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6476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89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x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2,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近1.4亿(约占总人口的10.1%),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据估算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

尽管缺乏新近的流行病学数据,但估测我国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人数已远超过以上数字。

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国内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

1990-1992年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分别增加了1.61倍和2.76倍。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长期。

据估计,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

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3,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而且,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据2015年预测,我国2015、2035和2050年用于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的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720亿元、1320亿元和1630亿元。

然而,必须强调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

需加强对危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识别,即使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率在地区间、城乡间还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诊治率均较低。

即使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仅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1/4。

鉴于我国目前骨质疏松症诊治率过低的严峻现实,本指南建议在医疗卫生工作中重视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防治,注意识别高危人群,给予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

4,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5,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也有多种骨骼外的危险因素与骨折相关。

因此,临床上需注意识别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骨折的危险因素,筛查高危人群,尽早诊断和防治骨质疏松症,减少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

1.不可控因素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2.可控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6,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骨质疏松症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对个体进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能为疾病早期防治提供有益帮助。

临床上评估骨质疏松风险的方法较多,这里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self-assessmenttoolforAsians,OSTA),作为疾病风险的初筛工具。

1.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7,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2.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基于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绝经后妇女的研究,收集多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并进行骨密度测定,从中筛选出11项与骨密度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再经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能较好体现敏感度和特异度的两项简易筛查指标,即年龄和体质量。

计算方法是:

OSTA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2,结果评定见表。

也可以通过简图根据年龄和体质量进行快速查对评估。

OSTA主要是根据年龄和体质量筛查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但需要指出,OSTA所选用的指标过少,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判断,且仅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8,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riskas-sessmenttool,FRAX),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股骨颈骨密度建立模型,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前臂、髋部或肩部)的概率。

针对中国人群的FRAX可通过登陆以下网址获得:

http:

/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

country=2。

FRAX工具的计算参数主要包括部分临床危险因素和股骨颈骨密度。

FRAX工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9,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4.跌倒及其危险因素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等,应重视对下列跌倒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干预。

环境因素:

包括光线昏暗、路面湿滑、地面障碍物、地毯松动、卫生间未安装扶手等。

自身因素:

包括年龄老化、肌少症、视觉异常、感觉迟钝、神经肌肉疾病、缺乏运动、平衡能力差、步态异常、既往跌倒史、维生素D不足、营养不良、心脏疾病、体位性低血压、抑郁症、精神和认知疾患、药物(如安眠药、抗癫痫药及治疗精神疾病药物)等。

10,四、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

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

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一)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

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

(二)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

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三)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

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四)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危害常被忽略,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

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均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应重视和关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心理异常,并给予必要的治疗。

11,五、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鉴别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基于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影像学检查及必要的生化测定。

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包括两方面:

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一)常用骨密度及骨测量方法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

骨密度及骨测量方法较多,不同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骨折危险性评估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目前临床和科研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外周QCT(pQCT)和定量超声(QUS)等。

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DXA测量的结果。

我国已经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临床上为诊治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测定指征见表。

骨密度测量的临床指征,12,1.DXA检测骨密度DXA骨密度测量是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估,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

其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

腰椎和股骨近端,如腰椎和股骨近端测量受限,可选择非优势侧桡骨远端1/3(33%)。

DXA正位腰椎测量感兴趣区包括椎体及其后方的附件结构,故其测量结果受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如椎体和椎小关节的骨质增生硬化等)和腹主动脉钙化影响。

DXA股骨近端测量感兴趣区分别为股骨颈、大粗隆、全髋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其中用于骨质疏松症诊断感兴趣区是股骨颈和全髋。

另外,不同DXA机器的测量结果如未行横向质控,不能相互比较。

新型DXA测量仪所采集的胸腰椎椎体侧位影像,可用于椎体形态评估及其骨折判定(VFA)。

2.定量CTQCT是在CT设备上,应用已知密度的体模(phantom)和相应的测量分析软件测量骨密度的方法。

该方法可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体积密度,可较早地反映骨质疏松早期松质骨的丢失状况。

QCT通常测量的是腰椎和/或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密度。

QCT腰椎测量结果预测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风险的能力类似于DXA腰椎测量的评估。

QCT测量也可用于骨质疏松药物疗效观察。

3.外周骨定量CTpQCT测量部位多为桡骨远端和胫骨。

该部位测量结果主要反映的是皮质骨骨密度,可用于评估绝经后妇女髋部骨折的风险。

因目前无诊断标准,尚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临床药物疗效判断。

另外,高分辨pQCT除测量骨密度外,还可显示骨微结构及计算骨力学性能参数。

4.定量超声QUS定量超声测量的主要是感兴趣区(包括软组织、骨组织、骨髓组织)结构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所造成超声信号的衰减结果,通常测量部位为跟骨。

QUS测量结果不仅与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还可提供有关骨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