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6299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椒病虫害诊断和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

该病为普发性病害,又称花椒鞘锈病、花椒粉锈病。

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50%-100%,可造成椒叶在采椒后不久便大量脱落,使椒树再次萌发新叶。

影响当年椒树营养积累,同时由于再次生叶而使养分过度消耗,直接影响到次年椒树的产量和椒果的质量。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叶柄。

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直径为2-3毫米的水浸状褪绿斑,与病斑相对应的叶背面出现圆形黄褐色的疱状物—夏孢子堆。

在较在的夏孢子堆周围往往出现许多小的夏孢子堆,排列成环状或散生。

这些疱状物破裂后释放出橘黄色粉状夏孢子。

发病后期在叶片正面,褪绿斑发展成为3-6毫米深褐色坏死斑。

叶背夏孢子堆基部产生褐色或橘红色蜡质冬孢子堆,突起不破裂,呈圆形或长圆形,排列成环状或散生。

发病严重时,叶柄上也出现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图1-3,1-4)。

该病由花椒鞘锈菌(coleosporiumzanthoxyhliDiet.&

Syd)侵染所致,病原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栅锈菌科,鞘锈菌属。

普发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省花椒产区。

此病一般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在降雨多,特别是秋季雨量大,降雨频繁的情况下,病害容易流行。

病害多从树冠下部叶片发生,并由下向上蔓延,花椒果实成熟前病叶大量脱落,至10月上旬病叶已全部落光,新叶陆续生长。

病菌可通过气流传播,气候适宜时,病菌繁殖速度增快,再侵染频繁。

此病的发生与椒园所处地势环境有关,阳坡较阴坡发病轻,大红袍发病最重,其次是豆椒,狗椒较抗病。

此外,若在椒树行间种植高杆作物,因通风透光不良,可加重发病。

①加强椒园管理。

花椒落叶之后,将病枝落叶进行清扫,集中烧毁,彻底清除和消灭越冬病原菌。

②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椒树自身的抗病能力。

③栽培抗病品种。

可用狗椒等抗病品种与大红袍等染病品种混合栽种,能有效降低锈病的传播流行;

还可通过无性繁殖或嫁接等方法培养抗病品种。

①6月初至7月下旬,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仙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均匀喷雾。

②花椒树于秋季果实采收后,或翌年春季椒芽萌发前喷洒一次1:

2:

600倍的波尔多液(硫酸铜500克,石灰1000克,水300公斤)能杀死树体上寄生的病菌并防止病菌晚秋、早春入侵,预防病菌的侵染和蔓延。

(三)花椒丛花病

又称鬼扫帚、鬼穗病。

该病主要危害花椒春稍和花序,花序受害后不能开花结果,嫩梢受害后叶片形成各种畸形叶,不久叶片干枯脱落,致使树势衰弱,生长不良。

花序感病后,节间缩短,小枝梗丛生,花蕾多且畸形膨大,密集成团,致使整个花穗丛生成簇。

花器不发育或发育不良,一般不能开花结果,偶尔结果,果实很少且细小。

病花穗干枯后,经久不落,仍在枝梢间,形似鬼头,故称“鬼头花”。

嫩梢感病后,叶片呈各种畸形顺,久叶片干枯脱落成为秃枝。

严重时新稍节间缩短,侧枝丛生,当叶片脱落后,整个枝梢呈扫帚状,故又称“鬼扫帚”(见图1-5)。

该病是由花椒丛枝病毒(ZWBV)侵染而引起,为一种植物线状病毒。

该病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等花椒产区。

该病为病毒病。

主要传播媒介是麻皮蝽、茶翅蝽等。

还可通过种子、苗木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

接穗也可以传毒,花粉可能带毒,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传染。

该病的发生与花椒的品种、树龄、虚浮红的为害和栽培管理等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幼树比老树易感病;

管理粗放、蝽象和木虱等发生严重,树势衰弱的椒园都容易感病。

1、实行植物检疫:

禁止从病区采购苗木、接穗和带病种子。

新区如果发现病株应及早挖除烧毁,防止扩大蔓延。

2、人工防治

①培育无病菌,从无病椒树上采集种子育苗,或从无病的品质优良的母株上采集接穗进行嫁接育苗。

②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有机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传媒害虫。

嫩枝期及时喷药防治蝽象和木虱,减少传病媒介,减轻病害扩大传播。

详见防治茶翅蝽等刺吸害虫的方法。

(四)花椒白粉病

又名花椒自涉病,俗称白面病、面粉病等。

主要侵染花椒叶片,也危害新稍和果实。

病害大发生时,叶片布满灰白色粉状物,病叶可达70-100%,使叶片干枯。

叶片被侵害时,最初于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病斑,然后病斑变成灰白色,并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叶片卷缩枯萎。

枝梢被害时,初为灰白色小斑点,然后不断扩大蔓延,可使整个树梢受害,抽出的叶细长,展叶缓慢,随病势的发展,病斑由灰白色变为暗灰色。

果实受害后,果面形成灰白色粉状病斑,严重时引起幼果脱落。

该病由球针壳属一种真菌(Phyllactiniasp.)侵染所引起,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

分布于陕西、山西、四川及甘肃等产区。

该病菌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杨树、葡萄等。

(见图1-6)

白粉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上或芽内越冬。

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

分生孢子飞落到寄主表面,若条件适宜,即可萌发直接穿透表皮而侵入。

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8℃。

在较低温条件下,孢子就能萌发。

因此,干旱的夏季或温暖、闷热、多云的天气容易引起病害大发生。

花椒栽植过密,施肥不当,通风、透光性差,也能促进使病害流行。

①加强栽培管理。

发病较多的椒园,注意清除病叶,病枝、病果,集中烧毁处理,防止传染。

②注意排水、施肥、中耕除草,以增强树势,并适当剪去过密枝叶,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可减轻发病。

①早春花椒发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00-150倍液,除防治白粉病外,还可兼治叶螨、介壳虫等。

②花椒发芽后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80-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五)花椒褐斑病

又称花椒黄斑病。

该病主要危害花椒叶片,发病严重时,并时率达60%以上,8月份便造成叶片枯黄早落。

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黄色水渍状圆形小斑点,病健交界不明显,叶背相对应部分呈现褪绿斑。

病斑扩大后,呈淡褐色或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颜色较深,直径3-10毫米。

叶背有深灰色绒状霉层,主脉附近的霉层密而多。

几个病斑可相连形成大斑,导致叶片枯黄脱落(见图1-7,1-8)。

该病由花椒尾孢菌(CerosporazanthoxyliCooke)侵染所引起。

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

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贵州和台湾等省、自治区。

病菌以菌丝体、子座在病残叶上越冬,翌年5月上旬产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潜伏期17-33天。

菌丝体生长温度为6℃-35℃。

最适宜温度为20℃-30℃。

生长季节可多次进行再侵染。

病害由树冠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扩展蔓延。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分别出现两次发病高峰。

一般椒园管理不善,树势衰弱易引起发病。

①加强椒园水、肥、土的管理,以增强树势,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②秋末冬初清扫落叶,集中烧毁;

同时椒园进行翻耕,将未清除干净的病残落叶深翻入土中。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从5月下旬开始,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用药3-4次,立秋前后再用药一次,防病效果更好。

(六)花椒黑斑病

又称花椒落叶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其次是嫩枝,一般病叶率为20%-40%,严重时可达80%以上。

感病后椒叶提前衰老、枯黄而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椒树生长。

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直径1-4毫米黑色圆形病斑,可穿透叶片直达叶背。

常在叶背病斑上出现明显的疹状小突起,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出现乳白色针状的分生孢子角。

后期叶片正面病斑上也着生疹状小点。

当分生孢子盘聚生在一起时,叶片上产生大型不规则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图1-9)。

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形,内生点状孢子盘。

嫩梢感病后,产生梭形紫褐色疹状小突起。

该病由花椒盘孢菌(Marssoninazanthoxyli.)侵染所引起。

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盘二孢属。

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和山西等省花椒产区,是影响花椒产量的叶部病害之一。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或枝梢的病组织内越冬。

第二年雨季到来时,产生分生孢子而成为初侵染源。

7月下旬开始发病,多以下部椒叶开始逐步向上扩展。

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飞溅传播。

8月中旬至9月初达发病高峰,病叶陆续脱落。

发病严重时树冠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

雨季早、降雨多、降雨频繁的年份,发病早且严重。

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椒园,由于树势衰弱,发病重,而且树龄越大,发病越重。

大红袍易感病,狗椒较抗病。

椒园种植其他高杆作物或树冠枝叶茂密,通风、透光性差时,发病也重。

1、加强苗木检疫:

由于花椒幼枝可以带菌,因此在调运苗木过程中应进行严格检疫,以防病害传播。

2、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肥料,及时灌水和除草,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

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轻病害发生;

剪去病枝,并及时清扫枯枝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

3、药剂防治:

分别在7月上旬和摘椒后,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各喷雾一次,防治效果较好。

(七)花椒灰斑病

又称花椒圆斑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

叶片感病后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呈灰色或灰白色,边缘较细,呈褐色(图1-10)。

后期病部散生黑色小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叶上常散生数个病斑,叶片一般不枯死。

该病由盾壳霉属真菌(Coniothyriumtirolonsis)侵染所引起,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盾壳霉属。

目前主要分布在甘肃等省花椒产区。

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落地病叶上越冬。

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危害。

该病在多雨年份易发生流行。

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椒园发病重;

修剪不当、伤口多的椒树发病重;

管理不善、通风、透光性差的椒园发病也重。

①清洁椒园。

秋末冬初及时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消灭初侵染源。

注意低洼积水地的排水工作,合理修剪,增强通风、透光性,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减轻病害发生。

2、药剂防止: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八)花椒煤污病

又称黑霉病、煤烟病、煤病等。

陈危害叶片外,还危害嫩梢及果实。

发生严重时,黑色霉层覆盖整个叶片,病叶率可达90%以上,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初期在叶片表面生有薄薄一层暗色霉斑,稍带灰色或稍带暗色,随着霉斑的扩大、增多,而使黑色霉层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子囊壳),此时霉极易剥离(亦有不易剥离者)。

由于褐色霉层阻碍光合作用而影响花椒的正常生长发育,该病由以小煤炱属(无性阶段曾称Fumagosp.)为主的真菌侵染而引起。

病菌属子囊菌亚门,小煤炱目,小煤炱科,小煤炱属。

分布于甘肃、陕西等省的花椒产区。

该病为腐生性质,多伴随与蚜虫、介壳虫和斑衣蜡蝉的发生而发生。

病菌以菌丝及子囊壳在病组织上越冬,次年由此飞散出孢子,由蚜虫、斑衣蜡蝉的分泌物而繁殖引起发病。

病菌在寄主上并不直接危害,主要是覆盖在寄主上而妨碍光合作用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一般在蚜虫、介壳虫和斑衣蜡蝉发生严重时,该病发生危害也相应严重。

在多风、空气潮湿、树冠枝叶茂密,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1、人工防治:

注意树形的修整,保持椒树树冠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温度,以减轻该病发生。

蚜虫、介壳虫发生严重时,要及时修剪除被害枝条,集中烧毁。

①蚜虫、斑衣蜡蝉发生时,喷施2.5%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

②介壳虫发生时,早春椒树发芽前,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或97%机油乳剂50-60倍液,要求喷施均匀全面。

③生长期蚜虫、介壳虫同时发生时,在介壳早虫雌虫膨大前,喷施24.5%爱福丁乳油3000-4000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或3%金世纪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九)花椒缘斑病

又称细菌性缘斑病、叶斑病、黑腐病。

主要危害叶片,一般发病率为30%60%,发病严重时病株率达100%,率达80%以上,造成叶片干枯死亡。

叶片感病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形成半圆形或“V”字形病斑,有时也有少数发生在叶片中间,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初期呈黄色或黄褐色,扩大后病斑边缘呈褐色或红褐色,中间灰白色或灰褐色,外围有较宽的黄色晕环(图1-12)。

潮湿时,病斑上有黄色菌脓,镜检时有大量云雾状菌脓溢出。

严重时每片小叶上有6-10个病斑,并可相互连接成大斑,致使大部分叶片甚至整个叶片枯死。

病由油菜黄单细胞杆菌野油菜黑腐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smith)Dye]侵染所引起,病原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细胞杆菌,黄单胞杆菌属。

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等省。

此病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留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

次年病菌从子叶边缘水孔或伤口外侵入,引起发病。

成株叶片感病后,病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再迅速侵入维管束,引起叶片发病,病菌再从叶片维管束,引起系统侵染。

病原菌由果柄处维管束侵入种子皮层维管束进入种子,致使种内带菌;

也可混入或附着在种子上,致使种外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

在多雨天气及高湿条件下,叶缘吐水,叶面结露,有利于病菌侵入;

肥水管理不当,造成植株徒长或早衰;

寄主处于感病阶段,害虫猖獗或暴雨频繁,易形成伤口,造成发病。

种植抗病品种或从无病株上采种;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

及时防虫减少伤口;

花椒收获后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可有效起到防病作用。

①花椒育苗时,应及时对种子进行消毒。

可用醋酸6毫升或硫酸锌29毫升,加水1000毫升,溶解后温度控制在40℃,浸种30-60分钟后,用水冲洗3分钟,晾干播种;

也可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20-30分钟,冲洗后晾干播种;

还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按种重的0.3%-0.4%拌种,可预防苗期缘斑病的发生。

②花椒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35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6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15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十)花椒穿孔病

花椒穿孔病又称花椒细菌穿孔病。

该病由野油菜黑腐黄单胞杆菌桃李穿孔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Smith)Dye]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科,黄单细胞杆菌属。

分布于甘肃省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等地。

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桃、李、杏、樱桃、油桃等果树。

病原细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转暖病病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病菌从病部溢出,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侵入。

一般5月份开始发病,7~8月发病严重。

夏季在干旱情况下病情发展较缓慢,秋季多雨季节继续侵染。

气温在24℃-26℃时潜育期4~5天,19℃时为16天,树势强壮潜育期可长达40天左右。

温暖多雨或多雾季节有利于该病发生,树势衰弱发病早而且重。

此外,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枝叶茂密,通风透光差,施氮肥过多的椒树,均易引起发病。

早熟品种发病轻,晚熟品种发病重。

(1)人工防治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修剪,使椒园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发芽后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60%琥·

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十一)花椒花叶病

花椒花叶病俗称花椒病毒病、红黄斑驳病。

该病为花椒花叶病毒(PricklyashMosaicVirus)侵染所致,属于花椒花叶病毒(PMV)。

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椒树感染花叶病后,各部分组织中都带有病毒,为系统性侵染,只要寄主组织存活,病毒也一直存活着。

病势发展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因此病症时轻时重,甚至在1株椒树上,不同部位或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症状轻重也不尽相同,而且有病害交替出现现象。

花叶病可通过嫁接传染,砧木或接穗带毒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病树种子传染也有可能,还可通过蚜虫、椿象等刺吸口器害虫传播。

(1)人工防治

①花椒苗圃中发现病苗后,应及时拔除,集中烧毁,防止扩展蔓延。

②花椒嫁接时,应选用无病枝条作接穗,或选用无病、抗病的砧木,避负花叶病的发生。

③被害严重的大树,也应及时刨除并妥善处理,并重新栽种健壮苗木。

(2)药剂防治

①应用杀虫剂防治传毒蚜虫和椿象等害虫,避免病害蔓延。

参照蚜虫、椿象等害虫有关防治方法。

②花椒花叶病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立克乳油700倍液或3.95%病毒毖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十二)花椒黄叶病

花椒黄叶病又名花椒黄化病、缺铁失绿病。

该病是由于缺铁而引起的缺素症,属于生理病害。

该病分布于全国各花椒产区,以盐碱地和石灰质过高的地区发生比较普遍,尤以幼苗和幼树受害严重。

花椒黄叶病多发生在盐碱地或石灰质过高的土壤中,由于土壤复杂的盐类存在,使水溶性铁元素变为不溶性的铁元素,使植物无法吸收利用。

同时生长在碱性土壤中的植物,因其本身组织内生理状态失去平衡,使铁元素的运输和利用也受到阻碍,导致花椒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铁元素得不到满足而发病。

花椒在抽梢季节发病最重。

一般4月份出现症状,严重地区6~7月开始大量落叶,8~9月间枝条中间叶片落光,顶端仅留几片小黄叶。

一般干旱年份,生长旺盛季节发病略有减轻。

①选择栽培抗病品种或选用抗病砧木进行嫁接,避免黄叶病的发生。

②改良土壤,间作豆科绿肥。

压绿肥和增施有机物,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通气状况,增强根系微生物活力。

③加强盐碱地的改良,科学灌水,洗碱压碱,减少土壤含盐量。

旱季应及时灌水,灌水后及时中耕,以减少水分蒸发;

地下水位高的花椒园应注意排水。

①在花椒黄叶病发生严重地区,可用30%康地宝液剂,每株20~30毫升,加水稀释浇灌,能迅速降碱除盐,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中营养物质和铁元素转化为可利用状态,在花椒吸收后,可解除生理性缺素症状。

结合有机肥料,增施硫酸亚铁,每株施硫酸亚铁l~1.5千克,或施螯合铁等,有明显治疗效果。

②在花椒发芽前喷施0.3%硫酸亚铁、生长季节喷洒0.1%~0.2%硫酸亚铁、12%小叶黄叶绝400倍液,也可有效防治黄叶病。

用强力注射器将0.1%硫酸亚铁溶液或0.08%柠檬酸铁溶液注射到枝干中,防治黄叶病效果较好。

(十三)花椒枯梢病

花椒枯梢病又称花椒梢枯病,俗称枝梢枯死病。

该病是由茎点属真菌(PhomahedericolaDurQmontOuerecma)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El,球壳孢科,茎点霉属。

该病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武都、文县及舟曲等地。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

翌年春季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和昆虫进行传播。

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在一年当中病菌可以多次侵染危害。

11月份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组织内越冬。

在雨水较多年份发病严重;

树势衰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1)人工防治加强椒树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灌水、排水,合理修剪以保证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可减轻病害发生。

结合椒树管理,发现枯梢、病梢,应及时剪除,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45%代森铵7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600~700倍液均匀喷雾。

发病盛期再喷施1~2次,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

(十四)花椒枝枯病

花椒枝枯病俗称枯枝病、枯萎病。

该病由拟茎点霉属的一种真菌(Phomopsissp.)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霉属。

分布于陕西、山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陇南、天水和甘南局部花椒产区。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

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

在高湿条件下,尤其在降雨或灌溉后,侵入的病菌释放出孢子进行再侵染。

分生孢子借雨水、风和昆虫传播,雨季随雨水沿枝下流,使枝干被侵染而病斑增多,从而引致干枯。

椒园管理不善,造成树势衰弱或枝条失水收缩;

冬季低温冻伤;

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好的椒园,均易诱发此病发生危害。

①加强管理。

在椒树生长季节,及时灌水,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

合理修剪,减少伤口,清除病枝并集中销毁,可减轻病害发生。

②涂白保护。

秋末冬初,用生石灰2.5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