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团队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生与团队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与团队管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团队的核心要素:
一般来讲,一个成熟团队都有五个基本要素,简称“5P”。
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职权(Power)和计划(P1an)。
14、团队的定位
团队的定位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团队中整体的定位,包括团队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成员,团队最终应该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等;
二是团队中个体的定位,包括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指导成员制定计划,还是帮助其具体实施或评估等。
15、团队的职权
所谓职权是指团队负有的职权和相应的权限。
团队的职权问题会随着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目标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16、团队的组织形式:
(1)问题解决型团队
(2)自我管理型团队
(3)多功能型团队(4)虚拟型团队
17、团队的构建
(1)共同愿景
(2)共同的目标(3)合理配制成员(4)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18、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
(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
(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章:
班级管理工作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的含义: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是以“班”或“级”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基层教学群体,即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
(2)有得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交流更加方便、顺畅
3、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即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团队工作者等
(2)受教育者:
各级年龄相近、知识层次和能力相同的学生(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5)班级规范
4、班集体的标志:
四个共同
(1)共同的目的
(2)共同的活动(3)共同的领导机构(4)共同的舆论
4、班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制定的依据:
基本依据——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
学校的总体要求
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
实践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
5、目标制定的步骤:
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
6、目标制定的方法:
师生共商法:
即班级管理者和班干部或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提出目标。
它适合用在发展良好的班级中,其优越性在于可以集思广益、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
班主任定夺法:
即由班级管理者做出决定,向班级提出要求。
它适合用于班级初步建设或相对乱、差的班级中,其优越性为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了解等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差、乱班级不良因素的干扰,但它不利于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目标制定的原则:
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8、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管理
9、班级管理的特点
(1)目的的教育性:
其内容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目标为核心的。
因此,它的起点、过程和归宿都以教育为宗旨,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2)内容的广泛性: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含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班级管理也相应地会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
因此,它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多的特点,如班级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后勤卫生的实施和检查、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等均是班级管理的内容。
(3)对象的不成熟性:
中小学生一般都是处于6~18岁的未成年阶段。
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逐步成熟,知识积累不断增多和渐渐学会做人的时期。
他们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10.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由班级管理工作开始起步的,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归属于一定的班级成员。
(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管理者和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
(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1.班级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进行总结
方法:
(1)了解学生的方法:
观察法;
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
(2)说理法
(3)自我管理法
(4)其他方法:
情感激励法、实践锻炼法、创新管理法。
12.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3)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13.班级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班级文化:
是指班级生活中一切文化要素。
狭义的班级文化:
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
14.班级文化的分类
一般来讲,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15.班级文化的特点:
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16、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
(1)班级物质文化
(2)班级行为文化(3)班级制度文化(4)班级精神文化
17.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
(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形成班级精神文化(4)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8、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9.班主任的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2)知识和能力素质(3)身体和心理素质
第三章少先队工作
1、少先队的历史概述
第一阶段,1924年到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
第二阶段,1927年到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
第三阶段,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
第四阶段,1946年到1949年建立的少年先锋队;
第五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2、少先队的性质: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可以成为队员。
超过14周岁的队员应该离队,由大队举行离队仪式。
性质:
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
、自主性。
3、少先队的任务
根本任务:
学习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呼号)
新时期任务:
(1)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
(2)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3)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4、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具体内容
(1)队与党、团组织关系的教育;
(2)队的性质、任务的教育;
(3)队的历史的教育;
(4)队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5)队的组织制度的教育;
(6)队的组织纪律的教育;
(7)队员的权利及义务的教育
5、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
(2)实行队干部轮换制
(3)做好队干部的培训:
实行队干部例会制,加强工作方法的指导、实行队会观摩制,加强组织能力的培养、实行监督考评制,加强自治能力的培养
6、少先队文化内容:
(1)组织管理文化
(2)活动文化(3)礼仪文化(4)辅导文化(5)理论文化
7、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五个方面):
引领者、组织者、服务者、保护者和氛围的营造者。
8、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
抓基础建设、抓礼仪建设、抓阵地建设。
9、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方法(三抓):
抓典型(发现、培养、宣传、保护)、抓骨干(教育、培训、引导)、抓关系(典型与一般的关系、骨干和群众的关系、抓各种矛盾的关系。
)
第四章:
共青团工作
1、共青团的性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共青团的成立: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
共青团的组织原则:
(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
(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
(3)团体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4)团体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共青团的基本职能:
三个方面:
(1)党的后备军
(2)国家政权的支柱
(3)联系群众的纽带
4、入团与离团:
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
团员加入共产党员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5、享有的权利
(1)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训。
(2)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3)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团的工作和青年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监督、批评团的领导机关和团的工作人员。
(4)对团的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并且可以向团的上级组织提出。
(5)参加团组织讨论对自己处分的会议,并且可以申辩,其他团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
(6)向团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6、团章的基本内容:
现行团章共包括两大部分:
总则和条文。
其中条文部分共九章三十九条,分为八章。
7、团章的产生和修改程序:
现行团章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12月24日通过。
团章必须经过团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而生效
8、团旗的象征意义:
团旗为长方形,它的长与高之比是3:
2,通用的尺度三种:
(1)长288厘米,高192厘米
(2)长192厘米,高128厘米(3)长96厘米,高64厘米
9、团歌:
2003年7月22日:
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把《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定为团歌。
(胡宏伟词、雷雨声曲)
10、学校团组织的机构设置
一级团组织为校团委、二级团组织为年级的团总支、三级团组织为班级的团支部
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1、学生会的含义:
是在校党委、团委指导下,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
2、学生会职责:
(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
(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
(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3、学生会的作用:
桥梁纽带作用、榜样带头作用
4、学生会的工作思路: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
(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5、学生会的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
(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6、学生会的制度建设
(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
(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7、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
(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
(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六章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1、群体的含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一般来讲,群体通常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特点:
(1)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
如少先队有少先队的目标,共青团有共青团的目标
(2)制度化的人际关系:
如班集体,有班主任,有学生干部,还有一般的学生。
班干部中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等。
(3)稳定的组织机构:
比如,共青团,校团委、年级团总支,班团支部。
(4)较为固定的角色定位:
老师、学生
3、非正式群体:
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
没有行政的外力,出于自愿。
如:
第六章的同辈群体。
很多学者认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关键,在许多时候甚至超过教师了和父母。
4、同辈群体的含义:
同辈群体又称同侪(chai)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
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一是“同辈”,决定了群体的年龄层次,强调的是年龄的相近性;
二是“意愿”决定了同辈群体选择的自愿性,体现的是个体在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群体。
5、同辈群体的分类
(1)娱乐型群体
(2)学习型群体(3)违规型群体
6、同辈群体的特征
(1)交往的自愿性
(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7、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有哪些
(1)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
(2)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为学生的举发展创造了机会(4)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8、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缺陷说”: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越轨或犯罪是由学生的“心理缺陷”引起的。
“挫折—侵犯说”:
该学说认为,越轨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2)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差异交往说”:
一个人通过与越轨的群体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
“控制缺乏说”:
群体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行为。
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亚文化理论”:
犯罪的根源是亚文化群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
“标签理论”:
越轨行为的标签或身份使个人成为“圈外人”。
被迫承担与遵从“越轨者”的角色并表现在行为上。
启示:
第一,从心理上讲,学生的犯罪与其心理的满足度密切相关,当其心理受到严重挫折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偏差,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二,从社会交往上讲,学生的犯罪与他受到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同辈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当学生交友不慎或处在一种不良的亚文化中时,往往会受“哥们义气”的感染,无心学习,为所欲为,最终走向犯罪的导论。
9、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消极性影响有哪些
(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10、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
(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11、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的信息的共享
(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12、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
(1)信息混乱
(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
13、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
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宜堵”、同辈群体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参照群体”是一个群体心理学常用概念,指个体在实现其社会行为时,将某一或某些群体的规范、定向和目标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动机。
(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不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