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70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理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通称“邓六条”)。

以1984年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代表团的谈话为标志。

6.“一国两制”构想的的基本内容:

(P244)

①“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

②“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③“一国两制”的目的是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

④“一国两制”的实现形式是设立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

⑤“一国两制”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7.特别行政区:

(P245)在我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特殊行政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终审权。

个别还会拥有更多的特权。

8.1984年中英签订的《联合声明》:

(P249)宣布中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9.1987年中葡签订的《联合声明》:

(P249)宣布中国将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0.两岸三通:

即两岸的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1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纲领:

(P254)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就是中国政府一定要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

1995年1月30日,针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通称“讲八点”“八项主张”),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基本纲领。

其核心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二.理解

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根本利益所在:

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主线第一,中华民族走经济、政治、文化、血缘、地缘上有着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二,祖国统一上各族人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在统一的国家环境下,才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2).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近代近百年来的历史说明,如果国家分裂,民族纷争,祖国就会贫弱,就有被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危险。

中国历史发展也充分证明,只有统一,国家才会强盛,经济才会繁荣,人民才会幸福,这既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任务。

2.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区别:

(P238)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占我国的领土问题;

台湾问题是我国解放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内政问题。

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P245)

1).理论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唯物辨证法的创造性运用,是创造性运用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

“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2).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已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经验,对成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对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4.“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P255)

“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得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衷心拥护和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各方:

就台湾而言,两岸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从政治上说,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从安全上说,实现和平统一,可以避免台海的紧张局势,海峡两岸永享太平;

从经济上说,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就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亚洲和世界而言,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应用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是其产生的思想基础;

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力量所在;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

2.香港、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的落实及其意义:

(P250)

1).落实:

支持“高度自治”;

维护稳定繁荣;

深入合作互惠。

2).意义:

理论意义:

使“一国两制”的构想由理论变成了现实,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实践意义:

大大推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的影响;

国际意义:

完全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最后的殖民统治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威望;

历史意义:

进一步密切了港澳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港澳与大陆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反对“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反对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P256)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局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和共同愿望。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一种战略考虑,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可靠保证。

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预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识记

(1)世界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①政治多极化;

②经济全球化;

③文化多样化;

④世界科技网络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P267)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其中,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3)独立自主的含义:

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P270)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

其核心和基础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5)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含义:

(P274)

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调整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处理相互之间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准则及运行机制。

简而言之,是与一定历史时期世界格局相适应的处理国际事务、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6)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弊端:

(P276)

①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少数超级大国垄断国际事务。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共同特点:

(P277)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共同特点是一些大国或国家集团依靠自己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在国际事务中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甚至不惜发动侵略战争,任意干涉他国内政、践踏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力图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主导世界。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表现:

(P278)

①“新干涉主义”盛行;

②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双重标准;

③单边主义膨胀。

(9)恐怖主义的含义:

(P279)

是指个人或集团,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手段,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针对非军事目标尤其是无辜平民,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极端暴力破坏活动。

(10)恐怖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际恐怖主义;

国家恐怖主义;

各种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策划和实施的恐怖主义活动;

各类邪教组织策划和实施的恐怖主义活动。

2.理解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也称世界主题,是指中一个时期内人们对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本问题或者中心任务所作的理论概括。

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是辩证统一关系。

世界和平、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和平,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社会经济都无法发展。

经济发展是为实现社会稳定和整个世界安宁提供物质保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和平就会失去基础。

和平和发展问题之所以成为时代主题是因为: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东西对峙、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威胁。

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因此,和平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其次,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方差距的扩大与国家要发展的矛盾。

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抓住了这两大问题,也就从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根除;

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但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世界各国远未实现共同繁荣。

(2)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表现:

政治多极化,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能够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力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变化趋势。

“一超多强”是政治多极化的主要表现:

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力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其独霸世界的能力有限。

其他能够影响世界的主要力量还有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超出一国或者地区界限而密切联系的一种趋势。

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客观趋势。

他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文化多样化,是世界多极化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其表现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都为人类的文化的繁荣做出啦自己的贡献,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不能用一种文化否定另一种文化,各种文化应在竞争比较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中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就是真正的不结盟;

真正的不结盟是独立自主的体现。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意义:

提出:

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并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原则。

意义:

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P168)

主要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6)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该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7)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近代恐怖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迅猛发展和疯狂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激化而出现的。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矛盾的激化,恐怖主义开始跨出国界。

(8)恐怖主义的主要危害:

(P281)

恐怖主义破坏正常的国际秩序,威胁世界和平和发展,甚至延缓某些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历史进程;

恐怖主义活动影响地区间、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互利合作,践踏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恐怖分子大量杀戮无辜平民,破坏社会财富,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会引起整个民族心理紧张和精神恐慌;

国际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除了对遭受恐怖袭击的国家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对整个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世界经济的波动和不稳。

(9)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超级大国利用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拼凑军事集团,充当世界警察,挑起地区冲突,妄图建立世界霸权。

第二,冷战后,超级大国打着“人权、自由、民主”的旗帜,推行“人权外交”、“战争外交”,任意践踏他国主权,动辄实施经济制裁,甚至是军事打击。

第三,一些地区强国,民族利己主义恶性膨胀,把本国、本民族的利益置于他国利益之上,试图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确立在本地区的霸主地位。

(10)中国提出“和平崛起论”的意义:

中国新崛起则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

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

中国和平崛起表现在,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和环境,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维护世界和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和平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贡献。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选择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符合亚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受到国际上广泛欢迎。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之路,并不是只求太太平平地埋头自我发展,而对世界事务不管不问。

中国一向致力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一向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积极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化解地区纷争和危险,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3.应用

(1)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必要性

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因为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起码的条件,各国只有彼此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才有和平共处可言。

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权,是我国的根本利益。

(2)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繁荣:

(P262)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体。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世界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科技网络化;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努力缩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我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和措施

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核心是世界各国不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共同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

在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建立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

(4)我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一些大国或国家集团依靠自己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在国际事务中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甚至不惜发动侵略战争,任意干涉他国内政、践踏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力图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主导世界;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表现:

“新干涉主义”盛行;

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双重标准;

单边主义膨胀。

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人权高于主权”论,打着维护人权和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肆意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5)我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指个人或集团,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手段,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针对非军事目标尤其是无辜平民,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极端暴力破坏活动。

恐怖主义的主要形式:

恐怖主义的主要危害:

总之,不论何种形式的恐怖主义,都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我国必须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6)国家主权高于人权:

(P268)

国家活动的目的就是追求本国的利益。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

邓小平反复强调在外交关系中应该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主权看得高于一切。

西方国家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的实质,无非是为了否定国家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7)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2)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3)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和重要力量:

(P2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包括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重要力量包括人民军队和新的社会阶层等。

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P290)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包括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共同繁荣原则;

基本政策是:

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P29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P29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5、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

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④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⑤加强党的理论建设;

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P302)

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7、 

三大作风:

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

农民阶级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根本力量是:

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以及农民阶级(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2)重要力量是:

人民军队、新的社会阶层。

(3)其他社会力量是: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是在长期历史实践的考验中建立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学文化工作的主力军。

2、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