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928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8515线荣昌至泸州段四川境高速公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

5

行车道宽度

4/2×

3.75

3.5

6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1100

/

7

最大纵坡

%

8

最小坡长

455

9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9000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10000

11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Ⅰ级

12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砼

13

桥涵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100

主要建设规模见表1.2-2。

表1.2-2本项目工程建设规模

数量

一、基本指标

高速

二级

占用土地

hm2

318.22

60.44

拆迁建筑物

m2

42367

拆迁电力、电讯线

92050

估算总金额

万元

384303.7

平均每公里造价

8834.57

路线总长

二、路线

3.7

三、路基、路面

24.5

特殊路基处治

12.78

四、桥梁涵洞

桥面宽

14

大桥

m/座

4510/22

15

中桥

480/8

16

小桥

260/10

17

涵洞

42

五、隧道

18

特长隧道

19

长隧道

2740/1

20

中隧道

670/1

21

短隧道

六、路线交叉

22

互通式立体交叉

⑴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⑵普通互通式立体交叉

23

分离式立交

24

通道

93

25

人行天桥

26

渡槽

27

主要平面交叉

2+

七、沿线设施及其他工程

28

安全设施

29

服务设施

服务区

1(奇峰服务区)

30

管理监控养护设施

⑴监控分中心

与特兴互通主线收费站合并建设

⑵养护中心

与奇峰互通匝道收费站合并建设

⑶隧道管理所

⑷收费站(主+匝)

6(2+4)

1.3交通量预测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交通量预测结果,拟建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结果见表1.3-1。

表1.3-1交通量预测结果单位:

pcu/d

路段

2019

2025

2033

渝川界-方洞AK0+000-EK5+500

11029

17452

26759

方洞-奇峰

EK5+500-JK19+300

11132

17577

26890

奇峰-云龙

JK19+300-FK27+500

11212

17683

27013

云龙-机场

FK27+500-FK33+500

11297

17825

27239

机场-特兴

FK33+500-GK41+650

11451

18056

27567

全线平均

11221

17711

27079

方洞互通连接线

1524

2553

3924

奇峰互通连接线

2103

3342

4995

云龙互通连接线

1145

1736

2525

云龙机场连接线

1116

1772

2647

1.4征地拆迁及工程土石方数量

本项目总占地457.20hm2,其中永久占地378.66hm2(主线永久占地318.22hm2,连接线占地60.44hm2),临时占地为78.54hm²

占地类型主要包括水田、旱地、有林地、水域、宅基地、裸地和道路用地等。

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挖方总量437.06万m3(含表土64.88万m3),填方总量467.49万m3(含表土64.88万m3),需借方129.38万m3(其中外购石方96.70万m3,工程设置5处取土场取土32.68万m3),弃渣98.95万m3(11处弃渣场)。

1.5.投资估算与实施方案、实施计划

本项目主线全长43.5km,连接线总长14.175km。

项目总投资38.4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8834.57万元。

拟于2015年底开工,2018年底完工。

1.6工程分析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沿线的环境状况,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见表1.6-1。

表1.6-1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阶段

工程内容

环境影响分析

路基、路面、排水防护等工程

1、因公路建设用地产生的征地、拆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占用耕地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2、取土场、弃渣场、临时表土堆积场等临时占地造成对植被、土壤等生态系统及景观的破坏,地表裸露增加水土流失量。

3、筑路材料运输、拌和过程及物料堆放期间可能产生大量扬尘,沥青摊铺过程中排放的沥青烟气等造成环境空气污染。

4、作业机械的噪声对附近住户正常生活的影响。

桥梁、隧道工程

1、围堰施工对水体造成扰动。

2、施工产生的污水进入水体,可能引起水体水质污染。

3、弃渣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4、隧道工程可能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影响。

施工便道、辅道

1、便道临时占地造成对植被、土壤的破坏。

2、施工运输产生的车辆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及对野生动物的惊扰。

3、施工车辆对现有公路交通秩序的干扰。

施工营地、隧道施工

1、生活污水、垃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2、施工人员对所在地野生动植物的侵扰。

交通运输

1、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2、道路扬尘及汽车尾气排放的多种污染物如NO2、TSP等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3、车辆行驶对沿线动物生存环境的扰动。

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设施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1.6.1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1)生态环境污染源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程永久性占地对沿线农业生态环境和施工期水土流失的影响。

因路基工程线长面广,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同时由于工程施工占地征用,使路线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有所减少,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较长时间不能恢复其肥力,非耕地的植被自然恢复也需在比较长的时间。

此外,公路的开通使沿线的人流、物流强度增加,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公路构造物占用土地,减少了绿地面积,改变了路域地表植被和地貌,这些不仅限制和威胁着沿线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更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特征,可分两个时段,一个是施工期,一个是结合道路保养、管护,对水土流失加以治理后的运营期。

在施工期,由于路基等工程的施工必然掩埋山坡或填高路基,造成局部地形的改变,使地表失去保护层,产生挖方边坡、填方边坡,而这些新产生的坡面面积,除了路面修建了沥青或水泥混凝土予以覆盖外,其它坡面在施工的前期基本上处于裸露状态,在雨季来临时,降雨对坡面冲刷,均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管理。

(2)地表水环境污染源

地表水环境污染源:

①桥梁施工中挖出的淤泥、岩浆、废渣对河道的影响;

②砂石材料冲洗、混凝土搅拌等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分散排入沿线施工场地附近的河渠及农田,影响局部水域和农田的灌溉水源;

③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会产生油污染。

②地下水环境污染源

①施工期产生的生活生产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②隧道施工建设时对地下水水位、隧道上方居民用水及隧道上方生态植被的影响;

③桥梁施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④路基占压水井对沿线居民用水的影响。

(3)声环境污染源

施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作业和运输车辆。

施工期间,作业机械类型较多,如公路地基处理时有钻孔机械、真空压力泵和砼拌和机械等;

路基填筑时有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平地机等;

公路路面施工时有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沥青砼摊铺机等。

这些机械运行时产生的突发性非稳态噪声对施工人员及周围环境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隧道施工过程中爆破施工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环境空气污染源

①扬尘污染

项目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污染。

施工中的土石方开挖,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拌合过程中有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大气中;

筑路材料堆放期间由于风吹会引起扬尘污染,尤其是在风速较大或装卸、汽车行驶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粉尘污染更为严重。

②沥青烟气

本项目沥青均采用密闭方法进行拌合和运输,因此只有在摊铺过程中会产生沥青烟雾的挥发,沥青烟雾中主要的有毒有害物质是THC、酚和3,4-苯并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5)固体废物污染源

①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将产生各种生活垃圾。

②施工场建筑垃圾

施工建筑垃圾主要是道路工程产生的废弃石料、混凝土以及破损的预制构件。

(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施工中,大量建筑材料的调运、堆放及人员流动,会增加施工区的交通量及拥挤度,对现有交通造成干扰,影响沿线居民的出行和安全。

②拟建公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将起积极作用,同时将促进沿线物质文化交流。

③本项目沿线对房屋拆迁、沿线电力及通讯设施、水利排灌的影响,应注重听取和采纳公众合理意见,力求将影响降到最低,以求长远协调发展。

1.6.2营运期污染源分析

(1)地表水环境污染源

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为悬浮物、油及有机物)及大气颗粒物沉降于公路的表面,降雨时随着雨水的冲刷被带入附近的沟渠、农田,造成公路两侧附近的部分水域污染负荷增加。

服务区、收费站等沿线附属设施的生活污水或洗车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沟渠,水体将遭受严重污染,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附近居民生活。

此外,还存在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污染风险,如装载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的运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而导致危险品泄漏,将对居民健康、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主要的敏感路段为跨河桥梁。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

运营期主要考虑沿线服务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存贮、排放可能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以及公路建设隧道开挖对地下水的影响。

(2)声环境污染源

公路营运后,车辆行驶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其等效声级也呈增加趋势,从而会增大公路沿线昼、夜的交通噪声影响程度。

(3)环境空气污染源

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NO2,此外,车辆行驶产生的道路扬尘也会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在源强不变的条件下,其污染物排放量也将逐步增大,对路线两侧的局部空气环境污染呈增加趋势。

(4)固体废物污染源

服务区、收费站等沿线附属设施的工作人员及过往车辆、行人产生的生活垃圾,若不定期清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1沿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本工程位于I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进一步划分,位于I2盆中丘陵农林复合生态亚区;

I2-5沱江中下游城镇-农业生态功能区。

评价区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4种类型。

其中平坝区域以水稻土为主,丘陵地区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评价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23科326属457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1属32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01科297属415种。

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项目评价区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均为栽培种,栽培的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有5科6属6种,其中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3种,分别是苏铁、水杉和银杏,列为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3种,即樟、楠木和喜树。

按照《中国植物红皮书》,被列为渐危种的有1种,即胡桃,稀有种2种,即银杏和水杉。

项目占地区范围内无挂牌的古树名木。

评价区植被受到区内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基本成为人工群落和次生群落,评价区内无原生自然植被分布。

评价区植被以农田种植植被为优势,主要为水田、旱地,其次为慈竹林,与其他竹林构成评价区较常见的植被类型;

其他植被分布面积极少,镶嵌于农田生境中,呈片状、块状分布。

评价区域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2目50科103种。

其中,兽类5目9科20种,鸟类14目33科68种,两栖动物1目3科5种,爬行动物2目5科10种。

评价区内国家保护种类和特有种较少。

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四川省级保护鸟类2种;

有四川省级保护兽类1种,无国家级保护兽类;

无重点保护的两栖爬行动物。

有中国特有鸟类1种。

评价区大部分区域植被组成及各植被类型的结构都比较单一,除玉蟾山区域外乔木覆盖度较低,一般在20%以下,农业植被和人工经济林在大部分区域分布优势明显,为四川省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拟建公路两侧水土流失现状强度以微度水力侵蚀为主。

本项目不经过龙溪河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

2.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拟建公路环境空气质量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

2.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经过对沿线敏感点的现场噪声监测,其中红山村10组沈湾、高家咀村6组上老房子、河湾村4组大田坎和河湾村14组大院子共4处敏感点因受现有道路交通影响,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存在超标现象,沿线其余敏感点噪声监测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4a/2类标准,表明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4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对黑龙江、王家河、濑溪河支流、马溪河、龙溪河、新河进行了现状监测,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Ⅲ类水体标准,表明濑溪河支流、龙溪河、马溪河、新河水质质量良好。

该项目部分路段经过龙溪河幺滩子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该水源地已拟于2015年取消。

本项目施工期可能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影响较小。

(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沿线居民饮用水主要为地下水,丘陵和平坝的居民以机井、民井为主要开采方式,在老鹰岩隧道经过的玉蟾山区居民则以泉水为饮用水源,开采的地下水为潜水和承压水(机井)。

本项目对沿线7处机井的水质进行了采样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限值,表明项目沿线区域地下水水质较好。

3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3.1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3.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本项目总占地457.20hm2,其中永久占地378.66hm2;

临时占地66.44hm2;

占地类型主要包括水田、旱地、有林地、水域、宅基地和道路用地等。

本项目征用土地及临时占地减少了当地植被,对沿线生态系统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公路建成后,通过植被恢复及绿化措施,可以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2)本项目所处区域为四川省东南丘陵区,项目沿线区域以农业生态功能区,以农业植被和人工经济林为主。

评价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项目评价区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均为栽培种。

项目占地范围内无古树名木。

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将不可避免导致一定程度的植被破坏生物量的损失,其中永久占地将减小评价区内的生物量,但可通过路基边坡及沿线设施绿化等方式补偿部分损失的生物量。

临时占地导致的生物量损失可通过施工期结束后的植被恢复可到补偿。

且评价区均为常见植被类型,保护职位均为栽培种,通过人工栽培可使其数量得以补偿。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沿线植物种群和植被数量的影响较小,对保护植物的影响较小。

(3)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只涉及在施工区域,影响范围较小,而且整个施工区的环境与施工区以外的环境十分相似,施工区范围内的野生动物较容易就近找到新的栖息场所,这些野生动物不会因为工程的施工扰动栖息场所而死亡,种群数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施工区两侧的野生动物密度会有明显降低。

营运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为交通噪声和夜间车辆行驶时灯光对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道路交通产生很多干扰因子(噪声污染、视觉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其中噪声污染影响显著,动物选择生境和建立巢区时通常会回避和远离公路。

(4)公路工程开挖路基,动用了大量土石方,公路建设对沿线水土流失状况产生一定影响,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措施进行水土流失防护,可降低水土流失状况。

3.1.2减缓措施

(1)土地补偿恢复措施

①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

②各种临时占地在工程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植被及耕地的恢复,做到边使用,边平整,边绿化,边复耕。

③使用荒地或其它闲散地也应及时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止土壤侵蚀。

④加强农田水利及农机、农电建设,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⑤积极提倡科技兴农,提高作物单产,使中低产田经改造后变成高产、高效田,提高经济效益。

(2)取土场的生态恢复措施

项目取土开始前,应先对表土进行清理,将表层20cm的表土收集后集中压实堆放,并采用密目网进行苫盖。

施工结束后对取土场进行土地整治,对取土场及边坡进行覆土绿化,取土场地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绿化,边坡采用撒播草籽的方式绿化。

(3)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措施

弃渣前对弃渣场表土进行清理,将表层20cm的表土收集后集中压实堆放一角,采用袋装土填筑临时拦挡。

弃渣场设置挡渣墙、截排水沟和急流槽,以防止施工期间水土流失。

弃渣结束后,表土回覆,并对渣体顶部采用植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绿化,堆渣平台采用植单行灌木和撒草籽相结合的方式绿化,堆渣边坡采用撒草籽的方式绿化。

(4)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的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生产生活区对表土进行剥离、集中堆放于场内空地,采用装土编织袋拦挡和密目网进行苫盖。

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和表土回覆,对复垦区进行复垦,其他区域采用乔灌、草绿化。

②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村庄自然道路进行施工运输,新开辟的临时道路除交由地方利用的路段,其余路段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3.2社会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3.2.1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沿线地区环境质量不构成显著影响。

项目建设将提高和改善整体和区域的交通运输能力。

(2)项目设置了足够的桥梁、通道、天桥等交叉工程,有利于地方道路的通行,对沿线民众的出行基本无影响。

(3)项目建设征用耕地对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很小,对地区总体农业生产影响通过合理的补偿得以减缓。

采取征地补偿、耕地调配、调整及发展高效农业等措施,可使影响降至最小程度,并对直接征用耕地的村庄村民给予合理的补偿,保证不降低其生活水平。

3.2.2减缓措施

(1)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一套有序的完备的征地拆迁安置计划,公路建设部门应专门成立征地拆迁办公室并制定合理的安置计划,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从工程建设的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安排,充分协调,及时支付各种补偿费用,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使被征用土地和需拆迁安置居民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受影响居民生活的稳定。

对于被征地的农民,其责任承包地,将由所在村、镇负责重新调整,一般是在村组范围内调整,其劳动力一般就地安置。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要做好这些被征地拆迁受影响户和居民的重新安置工作,主要是要抓好、落实好以下基本工作:

①根据有关规定,建设单位要按签订的协议,将被征地、拆迁的各项补助费用及时支付给相关乡镇、村政府。

②补助费用一定要专款专用,并按规定及时分到有关村组和个人,要充分发扬民主和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做到合理分配、使用各项补偿费。

③合理调配耕地和安置劳力,落实农业税等各项政策。

(2)在初设阶段加强勘察,优化线路设计,减少工程占地情况。

(3)应加强对沿线文物古迹的调查勘探和保护,如施工中发现有未发掘到的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通知文物保护单位,待文物发掘和清理完毕后才能恢复施工。

(4)公路的管理机构应做好交通运输安全预防和宣传工作,确保公路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3声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1)昼间施工机械噪声在距施工场地100m处可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400m处可达到标准限值;

公路施工机械噪声对沿线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点的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夜间的影响较明显,为减轻影响,敏感点附近夜间禁止施工。

(2)在公路运营期,经过运营期噪声预测,沿线31个敏感点噪声超标,超标量为0.2~6.1dB。

采取设置声屏障、通风隔声窗措施后,可有效降低和控制噪声超标,保证各环境敏感点声环境质量改善和达标。

3.4环境空气影响及减缓措施

(1)施工期

只要做好施工期道路洒水抑尘、施工场所的优化选址及防尘管理工作,公路施工对环境空气和保护目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2)营运期

本工程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取用电取暖,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根据近几年已建成高速公路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的综合结果,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十分有限,其中TSP扬尘主要源于环境本底,路面起尘贡献值极小;

NO2均不存在超标现象。

随着我国执行单车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单车尾气的排放量将会不断降低,公路对沿线空气质量带来的影响轻微。

3.5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3.5.1水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①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生活污水:

在施工生产生活区内设置防渗旱厕,定期清理用作附近农田用肥。

对于施工营地其它生活污水收集后用于洒水抑尘。

生产污水:

施工生产污水主要包括含悬浮物较高的泥浆废水和清洗修理机械等产生的含油污水,主要通过采取禁止直接排入水体等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来减少其对所在地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的生产污水经收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

另外,施工区内含有毒物质的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物质等如保管不善被暴雨冲刷进入水体,会对水体造成较大危害,施工开始前先挖两侧的排水沟,保证路面径流不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同时此类有毒物质材料在施工期需要妥善保管、堆放,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