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03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第三编+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Word下载.docx

③句子翻译

常考点:

①内容要点归纳

②文意理解

冷考点:

①断句

②人物分析

③写法分析

  规律总结:

综上表,根据近几年怀化的考情分析:

(1)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难度提高。

2010、2011、2012、2014年都考查课内外文言文的对比阅读;

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从选材上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已成为命题趋势,选材大多在300字左右。

(3)从考点上看,文言文的命题重点是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断句停顿、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分析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基本写作手法、情感把握等。

(4)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人的青睐。

2016年预测:

2016年对文言文的考查,对课内外文言文相结合考查的可能性极大。

考点则仍以考查朗读停顿,解释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文句翻译,文章内容概括和要点归纳,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分析或评析,文章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为主。

但记住:

仍然是考题源自课外,内容源自课内。

所以掌握教材内容为重中之重。

中考考点突破)

【例1】

(2015怀化中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⑥,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⑦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

周代古国。

②上国:

国都。

③恶詈(lì

):

粗俗骂人的话。

詈,骂。

④郁:

阻滞。

⑤莳:

栽种。

前文的“馨”也可以理解为“栽种”。

⑥琴编国史:

琴书、图册与史籍。

琴编:

琴书。

图史:

图册与史籍。

⑦信:

伸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

斯:

B.苔痕上阶绿

上:

上面

C.守仁以罪谪龙场

谪:

贬谪

D.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陋:

认为……简陋(意动用法)

【思路点拨】平时应注重实词的积累,注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词语的归类整理。

“上”应为“长上”。

【答案】B

2.下列选项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C.守仁/以/罪谪/龙场

D.莳/之/以卉药,琴编/国史

【思路点拨】两种方法可断。

一是翻译为汉语为:

守仁因为犯罪被贬到龙场。

可以根据译文停顿还原。

二是句子主谓之间应停顿,所以“罪”后要停顿。

【答案】C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孔子云:

(2)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思路点拨】句

(1)为宾语前置句,句

(2)应注重“居”等重要实词的理解。

【答案】

(1)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呢?

(2)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

4.联系甲文,说说乙文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陋室不陋”。

【思路点拨】注重两文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案】①居住环境优美:

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

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

②生活情趣高雅:

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

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

交往人物不俗:

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

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5.(2016原创预测)发挥想象,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改写成一段话。

50字以内。

【思路点拨】先审清题意,是写想象。

想象作者和有学问的人谈天说地的情景。

【答案】经常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来陋室高谈阔论,互相谈论自己最近的诗作,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来来往往谈论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6.(2016原创预测)分析刘禹锡和王守仁具有怎样共同的品质?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人物分析,人物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同时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句。

【答案】安贫乐道,

 文言虚词和实词(2010年至2015年每年必考)

【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近几年怀化考查过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与、于”,则余下的9个文言虚词是复习的重点。

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见附录8)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断句

【方法指导】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

”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文言句子翻译(2010年至2015年每年必考)

【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内容理解与概括(2010年、2011年、2013年考过)

【方法指导】形式:

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

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

第一,概括选文内容;

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

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

其次,理解文旨;

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一般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包括: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

要注意:

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人物分析(2014年考过)

【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

其中包括了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和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

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

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形象概括的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例2】

(2014怀化中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遂成大学。

(节选自晋·

葛洪《西京杂记》)

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    

(2)走送之(     )

(3)匡衡勤学而无烛(     )(4)遂成大学(     )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课内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

课外词语要结合语境和联想学过的课文是否出现过该词语。

以上几个词在课文中都出现过。

(1)得到;

(2)跑;

(3)表转折,但,却;

(4)于是;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衡乃穿壁引其光。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句子的翻译,一是先逐个解决字的含义,一般来讲,文言文中单字就是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用双音节词代替。

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整词语的顺序,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翻译。

三是要特别注意古代的一些特殊的用法。

如:

“假”是“借”的意思。

(1)因此,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遍很多书。

(2)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9.请给两段选文各加一个标题。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再简洁浓缩成标题。

【答案】【甲】求学之难(得书

之难);

【乙】凿壁偷光(匡衡苦学)

10.你认为【甲】【乙】两则选段的相同点是什么?

【思路点拨】通过对两则选段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得出答案。

【答案】家贫、勤学

1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两段选文的感受和体会。

【思路点拨】两段选文都谈到家贫和勤学,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和体会,从两个名人在家贫的逆境下仍勤奋学习来谈收获和启发。

【答案】示例一:

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样想办法克服,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

示例二:

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我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

我们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①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②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

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③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④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中考真题及模拟演练)

(一)(2012怀化中考)

【甲】《伤仲永》(文略)

【乙】

(阎)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①,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

如是者十年。

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

世之以下愚自诿②,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己③。

【注释】①国朝:

指清朝。

经学大师:

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问家。

②诿:

推托。

③愧可知己:

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1.下列与“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父利其然也________

(2)再观旧所研究本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段选文,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方仲永与阎百诗有哪些不同之处。

5.从方仲永和阎百诗截然不同的经历当中,你能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1怀化中考)

【甲】《岳阳楼记》(文略)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

“君,长者,何自陷朋党?

”王曰: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

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

”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范文正公贬饶州:

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

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王侍制质:

即王质,侍制是官名。

④缩颈:

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大夫莫敢往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臣责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3.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甲】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2015湘西中考)

【甲】吴均《与朱元思书》(文略)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友人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竞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①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

月景尤为清绝: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侍月记》,有删节)

【注释】①午未申:

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②夕舂:

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花为寒所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流露的感情相似,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2015永州中考)

【甲】《大道之行也》(文略)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

“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

“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

孝行传·

张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与:

和,同

B.男有分,女

有归分:

职分,指职业,职守

C.将欲更弃之更:

再次

D.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感:

被……感动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3.【乙】文中张元所说的“仁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甲】文中表现这种“仁心”的具体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5黔东南中考)

【甲】《鱼我所欲也》(文略)

【乙】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

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②。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

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

曾子杀彘》)

【注释】①曾子:

曾参,孔子的学生。

②彘:

zhì

,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

(3)曾子之妻之市________

(4)妻止之曰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