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6456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归纳复习16Word文件下载.docx

1860.10火烧圆明园

认识:

①落后就会挨打;

②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③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等。

2、俄国侵占的领土:

150多万平方千米

时间

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瑷珲条约》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3、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占据天山南北;

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

1876年缓进急战阿古柏;

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新疆建省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1895年)

1894.9黄海海战(邓世昌)1895年初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895.4日本马关李鸿章—伊藤博文《马关条约》

内容:

赔款:

白银二亿两;

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1895—1945)];

通商: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联军侵华时间:

1900.6目的: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将领:

西摩尔

国别: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1901《辛丑条约》内容:

白: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担保;

禁: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兵:

清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馆: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列强驻兵保护,中国人不准居住。

该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的枷锁。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归纳中国人民的抗争。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④左宗棠收复新疆;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

⑤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一、近代化的兴起——洋务运动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国防。

2、内容(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如: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张之洞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如:

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3)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陆海军,如: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开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3、近代军事与国防建设带动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如: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唐胥铁路竣工,中国开始有了自己铁路。

1880年,电报总局在天津设立。

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

4.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作用: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张謇:

状元实业家;

大生纱厂。

实业救国。

6、詹天佑:

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勿忘近代的耻辱探索救国的道路】

(8分)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请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较量指哪次战争?

(1分)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1分)哪一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分)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是为哀悼哪位清军将领而撰写的?

(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为实现其目的开展了哪些活动?

(2分)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4)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维新变法运动:

1895—1898年(学制度)

1、背景: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简单经过: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他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

变法开始的标志。

(4)、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前后103天(所以称“百日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3、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三、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2、成立中国同盟会

时间:

1905年8月。

地点:

日本东京。

领导人:

孙中山为总理。

性质: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目标: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旗帜(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地点:

南京。

人物:

孙中山。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

(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鲁迅等人的主要成就。

背景:

书P45(小字部分)

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宣传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两面大旗:

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论》,提出文学改良“八不主义”,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用犀利的文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

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

新文化运动激发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声思想解放的风暴。

五、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1、文化教育

京师大学堂:

1898年,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

《奏定学堂章程》:

1904年,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

废除科举制:

1905年,教育史上一件大事

《申报》:

1872上海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传媒先驱

商务印书馆:

1897年上海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社会生活

照相术:

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

电影:

1905《定军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剪发辫:

1912.3孙中山颁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

学习西方技术(军事器物)

第二阶段: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文化

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人物

派别

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898年

1911年10月10日

1915年在上海

影响

共同影响

特点

感悟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919年---1937年)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

一大的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大的内容

1、中共的诞生

党的当前任务:

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党的机构:

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一大的意义:

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2、国民革命的洪流

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5月,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锋,首先开赴湖南前线。

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3、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4.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①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

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

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5、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认识长征精神

(1)原因: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

①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②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

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共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④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⑤1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5)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等。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

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但维新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起因。

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日本”?

(2分)

材料二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他后来说:

“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三毛泽东说:

“为什么我们要上井冈山呢?

……我们要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

可是这旗帜不许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为什么要上井冈山。

他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历史结论?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1.9.18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所为。

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攻占沈阳。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令张学良及其东北军撤到山海关内。

东北三省沦陷。

2、西安事变: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兵谏;

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共代表及主张:

周恩来;

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3、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1)经过: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进攻,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意义:

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用六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5、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1938年徐州会战李宗仁抗战以来重大胜利

(2)共产党---百团大战:

1940.8华北彭德怀最大规模的战役主要目标:

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3)各种志士:

聂耳: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民族战歌;

冼星海:

1939年《黄河大合唱》----鼓舞抗战;

徐悲鸿:

创作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愚公移山》《奔马图》;

侯德榜:

1940年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作出贡献

6、中共七大:

1945.4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制定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通过新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共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7、日本投降:

1945.8.15

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8月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中国军民大反攻(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抗战胜利的意义:

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主要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召开的重大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诞生①地点:

,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②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确定党当前的任务是:

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③意义:

宣告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1935年)——从幼稚走向成熟①地点:

②内容:

确定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形成第一代领导集体。

③意义:

3、中共“七大”(1945年)①地点:

通过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

制定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为争取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表

主要战役和人物

结果

一败一胜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

签订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基本线索:

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进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1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

(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双十协定》内容:

坚决避免内战,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1946年6月,国民党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三大战役: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6、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7、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1927-1949年)

8、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主要原因:

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战役名称

内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官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

林彪、聂荣臻、罗荣桓

作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解放军

东北、华北解放军

作战战术

关门打狗

中间突破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关键地点

锦州

徐州

北平

著名战役发生地

塔山、黑山

碾庄、双堆集、陈官庄

张家口、天津

战果

解放东北;

第一次人数上占优势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解放华北地区

战果:

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

国民党退往台湾八年级历史上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

他们的业绩,将采远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写出其中一位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

(3分)

(2)“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1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