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单元 练习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单元 练习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单元 练习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1)
突破1
A.结合材料 B.沿海的位置
C.经纬度位置D.区域差异
1.
(2)
A.自然灾害 B.纬度位置
C.地形特征D.气候特征
2.
(1)
A.经度位置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D.相对位置
2.
(2)
突破2
A.地形特征 B.气候特征
C.河流特征D.植被类型
2.(3)
A.农业特征 B.工业特征
C.人口文化D.交通区位
答案:
1.
(1)AC
(2)A 2.
(1)ABC
(2)A (3)C
突破1 区域的区位特征分析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地理位置特征。
①自然地理位置。
位置
内容
绝对
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或纬度带和热量带;
所处的半球位置
相对
位于某大洲或某大陆的方位;
位于某地形区的某方位;
位于某特殊地理事物的某方位
海陆
相对于海洋或陆地的位置、岛屿、半岛、海岸线长短等
②人文地理位置。
政治
为某某中心(首都、省会),在地区处于某某地位
经济
所处(相邻)某经济区,其经济地位
交通
处于某某交通要道(枢纽)
相邻
与某某国家(或行政区)接壤(或位于某某边疆)或相邻某些特殊地点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
要素
地形
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等方面分析
河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突破2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
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
构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关
系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020·
三明模拟)御窑金砖是我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
苏州陆慕镇御窑村一直是御窑金砖的主要烧造采办地。
陆慕镇御窑村东濒阳澄湖,西临大运河。
当地的水清澈温软,滋养的泥土特别粘糯柔润,烧制出来的金砖质地特别精良。
目前,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1~3题。
1.陆慕镇御窑村所制金砖成为明清皇家建筑特供,主要得益于( )
①便利的水陆交通②优质的原料
③繁复的工序④精湛的技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御窑金砖产量有限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周期长B.市场需求少
C.劳动力短缺D.生产成本高
3.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 )
A.扩大金砖生产规模B.传承金砖制作古技法
C.开发金砖替代原料D.提高皇家建筑知名度
【解析】1选C,2选A,3选B。
第1题,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对建筑材料要求高,陆慕镇御窑村生产的御窑金砖凭借当地优质的原料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皇家宫殿建筑材料的特供。
第2题,由材料“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可知御窑金砖制作工序多,生产周期长,导致御窑金砖产量有限。
第3题,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知名度,有利于金砖制作古技法的传承和发扬。
但由于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艺传承人较少,且原料特殊,难以取代,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
(2019·
南京模拟)2019年央视春晚长春分会场,汽车元素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春汽车制造业发达,有“东方底特律”之称,但存在汽车配套产业分布分散无序等问题。
据此回答4、5题。
4.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当时区域发展阶段具有的特征是( )
A.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农业产值占有比重最大
B.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增强,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C.工业全面升级,交通发展,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D.市场对外开放时间早于南方地区,开放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5.长春市发展现代汽车产业可行的措施有( )
①调整汽车产业空间布局
②立足海外市场
③产、学、研结合
④缩减汽车产业规模
⑤完善政策体系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④⑤D.①③⑤
【解析】4选B,5选D。
第4题,当时东北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比重最大;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
主要受资源因素影响,科技不是主导力量;
我国开放从南方地区开始。
第5题,根据材料,汽车产业分布分散无序,所以需要调整;
中国国内市场大,应该立足于国内市场;
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提升技术和质量;
汽车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缩减规模不符合发展方向;
加大政策支持,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加固训练】
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
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2)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来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1)选B,
(2)选B。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段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
第
(2)题,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城市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N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能力 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
(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
(1)选D,
(2)选B,(3)选A。
第
(1)题,图中的箭头是2001~2016年城市等级的变化过程,2016年Ⅰ型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以及由Ⅱ型转变来的苏州、杭州、宁波,共6个城市。
其中上海是直辖市,杭州、南京、合肥均为省级行政中心,四个城市都能满足行政等级较高。
据图可知2016年的Ⅰ型城市中除上海和宁波临海,其中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并没有沿长江分布,除上海和南京距长江口较近外其他城市距离长江口较远。
第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到2016年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对比图2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
第(3)题,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协调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舟山、扬州、嘉兴。
对比图2中城市的分布,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多在上海周边地区,所以多数与上海空间位置邻近;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就算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部门。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城市性质与其他几个城市明显不同。
江苏高考)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①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②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③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④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①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②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③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④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1)选D,
(2)选A。
第
(1)题,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
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
图示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第
(2)题,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
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
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则③项错误;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A.看图法 B.定位
C.行政区划D.城市发展
A.看图法 B.城市分布
C.区域比较D.城市特征差异
1.(3)
A.看图法 B.东中西划分
C.东中西部差异D.我国GDP增长
A.读图法 B.改革开放政策
C.西部开发D.区域发展差异
1.
(1)C
(2)B (3)BC 2.
(1)C
(2)BD
突破1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差异及其成因:
人类
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结构、增长速度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突破2 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比较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产业结构差异(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以重型工
业为主
工业化差异
东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东部地区工业产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其他地区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水平,东部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对外开放的
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突破3 我国南北方地区差异的比较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产业
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相对发达
对外
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肇庆模拟)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王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
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D.保温
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D.土壤
【解析】1选B,2选B,3选C。
第1题,陕南地区位于秦岭以南,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①错;
区域内地形包括山地,谷地及部分狭窄平原,受地形条件影响,传统民居产生差异,②对;
传统民居一般就地取材,在山区,树木较少地区,多为石头房,而竹木生长条件好的地方,以此为原料,③对;
该地位于板块内部,地质条件比较稳定,④错。
第2题,陕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大部分时间阳光位于南方,且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南窗窗户大主要是为了冬季获得更多的阳光,该地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需要防潮,而窗户面积大,增大了与外界热量的交换,不利于保温。
第3题,陕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所以民居注重房屋排水,陕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注重雨水收集,导致该差异的因素为受夏季风影响的大小及时间长短,进而影响降水量大小所致,属于大气环流引起。
成都模拟)桑蚕是以桑叶为食、吐丝结茧的一种经济昆虫,吐出的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江浙两省曾为我国重要的桑蚕生产中心,随着“东蚕西移”工程的不断推进,广西一跃成为我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区,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中西部“种桑养蚕”、东部“垛丝织绸”的局面。
广西凌云县平怀村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桑蚕生产,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桑蚕生产模式(如下图),不断实现乡村经济振兴。
据此完成4~6题。
4.广西取代江浙两省成为我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区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产业基础好B.市场需求大
C.土地价格低D.养殖技术高
5.平怀村实行的桑蚕生产模式,可以( )
A.提高桑蚕的质量B.提高蚕丝的附加值
C.提高城镇化水平D.提高土地利用率
6.为实现广西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深加工
B.减少外出务工人员
C.扩大桑蚕生产规模
D.拓宽销售渠道
【解析】4选C,5选D,6选A。
第4题,广西取代江浙两省成为我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区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劳动力成本、地价等不断上升,桑蚕生产产值较很多新兴产业都低,为了实现产业收益最大化,桑蚕生产开始向劳动力价格低、地价低、土地相对充足、环境条件适宜的区域转移。
第5题,该村的桑蚕生产模式是在原有的桑蚕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等资源,增加产业链,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但该生产模式不能提高蚕丝的附加值和城镇化水平。
第6题,目前广西主要承接桑蚕生产的养殖部分,所生产的产品运向东部地区加工,其产品的附加值仍比较低。
要实现广西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进更多的企业,加大对桑蚕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
(1)~(3)题。
(1)贺兰山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
A.阻挡西部沙漠入侵
B.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
C.提供冰川融水补给
D.抬升夏季风增加降水量
(2)图中Ⅰ~Ⅳ区域( )
A.Ⅰ区干旱少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B.Ⅱ区水源缺乏,不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可大力发展种植业
D.Ⅳ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
(3)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宁夏区内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是(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
(1)选C,
(2)选D,(3)选B。
第
(1)题,根据图例,Ⅰ区是宁北冲积平原,主要灌溉水源是河水。
贺兰山位于宁夏西部,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提供冰川融水补给。
贺兰山阻挡了西部沙漠入侵。
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
山地能够抬升夏季风,增加降水量。
第
(2)题,图中Ⅰ~Ⅳ区域,Ⅰ区降水量小于
400mm,是半干旱区,引黄河水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
Ⅱ区是宁中台地和山间盆地,水源缺乏,是半干旱区,但适宜发展畜牧业。
Ⅲ区是宁南黄土高原,降水量大于400mm,降水丰沛,但土质疏松,水土流失多,不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
Ⅳ区是山地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
第(3)题,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宁夏南部的Ⅱ区是宁中台地和山间盆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Ⅲ区是宁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多,不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
Ⅳ区是山地区,只有北部的Ⅰ区宁北冲积平原,适宜种植业发展,经济水平较高,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区内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是由南向北。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能力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1.(2018·
全国卷Ⅱ)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
下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
(1)、
(2)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C.东南部 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A.狭窄 B.曲折C.坡大 D.路面凹凸
(1)选C,
(2)选C。
第
(1)题,填海造陆的地区为了节省工程量,造陆后的地区一般地形较为平坦,很少有山丘出现,图中可以看出西南、西北、东北都有山丘分布,说明地势较高,东南方向地形相对平坦,距离山丘最远,所以在东南方向海岸线推移距离最长。
第
(2)题,澳门地形以丘陵为主,结合图中数据分析,少见自行车是因为坡大。
从比例尺以及常识可以排除道路狭窄,从街道形态可以排除曲折。
修建道路一般会使地形趋于平坦,路面凹凸不平不符合常理。
2.(2018·
全国卷Ⅲ)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
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
据此完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