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540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获得含有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成功的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A正确;

仅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还需设计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作为对照,B错误;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处理R型活细菌,由于转化率低,只有少数R型菌转化为S型菌,C正确;

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B。

3.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A.25℃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快

B.在0~30℃范围内,温度对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影响更大

C.45℃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D.春季大棚栽培该植物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产量

【答案】C

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

分析上图,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此温度下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分析下图:

由图可知,植物体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3℃左右。

【详解】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即最适温度)约为25,故25℃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快,A正确;

在0~30℃范围内,与呼吸速率变化曲线相比,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升高得更快,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即温度对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影响更大,B正确;

45℃时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但由于植物体中含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故植物的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应大于呼吸速率,C错误;

春季室外温度较低,大棚栽培植物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净光合速率进而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A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B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C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D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AB.BC.CD.D

【答案】D

植物激素不是特定的器官分泌的,而是由产生部位分泌,然后作用于作用部位的靶细胞,A项错误;

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而蜜蜂的圆圈舞是为同种动物提供蜜源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项错误;

神经元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作为神经递质,其分泌后作用于神经元或肌细胞等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D项正确。

5.某种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其叶形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椭圆形叶D、掌形叶d)控制。

现以基因为Dd的椭圆形叶片作为亲本进行实验观察,发现第2代、第3代、第4代中椭圆形叶掌形叶植株的比例均为2:

A.椭圆形叶植株产生的含有D的雄配子和含d的雌配子比例是1:

1

B.掌形叶植株可能无法产生可育的配子

C.第3代植株中D基因的频率为50%

D.该性状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根据题意“Dd的椭圆形叶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其第2代、第3代、第4代中椭圆形叶和掌形叶植株的比例均为2:

1”,与子代DD:

Dd:

dd=1:

2:

1对比可知,子代中纯合子DD致死,才导致每代只剩下Dd和dd两种类型,比例为2:

1。

【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Dd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中都有D和d两种,每种性别的两种配子之比都为1:

1,但含D的雄配子多于含d的雌配子,A错误;

致死的是含DD的椭圆形叶植株,不是掌形叶植株(dd)无法产生可育的配子,B错误;

由于每代植株中Dd:

dd=2:

1,所以每代植株中D基因频率都为1/3,d基因频率都为2/3,C错误;

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合子(Dd)在产生配子时,D和d彼此分离,进入到不同配子中遗传给后代,是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的,D正确。

故选C。

6.一粒小麦(2N=14)与一种山羊草(2N=14)杂交得到幼苗甲,用秋水仙素处理甲的顶芽形成幼苗乙,待乙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丙若干。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幼苗甲是二倍体并且是可育的

B.植株乙减数分裂过程可形成14个四分体

C.植株丙的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28或56条染色体

D.形成乙的过程虽未经过地理隔离,但乙属于新物种

幼苗甲是一粒小麦(2N=14)与一种山羊草(2N=14)杂交得到的,是异源二倍体,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其是不可育的,A错误;

植株乙是甲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含有14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植株乙减数分裂过程可形成14个四分体,B正确;

植株丙的细胞是植株乙自交产生的,细胞中含有14对同源染色体,其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56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出现28条染色体,C正确;

乙与甲形成的异源三倍体,不可育,因此乙与甲不属于同一个物种,D正确。

7.为完成“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提供以下材料用具;

菠菜叶、打孔器(直径1cm)、注射器、40W台灯、烧杯、4%NaHCO3溶液、蒸馏水、不同颜色的透明薄膜等。

某同学选取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以下是实验结果:

时间

上浮叶圆片数量

蒸馏水

0.5%NaHCO3

1%NaHCO3

1.5%NaHCO3

2%NaHCO3

2min

7

11

10

4

4min

15

16

13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检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小实验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两项)

③有同学认为叶片之所以浮起,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且产生了CO2导致叶片上浮的。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以上材料,还可以探究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个)

(3)取菠菜叶,用打孔器打出小圆形叶片50片。

该步骤需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相同时间内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数量(3).用打孔器打出的时片数量足够多;

每组实验重复几次,记录的数据取平均值等(4).错误;

因为在蒸馏水组实验中,叶圆片一样进行了呼吸作用,却没有叶片浮起(5).光照强度、光质(6).避开大的叶脉

分析表格可知: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数量,由于NaHCO3溶液可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数量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故本实验探究的是CO2浓度(或NaHCO3浓度)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结合题干条件,本实验还可探究光照强度、光质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详解】

(1)①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HCO3溶液,NaHCO3溶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因变量是相同时间内烧杯中叶片浮起的数量。

②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数量,故主要通过重复实验和控制无关变量来减少实验误差,如用打孔器打出的时片数量足够多:

每组实验重复几次,记录的数据取平均值等。

③有同学认为叶片之所以浮起,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且产生了CO2导致叶片上浮的,该同学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在蒸馏水的那组实验中,叶片一样进行了呼吸作用,却没有叶片浮起,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叶片内氧气增多。

(2)根据题干所给材料,还可利用台灯改变与叶片的距离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或利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薄膜来探究光质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由于叶脉中基本无色素,所以打孔器打出叶圆片时,需避开大叶脉,以保证所选实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所以取菠菜叶,用打孔器打出小圆形叶片50片。

该步骤需要注意避开大的叶脉。

【点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NaHCO3浓度,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的数量。

据此分析作答。

8.生态浮床技术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的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过程,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吸收N、P元素,同时可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并以收获植物体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实现了景观效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

下图为某湖泊应用生态浮床技术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筑巢,下部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栖息环境,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群落中这种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2)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低于无浮床的水域,这主要是受__________(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浮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3)当有机污染物流经生态浮床时能够被净化,一方面,水流流经浮床时,流速变缓,物理沉降作用显著,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浮床既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又能美化环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

(1).垂直

(2).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3).阳光(4).植物根系附着有微生物,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然后被植物吸收(5).直接价值和间接

试题分析:

本题以生态浮床为背景,综合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通过提取

(1)中“上部”和“下部”的信息,确定生态浮床属于哪种群落的空间结构;

通过藻类植物是光能自养生物,其正常生长离不开光照来确定浮床抑制藻类生长的原理;

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分析以得出生态浮床属于哪种价值。

(1)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筑巢,下部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栖息环境,表现为垂直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2)藻类植物的正常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受到阳光的影响,浮床下方阳光较弱从而抑制藻类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3)有机污染物流经生态浮床后,除了可通过物理沉降作用而净化,还可被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分解成无机物,然后被植物吸收而净化。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生态浮床的净化水质、防止水华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指供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的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态浮床的美化环境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9.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1)在突触前神经元上给予一个电刺激时,产生_________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2)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

由此推测ATP对突触______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

【答案】

(1).兴奋(或神经冲动或电信号)

(2).特异性受体(3).部分抑制(一定程度抑制)(4).突触后膜(或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2、分析图示:

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Glu受体抑制剂处理组,能阻碍兴奋的传递;

AIP处理组能减弱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表明ATP能抑制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弱兴奋的传递。

(1)在突触前神经元上给予一个电刺激时,产生兴奋传至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即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观察图示可知:

ATP处理组能减弱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表明ATP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弱兴奋的传递。

(3)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可说明ATP不影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故可推测ATP对突触后膜没有直接的作用。

【点睛】本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科研人员获得某昆虫的突变型雌雄个体AaBb,只有A基因或B基因时胚胎致死,野生型个体基因型为aabb.

(1)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不知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利用__________交配,若后代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不考虑交叉互换)

(2)若确定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让上述突变型个体相互交配得F1,F1中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用百分数表示).欲判断F1中突变型个体的基因型,可让其与野生型个体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若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

【答案】

(1).突变型与突变型

(2).突变型:

野生型=3:

1(3).全是突变型(4).60%(5).突变型:

野生型=1:

1(6).AaBb(7).突变型(8).AABB或AABb或AaBB

根据题意:

某昆虫的突变型雌雄个体基因型为AaBb,只有A基因或B基因时胚胎致死,野生型个体基因型为aabb,可推出A-bb或aaB-的个体在胚胎时期致死,若AaBb个体中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能是A和B连锁、a和b连锁,也可能是A和b连锁,a和B连锁,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突变体基因型为AaBb,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能是A、B连锁或A、b连锁,若A和B连锁,则AaBb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

ab=1:

1,若A、b连锁,则AaBb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

aB=1:

1,若A和B连锁,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

AaBb:

aabb=1:

1,表现型及比例为突变型:

野生型=3:

若A、b连锁,则AaBb自交的后代基因型和比例是AAbb:

aaBB:

AaBb=1:

1:

2,由于只含有A或B的个体胚胎致死,因此后代的表现型全是突变型。

(2)若已确定两对基因独遗传,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

Ab:

aB:

1,自交后代A_B_:

A_bb:

aaB_:

aabb=9:

3:

1,其中A_bb、aaB_胚胎致死,因此后代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AABB:

AABb:

AaBB:

4:

1,BB:

Bb:

bb=3:

6:

1,B的基因频率是3/10+6/10×

1/2=60%。

子一代突变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让其与野生型个体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如果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都是AaBb,都表现为突变型,如果是AABb或AaBB,测交后代AaBb(突变):

Aabb(死亡)=1:

1或AaBb(突变):

aaBb(死亡)=1:

1,都表现为突变型,如果是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突变):

Aabb(死忙):

aaBb(死亡):

aabb(野生)=1:

1,突变型:

野生型=1:

所以F1与野生型个体杂交,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突变型:

1,则其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的表现型为突变型,则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判断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及某种表现型的基因组成,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

11.图甲中的三个DNA片段上以此表示出了EcoRI、BamHI和Sau3A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图乙为某种表达载体示意图(载体上的EcoRI、Sau3AI的切点是唯一的).

(1)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___.

A、能自我复制B、具有标记基因

C、能启动外源目的基因的转录和翻译D、含有多个酶切位点

(2)可以从下列哪些人体细胞中获取生产人胰岛素的目的基因___(多选题).

A.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B.胰岛A细胞 

C.胰岛B细胞 

D.造血干细胞

(3)经BamHI酶切割得到的目的基因___(能、不能、)与图乙所示质粒被Sau3AI酶切后的产物连接,理由是__________.

(4)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受体细胞,可用含有___的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目的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___.

(5)已知图乙所示质粒经EcoRI和Sau3AI联合酶切后形成2.0kb和4.2kb(1kb=1000对碱基)两种DNA片段,若将0.8kb的单个基因插在质粒的Sau3AI位点处,所形成的重组质粒用EcoRI和Sau3AI联合酶切后,能形成的DNA片段分别为___.

【答案】

(1).ABCD

(2).ABCD(3).能(4).BamHI、Sau3A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5).四环素(6).合成胰岛素(7).2.0kb;

0.8kb;

4.2kb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

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

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

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

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

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而T4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可用于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但连接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

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

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

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

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1)质粒作为运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能启动外源目的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含有多个酶切位点等,故ABCD均正确。

(2)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造血干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增殖分化而来的,遗传物质不变,都可以提取到人胰岛素基因,故选ABCD。

(3)分析图解可知,限制酶Sau3AI和BamHI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因此经BamHI酶切割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与上述表达载体被Sau3AI酶切后的产物连接。

(4)重组质粒中含有四环素抗性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受体细胞,可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

目的基因是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合成胰岛素。

(5)若将0.8kb的单个基因插在质粒的Sau3AI位点处,所形成的重组质粒中含有2个Sau3AI切割位点和1个EcoRI切割位点,因此重组质粒用EcoRI和Sau3AI联合酶切后,能形成的DNA片段分别为4.2kb、0.8kb、2k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限制酶的特点,明确不同限制酶切割形成的相同的末端之间能够连接;

识记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和条件。

需要考生明确基因工程的原理、概念、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