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931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航空物探还在海洋调查、地区规划、灾害地质等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技术优势。

[5]

目前,国外航空物探领域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具备了从信息采集、处理到解释与应用的综合实力,实用化和工程化程度较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其性能与人类的期望本身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

这意味着,航空物探在技术发展上仍然有巨大的潜力,许多关键技术仍然亟待突破和发展。

随着更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航空物探的性能会越来越高,应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

我们应追踪国际航空物探发展动向,结合国情,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物探技术与方法,加强航空物探测量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力争快速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8]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作为航空物探中的一种有效铀矿找矿方法,于1964年应用于地质领域。

随着核电子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仪器制造技术及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方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除了直接用于铀矿区调普查外,还逐步用于非放射性矿产勘查、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环境监测和放射性生态学研究等方面。

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中,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是一种实用、可靠、高效的方法。

[20]

自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油田上方发现放射性异常后,经多年的油气普查实践,放射性、磁找油方法已有很大发展。

目前,虽说对油气藏上方多出现相对低值的放射性异常和弱小磁异常的成因机制还有争议,但对烃类和放射性物质借助水介质透过圈闭而垂直运移的理论及由此在近地表环境中,形成与深部碳氢化合物聚集有关的且空间位置相对应封闭的低值伽玛异常、高频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现象,大都不再怀疑。

我单位自80年代以来,开展了航空物探找油效果的研究,先后在胜利油田和柴达木盆地等地进行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4]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谱仪其实就是闪烁探测器,区别在于其闪烁体是由五条大尺寸的NaI晶体制作成的。

上面一条,下面并排四条,编号1,2,3,4,5。

图1.1为NaI晶体条状。

图1.1无机闪烁体

也有其他有机闪烁体(塑料闪烁体),这里略提,如图1.2

图1.2有机闪烁体(塑料闪烁体)

    闪烁探测器具有探测效率高和灵敏体积大等优点。

其能量分辨率虽然不如半导体探测器好,但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特别是有机闪烁体的定时性能,中子、γ分辨能力和液体闪烁的内计数本领均有其独具的优点。

因此,它仍是广泛使用的辐射探测器。

图1.3是由成都理工大学自主研制的AGRS-863航空多道伽马能谱仪。

也是本次论文所用的能谱仪。

图1.3本次试验所用的航空伽马能谱仪(成都理工大学研制)

1.2选题意义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U、Th、K计数率,可换算成U、Th、K含量。

它约1s完成一个测点的测量,大面积区域测量的测点可以布置得相当密,如线距1km,点距30~50m。

飞机飞行高度约100m,探测器的张角在地面对应的范围很大,U、Th、K含量的测量结果是该范围土壤、岩石中U、Th、K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代表性比普通化探大得多。

一般一个测区的测量是用一台仪器完成的,不存在同一地区使用多台仪器而导致的仪器一致性误差问题,且能避免采样,样品加工和样品分析过程中误差。

航空伽马能谱的找矿潜力

航空伽马能谱异常特征

从前节叙述,可以得出航空伽马异常如下特点。

(1)异常类型繁多,有单一的铀钍比异常、平衡铀与铀钍比的复合异常和Th、U、K复异常等等。

(2)许多异常强度高,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大,一个多金属远景区所对应的异常及某资源链的异常,都具有这些特点。

(3)有规律地分布在U、Th、K分布特征带的结点上,面上成网,线上构成链。

特点2和3表明这些异常都(或绝大多数)是真异常,根据化探找矿效果最好,可断定对它们进行地表工作和深部揭露,至少大多数能落实矿床。

矿床形成机理

离子成矿说和矿产地质调查评价五法则告诉我们,各矿种重要矿床形成机理相同,地壳内的自由成矿离子在受离子运动应力制约的电压作用下迁移,迁移过程中与围岩矿物中的原子碰撞,若两者酸碱匹配,成矿离子的动能又大于等于化合物的活化能,就发生化学反应,成矿离子沉淀富集;

离子运动应力带结点内断裂、盆地基底、接触带的围岩中电压高,成矿离子迁移快,化学反应强烈,成矿离子沉淀迅速,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矿床。

因此各矿种的重要矿床都分布在离子运动应力带的结点,构成资源网。

U、Th、K分布特征带的结点网与离子运动应力带的结点网相对应,空航伽马能谱查明的U、Th、K分布特征带的结点网就是资源网,所以空航伽马能谱是各矿种共有的主要找矿手段。

[6]

3 航空伽马能谱的地质研究潜力

对于不同区域他们的岩石构造与布展不同,它们的U、Th、K分布特征的展布也不同,说明一个地区的机械运动应力体系和离子运动应力体系存在内在联系。

武夷山—东江成矿带南段地处中国版图“鸡肚子”部位,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区的构造带,U、Th、K分布特征带的展布也特殊。

该区的北东部位NNE向构造发育,南西部位NEE向构造发育,两者交接部位发育圆形、椭圆形U、Th、K分布特征带,如中坝—平远低钾椭圆环,表明与海岸线对应的区域机械运动应力带的两侧发育着机械运动应力带与离子运动应力带组合。

地质测量和遥感卫星能查明山脉、峡谷、河流、湖岸线、海岸线,断裂、褶皱,列岛群岛,海沟这些特征体,对这些特征体进行综合分析,就能认识机械运动应力带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同样,空航伽马能谱能查明U、Th、K分布特征带,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就能认识离子运动应力带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对机械运动应力带和离子运动应力带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综合归纳,对比分析,就能认识两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有可能创立有关地球内机械运动应力和离子运动应力的理论,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就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9]

1.3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安排

实现大晶体NaI(Tl)闪烁探测器对伽马射线的能量响应研究。

文中论述了在航空伽马能谱仪的不同部位,分别放上137Cs源和232Th源时得到不同的能谱。

用软件DArs对其能谱进行分析,可以算出不同源在不同点的能量分辨率。

第一章主要讲述课题背景、选题意义,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闪烁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主要讲述闪烁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航空伽马能谱仪的工作原理。

介绍了闪烁探测器中的,闪烁体、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能量分辨率、时间特性等。

用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为后面写论文做点基础工作。

第三章讲的是实验部分,实验设计要求,任务,数据处理分析等;

软件成像、谱分析等。

第四章实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对未来航空伽马能谱仪发展的展望。

第二章闪烁探测器

2.1闪烁体探测器简介

核辐射与某些透明物质相互作用,会使其电离、激发而发出荧光,,闪烁探测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工作的。

射线引起物质发光的现象,人们很熟悉。

例如,作X光透视时,人体器官的图像就是透过人体组织不同强度的X射线打在荧光屏上使之发光而形成的;

将放射性物质和荧光粉混合后敷在钟表上,射线使荧光粉发光,这就是“夜光”钟表的原理。

利用荧光物质的发光现象来记录核辐射很早就有了。

历史上,原子核的发现也有闪烁探测器的一份贡献:

1911年著名的α大散射实验,导致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当时的α探测器就是通过显微镜直接用肉眼直接观察α粒子引起硫化锌荧光屏上微弱闪光的装置。

到40年代中期,第一次将闪烁体配以光电倍增管,以后有发展了相应的电子学分析记录仪器,现代的闪烁探测器才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进步,现在,它已成为相当完善的一种探测技术。

[1]

航空伽马能谱仪实际则为一个大型的闪烁探测器,其工作原理相同。

2.1.1概述

闪烁探测器由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相应的电子仪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如图2.1所示,为固体闪烁探测器的示意图。

左边的是一个对射线灵敏能产生闪烁光的闪烁体。

当射线进入闪烁体时,在某点产生刺激电子,它使闪烁体分子电离激发,退激时发出大量光子。

一般的光谱范围从可见光到紫外光,并且光子向四面八方发射出去。

在经过闪烁体周围包裹的物质(可以反光的,通常用MgO)光子经过反射可以集中向光电倍增管方向射去。

光电倍增管是一个真空器件。

由光阴极、若干打拿极和一个阳极组成。

闪烁光子进入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有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光电子经过电场加速聚焦,打在第一极上,产生3~6个二级电子,这些电子在经后面打拿极加速,到了阳极可接收104~109个电子。

形成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分析就可以达到探测器射线的目的。

图2.1闪烁探测器示意图

射出去。

归纳起来,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可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射线进入到闪烁体,与之发生相互作用,闪烁体吸收带电粒子而使原子、分子的电离激发;

(2)受激发的原子、分子退激时候发射出荧光光子;

(3)利用反射物质和光导将闪烁光子尽可能多的收集到广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由于光电效应,光子在光阴极上打出光电子;

(4)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数量从一个增大到104~109个,电子流在阳极负载上产生电信号;

(5)此信号由电子仪器记录和分析。

2.1.2闪烁体

闪烁体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无机晶体闪烁体。

通常是含有少量杂质(称为“激活剂”)的无机盐晶体,常用的有单晶体NaI(Tl)、CsI(Tl);

多晶体如ZnS(Ag)。

另外一种是玻璃体,如LiO2·

2SiO2(Ce).此外,今年来还开发了不少掺杂的纯晶体,如锗酸铋(BGO);

钨酸镉(CWO)和氟化钡(BaF2)等。

另外一类是有机闪烁体。

他们是环碳氢化合物,又可分为三种:

(1)有机晶体闪烁体。

例如蒽、芪(qi)、萘、对联三苯等有机晶体。

(2)有机液体闪烁体。

在有机液体容易(如甲苯、二甲苯)中溶入少量发光物质(对联三苯),称第一发光物质,另外再溶入些光谱波长转换剂(如POPOP化合物)称为第二发光物质,组合成闪烁体性能的液体。

(3)塑料闪烁体。

它是在有机液体苯乙烯中加入第一发光物质对联三本和第二发光物质——POPOP后,聚合成的塑料。

除了这两大类还有利用氩、氘等惰性气体作为气体闪烁体的,常记录为裂变产物和重离子的探测器。

闪烁体的物理特性:

1.发射光谱,闪烁体收核辐射后激发发射的光并不是单色的,而是一个连续带。

了解不同的闪烁体发光光谱,主要是为了解决闪烁体与光电倍增管光谱响应的匹配问题。

(后面会讨论到)

2.发光率,是指闪烁体将所吸收的射线能量转变为光的比例。

闪烁体将所吸收的核辐射能量转变为光的本领,实际测试场合中采用与标准闪烁体相比较的相对值(百分数)来表示。

NaI(Tl)晶体的发光效率在所有与光电倍增管耦合的闪烁晶体中是最高的,故常将其作为100%。

其余晶体的发光效率均以其相对于NaI(Tl)的百分数来表示,如CsI(Tl)的发光效率为45%,CsI(Na)的发光效率为85%。

绝对光输出指晶体相对于1MeV所发出光子的数目。

由于历史原因,产生了许多定义的方法,一般有三个量来描述。

(1)光能产额。

它的定义为核辐射在闪烁体中损失的能量闪烁发射的光子数。

(2)绝对闪烁效率。

他就是能量转换效率,表示在一次闪烁中,产生的闪烁光总能量与核辐射损耗在闪烁体中的能量之比:

Cnp=Eph/E

(4)相对发光率。

它是使用一种核辐射在不同闪烁体中损失相同的能量,测量它们的相对脉冲输出幅度或电流进行比较,一般以蒽作为标准,如对β射线的蒽发光率为1则NaI(Tl)为2.3。

3.发光时间和发光衰减时间,闪烁发光时间包括闪烁脉冲的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两个部分。

,前者时间相当短,可以忽略不计,后者一般也小于10-9s。

[13]

2.1.3伽马射线与闪烁体的相互作用

一、光电效应

作用机制。

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γ+AA*+e-(光电子)

原子

A+X射线

光电效应的基本理论问题。

光电效应应满足能量守恒。

根据能量守恒,有:

表明:

只用入射γ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壳层电子结合能,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应满足动量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要求:

只有原子核参加反应,才能满足动量守恒。

因此有推论:

γ光子只能与原子的束缚电子(实际是整个原子)发生光电效应,而不能与自由电子发生光电效应。

各壳层电子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之比。

理论上靶原子各壳层的电子都可以吸收光子能量而发射出来成为光电子,但电子在原子中束缚得越紧,就越容易使原子核参加相互作用过程,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就越大。

所以,K层电子发生光电效应几率最大、L层次之、M层更小…。

实际上,80%的光电效应发生在与K层电子的作用上。

K:

L:

M=100:

10:

1

发射光电子后,靶原子由于内壳层出现电子空位而处于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靶原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退激:

1、辐射“特征X射线”。

外层电子直接跃迁填充内层电子空位,使原子回复到较低的能量状态,跃迁过程中,放出电磁辐射,其能量等于两个电子壳层的结合能之差。

电子跃迁过程中释放的电磁辐射是一种X射线。

由于其能量取决于原子的结构,故对每一种元素来说,都是特征的,故称其为“特征X射线”。

图2.2辐射特征X射线的示意图

2、发射俄歇电子。

壳层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射特征X射线,而是将激发能转移给一外壳层电子,使它从原子中发射出来。

如果在L层电子向K层电子跃迁中不发射特征X射线,则,所发射的俄歇电子的能量等于:

式中:

E俄歇-俄歇电子的能量;

BK、BL-靶原子K层与L层的结合能。

光电子的能量。

如果忽略原子核获得的反冲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可以写出光电子的能量为:

对于原子序数为Z的原子,其各壳层的电子的结合能可以用以下的近似公式计算:

(R=2.179×

10-18J=13.6eV里德伯能量)

由于γ光子能量一般为MeV级,远大于壳层电子结合能(例I的K层电子结合能为33keV)故:

Ee≈Bi。

光电效应截面。

原子的光电截面:

一个入射光子与电位面积上一个靶原子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

光电效应截面与入射光子能量核靶物质原子序数有关:

τa为原子与入射光子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

τK为入射光子在K层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

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角分布。

相对于光子的入射方向而言,不同角度光电子的产额是不一样的。

可以用微分截面dn/dΩ表示进入平均角度为θ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的光电子数目n。

实验和理论证明,光电子的角分布具有其明显的特点:

1)与光子入射方向成0和180方向不会产生光电子,而在某一角度光电子出现几率最大。

2)当入射γ光子能量很低时,光电子在垂直于入射γ射线方向上发射。

3)当γ光子能量增加时,逐渐朝前向角发射。

二、康普顿效应

概念。

γ光子与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碰撞,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使它脱离原子射出而成为“反冲电子”,同时光子损失能量并改变方向成为“散射光子”。

康普顿效应与光电效应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康普顿效应中反冲电子只获得光子一部分能量,并且作用完后仍然存在散射光子。

二是康普顿效应发生在外层电子上,而光电效应主要发生在最内层电子上。

康普顿效应的能量。

康普顿效应可以认为是入射光子与处于静止状态的“自由电子”之间的弹性碰撞,可以利用相对论的能量与动量守恒来计算反冲电子,散射光子及入射光子之间的能量、动量分配和角度等关系。

设入射光子能量,动量为。

散射光子能量为,动量为。

反冲电子的动能为,总能量为E,动量为P。

散射角θ,反冲角φ。

则有下列关系式成立:

由以上3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当散射角=0o时,Er’=Er。

这时散射光子能量最大,等于入射光子能量,而反冲电子能量。

这表明,此时入射光子从电子旁掠过,未受到散射,光子能量未发生变化。

2当散射角=180o时,入射光子与电子对心碰撞后,沿相反方向散射回来,而反冲电子则沿入射光子方向飞出。

此时反冲电子能量最大而散射光子能量最小。

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的能量分别为:

由散射光子的能量表达式可以看出,此关系式随Er(hv)变化缓慢。

实际测量表明,对不同入射光子的能量,180度反散射光子的能量变化不大,大约都在200keV左右。

康普顿散射光子的角分布。

在不同的散射角θ方向上,散射光子数为:

低能条件下的散射截面

(1)ω0→0,光子向前与向后的散射几率相等

(2)θ=900时,光子散射几率最小

(3)因为ω0→0,散射光子不损失能量,只改变方向。

这种不损失能量的散射,称为“汤姆逊散射”,其微分截面为

光子能量增加时的散射截面。

随着入射光子能量增加,反散射几率减小。

对某一较大能量的入射光子,随散射角增大,散射几率逐渐减小。

这是散射光子角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个电子的康普顿散射截面。

由上式对角度(0-1800)积分获得(克莱因-仁科公式)

当hν>

>

m0C2,即ω0>

1

得出结论:

随入射光子能量增加,电子的康普顿散射截面逐渐减小。

介质的康普顿散射截面。

介质的康普顿散射截面为电子的康普顿散射截面乘以单位体积中的电子数。

对于一般造岩元素,上式中Z/A=1/2,从而有

上式表明,对于一定能量的γ射线而言,各种岩石的康普顿效应的散射截面都近似相等。

由上式可以得出:

(散射截面正比于介质密度)

三、形成电子对效应

当光子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在原子核的库伦场作用下,伽马光子转化为一个正负电子对,这个过程成为电子对效应。

这种过程仅在入射γ光子的能量超过1.02MeV时才能够发生,光子在原子核附近被吸收,产生出正负电子对,作用后原子处于激发态。

因此,整个过程满足动量和能量守恒:

可以证明这两个条件是不能同时满足的,因此就需要附近有原子核存在。

由于原子核带走了一些动量,所以它在反冲过程中同时也带走了一些能量。

由狄拉克理论以及电子的相对论能量公式可知:

正负电子同时存在是电子存在正负两种能量状态的结果:

假设所有的负能态均被填满;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到达这些能态的跃迁是不能发生的,所以人们一般观察不到电子“海”的现象。

当某个电子跃迁到一个正的能级上时,它就留下一个空穴(正电子),这个空穴与电子性质类似,只是电量为正而已,如图18.7所示。

换句话说,就是处于负能态的空穴带有正电荷,而处于正能态的电子带有负电荷。

空穴之所以是不稳定的,是因为当它损失掉大部分动能(即被热化)时,它就会重新与一个电子结合,发生所谓的正负电子对湮没。

这个过程通常产生两个能量均为0.511MeV而方向相反的γ光子(湮没辐射)。

正电子与负电子还能够组成原子,人们通常把这种原子称为电子偶素。

电子偶素的寿命通常在10-7到10-9秒之间,寿命长短与正负电子的自旋相对取向有关,自旋反平行的电子偶素的寿命较短。

图2.3(正电子是填满电子的负能态中所产生的空穴,而电子是未填满的正能态上的粒子。

(摘自Meyerhof))

电子对的产生与轫致辐射过程密切相关。

在轫致辐射过程中,电子从一个正能态跃迁到另外一个正能态,同时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