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293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档格式.docx

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1980-1984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

 A.1个B.2个

 C.3个D.4个

9.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

①传统工业的复苏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④城市环境的改善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非农化率是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当非农化率与城市化水平比值(简称NU值)趋近于1.20标准值时,区域就业结构较为合理。

读1992年以来我国NU值变化图,回答第10题。

10.区域就业结构最不合理的年份是(  )

A.1992年B.1995年C.2003年D.2010年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是指城市的资源赋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是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体。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高低可以用综合承载力指数表示,其数值越大,代表相关指标的承受压力越大。

下图示意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

读图,完成11-13题。

11.下列现象,与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所反映状况吻合的是(  )

①冬季雾霾天气增多 ②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上升 ③绿地面积扩大 ④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12.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源开发力度过大B.环境破坏程度加大

C.经济发展速度过快D.城市人口数量剧增

13.下列做法,能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的是(  )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 ③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 ④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0-2010年,合肥市城镇人口由188万人增加到360万人,净增172万人,平均增长约9.1%,合肥市城镇化率由44%提高到62.1%,年均提升1.8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增长率及城镇化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材料二 

安徽省和合肥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

(1)合肥市市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安徽省平均人口增长速度,请说明合肥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读材料二,说出安徽省面临的人口问题,试列举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3)结合安徽省省情,简述城市化会给安徽省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经典模拟

(2016·

北京期末)右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漳州联考)我国统计工作中曾将城市分为以下几组:

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

50万-100万人口为大城市;

20万-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

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读“我国不同规模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变化表”,完成3-4题。

不同规模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变化(表)

200万以上

100万-200万

50万-100万

20万-50万

20万以下

合计

1998年

20

61

77

4

223

2008年

41

81

110

51

287

2008年/1998年

2.05

1.33

1.43

0.84

1

1.29

 注:

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2008年)数据计算。

3.从城市数量看,1998-2008年我国(  )

A.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B.中等城市比特大城市发展快

C.小城市发展比特大城市快D.中小城市发展相对较慢

4.为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我国应(  )

A.有序放开特大城市落户限制B.合理推动中小城市规模

C.严格控制中等城市人口规模D.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德阳一诊)下图为“1982-2010年不同时段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化模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据图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老城区衰退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福建联考)2014年11月20日,我国特大城市标准已由原来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调整为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

图甲是“某地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图乙是“两城市人口变化”。

读图回答6-7题。

6.E、F两城相比,E城发展快的原因是(  )

A.气候更优越B.地形更平坦

C.交通更便利D.农业基础更好

7.对于图乙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的曲线判断正确的和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B.①植物蒸腾减弱,城市云雾减少

C.②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D.②废热排放多,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莱州期末)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为人工明渠,如右图所示。

据此回答8-9题。

8.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9.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河道取直,加剧侵蚀,水质恶化

C.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青岛期末)读“水的社会循环和自然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注: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

10.水的社会循环(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有更新作用

D.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11.城市化对水的自然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人口增多导致地下径流增多 ②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③地表植被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 ④城市规模扩大导致降水减少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图1

12.(2016·

安徽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地形图”;

图2为“重庆五大功能区规划图(图中数字为2012年城镇化水平)”。

图3为“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较”。

图2

 

图3

材料二 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农村”来形容我国现在的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材料三 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重庆将全市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明确提出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见图2)。

(1)评价重庆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2)根据材料,从地理角度解释“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农村”;

重庆在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真题体验

右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右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14.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015·

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

完成15-16题。

15.右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

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

00

B.12:

00

C.14:

D.18:

16.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

双基训练

1.A 本题考查城市化进程。

读图,1981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不会接近0,城市平均人口数量也不可能接近0,所以③是城市化水平。

随着我国城市政策的完善,城市数量由初期逐渐增长,到数量稳定,②曲线比较符合。

1981年到1995年,由于城市数量的增长快,又有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城市平均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沿海经济开发区建立后,大量民工涌入城市,城市平均人口数量增长呈加快趋势,①曲线符合。

所以A项对。

2.C 本题考查城市化特征。

1981-1995年,曲线①数值呈下降趋势,表示城市平均人口数量减少,但这是因为城市数量增长加快,不代表城市化进程减缓,A错。

曲线①数值呈下降趋势,不能表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B错。

城市数量增加,是因为中小城市大量涌现,C对。

大城市规模要严格控制,但不是要缩小城市规模,D错。

3.C 材料中出现“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说明鬼城的形成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片面追逐眼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因此,选C。

4.C 鬼城指数为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指数变低说明城区人口变少或建成区面积扩大,或者城区人口变少的同时建成区面积扩大,而根据题中“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说明城市化进程快,不能代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虚假城市化的表现是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主要标志)虚高。

5.A 本题考查逆城市化。

乙图所示资本由中心商业区外流,高、中收入者居民由中心区向外迁移,年轻专业人员由外围流入市中心地区,这种特征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过程特征相同。

6.C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甲图表现的特征为大量农业人口迁往城市,应该是该地区城市化加速阶段,对应国家应该是发展中国家,乙图所示人口迁移特征应为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现象,对照选项,故答案选C。

7.A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发展较早,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大量高、中收入居民外迁;

同时政府对市中心环境进行治理,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加之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因素,鼓励城市中心区发展,吸引年轻专业人员到市中心区居住,所以说引起高、中收入者外迁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引起年轻专业人员内迁的因素是政治因素,故答案选A。

8.B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区域城市化状况。

根据材料中城市化的概念可知,逆城市化会导致城市化水平下降,再城市化使得城市化水平提高,因此从城市增长速度来看,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过程中速度为从负值变为正值,因此示意图中奥地利和比利时出现了再城市化,数量为2个;

瑞士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瑞典一直是城市化发展阶段,无逆城市化阶段。

9.C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再城市化是指城市中的人口数量再次增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显著发展,则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小,原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和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比乡村完善,从而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即进入再城市化阶段;

传统工业复苏会使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化影响不大。

10.B 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NU值最高的年份为1995年,说明该年区域就业结构最不合理。

11.B 本题考查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对应状况。

北京市2000-2010年综合承载力指数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北京市城市化速度过快有关。

城市化快速增长过程,城市交通污染加剧,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大,释放烟尘增多,导致冬季雾霾天气增多,①正确;

随着私家车增多,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下降,②错误;

绿地面积扩大,但相对比例减小,③与题意不符;

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④正确。

由上分析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正确。

12.D 本题考查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

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北京市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人口剧增。

A、B、C不是根本原因。

13.A 本题考查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的方法。

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可能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不良影响,对资源造成过度使用,从而增大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④错误。

故A为正确选项。

14.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的迁入(或“外来人口迁入”)。

(2)人口老龄化。

对策:

爱老、养老、敬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延长职工退休年龄等。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资源减少;

城市用水增加,水资源紧张,水体污染严重;

过分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

城市化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固体垃圾增加;

噪声污染和光污染加重;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改变了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也发生改变,并出现“热岛效应”。

解析:

(1)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一些大中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即外来人口的迁入。

(2)题,按联合国标准:

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材料二,2010年全省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4%,超过10%,说明安徽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制度,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安度晚年;

另一方面针对由于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适当延长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加以解决。

第(3)题,随着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造成耕地减少,同时也破坏了生物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人口增加,用水需求增大,造成水资源紧张,有些城市过分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等。

城市人口增加,经济规模扩大,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增加,引起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等环境问题。

另外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改变了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也发生改变,并出现“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和“雾岛效应”。

知能提升

1.-2.C C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进程。

第1题,据图分析不同年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并非始终高于美国;

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第2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

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6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4.D B 本题组考查我国城市化进程。

第3题,根据题干和表格信息分析,我国2008年和1998年相比,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增加明显,中等城市数量减少,小城市数量不变,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第4题,根据我国城市化状况,要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合理推动中小城市发展,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

5.B 人口向近郊和远郊迁入,出现郊区城市化,处于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后期老城区衰退现象明显,出现市中心空洞化。

6.-7.C D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及其影响。

第6题,据图分析,E城有公路通过,交通较为便利,F城交通相对不便,因此E城发展较快。

第7题,据甲图分析,G城1950年就是特大城市,1950年,城市人口数量应大于100万,为折线②;

据图乙分析,G城城市化速度较快,这会导致城市废热排放多,使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城市规模扩大会减少生物多样性。

8.-9.B C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的影响。

第8题,根据材料分析,城市渠化现象是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不能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硬化河堤,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不能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明渠不是用来排污的,不会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第9题,河堤、河底硬化,河流流速加快;

河道取直,侵蚀减弱,水流加快,水体更新快,水质较好;

河底硬化使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下降。

10.-11.D C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0题,根据水的社会循环的含义判断水的社会循环可能造成对水自然循环的不利影响,如水污染等。

第11题,人口增加,大量的使用地表径流,使地下径流减少;

城市地面硬化,导致下渗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加;

地表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植被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

城市扩大,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增强,导致降水量增多。

12.

(1)有利条件:

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

为直辖市行政中心;

政策优惠。

不利条件:

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陆地交通不便。

(2)“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说明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

而户口仍在农村,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为主,周边县区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格局(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道路,植树造林,防治污染,使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实现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缩小区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

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和城市化措施。

(1)题,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有利区位条件和不利区位条件。

(2)题,“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而户口仍在农村的现象。

采取相关措施的设问具有开放性,合理即可。

13.B 读图可知,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为1964年,此时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介于60%到70%之间,由此说明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国家的乡村人口比重在此时介于30%到40%之间。

14.A 读图可知,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是图中最下方的那条曲线所代表的国家,该国城镇化率最低,应为中国。

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程度提高,但是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并不会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并不是最高的。

15.A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现象是由人口居住在郊区而在城区上班造成的。

图中拥挤路段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及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故图示时刻最可能为上班时间,即8:

00。

12:

00、14:

00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内,郊区路段一般不会拥挤。

18:

00为下班时间,此时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向郊区流动,出城的右侧车道拥堵的可能性大。

16.D 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而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会加重“钟摆”交通现象;

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向中心城区,从而加重“钟摆”交通现象;

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郊区流向城市的人口,从而缓解“钟摆”交通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