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6003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路通信防雷指导意见会签稿0908Word格式.docx

网格由不小于40mm×

4mm的热镀锌扁钢交叉焊接构成,热镀锌钢材的镀层厚度为20-60μm。

焊接部位必须进行防腐处理。

明装避雷网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屋顶防水层并避免避雷网浸泡在水中。

2.2.3避雷带采用不小于Ф8mm热镀锌圆钢沿屋顶周边设置一圈,避雷带转角处应为圆弧形,弯曲半径不小于90mm。

距墙体高度0.15m,并用相同规格的热镀锌圆钢均匀设置避雷带支撑柱,支撑柱间距不大于1m。

2.3引下线的设置

2.3.1引下线是避雷带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线,是雷电流泄放入大地的通道。

2.3.2既有机房建筑物

2.3.2.1引下线应沿机房建筑物外墙均匀垂直敷设,数量不少于4根,宜保证每个外屋角设置一根,间距应不大于18m,安装应平直,并与其他电气线路距离大于1m。

引下线的固定卡钉布置应均匀牢固,间距宜小于2m。

2.3.2.2引下线应采用不小于40mm×

4mm热镀锌扁钢,或不小于Ф8mm的热镀锌圆钢,上端与避雷带焊接连通,下端与地网焊接,焊接处的弯曲半径不小于90mm,焊接部位必须进行防腐处理。

2.3.2.3建筑物外的引下线敷设在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地点时,应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防止接触电压和旁侧闪络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

1.外露引下线在高2.7m以下部分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该管应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50μs波形)。

2.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示牌。

护栏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2.3.2.4当既有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框架结构时,可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此时引下线应与接地装置、避雷带焊接,并进行防腐处理。

2.3.3新建机房建筑物

2.3.3.1新建机房建筑物房屋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在混凝土框架内应设置不小于Ф12mm的圆钢为主筋,主筋间用相同规格的圆钢相互焊接成不大于5m×

5m的网格,并保证电气连接的连续性。

主筋作为自然引下线,上端必须与避雷带焊接,下端必须就近与基础接地网焊接。

2.3.3.2新建通信机房可在墙体内用钢筋网设置屏蔽层。

钢筋网应采用不小于Φ8mm的圆钢焊接成不大于600mm×

600mm网格,并与主筋焊接连通,窗户设有防盗网的还应与防盗网钢筋焊接。

2.3.4通信箱式机房的外部防护措施参见运基信号《铁路通信信号箱式机房技术条件(暂行)》(2009〔235〕号文)中5.6章节。

2.4通信机房地网的设置

2.4.1通信机房地网由各接地体、建筑物四周的环形接地装置、建筑物基础钢筋构成的接地体相互连接构成。

2.4.2新建建筑物混凝土基础的钢筋必须焊接成基础接地网,网格宽度不大于3m;

既有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可利用混凝土基础钢筋作为基础接地网,此时应保证接地电阻值符合规定。

2.4.3新建建筑物的环形接地装置必须与建筑物四脚的主筋焊接,并应在地下每隔5-10m就近与建筑物基础接地网钢筋焊接一次。

2.4.4既有砖混结构建筑物应在其四周设环形接地装置。

环形接地装置一般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组成,应沿建筑物散水外,环绕建筑物外墙闭合成环,受条件限制时可不环周敷设,但应尽可能沿建筑物周围设置,以便与地网连接的各种引线就近连接。

2.4.5水平接地体与建筑物外墙的间距不小于1m,埋深不小于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

2.4.6水平接地体可采用以下材料:

1.镀层厚度大于20~60μm的40mm×

4mm热镀锌扁钢;

2.镀层厚度大于250μm、直径大于14mm的镀铜圆钢;

3.不小于50mm2铜带或缠绕的电缆;

4.与贯通地线材质相同。

2.4.7避雷带引下线与水平接地体的连接点处应设垂直接地体,垂直接地体必须与水平接地体可靠焊接。

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垂直接地体,其间距宜为垂直接地体长度的2倍,并均匀布置。

2.4.8垂直接地体可采用石墨电极、铜包钢、铜材、热镀锌钢材(钢管、角钢、圆钢、扁钢)或离子接地体等新型接地材料,电力牵引区段宜采用石墨接地体。

1.采用热镀锌钢管时,钢管壁厚不小于3.5mm,长度宜为2.5m;

2.采用热镀锌角钢时,角钢不小于50mm×

50mm×

5mm,长度宜为2.5m。

2.4.9在接地装置拐角及尽头处的地面上设置永久性走向标志。

2.4.10接地电阻难以达到要求时,可采取深埋接地体、设置外延接地体、换土、在接地体周围添加经环保部门认可的降阻剂或其他新技术、新材料等措施。

2.4.11接地体难以避开污水排放和土壤腐蚀性强的地点时,垂直接地体应采用石墨接地体。

水平接地体应选用耐腐蚀性材料,采用热镀锌扁钢时,镀层不宜小于60μm。

2.4.12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地网改造时,应了解建筑物结构、原有防直击雷装置、原有接地网和接地体的分布等。

2.4.13接地电阻值要求

2.4.13.1通信机房所在建筑物的地网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Ω。

2.4.13.2接入综合接地系统或贯通地线的通信机房,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2.4.13.3不具备接入综合接地系统或贯通地线条件的基站、区间中继设备和漏泄同轴电缆的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4Ω。

2.4.13.4与机房地网相连的铁塔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不与机房地网连接的铁塔、电杆单独设置防雷接地体时,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0Ω。

2.4.13.5具备贯通地线的区段或电气化区段的长途电缆、地区电缆屏蔽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Ω;

其他长途电缆、地区电缆的防雷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4Ω,困难地区不大于10Ω。

2.4.14通信地网与贯通地线的连接

2.4.14.1各类通信机房、区间的通信电缆、铁塔等设施,当其距离贯通地线在20m以内时,宜就近与贯通地线引接线等电位连接,接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中。

当距离大于20m时,可不与贯通地线连接。

2.4.14.2贯通地线在通信机房建筑物一侧每隔2-3m用50mm2的裸铜线与环形接地装置连接,两侧各连接两次。

2.4.14.3贯通地线与设备接地端子的连接线应采用25mm2的裸铜线焊接或压接,焊接时焊接长度不小于100mm,并套150mm长热熔热缩带防护。

2.4.15通信基站专用电力变压器设置在通信机房外,且距通信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应用不少于1根的水平接地体将电力变压器的地网与通信机房地网焊接连通。

距地网边缘大于30m时,可不与地网连通。

2.5通信铁塔的接地与防护

2.5.1铁塔地网

2.5.1.1铁塔地网应采用40mm×

4mm的热镀锌扁钢,将铁塔四个塔脚地基内的金属构件焊接连通,铁塔地网的网格尺寸应不大于3m×

3m。

2.5.1.2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边缘距离大于15m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宜相互独立,分开设置。

2.5.1.3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边缘距离在15m以内时,应采用不少于2根40mm×

4mm的热镀锌扁钢,在地下将铁塔地网与机房外环形接地体焊接连通。

热镀锌扁钢上应均匀设置垂直接地体,间距宜为垂直接地体的长度的2倍,以利于雷电流的充分泄放。

2.5.1.4机房被包围在铁塔四脚内时,铁塔地网与机房的基础地网应联为一体,机房外设环形接地体应在铁塔地网外敷设,并与铁塔地网多点焊接连通。

机房被包围在铁塔四脚内时,机房顶可不再敷设避雷网、带。

2.5.1.5当铁塔地网的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可敷设辅助地网,适当扩大地网的面积。

即在地网外围增设1圈或2圈环形接地装置。

环形接地装置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组成,水平接地体周边为封闭式,水平接地体与地网宜在同一平面上,环形接地装置与地网之间以及环形接地装置之间应每隔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

也可在铁塔四角设置辐射式接地体,延伸接地体的长度宜限制在10-30m以内。

环形接地装置的周边可根据地形、地质状况决定其形状。

2.5.2铁塔直击雷防护

2.5.2.1通信铁塔的避雷针应将机房和塔上通信设备置于保护范围内,应使用40mm×

4mm的热镀锌扁钢设置专门的铁塔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接入铁塔的地网。

2.5.2.2铁塔位于建筑物屋顶时,铁塔四脚应利用建筑物柱内的钢筋作雷电引下线,或与楼(房)顶避雷带就近不少于两处焊接连通。

2.5.3馈线的室外防护

2.5.3.1基站天馈线应从铁塔中心部位引下,铁塔上架设的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分别在天线处、离塔处以及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接地引接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的多股铜线,馈线金属外护层的接地点应避开避雷针的防雷扁钢。

当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长度大于60m时,宜在铁塔中部增加一个接地点。

馈线室外走线架的始末两端均应接地。

2.5.3.2当天馈线同轴电缆的外保护导体已经通过天线的金属构件与金属塔(铁塔的天线抱杆)作等电位连接时,馈线在塔顶天线处不再专门进行接地处理。

2.5.3.3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在铁塔下部离塔处0.5~1m范围内,应通过接地引接线就近与铁塔本身或塔下接地点连接,并须确保接地引接线与天馈线连接处防水、防渗漏良好。

2.5.3.4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在机房馈线入口处0.5~1m范围内应就近接入室外接地汇集线。

2.5.4馈线的室内防护

2.5.4.1天馈传输系统应安装浪涌保护器防护,浪涌保护器宜安装在机房馈线入口处或收、发通信设备的射频电缆接口处。

2.5.4.2具有多付天线的天馈传输系统,每根馈线应安装适配的天馈线浪涌保护器。

2.5.4.3天馈线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6mm2的多股绝缘铜导线。

馈线SPD接地线宜接入室外接地汇集线上。

3通信机房内部防护

3.1通信机房内部防护措施

3.1.1内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设置接地汇集线、等电位连接、线缆屏蔽及合理布线以及加装浪涌保护器(SPD)等防护项目。

3.2接地汇集线的设置要求

3.2.1接地汇集线是用以完成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也称公共接地母线、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地线排、接地母板等、接地汇流条等,所有接地线均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出。

3.2.2接地汇集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mm×

3mm的铜排,并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或2×

25mm2单点冗余连接)的有绝缘护套多股铜缆就近与通信机房地网作可靠连接。

3.2.3新建建筑物施工时,应在机房四周室内、室外距地面0.3m处预留与混凝土框架内主筋连接的接地汇集线各不少于4块。

室外接地汇集线应与环形接地装置连接。

3.2.4既有建筑物新设环形接地装置时,接地汇集线应就近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引接。

引接线的长度不宜超过30m。

3.2.5通信机房的接地汇集线可分为设置于室内的工作接地汇集线、保护接地汇集线、电源防雷接地汇集线,以及设置于室外通信线路入口处的室外接地汇集线。

其中,工作接地汇集线与保护接地汇集线宜合设,称为工作保护接地汇集线;

电源防雷接地汇集线宜独立设置,受条件限制时,可与室外接地汇集线合设。

通信机房接地汇集线示意见图二。

图二:

通信机房接地汇集线设置示意图

3.2.6电源防雷接地汇集线用于连接由室外引入的第一级交流电源浪涌保护器的PE线及防雷箱外壳。

3.2.7工作保护接地汇集线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机房内的设备机柜外壳(包括长途电缆配线柜)、室内电缆屏蔽层、防静电地板金属支架(或支架下的铜箔带)、室内电缆桥架等。

3.2.8当工作汇集线和保护汇集线分设时,工作汇集线仅用于接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

3.2.9室外接地汇集线用于连接外部入室电缆(包括天馈线)的屏蔽层或保护钢管。

根据现场条件,可设置在光电缆线路的引入口附近,安设于户外的室外接地汇集线应做防护箱体防护。

3.2.10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断器。

3.3室内等电位连接

3.3.1通信机房室内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应采用星形接地结构。

3.3.2各室内接地汇集线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单点冗余连接,同时室内接地汇集线与室内各设备单点连接,各接地线间不宜闭合成环。

3.3.3接地汇集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mm×

3mm的铜排,可相互连接成条状、环状或网格状,不得构成闭合回路。

3.3.4接地汇集线受制造长度限制需使用多根铜排时,铜排间直接连接的接触部分长度不少于60mm,接触面打磨后用3个铜螺栓双螺帽连接。

3.3.5接地汇集线、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接线以及接地汇集线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的连接线必须与墙体及地面绝缘。

接地汇集线一般在距地面200-300mm(踢脚线紧上方)处设置;

有防静电地板的机房,接地汇集线可在地板下方距地面30-50mm处设置,距墙面宜为100-150mm;

也可在地板下方设成条状或网格状。

3.3.7室内同一排不同的金属机架、柜之间也可用不小于16mm2的铜缆或铜排栓接后,再用不小于50mm2的铜缆或铜排就近与接地汇集线连接。

3.3.8机房面积较大或机柜设备较多时,可设置与地网单点冗余连接的总接地汇集线,同时分列或分区域设置分接地汇集线,分接地汇集线分别与总接地汇集线单点连接,也可相互连接后与总接地汇集线单点连接。

两级接地汇集线间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多股铜缆相连。

3.3.9机房分布在几个楼层时,各楼层可设置总接地汇集线,总接地汇集线间应采用50-95mm2的有绝缘外护套的多股铜缆焊接或加线鼻栓接。

3.3.10对于高层通信楼,可在竖井内设置一根或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

垂直接地主干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0mm2的铜排。

同时在各楼层设置总接地汇集线,与垂直接地主干线就近相连。

3.3.11各接地汇集线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的连接线,在室外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宜大于5米。

避雷带的引下线、铁塔在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与各接地汇集线在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间距应大于5米。

3.3.12建筑内所有不带电的自来水管、暖气管道等金属物体都必须与建筑物钢筋或环形接地装置做等电位连接。

3.3.13直流电源系统机柜外壳与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母线不应在设备侧直接连通,不论保护地与直流工作地是否合设,均应分别接入接地汇集线。

3.3.14第二级以下的电源浪涌保护器和通信线缆浪涌保护器的地线以及室内电缆屏蔽层宜就近与机柜的保护地线(排)连接。

3.3.15一般设备的接地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

3.3.16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6mm2多股铜线连接到本机架的汇集线,然后用16mm2的多股铜线就近连接到机房接地汇集线上。

3.4线缆的屏蔽及合理布设

3.4.1进出建筑物的电力线、通信线宜采用屏蔽电缆埋地敷设,电缆屏蔽层宜在两端接地,其中一端为通信机房入口处;

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必须穿金属管埋地敷设。

电力电缆埋地长度应大于15m。

电气化区段或接地系统有较大干扰时,电缆屏蔽层或金属管应只在机房入口处一端接地。

3.4.2电气化铁路区段,通信电缆进入通信机房前,屏蔽层应可靠断开,并做接地处理,使室内、外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彼此绝缘,以保证牵引电气化感应电流不进入通信机房影响设备及人身安全。

电缆的备用余长不得环形盘绕,宜采用“S”形敷设。

3.4.3电气化铁路区段,长途通信电缆及光电综合缆线路,其金属护套应设专用的屏蔽地线。

屏蔽地线间距不宜大于4km。

3.4.4地区及站场电缆与电气化铁路平行接近长度超过2km时,其主干金属护套电缆(或平行接近段)两端应设屏蔽地线。

3.4.5电气化铁路区段直埋光缆不设屏蔽地线,但接头两侧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应相互绝缘,光缆引入通信机房室内宜换接室内光缆。

当光缆引入中间站时,可用本缆直接引入,在进入通信机房前均应做绝缘接头,使室内、外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彼此绝缘。

室外光缆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引到机房室外接地汇集线上。

3.4.6包含通信设备的箱、盒、柜等壳体应具有良好的电气贯通和电磁屏蔽性能,壳体内应设专用接地端子(板)。

3.4.7室外通信设备的金属箱、盒壳体(区间通话柱、室外交接箱等)必须接地。

进出金属箱、盒的电源线、通信线宜采用屏蔽电缆或非屏蔽电缆穿钢管埋地敷设,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或钢管应接地。

3.4.8太阳能电池的馈电线应采用金属护套电缆,其金属护套在机房入口处应就近接地。

3.4.9机房内的通信线缆宜敷设在密闭的金属线槽或金属管内。

3.4.10电源线与通信信号线、高频线与低频线、进线与出线必须分开敷设。

室内信号传输线路与电力线路平行靠近敷设时,其间距及敷设方式应符合下表要求。

条件不许可时,应采用屏蔽电缆,电缆护套和电缆屏蔽层应接地,电力电缆与通信信号电缆接近距离见表一。

表一:

电力电缆与通信信号电缆接近距离

类别

与通信信号电缆接近的情况

最小净距(mm)

380V电力电缆

<2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13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70

双方都在各自的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10

2KVA-5KVA

300

150

80

>5KVA

600

4铁路通信设备浪涌保护器(SPD)的要求

4.1一般要求

4.1.1铁路通信设备应按照分区、分级、分设备防护和纵向、横向或纵横向防护的原则合理选用浪涌保护器。

4.1.2工作电压在110V及以上浪涌保护器处于劣化或损坏状态时,应有状态指示,并立即自动脱离电路且不得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浪涌保护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非雷击保护时),并联应用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成为短路状态;

串联应用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成为开路状态。

浪涌保护器对地有连接的,除了放电状态,其他时间不得构成导通状态;

否则必须辅以接地检测报警装置。

4.1.3用于电源电路的浪涌保护器,应单独设置;

必须具有阻断续流的性能;

并应在其前端安装熔丝或断路器进行后备过电流保护。

4.1.4凡属于独立防雷电路上的浪涌保护器,应统一编号管理,并具有例行检测记录;

其安装应便于日常维护检测。

4.1.5并联应用的浪涌保护器应能实现热插拔,通信线缆浪涌保护器应实现即插即用。

4.1.6新建或大修车站(场)的配线柜(引入柜),应将通信线缆的浪涌保护器集中设置在配线柜(引入柜)内。

既有车站的配线柜(引入柜)内应增设浪涌保护器。

4.1.7被保护设备本身已加装浪涌保护器,且其抗扰度已达到TB/T3074-2003第九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或X级的,可不再增设浪涌保护器。

4.2电源浪涌保护器设置要求

4.2.1电源浪涌保护器的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在变压器低压侧、低压配电室(柜)、楼内(层)配电室(井)、机房交流配电屏(箱)、开关电源交流屏、用电设备配电柜及精细用电设备端口,使用相应规格的SPD,做分级保护。

4.2.2通信机房的交流电源应设置两级或以上的浪涌保护器,设置地点如下:

第一级设在通信机房交流电源引入处(配电箱处);

第二级设在高频开关电源、UPS的交流输入侧;

必要时在精密用电设备的电源前设置浪涌保护器。

4.2.3直流保护SPD可选择在直流配电柜、列头柜或用电设备端口处安装。

4.2.4对于直流集中供电或UPS集中供电的通信综合楼,在远端机房的(第一级)直流配电箱(柜)或UPS交流配电箱(柜)内,宜分别安装浪涌保护器。

4.2.5第一级电源防雷须有故障声光报警、雷电计数和状态显示(三相电源每一相线均应有状态显示),具备接入铁路通信电源及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条件。

具备遥信接口,提供报警信息(开关量,导通电阻小于1Ω,开路电阻大于10MΩ)。

4.2.6室内第一级电源防雷应采用电源防雷箱,在电源浪涌保护器的引接线上,应串接断路装置。

电源防雷箱内应有独立的输入和输出接线端子,输入和输出接线端子与断路器接线端子间配线应采用凯文式接法,且配线长度小于0.5m。

防雷箱的设置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断路装置的标称电流不应大于前级供电线路断路装置的1/1.6倍。

4.2.7通信设备机房的交流电源应采用TN-S供电方式。

电源浪涌保护器的防护模式规定如下:

1.三相电源供电的通信机房,当供电线路为直埋电力电缆方式引入时,应采用L-PE、N-PE的四线对地防护方式。

双路三相交流电源四线对地防护示意见图三。

图三:

双路三相交流电源四线对地防护示意图

2.三相电源供电的通信机房,当供电线路为架空电力电缆方式引入时,第一级电源浪涌保护器应采用L-L、L-PE和N-PE全模防护方式。

第二级三相电源可采用四线对地防护方式。

双路三相交流电源全模式防护示意图见图四。

图四:

双路三相交流电源全模式防护示意图

3.单相电源供电的通信机房,应采用L-N、L-PE和N-PE的单相防护模式。

双路单相交流电源防护示意见图五。

图五:

双路单相交流电源防护示意图

4.2.8室内电源浪涌保护器应按表二选取冲击通流容量和限制电压。

表二:

室内电源浪涌保护器冲击通流容量和限制电压

交流电源浪涌保护器

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工作电压-48V)

室内第一级

(交流输入总电源)

室内第二级

(通信电源前)

精细用电设备电源前

冲击通流

容量(In)

限制电压

(UB)

限制电压(U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