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5448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类书与中国封建统治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元220年10月,曹丕逼汉献帝下“禅让”诏书,把帝位让给了他。

也恰在这一年开始了《皇览》的编撰。

《三国志·

魏书·

曹爽传》注引《魏略》:

“恒范字元则……延康中,为羽林左监。

以有文学,与王象等典集《皇览》。

”(3)延康这一年实际上有三个年号。

三月以前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正月庚子日曹操逝世,二月丁卯日安葬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

三月改年号为延康元年。

十月,曹丕篡位称帝,国号魏,改年号为黄初元年。

《皇览》的编撰也就在三月至十月间。

《皇览》书成,计千余卷。

曹丕之后编撰的大型类书,有梁武帝萧衍组织编撰的《寿光书苑》二百卷、《华林遍略》六百二十卷,北齐后主高纬的《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

1.2隋唐至宋时期的大型类书

隋唐至宋时期是我国类书编撰的快速发展期。

隋炀帝杨广,有《长洲玉镜》二百三十八卷,其书不传,无法知其崖略。

唐高祖李渊,在建国后不久,就命文臣欧阳询等编撰《艺文类聚》,计一百卷。

唐太宗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法定皇位继承人李建成,除掉其弟李元吉,逼其父李渊让出了皇位后不久,就命魏征“采摭群书,剪截浮放”,编写大型图书《群书治要》,贞观五年书成,五十卷。

此后又命高士廉领衔主修大型类书《文思博要》,贞观十五年书成,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

武则天做皇帝后,自撰《玄览》一百卷,又命张昌宗等领修《三教珠英》,计一千卷。

唐玄宗李隆基,命徐坚等修有《初学记》三十卷。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命翰林学士李昉等编类书一千卷,小说为五百卷。

”(4)太平兴国七年,《太平御览》编成,又命原班人马编《文苑英华》,计一千卷。

三部书前后花了近10年时间。

宋真宗赵恒时有《册府元龟》一千卷。

1.3明清时期的大型类书

明清时期是我国类书编撰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大型类书,有《永乐大典》,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永乐大典》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编撰的。

明成祖不是法定皇位继承人,他打着“清君侧”之名,用四年时间打下南京,夺得其侄朱允炆的帝位。

朱棣当上皇帝后,下诏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并于永乐元年七月,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编撰一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5)的大书。

永年二年十一月书成,赐名《文献大成》。

解缙办事速度可嘉,但书虽编成,朱棣并不满意。

遂命重修,并命“靖难”“定策起兵”、“论功以为第一”的姚广孝与解缙同修。

从永乐二年开始,到永乐五年十一月成书,朱棣亲自为序,并改名《永乐大典》。

清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时期编撰了《渊鉴类涵》四百五十卷,《子史英华》一百六十卷,《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等等。

2封建帝王组织编纂类书的原因

大型类书的编撰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文献资料积累、学识渊博的专门人才,以及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与提倡。

皇室编书,皇帝虽不是直接的编撰者,却是最高的领导者。

封建帝王或皇室为什么这么热衷于编撰类书呢?

能不能编,什么时候编,编多少?

这都要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经济方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如纸的发明与改进、印刷技术的进步;

文化方面,需要丰富的文献资料积累、学识渊博的专门人才,此外还受文化机制、文风、科举等的影响;

政治方面,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至于编撰的目的,要具体分析,有缓和矛盾的、标榜文治的、便于省览的、遮丑的、附庸风雅的、供作文之资的,凡此种种,不一而同。

本文重点就政治方面的原因作一简单探讨。

2.1宜皇王之省览

这从第一部类书《皇览》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

此类大型类书是帝王便于省览而编写的。

沿袭这一名目的有北齐后主高纬的《修文殿御览》,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御览》,宋仁宗赵祯命晏殊等人采摘《册府元龟》的主要内容编撰的《天和殿御览》等。

如果说,曹丕编撰《皇览》,其目的是“宜皇王之省览”的话,后来以“御览”名义编撰的类书,就不一定都是皇帝阅览的了。

如《修文殿御览》,就是北齐后主高纬趋赶编撰类书的“时髦”而编的。

皇帝编撰的类书,有关于治乱兴衰、君臣得失事迹,以供施政借鉴的,如《册府元龟》初名就是《历代君臣事迹》。

宋真宗自谓:

“朕每因暇日,阅《君臣事迹》草本,遇事简,则从容省览;

事多,或至夜漏二鼓乃终卷。

”(6)这是没有“皇览”、“御览”之书名,而帝王又亲自阅览了的类书。

据史书记载,宋太宗不顾政务繁忙,坚持日阅三卷。

他曾对近臣说:

“朕每退朝,不废观书,意欲酌前代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也”。

(7)有资作文采摘词藻的,如《编珠》(杜公瞻奉敕撰)。

杜公瞻首载大业七年正月自序,称:

“皇帝在江都,日好为杂咏及新体诗。

偶缘属思,顾谓侍读学士曰:

‘今经籍浩汗,子史恢博,朕每阅览,欲其故实简者,易为比风。

’爰命微臣编录。

”(8)这是“皇览”之外的作为了。

2.2拉拢人心、巩固封建统治

类书的编撰与皇位的继承途径、政治事件、政治气候等有关系。

皇位的获得有四种途径:

一是小皇帝以嫡长子的身份,或非嫡长子被老皇帝确立为太子,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如太平时期历代诸帝;

二是用战争推翻前朝皇帝而获得皇位,如刘邦、朱元璋;

三是掌握实权,逼现任皇帝以禅让形式获得皇位,或以貌似合法、实违封建继承制方法取得政权,如曹丕、赵光义;

四是以各种手段甚至动用武力除去已立太子而获得皇位,如杨广、李世民、朱棣。

第一、二种途径获得皇位者,编撰类书的情况较少,即使有少数事例,也不是因继承皇位而编书;

第三、四种途径获得皇位的,几乎都编过类书。

(9)

编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弘扬文治,消除臣下疑惧,恐知识分子“才无所施,或怀怨恨,于是丰其廪饩,使撰不急之书,困老英雄,允推长策。

”(10)鲁迅在提到《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等书的编撰意图时说:

“此在政府的目的,不过利用这事业收养名人,以图减其对于政治上之反动而已,固未尝有意于文艺……”(11)

2.3儒家思想回归的需要

每在改朝换代、社会剧烈动荡之际,封建文化往往受到激烈的冲击,等级观念、社会秩序、“仁、义、礼、智、信”在人们的心中已不是那么的神圣不可逾越,建国后迫切需要某种程度的恢复。

以儒家思想贯穿其中的类书正好派上了用场。

类书作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在传承封建文化,宣传封建道德,发扬光大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2.4标榜文治,点缀升平

唐太宗“甫定内难,即留意经籍”,宋太宗短短十年编三本大书,明成祖有《永乐大典》,康熙朝除了编类书外,还有字书、韵书、文化总集一大堆:

《全唐诗》、《古文渊鉴》、《历代赋汇》、《唐宋元明四朝诗选》、《康熙字典》、《音韵阐微》、《朱子全书》、《性理经义》、《律吕正义》、《皇舆表》、《皇舆全览图》、《佩文韵府》、《骈字类编》、《渊鉴类函》、《分类字锦》、《子史精华》、《古今图书集成》等等。

历代帝王如此留意经籍,除了政治原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理念,这就是儒家崇尚文治的文化传统。

“文治”也称为“右文”,是儒家的社会理想。

《礼记》提到周代“文王以文治”。

孔子在《论语》中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12)因此古人把“彬彬乎进于周之文”(13)作为盛世的标志。

文治思想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成为“文治思想之开始”。

(14)此后,历代王朝在建国初期,重视搜集和整理文化典籍,逐渐形成了以整理文献典籍显示“文教之盛”的传统,这也是历代帝王除武功之外用来显示其伟大业绩的一种方式。

《隋书·

经籍志》说文化典籍是“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政,移风俗”的重要工具。

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序认为:

“自书契以来,靡不稽古右文为盛节,见于方策可考已……运殂则铅椠息,治盛则典册兴,盖不独人主风尚系之,而世道亦往往以为候。

”所以,每每开国之初,帝王都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编撰类书,并且后代多有超越前代、编成图书“巨观”的雄心和实践,借此以标榜文治,点缀升平,塑造盛世的景象。

2.5遮丑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在位二十一年,称帝后改国号为周。

像其他的封建帝王拥有三宫六院一样,武后也有很多“男宠”。

但在封建社会以男人为主宰的世界里,这又很难为封建礼教所接受。

《旧唐书·

张行成传》附《张易之、张昌宗传》:

“(武后)以昌宗丑声闻于外,欲以美事掩其迹,乃诏昌宗撰《三教珠英》于内;

乃引文学之士李峤、阎朝隐、徐彦伯、张说、宋之问、富嘉谋等二十六人分门搜集,成一千三百卷上之。

”(15)张氏兄弟是武则天得意的“男宠”,武则天对他们非常满意,并于壬辰(692年)四月将年号改为“如意”。

但毕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

面对朝臣和众多的口舌,武后为掩盖自己的丑事,转移朝臣的视线,就让张昌宗等编撰《三教珠英》。

2.6附庸风雅

南北朝时期由于写文章崇尚骈丽排偶,讲究用典使事,于是抄集典故,排列偶句,蔚然成风。

召集文人儒士,编辑书籍,附庸风雅,在皇室也一时大盛。

《修文殿御览》就是北齐后主高纬听取祖珽建议下令官修的类书。

全书三百六十卷,不到七个月的时间就编成了。

高纬的文才远不如曹丕、萧衍,他对文学的爱好也远在二人之下,他之所以编书,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取文治之名罢了。

(16)

2.7“压倒前人”,满足虚荣心

南北朝尤其是进入齐梁以后,文章骈化与用典更烈,从王公贵族到士大夫阶层都争相撰集类书。

梁武帝继位之初便诏修《寿光书苑》,计两百卷。

萧衍之布衣昆帝萧秀招学士刘峻(字孝标),使撰《类苑》。

“及峻撰《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

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

”(17)《华林遍略》七百卷。

唐杜宝《大业杂记》载:

“秘书监柳顾言曰:

梁主以隐士刘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自言天下之事,毕尽此书,无一物遗漏。

梁武心不伏,即敕华林园学士七百余人,人撰一卷,其事类数倍多于《类苑》。

”(18)很明显,梁武帝编撰《华林遍略》是为了压过《类苑》,以满足虚荣心。

宋真宗因其父太宗曾编过几部大书,为和父亲媲美,在继位八年后诏修《历代君臣事迹》。

王应麟《玉海》卷54载《册府元龟》宋真宗制序说:

“太宗皇帝始则编小说而成《广记》,纂百氏而著《御览》,集章句而制《文苑》,聚方书而撰《神医》;

次复刊广疏于《九经》,校阙疑于《三史》,修古学于篆、籀,总妙言于释、老。

洪猷丕显,能事毕陈。

朕适遹遵先志,肇振斯文,载命群儒,共司缀辑。

粤自正统,至于闰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礼乐沿革,法命宽猛,官师议论,多士名行,靡不具载,用存典型。

”(19)道出了编撰此类书的用意是在“遹遵先志,肇振斯文”,“用存典型”。

2.8作文之资

《艺文类聚》的编撰目的是“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

”欧阳询在《艺文类聚·

序》中说:

“《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

文义既殊,寻检难一。

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

”(20)因而《艺文类聚》“事居其前,文列于后。

”(21)《初学记》编撰的目的是指导皇子写作。

《大唐新语》记载,玄宗谓张说:

“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

《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

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及要文,以类相从。

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

”(22)由此看来,这两部类书对前代诗文的采录是以品评诗文,指导写作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在建国后不久,大修文字(如《南史》、《隋书》)的同时编撰的。

它的编撰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内容也处处体现了儒家思想。

这是皇帝借作文之资以引导人们思想的绝好方法。

2.9文化专制

制服知识分子惯用的手段无非有两种:

打和拉。

通过文字狱,采用血腥的手段对知识分子进行镇压,杀鸡儆猴,使其它人敢怒不敢言,是一种方法,不过这只能是暂时的慑服。

要想使得知识分子归顺,光靠“打”是不行的,因为可以骑在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一味的屠杀只能带来相反的结果。

而编撰类书就是拉拢知识分子的有效手段。

编撰大量“述而不作”的类书本身就组织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中,收集、整理、辑佚、校勘,使他们不致于失去赖以生存的俸禄来源,走上公开对抗或不合作的道路;

(23)又能使他们融入并效忠于新王朝。

即使最不愿意合作的知识分子,也能利用编类书,“迟其岁月,困其心志”,使他们“俱老死文字间”。

其次,当类书从朝堂走向民间,成为博取功名的文人士子的案头之书时,类书便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无数的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尊崇儒学,依赖皇权。

这是一种诱导性的文化专制制度,统治者编撰类书的高明和有效之处也在这里。

3类书对中国封建统治的影响

类书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典籍,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封建统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在中国一千多年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以下对类书对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反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3.1类书对封建政治的反作用

封建帝王组织编撰类书,既可以笼络知识分子,又可以大开编撰类书之风。

如果说封建帝王最初的目的在于一时的拉拢人心,标榜文治,点缀升平,那么它的长期效果和影响就是愚民,传承、发展与巩固封建文化,牢牢树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是由类书的内容特征所决定的。

葛兆光在谈到《艺文类聚》在类目的安排、内容的取舍时说:

“‘圣、贤、忠、孝、德、让、智’的排列次第暗示了基本道德构成和伦理等秩的先后,对各种行为的褒贬与评骘,则表达了社会集体意识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力。

那种社会秩序优先于个人自由、社会价值高于个人成就、他人评价优先于自我感觉的观念,不仅在古代中国由来已久,而且在这部类书的分类里也表现得相当清楚。

”(24)当类书从皇家走向民间,从宜“皇王之省览”到成为文人士子的科举之资,特别是在皇帝的授意之下,将类书编成一种普遍性的大众读物时,它就成了一种“文化工具”,充当了维护正统思想的樊篱。

(25)封建思想便通过这种隐蔽的途径,渗入人们的脑子里,宣传封建道德,发扬光大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使民众的信仰和精神有所依托,最终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类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2类书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反作用

类书的产生、发展,既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出于文学上的需要,它与当时的文化、文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类书产生以后,对封建文化又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此,学者们有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类书方便了赋诗作文,查找典故,采摘词藻;

传承封建文化;

保存古籍,辑佚、校勘古籍;

(26)类书的分层分类法还影响了小说总集的编撰。

(27)不论当时编撰类书是出于何目的,它的这些作用与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从后来看,类书的负面影响更甚。

第一,类书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出现的。

类书成了尊儒和钳制人们思想的文化工具,此后百家争鸣的局面再没有出现过。

第二,文风。

类书是因为辞赋的需要而产生的,(28)文学上辞赋、骈文的盛行,古人“用典”、堆砌词藻的风气,促使词藻性的类书的发展,并转而推波助澜。

(29)“类书盛行之日,往往文格益卑”,“浮藻陈套,萦绕笔端,雅气真言,转以沉晦。

”(30)有了类书,人们作文、注书,确实方便。

但“学人从此不读原书、不究本源”,(30)流弊无穷。

《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叙》言:

“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寻检,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稗贩,实学荒废。

”(31)

第三,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通过科举延揽天下士子,另一方面又通过编纂大型类书来笼络知识分子。

科举从隋朝兴起后,历代沿用而不衰。

科举的内容,虽然历代或有不同,但却大同小异,不外乎文辞(讲求词藻、用典)、事对(侧重史实)之类。

文人士子为参加科举,积聚临时检索的资料,以缩短撰写文章、考事征引、临事应对时寻觅资料的时间,编撰了不少的类书(如《白氏六帖》)。

而类书的大量编撰,虽方便了人们的寻检,却受编撰思想和内容所限,束缚了士人们的思想与创作。

第四,类书与诗。

闻一多提出“类书家‘采事而忘意’”和“‘类书式’的诗”两个问题,(32)指出类书对诗歌的坏影响。

第五,大型类书大都是官修类书。

而官修类书在类书的编撰中又起到著述导向的作用。

有人认为,类书是我国索引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33)类书具有索引的功能;

它包罗万象,学科分类明显,特别适合文献出版不发达的古代;

它的编撰体系和编纂目的使其具有较索引更强的实用性;

它兼有“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的性质,既能满足人们在意识形态和生活中的较多需求,又方便阅读、携带,因而为各层人士所重视;

加上得到官家的推崇,它成为人们习惯查检的工具,并得到广泛的利用和长足的发展。

而索引却只能依据某书某版来达到方便检索的目的,而不能对古代文献的传承起多少积极作用,因此索引为古人所忽略,在我国一直处于受抑的状态。

3.3类书对学术创新、科技发展的反作用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科技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而类书充当了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帮闲”。

(34)

首先,自《艺文类聚》以来类书对各种知识的技术性梳理,集中突出了儒家学说,使得儒家以外的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愈来愈边缘化,逐渐被挤出了传播的主要市场,导致了记述这些内容的图书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受重视。

(35)

其次,类书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专制”下形成的文化现象。

作为“学者”型的知识分子,除了死啃经书,锐意仕途外,要想有所作为,就只有注释经典、编撰大量“述而不作”的类书。

(36)人们自由思考、发表不同见解的权利被剥夺了,思维的空间被禁锢在一个圈死的范围里。

当西方开始文艺复兴、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达到颠峰的时刻。

中国的知识分子仍在死守经学,中国的科技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也是造成明清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夏南强.类书通论[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6.

(2)(9)吴浩.官修类书与中国古代政治[J].扬州教育学报,2001,(4).

(3)陈寿.三国志·

曹爽传[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90.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十八[M].北京:

中华书局,1979:

401.

(5)明实录·

太宗实录:

卷二十一[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转引自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293.

(6)王应麟.玉海·

景德册府元龟:

卷五十四[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

1031.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三[M].北京:

258.

(8)(16)(29)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J].北京:

59,47,21.

(10)(30)张涤华.类书流别[M].北京:

商务印书馆,修订本,1985:

29,41.

(11)刘叶秋.类书简说[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0.

(12)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

八佾[M].上海: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17.

(13)宋史·

艺文志[M].转引自于翠玲.论官修类书的编辑及其终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14)钱穆.国史大纲:

上册[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413.

(15)刘昫.旧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2707.

(17)李延寿.南史·

刘峻传[M].北京:

1220.

(18)杜宝.大业杂记[M].转引自张涤华.类书流别[M].北京:

22.

(19)王应麟.玉海[M].转引自于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M].北京:

134.

(20)(21)欧阳询.艺文类聚·

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7.

(22)徐坚等.初学记[Z].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

(23)(25)夏南强.类书通论[M].武汉:

168.

(24)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转引自于夏南强:

类书通论[M].武汉:

170.

(26)关于类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方师铎在《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一文中作了详细的阐释。

他认为“类书的唯一用途就在于供词章家猎取辞藻之用,至于古籍佚亡,十不存一;

遗文旧事,往往赖此以传那只不过是他的意外用途而已。

”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M].天津:

5.

(27)刘天振.类书与文言小说总集的编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8)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M].天津:

149.

(3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类书类·

小叙[M].北京:

中华书局,1965:

1141.

(32)闻一多.类书与诗[A].唐诗杂论[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5.

(33)李荣慧.类书是我国古代索引不发达的主要原因[J].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

(2).

(34)(35)(36)夏南强.类书通论[M].武汉:

177—178.

【作者简介】

赵玉玲工作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常州 213164)

原载:

《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