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八上语文第六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开
从此地到彼处
五、重点字词翻译
1.隔篁竹:
竹林
2、佩环:
玉制的装饰品
3、尤:
特别
4、清冽:
清凉
5、全石以为底:
用…作为
6、近岸:
靠近
7.
为坻:
成为
8、坻:
高地
9、屿:
小岛
10、山甚:
不平的岩石
11、蒙:
覆盖
12、络:
缠绕
13、摇:
摇晃
14、缀:
连结
15、参差:
不齐
16、披拂:
随风飘荡
17、可:
表示估计数目
18、许:
表示数目不确定
19、澈:
通“彻”,穿过、透
20、布:
映
21、佁然:
愣住的样子
22、俶尔:
忽然
23、翕忽:
轻快敏捷
24、差互:
相互交错
25、环合:
环绕合抱
26、悄怆:
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27、幽邃:
幽深
28、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
29、不可久居:
停留
30、记之而去:
离开
31、隶而从者:
随从
32、小生:
年轻人
六、词类活用
1.潭西南而望(名作状,西南:
向西南)
2.斗折蛇行(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作状,在空中)
4.犬牙差互(名作状,象狗的牙齿那样)
5.从小丘西行(名作状,向西)
6.下见小潭(名作状,向下,往下)
7.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8.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因……感到高兴)
9.如鸣珮环(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高兴
(2)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
潭底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周)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晃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太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7)坐潭上。
我坐在潭边
八、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1)文章的作者是
唐
代文学家_柳宗元___,字
子厚
,世称
柳河东
。
本文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
《永州八记》。
(2)《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 散文
的范畴。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①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明灭可见
(能够
不可知其源
(
能够
②而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
而满山短树蒙密(
表转折
3.“全石以为底”正确译文是(
B
A全部是石为底。
B以整块石头为底。
C全部以整块大石头为底。
D底部全部是石头。
4.对“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写小石潭水尤其清冽。
B写鱼在水中灵活地游动。
C写鱼游动自如。
D写鱼的游技高超,姿态优美。
5.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D
A皆若空游无所依
B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似与游者相乐
6.按提示写出相应答案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如鸣佩环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__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
(5)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
(1)第①段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行、隔、闻、伐、取、见。
(2)第①段“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隔篁竹_”呼应,又为下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埋下伏笔。
(3)第①段写景用了移步换景
的写法,写了水、石、树
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水清、石奇、树美。
表现小石潭周围美丽环境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9.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1)第二段写景采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等写作手法。
(2)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10.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1.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2.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
①位置偏僻 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 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13.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
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与郦道元的《三峡》比较,说说两文在写景上的异同。
两篇都是描写山水胜景的著名散文,郦道元的《三峡》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自景物之中,情景交融。
16.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下联,使上下联对偶工整。
上联:
小石潭上,凄神寒骨。
下联:
在醉翁亭中畅饮,欧阳修倍感赏心悦目
_醉翁亭中,_赏心悦目_.。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谪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2.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他隐居于山中。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和
2、书
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即书诗四句(动词,书写)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
季节
今义:
时间)
②晓雾将歇(晓古义:
清晨
知道)
(歇古义:
消散
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
坠落
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
称赞
谈论)
五.重点字词
1、共:
一起
2、谈:
谈论、欣赏
3、交辉:
交相辉映
4、四时:
四季
5、歇:
6、颓:
坠落
7、沉鳞:
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8、竞跃:
争相跳跃。
竞,争着。
9、欲界:
指人间
10、仙都:
指仙境
11、复:
再
12、与(yù
):
参与,这里指欣赏。
六、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5)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七、课文理解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
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作用: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
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
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1.、文言文阅读
(一)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作者陶弘景
,字
通明
,号
华阳隐居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比较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
有时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
(3)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
(4)四时俱备
都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三峡》:
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
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九、拓展运用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2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代八大家”之列。
著有《东坡文集》。
他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杰出成就,并对后代产生深刻的影响。
苏轼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
对待人生的困境,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崇尚顺乎自然,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心理来对待。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
只(是)
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悠闲自在的人
无所事事的人
耳
罢了
耳朵
2.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院里
无此用法
3.盖竹柏影也
盖
语气词表推测今义:
盖子
三.重点字词翻译
1、解衣欲睡:
解开、脱下
2、月色入户:
门
3、欣然:
高兴的样子
4、念:
想,想到
5、遂:
于是
6、相与:
一起
7、空明:
清澈透明
8、交横:
交错纵横
9、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
10、但少闲人:
只是
四.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3)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6)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段),叙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地点、原因________;
第二层(第二段),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三段),抒情,抒发了无人赏月的感叹__。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入门内
,这句话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5.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6.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清静、舒适、愉悦
7.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或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②怀民亦未寝。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或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③相与步于中庭。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0.文中“何夜无月?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1.本文最后一段:
“何夜无月?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在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
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
“闲”人含义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12.对“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3.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