2011-2013年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畜牧兽医、园林技术、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等涉农类专业水平;

2013年后重点加强药品类、机电信息类、服务管理类等高职专业建设,适度增加专业数量。

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不断扩大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比例,稳定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

“十四五”末,三年制高职在校生达到4000人,五年制高职在校生保持2000人,中职1500人。

继续教育和各类社会培训累计达到30000人次。

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农业类和生物技术类专业建设的需要;

加强校企(校)合作,引进企业资本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着力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在现有三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基础上,年均评选1个省级示范专业,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形成办学特色。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与专业建设需要,按照“培养骨干、造就名师、全面提高,优化结构”的建设思路,适度增加师资总量,着重提升能力层次,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

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

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在教师学位进修、双师培训、骨干教师培养、学术会议、教学成果奖励等方面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

有计划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内高等院校和国外培训、进修和学习。

努力争取国家资助,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方式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

“十四五”期间培训教师不少于400人次,境外培训教师40人次。

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重点引进中青年专家、复合型优秀人才、双师型人才,重点引进紧缺专业、特别是优化学科梯队中缺门的学术带头人。

加大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重点引进具有5年以上企业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蹲点锻炼,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有关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或职业技能等级考试,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基地的技术服务或应用技术研究,学校承担相应的费用。

聘请著名专家、企业高级管理者、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承担部分教学科研任务,参与专业发展计划拟订和实验室建设。

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鼓励优秀,拒绝平庸,鞭策落后”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以系部为主体、校系齐抓共管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强化公平竞争、科学考评、制约激励、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实现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双师教师倾斜,向专业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倾斜。

根据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质量,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课时津贴制度和奖金分配制度。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思想教育和榜样示范,弘扬“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风,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师德工作的系统建设与强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师德建设的各类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真正抓出成效。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建成一个集畜禽养殖、动物诊疗、花木果蔬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农场,建成10000m2的机电实训大楼,改造充实动物科技楼。

实训基地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服务地方经济。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建设。

同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联合开发,共同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外部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区域性、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各专业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数量建设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5个以上,建立凸显我校特色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协调发展。

(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

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逐步优化藏书结构,提高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技术方法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加快新图书馆建设进度。

建成拥有电子阅览室、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的现代化图书信息中心,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

加大图书资源建设力度。

按照相关建设标准,确保图书购置经费,平均每年新购纸质图书2万册,电子图书达到30万册。

重点加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新开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图书资料利用效率,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提升校园信息化程度。

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硬件建设水平,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平台、校园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

提高教学和办公现代化水平,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电教设备,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分步骤完成二期扩建工程各项建设项目。

2011-2012年新建图书馆、机电实训楼、教学楼,累计建筑面积40000m2,建成塑胶田径运动场及看台,积极争取体育馆共建共享的落实;

2012年新建风雨操场,更新教学、办公条件;

2013年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建筑面积30000m2;

年新建对外交流中心5000m2。

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借助各方有利因素,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努力建成一批精品工程。

(六)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学习与研究,借鉴和探索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和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为依据,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各专业的课程,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专业群课程建设,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工作。

实行学分制,试行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达到50%以上。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进一步拓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建立适合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教学制度和运行机制。

改革评价办法,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全面推行双证书制。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引入ISO9000管理理念,建立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积极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新机制,建立评估长效机制,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机构,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

改革考评办法,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七)加强教科研工作

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

加强制度创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

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专题进修和课题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加大对国家和省级课题的支持力度和奖励幅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倾斜。

高度重视面向农业、面向企业的应用型研究。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争支持,以成果得效益,5年间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分别达到300和100万元。

高度重视校本研究。

完善教科研制度,浓厚教科研氛围,强化课题研究。

加强校本培训,建立校本教研的学习制度、反思制度、合作研究制度、专业引领制度、行动研究和教学叙事制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大力加强教材建设。

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每个专业都要建有1门以上的校级精品课程。

(八)提高育人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拓宽思想教育阵地,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业余党校、团校等为重要补充的思想教育平台,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以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深化“一三六”教育工程,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加强学生身心素质教育。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

改进体育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育。

以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突出敬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努力使当年协议就业率在96%以上,创业率达到3%以上。

(九)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做大做强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建设以服务“三农”为主导的继续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和优势,扩大函授、自考、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招生规模。

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争取政府支持,创建农村人才培训学院,立足,面向淮海,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继续扩大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坚持规范办学,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力争现代远程教育规模“十四五”末增长至3000人。

认真做好成人中专和大专的招生和教学工作,组织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依托省“双百双十工程”,面向徐淮地区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和农村业余大专教育。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开拓与境外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渠道。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

依托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农技人员培训,省农委阳光工程、职业农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退役士兵等培训项目,结合市农业“十百千万”提档升级行动,积极进行岗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类社会培训,实现五年内各类培训累计30000人。

进一步拓宽服务“三农”的渠道。

继续与移动通讯公司密切合作,将“农信通”建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网络。

逐步建成“农信通”服务网站、流动服务站、短信资源库,配备农技服务直通车。

坚持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社会服务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凝聚力量、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按照“抓作风、促教风,以教风带学风”的思路,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氛围。

以规范教学行为、学术道德建设和严谨治学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与严格的制度约束相结合,着力培养勤奋严谨、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加强法制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坚持依法办校,加强校园治安综合管理,创造良好有序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人文校园。

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对校园电视台、网站、学校学报及校内社团的管理和指导。

进行学校整体形象设计,开展新校区校园道路、楼房命名征集活动,建设文化长廊,提高校园文化品质。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生态校园。

校园环境建设既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又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努力创建园林式、生态型校园,为师生创造优美、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十一)建立高效精干的党政领导队伍

建立健全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求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应的各种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协调凝聚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把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成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按照“加强一线、精简高效”的原则,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领导干部职务聘任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加强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培养,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十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构建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管理体系,健全教学工作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学术委员会,积极推行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效管理体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调动系部办学积极性。

(十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全员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学校用工制度,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竞争淘汰机制。

通过科学设岗、公平竞争,使每一位同志获得发展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各展所长。

建立适应学校特点的津贴分配制度,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工作量核定和评价体系,完善津贴分配办法。

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总量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

(十四)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