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335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儒家:

仁义礼智忠孝,王道。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法家: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

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

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道德仁义礼乐名法;

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

作者是谁?

《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

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四大:

道、天、地、人。

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

《庄子》之《齐物论》。

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

郭象。

24、“间世”是谁的主张?

庄子(庄周)。

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26、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孝指孝顺父母。

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

董仲舒。

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

孔子,孟子。

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孔子。

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

儒家。

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

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孟子。

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子、杨朱。

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

韩非、李斯。

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

荀子。

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

孟子,韩非子。

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

谭嗣同。

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

尚贤。

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

不相爱。

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墨家,“天志”。

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

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

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

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二、判断题

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

提示:

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

2、老聃是道家始祖。

(√)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

)提示: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7、商鞅是墨家。

法家。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提示:

又称《老子》。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效法自己的样子。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33篇。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庄子。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齐物”、“逍遥”、“间世”。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墨子的主张。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孔子弟子编纂。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孔子主张。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颜回。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20、孟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提示:

孝。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尚贤、兼爱。

28、法家提倡“霸道”。

29、荀子批判儒墨: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三、阅读分析

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

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

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

“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

“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

(举例提示:

比如从“日夜交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这不禁使我想起20世纪初物理学家玻尔与爱因斯坦那场长达数年的争论,而玻尔创建了哥本哈根学派,并采用互补哲学来解释光的波粒二重性。

光的波粒二重性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发现的一个奇怪现象,他们发现当人们用一种方法和设备测量光的时候,光显示波的特性;

而人们用另一种方法和设备测量光的时候,光显示粒子的特性。

光到底是什么呢?

是波还是粒子?

波和粒子,一个是能量,一个是物体;

一个虚,一个实,怎么会同时体现在光的身上呢?

更奇怪的是光所显示什么特性与人们使用什么方法和设备有关,也就是说人在影响着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

从波尔到霍金,现代物理学对宇宙有了更深刻、准确的了解。

那霍金的宇宙和老子的宇宙会产生什么联系吗?

霍金的宇宙会比波尔时代更符合老子的思想吗?

毕竟霍金和老子的对话要跨越2500年时空。

《老子》那些“玄妙”字句变的异常清晰,而且霍金宇宙的诞生、演变也无不丝丝入扣。

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之吻合程度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2、老子阅读《老子·

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

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有何关系?

圣人顺道而为而不自恃有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无为”并非不为,而就是“为而不恃”,这也就是老子“人法天”的具体体现。

“无为”一方面强调按照天道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强调“不恃”、“不处”,就像天道赐予人们风调雨顺,人们不必感谢天道一样,圣人(有道之君)也不让百姓称赞他的贤明与功绩。

③举例说明天道与人道有什么不同?

说明老子如何论天道、人道不同;

可赞同《老子》说法,亦可有自己的观点。

举例要恰当。

天道:

指大自然运行的法则;

《书》曰:

“顾諟天之明命。

”所谓“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

”(朱子撰《四书章句集注》)

《诗》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赞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大学》所谓“明明德”,而“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四书章句集注》)

《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亦即“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四书章句集注》17页)

于是我们可以说,人及其仁心、仁理皆本之于天、天道或天理,亦即人道本之于天道。

道家以天道说明人道。

道家认为,道的永恒的自然运行,生成天地万物的宇宙秩序和人类秩序。

天地万物和谐完美的秩序都是道的自然生成,无为自化的结果。

人为万物中平等的一员,人类社会的秩序应该效法天(地)之道而自然运行不妄,而且人群秩序本身即在天地秩序之中,“治人”与“事天”是同样的事情。

人类社会的治理原则是天道的自然无为原则,对待人类的伦理原则源自于对待自然的原则。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家主张因任自然,万物平等,众人平等,公正无私,清虚安静,守弱用柔,兼容宽和,去奢欲,尚节俭,重慈爱,薄税赋,轻刑罚,追求形成一种和平宁静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社会秩序中,天人之间没有相互对抗,社会与自然之间处于一种所谓“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的境界。

儒家以人道来塑造天道,极力使天道符合自己所追求的人道理想,同时又以伦理化的天道来论证人道。

为了说明仁义礼乐制度的当然性与合理性,儒家把万物的自然成长过程、天地生物的过程与仁义智联系在一起。

根据儒家的天道与人道贯通的逻辑,在人类社会中施行的仁义等伦理原则,在自然秩序中也是连续的和一致的。

由此而有人际道德向自然领域的扩展。

这种扩展是以道德主体与道德对象之间的亲密程度构成的等级体系,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由双亲而及禽兽,由禽兽而及草木,由草木而及瓦石等。

随着道德对象范围的逐步扩大,道德关怀的程度也逐步减轻,但生态道德与人类道德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伦理规范不仅要调节人类社会领域,也要调节自然生态领域。

使自然万物在自然体系中按照自己的不同的差别和地位而存在,并维护这种由自然物的多样性组成的和谐体系。

天道可以决定人道.什么”人定胜天”;

什么”与天比高”全是无知和狂妄的人类说的.山洪,地震,海啸来临时,高傲的人类为什么不去阻止,而是做补救工作?

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这些天灾中死亡?

人类自以为可以决定自身的命运,真可悲.当这些天灾到来时,天要你亡,你不得不亡.人类觉得自己可以主宰大自然是多么无知的想法啊.(记得上次的大海啸吗?

当海啸来临时,海边的大象用鼻子卷起几个孩子就离开海滩.在海滩上那些无知的人类见到海岸线忽然回退时,竟然蜂拥着向大海奔去.结果都被大海卷起的白色巨浪吞没.这时候,人类自以为是的高科技监测系统在做什么?

难道没有检测到将会发生海啸吗?

或者检测到了却被无知的人类忽视.另:

大海啸中死亡的野生动物数量非常少.为什么?

自然是公平的,给了人类智慧的大脑,给了动物们对死亡的预知力.)

人在自然面前永远都是渺小的扮演者,万物皆如此.

天道忌满人事忌全

指大自然运行的法则;

人事:

指人的为人处事;

忌:

指忌讳,难以或不可能;

满:

面面俱到;

全:

周全和完美.

故天道忌满人事忌全的意思是:

大自然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不可能一时间面面俱到;

人在处理问题时受各种因素制约,也难以一时做得那么周全和完美.

最近有幸在央视的百家讲坛听到台大曾仕强教授讲读胡雪岩之冷静收残局的节目,感觉很不错。

曾教授的精妙评讲堪称机智与幽默,不时引发听者自己的思考,就拿标题这两句话而言足以体现出曾教授的高明之处了!

相信人之一生要参悟的道理有不少,而真正能明白天道忌满,人道忌全的深刻含义唯有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经历过些人生风雨者才能逐步体味与参悟的!

当然有些人到临了可能都无法理解自己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

如果换个活法又会是怎么样的境遇呢?

越深究下这个问题我觉得越有意思,设想原均瑶集团的一把手的王均瑶才活到38岁,若是让他重新选择人生路的话他还会只想拼命做集团老大吗?

很显然一个人自己所真正在乎的与所要追求事物的之间必有矛盾与得失存在,得与失之间便是要我们自己去衡量的关键了。

3、阅读《庄子·

逍遥游》“大瓠”、“大樗”两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惠子因为哪两个具体原因,把大葫芦击破了?

其一,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其二,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

两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

无用。

②庄子说惠子“拙于用大”,那么,庄子认为如何用大?

请以庄子原话回答。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③请概括两段中惠子与庄子各自的观点。

惠子认为,人就该像物一样有用,尤其是对庙堂有用,无用就该掊之、去之。

庄子认为,“有用”有不同的用法,世俗所谓有用,常常只是小用,就像防龟裂的药膏,常人只能用以艰难谋生,而会用之人就能用以列土封疆。

世俗所谓有用,常常有害,就像狸狌死于网罟。

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无用于庙堂,有用于生命。

正如树木不被用作栋梁之材,而用于“尽享天年”——在天地间自由生长。

④你赞同谁的观点?

请举例说明理由。

本题无标准答案,举例恰当,自圆其说即可。

复印

4、阅读下段《庄子·

齐物论》节选,回答问题: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

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

吾恶能知其变?

①本段主要观点是什么?

天下没有绝对是非与绝对真理,仅有从个体视角而言的相对是与非。

②鱼鸟麋鹿看见美女毛嫱、西施,为何逃走?

人类的视角与动物的视角不同,人类以为毛嫱、西施很美,动物却不管人类美丑,只认为人类对它们有害,因而逃走。

③本段处处用人与动物进行对比,表达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

庄子把(动)物与人相提并论,是其“齐物”思想的体现。

④本段以“正处”、“正味”、“正色”三个比喻来说明什么?

天下没有绝对的“正处”、“正味”、“正色”,因而天下也没有绝对的“正义”。

5、阅读《论语》节选《为政第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各侧重于什么?

答孟懿子侧重遵礼;

答孟武伯侧重能养;

答子游侧重能敬;

答子夏侧重敬、养关系。

②孔子说“无违”就是“孝”,又解释“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孝与礼是怎样的关系?

孝是本质、内涵,礼是形式、方法。

③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

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可结合孔子有关“因材施教”、孝的主张展开。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想。

一次,子路和冉求分别来问孔子:

“闻斯行诸?

(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吗?

)”

孔子告诉子路:

“父兄尚且健在,你怎么可以如此?

却告诉冉求:

“听了就去做。

公西华听不懂了,问孔子这样回答的原因。

孔子说:

“子路莽撞,故挫一挫他的锐气;

冉求犹豫,故鼓励他果断。

从此可以看出,

孔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同时又善于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此所谓:

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6、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答案各不相同,其中贯穿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相同思想即孔子回答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

②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

孔子认为,做起来困难的事,说起来就要更加小心。

也就是说,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克己”的表现,而只有“克己”,才能“复礼”,才能算得上仁。

③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同样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

为什么?

7、阅读《论语》节选《阳货第十七》,回答下列问题:

①宰我为何反对当时通行的“三年之丧”?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②孔子为何认为“三年之丧”是合理的?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③孔子为何说宰我“不仁”?

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宰我食稻衣锦心安理得,故“不仁”。

④你认为孔子与宰我谁更有理?

宰我反對三年之喪,認為只要一年就可,舉出的理由也非常合理,孔子實沒有理由反對,但如果我們再仔細注意這段問答,一開始孔子並沒有正面回答,先要測試宰我問這句話的用意而反問:

「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沒想到宰我竟說「安」,顯見宰我把「三年」變成「一年」,意不在「孝」,而在擺脫「孝」,接著孔子才說:

「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

」居喪期間應該是要這樣才對,也是孔子所持「守喪」最主要的理由,至於「三年」或「多少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地方是守喪的「心」在這裡。

當然也有許多人不這樣的,居喪期間「安」樂享福的人自然也不少,但孔子反對這樣,所以才罵宰我「不仁」,接著提出當時「三年之喪」的理由,是從嬰兒出生要照顧到三歲,小孩子才能「免於父母之懷」,這也很有道理。

所以「三年」與否,並不是孔子回答的重點,而是著重那顆守孝的根本之心。

《論語》中孔子有許多處討論「禮」的部分,例如「林放問禮之本」,孔子回答:

「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

」又說: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

」可見孔子並不是一定要固守「禮」的形式之人,如果沒有那個守喪的「心」,「禮」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8、阅读《孟子·

告子上》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①孟子说: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你是否同意?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

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

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

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

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

②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人的智力(认识能力)能够判断一切是非吗?

请举具体事例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其一,能够判断是非,确实是“智”的体现。

其二,但智力并不能判断所有是非。

因为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目前难断是非。

其三,“是非”会因条件、环境、立场的不同而变化,给判断带来困难,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究竟属“是”还是“非”?

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

举例雷同将扣分。

③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孟子之意为:

学问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寻找到善的本心而已。

个人如何理解,没有标准答案,可赞同,可反对,但需简单说明理由。

孟子的性善论始终都贯穿着一种冷峻的寡欲气息。

说到底,置身于先秦那个特殊的时代,孟子所强调的就是仁义礼智与放辟邪侈、流连荒亡的斗争。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孟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因此冷峻的义理的思辩,就是他的天职。

在古典哲学的领域,寡欲本来就是哲学的前提。

柏拉图就曾在《斐多篇》中记载苏格拉底的话道:

“即使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自制就是不受欲望的驱使,对欲望保持一种体面的冷漠。

这种品质不是只有那些极端漠视身体、终生献身哲学的人才拥有吗?

”[①]孟子同样拥有这种高贵的品质。

孟子曰:

“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放心”,就是被丢失了的本心,就是被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各种诱惑,牵引、玷污了的“良知良能”。

所以,“求其放心”就是孟子的“学问之道”。

孟子的“学问之道”已经把孔子“学”的思想,完全实践化,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生发埋下了千里伏笔,也为我们当今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借鉴。

9、阅读下段《孟子·

告子》节选,回答问题:

①孟子用富岁、凶岁、种麰麦打比方说明什么?

说明圣人与普通人是同类,天性都是善的,不善是因为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努力追求所致。

②孟子又用了哪几个比喻说明他的观点?

天下之足同、口同嗜、耳同听、目同美。

③孟子认为心所同然者为理与义。

你是否赞同孟子的观点?

如果赞同,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理与义是人人都认同的。

如果反对,请举例说明理由。

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

告子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孟子通过“同类相似”的例题来论主人所普遍具有的善性,他说: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