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584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炼油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中海油为2700万吨/年,占5.0%;

地方炼油9600万吨/年,占17.8%。

中石化和中石油炼能合计占全国总能力的77.2%,在国内占主导地位。

截至2011年底,外资权益炼油能力825万吨/年,占我国炼油总能力的1.5%。

  从炼油布局情况看,我国炼油工业能力在迅速增长的同时注重以消费市场为重心调整优化布局,区域分布构成有了可喜的变化。

2011年,我国油品主要消费市场的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合计炼油能力为3.67亿吨/年,约占全国总炼能的68%。

其中,环渤海湾地区炼油能力2.1亿吨/年,约占全国总炼能的39%;

长三角地区0.82亿吨/年,约占15%;

珠三角地区0.75亿吨/年,约占14%。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原先炼油能力不足、需大量调入的消费大区华南地区的炼能所占比例增加了5.4个百分点;

能力过剩需外运的东北地区的能力占比下降了5.8个百分点;

消费量较低、油品需外调的西北地区在有新建扩建炼能的基础上仍实现了占比的稍有下降;

随着中部地区发展振兴规划的推进,华北和华中地区占比有一定提高,分别增加了2.6个和0.1个百分点。

炼油能力一直很低的西南地区现正建设两座大炼厂,不久以后情况将会有所改观。

  

(二)规模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建设不断推进,集约化程度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炼厂规模不断扩大,装置大型化程度持续提升。

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别从2000年的世界第四和第八大炼油公司升至2011年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炼油公司,其旗下的一些炼厂规模已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

2007年底,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以2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现已达2300万吨/年),2008年大连石化改扩建后炼油能力达到2050万吨/年,先后跻身炼油能力超2000万吨/年的世界级炼厂行列。

到2011年底,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炼厂平均规模已分别达到706万吨/年和651万吨/年,较2005年的分别为522万吨/年和453万吨/年有明显增加。

目前,中石化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炼厂集群,千万吨级炼厂合计能力已占其总能力的58%;

中石化茂名石化正在进行改扩建,其炼油能力即将从1350万吨/年扩至2550万吨/年,不久也将迈入世界级大炼厂行列。

中石油已形成由大连石化、大连西太平洋、抚顺石化、吉林石化、辽阳石化、兰州石化、独山子石化、广西石化等组成的八大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

我国已拥有20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其炼油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45.9%,较2005年的8座增加了12座。

另有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已获批并在建设中。

现有的20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有14座与乙烯装置相伴,较好地发挥了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链协同效应和产业集群的带动辐射作用。

  同时,我国当前各类炼油装置的规模也呈大型化趋势:

国内常减压蒸馏装置最大规模达1200万吨/年,加氢裂化400万吨/年,延迟焦化420万吨/年,均成为世界目前同类装置中规模最大之一。

  (三)装置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不同原油加工适应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不断推进

  为了应对国际油价的高企,降低炼油成本,增加含硫原油等的加工能力,满足国内油品质量标准持续升级的要求,提高炼油经济效益,增强炼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炼油装置结构一直在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和不同原油加工适应能力在不断提高。

炼油工艺中原先偏高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36.1%降至2005年32.5%,2011年已降至30.25%。

生产清洁石油产品的深加工加氢装置增加迅猛,已成为我国炼油工艺的主力装置之一。

加氢精制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15.6%升至2005年的22.5%,2011年更跃升至32.2%。

加工重油需要的延迟焦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7.7%升至2011年的14.3%。

我国含硫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8000多万吨,高酸原油加工能力已突破2000万吨/年。

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现代炼厂全流程技术,具备利用自有技术建设单系列千万吨级大炼厂的能力,并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部分技术出口国外。

  “十一五”以来,根据国家的要求,我国炼油工业进一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两大集团2010年的平均综合商品率较2005年提高了1.6%;

炼油综合能耗较2005年平均下降12.8千克标油/吨。

2010年,中国石化外排废水COD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了18%,SO2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5%;

中国石油外排COD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3%,SO2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3%。

  (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实现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持续双增长,较好满足了国内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销量的井喷式增长,交通运输的突飞猛进,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呈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汽煤柴油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11亿吨增至2005年的1.69亿吨,2010年的2.446亿吨,11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8.2%,且后5年增长快于前5年。

2011年国内汽煤柴油消费总量2.63亿吨,较上年增长7.5%。

汽煤柴油的消费量增长情况虽各异,但均呈后5年快于前5年的加速增长态势。

  需求的强劲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呈持续同步双增长态势,接连创历史新高。

原油加工量从2000年的2.108亿吨增至2005年的2.862亿吨,2010年的4.228亿吨,2011年增至4.48亿吨,12年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7.1%。

汽煤柴油总产量从2000年的1.171亿吨增至2005年的1.746亿吨,2010年的2.528亿吨,2011年增至2.67亿吨,12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7.8%,也呈加速增长之势。

  过去12年中,由于国内需求旺盛,我国主要成品油汽煤柴油的进出口从2000年净出口680万吨转为2010年净进口763万吨,2011年净进口量虽有所减少,但仍达约480万吨。

  (五)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油品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替代燃料发展方兴未艾

  步入新世纪以来,为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顺应国际国内环保要求趋严的形势,我国炼油业加快了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二三十年走过的道路。

继2000年实现汽油无铅化之后,2003年将汽油含硫量要求从2000mg/L降至800mg/L,柴油含硫量要求从5000mg/L降到2000mg/L,对汽油中苯、烯烃和芳烃等含量首次提出了限制要求。

之后,从2005年7月1日起,我国汽柴油含硫量要求进一步降至500mg/L。

2008年元旦起,北京市为迎接奥运会开始执行京标Ⅳ车用汽柴油标准;

2009年11月1日起,上海为迎接世博会开始执行沪Ⅳ车用汽柴油标准;

2010年8月1日起,广州为迎接亚运会执行了粤Ⅳ车用汽柴油标准。

京沪穗三地率先执行了相当于欧Ⅳ排放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地方标准,硫含量要求均降至50ppm。

2010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车用汽油质量开始执行国Ⅲ标准,硫含量要求降至150ppm。

2011年由于国内炼油企业出现政策性亏损,一些炼厂升级改造技术措施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下半年柴油供应偏紧,且柴油用户面比汽油更广更复杂,给升级置换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原定于2011年7月1日起全国供应符合国Ⅲ标准柴油的计划被迫推迟至2012年1月底在全国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省道等加油站推开,柴油含硫量因此进一步降至350ppm。

近期国内多省市已制定出车用汽油国Ⅳ标准时间表。

全国国Ⅳ标准汽油有望在2014年元旦起在全国普遍推广使用。

  在此期间,我国炼油工业持续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轻质油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在燃料油产量降低的同时,增加化工轻油的产量,高标号清洁汽油、高档润滑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大幅提高。

2010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公司轻质油收率均超过75%。

中国石油“十一五”期间高标号汽油在所产汽油中所占比例从39%升至67%,高档润滑油在润滑油中所占比例由41%升至67%。

全国已拥有至少120多万吨/年加氢法生产API的Ⅱ、Ⅲ类润滑油的能力。

中国石化2010年底高标号汽油生产比例达到93.3%,比上年提高4.04个百分点,生产化工轻油比上年增长了30.2%。

两大公司的生产柴汽比也根据市场需求的情况和消费柴汽比适时进行调整。

  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波动高企促使替代燃料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快速发展。

我国各种替代燃料产量逐年增加,推广面逐步展开,电动汽车已起步发展。

总体看,汽油替代明显快于柴油。

2010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已达180万吨左右,当年乙醇汽油消费量已占全国汽油消费总量的1/4,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五省全境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的27个地市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汽油。

我国已成为在巴西、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

甲醇用于汽油调合,甲醇汽油正在试行中。

“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M85)”两个国家标准已于2009年分别正式颁布实施,甲醇汽油在边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的同时已开始在浙江、山西、陕西三地试点应用。

煤制油现正在逐步探索前行,目前国内已投产或在建的煤制油项目能力已达168万吨/年,重要的煤制油示范工程神华108万吨/年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已于2010年初投产。

全国已有多个天然气汽车重点推广城市推广CNG汽车,燃气汽车已有100多万辆。

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5)国家标准已于2011年2月正式实施。

2010年11月中海油6万吨/年生物柴油装置投产后,率先在海南省一些加油站试点销售。

中石油以小桐子油脂为原料研制生产的航空生物燃料已在我国首次航空飞行中应用成功。

全国以地沟油、榨油厂油渣及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能已超过10万吨/年。

此外,在国家近年来相继颁布的利好政策激励下,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已开始部署并全面启动。

总体看,我国替代燃料的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替代比例不太高,一些技术经济和发展中的问题仍在逐步解决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路线方针指引下,我国炼油工业十年来经过上上下下艰苦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变化巨大,成绩斐然。

  二、对中国炼油工业未来发展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一)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是未来炼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虽然会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年均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5%~8.5%的较快水平。

与之相应,我国石油需求将保持在4%~5%的增速。

到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总量预计将增至5.4亿吨左右,但国内同期自产原油预计仅为2亿~2.1亿吨,届时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2011年的56.3%进一步上扬至60%以上。

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到2020年将可能进一步冲高至70%左右,原油进口量将增至3亿~4亿吨。

  显而易见,一味拼资源、扩能力,走粗放式外延扩能发展炼油之路已成为一条绝路,不能再走下去。

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积极应对和缓解未来更趋严重的资源瓶颈制约。

一是要真抓实干,在全国范围内切实有效开展节能工作,真正把单位GDP的能耗物耗降下来;

二是要转变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给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向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转变,切实解决我国能源存在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重、结构不良、效率偏低的问题;

三是通过技术进步、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资源、搞好工艺组合等进一步提高炼厂的轻油收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是树立“大资源”观点,在主要靠进口原油在国内炼厂加工供应本国大部分需要的同时,可利用亚洲周边不少国家地区炼油能力过剩和与我国逐步达成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便利,适度进口国内紧缺的油品,与之调剂余缺,以减轻国内炼厂的“包供”压力,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

五是根据国情和技术经济情况,积极稳妥地发展替代能源,作为国内石油资源的重要补充;

六是通过调结构、转方式、逐步改变我国高耗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逐步降低并进而扭转国内对能源的过大过快的需求压力。

  

(二)控制整体规模和投资节奏,把好新建项目关,合理布局,坚持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方向,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未来炼油工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2011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已达5.4亿吨/年,2012年预计将进一步增至5.8亿吨/年左右。

根据“十二五”石化产业规划,要求我国炼油能力到2015年控制在6亿~6.5亿吨/年。

但据统计和进度测算,2013年后投产的国内已获批新建扩建炼油项目合计能力将高达1.3亿吨/年。

目前,世界炼油能力过剩,全球供过于求的状况已越来越显现。

如不进行有效调控,控制整体规模和投资节奏,我国总炼油能力将迅速突破7亿吨/年大关,国内不可避免地也将出现阶段性能力过剩现象。

  近年来,各地的投资建设热情较高,拟议和筹划中的项目还有不少,如果不把好新建炼油项目关,不切实搞好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不认真把好审批关,任凭炼油能力过快增长,将会后患无穷,造成很大的浪费,给未来炼油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使今后国内炼油能力的增长与需求的增长大致保持同步。

在布局方面,虽然正在调整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存在成品油北油南运、西油东送的格局,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2010年东北地区成品油过剩量仍在2700万吨左右,西北地区过剩量增至1000多万吨;

山东地区地炼仅一次加工能力现已约8000多万吨/年,且扩张步伐一直没有停滞,由于炼油能力盲目发展,该地区成品油产量过剩明显增加,2010年过剩量达1031万吨,今后还将增加。

同时,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近年明显快于东部,需要炼油布局适当予以调整,适当增加和加快华中、西南地区炼厂的建设步伐,以满足今后这些地区油品需求的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炼油工业遵循世界炼油业的发展规律走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促进了国内炼油工业的迅速崛起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坚持这一方向,尤其是直面国外市场竞争的东部沿海地区炼厂更应这样做。

  (三)维护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以大型国企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参加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是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保证

  众所周知,中国炼油工业在世纪之交的大重组和入世后的开放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几家大型国有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为主导、其他国企和地方炼油企业与民企参加、一些外资企业参股参与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

这一格局既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主的模式相符,又参考和吸收了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以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为主、国际国内一些炼油企业参加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的经验做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炼油格局,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大型石油石化国企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发展壮大,几十年来在保障供应、上缴利税、促进就业、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大型国企一直阔步前行,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发展态势,走在了国内企业发展改革、对外开放的前列,并在世界500强中名列前茅,已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强劲对手。

当代国家间的竞争,在经济层面的直接表现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大型国企的主导地位,既是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心爱护其成长,善意地帮助其克服发展前进中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唱衰央企和私有化的风潮显然是不妥的。

媒体应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把垄断与炼化行业提高集中度、发展集约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分开来,把垄断与中央企业区分开来。

央企本身也应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严于律己,改进作风,搞好生产经营,主动改善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国家多作贡献。

众多民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并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

身处炼油领域的民企要认清世界炼油业发展规律和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现实,根据自身的实力条件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要求、产品标准,实施关停并转改扩建,推进技术进步,走联合做大做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近几年,一些地炼企业走这样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要欢迎主要资源国家等的石油企业合资参与我国炼油工业,发展互利互补双赢的合作。

这将对我国炼油业提供资源保证发挥积极作用。

  (四)搞好油价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炼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

  2004年国际油价高企以来,国家为了减少其对国内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在逐步推进油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采取了稍与国际油价同步但缓涨和小幅调价的差异化调价措施。

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也造成了国内炼油企业承担多次政策性亏损,其中尤以2008年、2011年和2012年的亏损为最严重,影响了炼油业的顺利发展。

也对利用市场机制、价格杠杆促进国内全面节能不利,出现了在国际油价大涨的同时,国内石油需求增长过快、一些不明情况人士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还时有埋怨之声等现象。

部分媒体未进行较好的舆论引导,使一些曲解和不实之词及不利影响较难清除。

  目前,世界已进入高油价时期,100美元/桶左右的油价将成常态化,有必要认真研究高油价下我国的能源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以确保我国炼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顺利健康发展,确保我国能源消费回归理性。

笔者认为,今后油价形成机制改革一方面要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逐步与国际价格接轨,不宜马上全部到位,影响国内的安定团结;

另一方面要根据过去执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适当加大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力度并与国内油品供需状况挂钩,在提高国人对高油价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利于促进节能;

再一方面,要关注和顾及高油价下出租汽车业、农用油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困难,继续给予适当的补贴和照顾。

要改变高油价下一味让经营面临较大压力的炼油企业承担亏损作“贡献”的做法。

在油价很高时,可采取消费者负担一部分、国家税收杠杆调节一部分、炼油企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承担一部分等做法。

在今后国民收入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可考虑完全接轨。

不同油品也可视情况先后分别接轨,航煤可早些,汽油可晚些,柴油最后;

同时,不同油品也可视国内供需的余缺和质量情况,区别作价,避免“一刀切”。

但也要看到,在油品价格与国际完全接轨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将有可能加大。

  (五)环保问题在未来炼油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现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气候大会的举行,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对环保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日益增加。

我国政府关于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明确。

近来PM2.5的问题引起关注,也已提到议事日程。

向来视作当地经济“引擎”、纳税大户而引以自豪的炼化企业近几年屡屡收到了环保“黄牌”和罚单,有的甚至被勒令停产整顿、限期整改,当地居民也从举双手欢迎转而走向时有不满和投诉,少数企业(如大连佳化)因环保、泄漏等事故引发强烈不满而被强制关停搬迁。

  放眼全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远离市区的炼油厂(如上海高桥石化和甘肃兰州炼化等)有一些已深陷城区之中或与城区相连,形成城围石化之势。

出现了昔日石油和化工企业发展带动了城镇和社会进步,而今日城镇和社会进步到了一定程度反而又要无情地赶走石油和炼化企业的尴尬局面。

这对今后炼化工业选址、布局提出了新的问题。

同时,未来炼油企业也面临着加大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生产更多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清洁燃料的重任。

因此,炼油企业的环保成本将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炼油化工是大进大出的产业,优先看重资源、水源、运输、市场及人才优势,因此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在沿海、沿江、沿河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炼化企业,而这些地区今天又多是人口密集和环境敏感地区,环境容量已近饱和,所以炼油企业的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今后将越来越加重,稍有不慎就将酿成大祸。

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炼油企业要关注和适时有选择地介入替代能源的发展,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投资铺路

  自国际油价屡创新高以来,我国与不少其他国家一样开始关注和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与成绩。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替代能源的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一些实验室和小试已取得的成果放到规模化、工业化、商业化生产中去,仍有一些技术经济和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和攻克,实际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尚需逐步实现。

  乙醇汽油原先采用陈化粮乙醇,按照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发展显然受到大量补贴和与民争粮的限制,需要开发第二代的非粮乙醇,这在实验室可行,但要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低成本生产,其具体的技术经济问题不少,有待逐步解决。

甲醇汽油虽有成为好的石油替代的基本条件,但要推广使用仍存在设备、运行、环保和经济方面的一些风险,需要克服和解决甲醇汽油存在的一系列固有缺点。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以废弃油脂为原料,木本油料基地还在建设初期,总体看制约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的关键是原料供应问题和生物柴油的经济性问题。

煤制油虽已建了工业示范装置,有了一些进展,但还有待于视其实际的运行情况,克服和解决在技术、成本、设备、水源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后,才可能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发展。

电动汽车虽在未来城市交通运输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较大规模充电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效高能充电电池研发、降低汽车制造成本、提高车速、保障安全、增加单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