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过程.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825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利收购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利收购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利收购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利收购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利收购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利收购过程.doc

《吉利收购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利收购过程.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利收购过程.doc

一、并购背景

1、事件回顾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8日21:

20,当地时间15:

20,瑞典哥德堡,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Booth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

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包括了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2400多个全球网络,人才和品牌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

吉利并购沃尔沃这段酝酿已久的‚跨国联姻‛终于尘埃落定。

吉利并购沃尔沃交割仪式8月2日中午在伦敦进行,吉利已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业务单元的收购。

回顾这整个事件,我们进行反思,反思‚吉利为什么能成功收购沃尔沃‛。

我们团队通过宏观(PEST)分析和现状(SWOT)分析来解释这一问题。

最后我们对这个案例进行了总结,预测了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建议。

2、公司简介

吉利: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建于1986年,由台州民营企业界李书福创办,其总部设在杭州。

经过十八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汽车零部件、高等教育、装潢材料制造、旅游和房地产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业绩,资产总额已经超过200亿元。

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四大贡献:

第一:

吉利汽车以民间资本为主,社会资本为辅。

第二:

吉利投身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之一,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为汽车领域树立起一面自主创新的旗帜。

第三:

吉利以出色的性价比,使普通百姓拥有汽车的梦想成为现实。

第四:

吉利以迅猛的发展姿态,推动中国汽车行业朝外资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

公司理念:

精神:

沟通、合作、敬业、创新承诺: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质量方针:

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时刻对品牌负责,永远让顾客满意发展战略:

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成功关键因素:

人才与创新核心价值理念:

快乐人生,吉利相伴

沃尔沃(VOLVO):

沃尔沃,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1924年由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和古斯塔夫〃拉尔松创建。

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

‚VOLVO‛为拉丁语,是‚滚动向前‛的意思。

喻示着汽车车轮滚滚向前、公司兴旺发达和前途无限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6业集团。

于1999年被福特公司以6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沃尔沃汽车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安全系统方面,沃尔沃汽车公司更有其独到之处,它有一句广告语:

对沃尔沃来说,每年都是‚安全年‛。

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荣登榜首。

l高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锁定了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安全和环境并且又不爱张扬的用户群体。

能够近距离地学一学外资品牌的营销策略,对吉利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来说,都是未来走向世界的前提。

二、收购过程

从2008年1月18日,李书福在底特律车展上第一次与布斯相见,表达收购沃尔沃的正式意愿,到2010年3月28日双方签订并购协议,整个交易历经800天。

1、锁定沃尔沃

洛希尔与李书福的接触始于2007年,大中华区的团队初次访问李书福,向其推荐了诸如沃尔沃、萨博等多个可供关注的收购项目。

李书福的回答令洛希尔方面印象深刻:

“沃尔沃是首选,我已经关注沃尔沃很久了。

”2007年9月,李书福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此时,洛希尔并没有介入,而吉利也没有引起福特重视。

不过,2008年初在底特律车展上的一次遭遇,让李书福下决心聘请财务顾问。

李书福决心正式邀请洛希尔参与到收购沃尔沃的事务中来,他主动约见了俞丽萍。

2、说服洛希尔

2008年1月,这个目标锁定在沃尔沃。

但几乎从俞丽萍接手那一刻起,困难就一直相随,第一个困难是让洛希尔总部相信,吉利有能力收购。

俞丽萍与李书福初次见面时,吉利汽车股价为8毛钱,市值10.8亿美元,这个盘子不到沃尔沃的十分之一。

金融危机使吉利汽车股价跌到了2毛钱附近,盘子缩水至3亿美元,对俞丽萍来说,向总部推荐这样一家企业是个冒险。

在吉利提出收购申请后,一家欧洲汽车公司也明确邀请洛希尔帮助其竞购沃尔沃。

按照洛希尔的规定,只能代表一家公司参与竞标,俞丽萍需要说服同事放弃这家欧洲车企,而这家公司的销售规模差不多是吉利的10倍。

而俞丽萍的一番讲话最终使得董事会决定放弃代理前述欧洲公司,选择吉利。

3、官方的支持

2009年1月,又一年底特律车展,李书福有备而来。

在业内,一家知名投行已经介入,证明这件事是“认真”的,李书福符合游戏规则的拜访,给福特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3月,吉利获得了发改委的支持函。

彼时,国内多家企业曾经爆出希望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包括长安、北汽、奇瑞等,但手握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函后,吉利在国内实际上已经没有竞争对手了。

不仅为吉利此后顺利通过审批埋下伏笔,也为向国有银行寻求融资做好准备。

4、半路杀出的对手

到了2009年5月,沃尔沃方面出现了问题。

瑞典一些官员公开在报纸上撰文,反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

到了7月,最后一次竞标时,又有两家竞标者加入进来,一家名为皇冠(CROWN)的美国公司和一家瑞典财团突然杀出,报价一度攀升至28亿美元吉利的并购团队经过冷静分析,认为对方报价更高,但仓促开价并不符合福特的口味。

洛希尔和吉利立即向福特交涉,要求福特绝不能为了突然出现的两家竞标者,而拖延递交标书的最后期限,否则就退出竞标。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获得通过。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李书福就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首先,他将吉利集团多年赚取的利润慢慢存了起来,没有再用于吉利的滚动发展,而吉利发展所需的资金,也通过引入高盛来实现。

5、放弃与寻找

2009年9月29日,吉利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吉利凯盛注册资本为41亿元,由吉利全额出资。

按照当时的构想,吉利还将通过政府融资,解决并购所需的其他40亿元。

洛希尔为吉利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融资方案,既照顾到吉利自身,又让它能够在未来的股权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既不能用到香港上市公司的钱(实现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同时又保持这个项目的号召力。

为此,吉利有两条路径,一条走政府路线,一条与基金合作。

并购前,李书福接触了包括中信资本、鼎辉、联想控股等在内的各大基金,以及渤海基金这样的政府基金。

李书福说服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主要靠两个概念:

一是中国制造,另一个是中国市场。

但是,几乎所有基金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都是这样两点:

要么放到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去做,立刻找到退出路径;要么收购后,尽快实现沃尔沃项目的单独上市,从而实现退出。

这种以“退出”为先决条件的谈判,一直持续到2010年的2月8日。

2009年12月底,是吉利对外宣称的与福特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

鉴于吉利迟迟拿不出融资结构,福特方面决定每2周开一次电话会,来督促吉利

6、政府援手

2009年12月16日,童志远加入了沃尔沃并购团队,这一任命意味着,童志远在收购沃尔沃完成后,将扮演沃尔沃中国项目运营人的角色,同时也负责沃尔沃落户北京后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彼时,吉利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草签了全部文件,吉利方面已经签字盖章,就等审批到位。

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审批出现了问题,沃尔沃项目落户北京一事没了下文。

最后吉利选择了与大庆市合作。

2009年12月22日,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亦庄注册,股东为吉利凯盛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而且在2009年12月底,当大庆国资成为吉利万源的股东、为整个收购付出了30亿元时,30亿元的融资并没有彻底解决吉利的问题。

首先,钱还没有凑够;其次,沃尔沃项目在国内到底放在哪里还是个问题。

7、“二号”融资平台

收购团队将谈判重点转向了上海市嘉定区,并向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了汇报。

事实上,在找上海市政府之前,吉利与嘉定区政府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2010年2月3日,上海嘉尔沃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嘉定开发区持股60%,嘉定国资持股40%。

法定代表人为上海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郁建华。

在吉利万源之后,第二个融资平台开始搭建。

2010年2月9日,《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框架协议》签订。

按照这个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总部将建立在上海市嘉定区,并在该区设立一个沃尔沃国产工厂。

事实上,此时离最后签约期限是如此之近2月24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此时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结构才算定了下来。

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人民币41亿元、30亿元、10亿元,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

此时,离吉利与福特签订最后协议还有26天。

8月2日,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15亿美元中,有11亿美元来自上述融资平台,2亿美元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另有2亿美元为福特卖方融资。

8、“逃不掉”的沃尔沃

刚刚解决了融资问题的李书福,又陷入知识产权的困扰中。

直到2010年3月19日,当时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交易失败,问题不在吉利这边,吉利没有违反协议的任何部分”。

整个知识产权谈判持续到3月21日才告终,此时距离最后签约只剩7天。

3月27日,吉利与沃尔沃签约前一天,吉利正式向商务部递交了《融资结构说明》,开始履行正式的审批手续,到7月28日,商务部完成了对这次收购的审批。

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完成则比商务部稍早,为7月22日。

在正式交割之前,并购通过了40多个国家的反垄断调查,其中7月6日和7月15日,收购项目分别通过了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调查。

此后一直到交割,吉利和李书福没有再遇到阻力。

三、并购的动因、风险及方案分析

1、并购动因

从并购的产品和产业的联系来看,吉利并购沃尔沃属于横向并购的范畴,通过案例及从汽车行业现状来分析,吉利并购的动因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因素

国家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

国家不允许自相残杀,鼓励“民企走出去”,去海外寻找发展机遇,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也给予了支持。

吉利集团收购拥有巨大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沃尔沃汽车,符合我国关于关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要求,对调整我国汽车产业向能源节约型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也能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此次海外并购案例一旦成功,提升中国企业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加快了中国其他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

(2)经济因素

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首当其冲。

随着美国大型银行的倒闭破产,直接影响到美国汽车市场的需求,老牌汽车公司福特也走在破产的边缘。

销售量下滑的情况十分严重,严酷的经济形势迫使福特将旗下沃尔沃变现。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大环境下的中国一枝独秀,整个汽车行业所受影响较小,长期的快速发展已经给社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汽车市场刚性需求强硬。

吉利公司战略转型不断深入,销售额逐年增长,2008年吉利汽车国内销量22万多辆,远高于行业标准。

(3)社会和文化因素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且增长势头强硬,现阶段中国已初步成为汽车大国,但并非汽车强国。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如果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必定促使中国的民族汽车自主研发能力上一个台阶,满足人民够得属于本国的高性能汽车的愿望。

我国居民买车偏好多为外观气派、较大体积的汽车,显得更有派头更体面。

此外还偏好购买国外进口的名牌汽车。

从这个角度说,沃尔沃在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拥有着巨大的优势,同时沃尔沃确实在汽车性能等技术和质量指标上面要优于国产汽车吉利。

(4)技术因素

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技术条件落后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中的瓶颈,因此急需创立一批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国产汽车品牌,由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