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相关产业行业规划Word格式.docx
《建设相关产业行业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相关产业行业规划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建筑产业行业29
4、房地产产业行业29
五、发展重点30
(一)大规模启动“三业联动”工作30
(二)空间布局31
(三)建筑材料产业行业36
1、调整建材业产业结构36
2、加快推进建材业技术进步44
3、强化建材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水平46
4、积极发展建材服务业48
(四)建筑产业行业53
1、加大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53
2、加快建筑新技术推广54
3、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55
4、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56
5、加快完善市场监管体系57
6、做好安全生产工作58
7、不断完善诚信体系59
(五)房地产产业行业61
1、构建多层次房地产市场体系61
2、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62
3、推进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62
4、加大房地产建设监管力度63
5、规范发展存量房市场63
6、鼓励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64
7、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64
8、加快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65
六、保障措施66
(一)加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66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66
(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67
(四)加强政府在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的引导作用68
(五)提升建设领域人力资源素质68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69
一、前言
(一)规划内容界定
建设相关产业行业门类庞杂,包括建筑材料、路桥材料、建筑施工、路桥施工、外加剂、房地产、建材物流等众多行业。
在“十二五”期间,为了突出重点、把握主线,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以建筑材料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为重点进行规划,同时兼顾了建设领域其他行业。
过去几年来,我市建材产业行业(以下简称建材业)、建筑产业行业(以下简称建筑业)、房地产产业行业(以下简称房地产业)等建设领域相关产业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建设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制定并实施好建设相关产业行业“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建设相关产业行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依据
一、《国家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四、《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五、《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六、《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
七、《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八、《哈尔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九、《哈尔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哈尔滨市原材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有利背景下,哈尔滨市建设相关产业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发展健康有序,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发展新战略、繁荣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巨大贡献。
(一)发展成就
1、建筑材料产业行业
经济效益和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我市建材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同比增长41.8%,“十一五”年均增长45.6%;
工业增加值完成16.6亿元,同比增长48.2%,“十一五”年均增长56.6%;
销售收入实现59.0亿元,同比增长52.3%,“十一五”年均增长44.4%。
2010年,我市钢材产量实际完成96万吨,同比增长23%,占全省钢材产量的17.5%。
2010年,水泥产量达到1100万吨,是2005年产量的3.1倍,预拌混凝土推广应用量1150万m³
,是2005年3.8倍。
从2008年我市开始推广使用预拌砂浆,至2010年累计推广16万m³
,产能达240万吨。
2010年全市外加剂产量约14万吨,约占全省的80%。
2010年,墙体材料生产21.11亿块标砖,其中生产新型墙材11.9亿块标砖,是2005年产量的3.1倍。
2010年,我市实现总采砂量220万m³
。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
“十一五”期间,建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行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如浙江海运集团重组宾州水泥,亚泰集团与原哈尔滨水泥厂成功实现联合重组,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我市建材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5户,其中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达到23户、水泥制品企业25户,钢铁企业18户。
主要建材生产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推广取得明显进展,累计推广应用2249万吨,水泥散装率由2005年的55%发展到2010年的70%,预拌混凝土累计推广应用量2800万m³
,比“十五”期间增长了5.7倍。
全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已达到90座。
墙体材料方面,全市形成了以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实心砖、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墙板为主导的新墙材生产体系,新建(改造)新墙材生产线79条,新增生产能力20亿块/年,实心黏土砖生产企业由2005年底的63家下降到22家。
路桥材料方面混凝土路面砖生产企业2010年达到7家,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达到9家。
外加剂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哈尔滨工大强石外加剂厂、哈尔滨永吉外加剂厂、哈尔滨铁路混凝土外加剂厂等产量占全市外加剂企业三分之二左右。
建材产业环保、节能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强有力的环境治理措施,基本解决了开采、生产、运输、施工方面产生的粉尘、废弃物、噪音污染,大幅降低了对我市环境的影响,一是生产过程中对释放挥发气体均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二是采取严密封闭等措施,基本杜绝了水泥、煤炭、煤矸石、煤渣等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溢出。
三是对企业采砂的地点、范围、深度进行了规范,做到了随采随运,并平整开采后的江河床。
四是在施工现场周边基本设置了围挡,对施工道路进行了硬质覆盖,对砂石、灰土等物料采取了封闭、遮盖等有效防尘措施。
五是建材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大部分可回收利用,其余由市政统一运往垃圾站。
2010年末,我市建材业各项排污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废弃资源在建筑材料中占比不断提升,资源化水平不断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71.4%提高到83.44%。
科技进步助推建材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工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等方面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升,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水平有一定提高。
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应用比例由2005年的61.9%提高到2010年的84%,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广泛用于节能墙体。
干混预拌砂浆应用技术、低温施工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工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瓶颈的突破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全面推广,全市拥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2条,占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70%,水泥生产中新型干法比例达到95.6%。
路桥材料生产和铺装技术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广了温拌沥青路面技术、固化土应用技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彩色路面砖技术、检查井盖限位加固混凝土预制盖板技术以及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等10余项新技术、新工艺,大大提高了我市路桥材料的技术含量,保证了路桥建设的质量。
外加剂产品中我市生产的防冻剂、膨胀剂、速凝剂等技术水准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建材生产和市场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市建材产业生产和流通环节实现了较快发展,市场布局进一步优化,集聚化趋势日益明显。
钢铁产业逐步向阿城和平房等区集聚,仅阿城区现有的西林钢铁、金山实业、钢飞铸造三家钢铁企业的2010年总产值就占我市钢铁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水泥企业开始向阿城区、宾县等矿产资源地集中,两地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总产量占全市水泥总产量的62%。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布点更加规范,布局进一步优化,即保障了建筑施工的需要,又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和环保的压力。
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主要向阿城、呼兰等砂石和粉煤灰资源丰富区域转移。
建材市场布局趋于合理,主城区的建材市场正逐渐向二环以外迁移,北环装饰材料市场、中马路装饰材料市场已迁至禧龙装饰材料大市场。
海城装饰材料市场、红旗家具城、先锋钢材市场、先锋石材市场等建材市场不断吸纳周边建材零散经营商户,正在发展成为大型的综合建材集散中心。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行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时期,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对建材行业的监督管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的规范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行为,确保了建材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主要包括:
颁布了《哈尔滨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关于城市规划区内全面禁止使用掺黏土的烧结普通砖的通知》、《哈尔滨市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确认及备案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条例》、《哈尔滨市预拌砂浆管理办法》、《哈尔滨市非煤矿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建设工程进场建筑材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哈尔滨市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建筑装饰制品技术规定》、《关于提高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用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强路桥重点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规定》、《哈尔滨市市政工程材料质量管理规定》、《哈尔滨市2009年治理道路翻浆和结构性改造工程技术质量控制要点》、《关于路桥重点工程参见主体质量行为关联市场准入的否决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和结构升级改造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道路工程检查井质量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路桥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逐步完善了对建材生产、运输和使用的全程管理,保障了各类建筑质量安全,提高路桥的使用寿命,提升了道路的承载能力,改善和保护了城乡环境卫生。
另外,哈尔滨还出台了由市建委组织主编的《人行路面砖抗滑性检验方法》列入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编制计划。
2、建筑产业行业
建筑业实现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083.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9.1%;
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8.5%;
实现利润总额2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50.4%;
截止2010年末,我市建筑业企业1707个,比“十五”末期增加733个;
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2.7万元/人,比“十五”末期增长1.4倍(见表1)。
表1:
2010年哈尔滨市建筑业发展情况
指标
2010年数值
比上年增长(%)
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1083.9
33.4
建筑业增加值(亿元)
363.0
16.9
建筑产业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2.7
35.9
建筑企业资产总计(亿元)
679.5
11.3
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亿元)
29.0
-16.3
改革全面推进,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所有制结构改革步伐加快。
“十一五”时期,我市逐步降低国有经济所有制的比重,加快股份制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国有企业由2005年的99个减少到85个,下降14.1%;
非国有企业由2005年875个增加到1155个,增长32.0%。
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合理。
全市通过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构建合理的专业承包企业群体,形成了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承包企业为骨干,以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企业组织结构。
2010年末我市总承包建筑业企业达468个,占全市建筑产业行业企业的27.4%;
专业承包建筑产业行业企业936个,占54.8%;
劳务分包建筑产业行业企业303个,占17.8%。
三是建筑产业行业开放度不断提高,促进本地建筑产业行业加快发展。
截至2010年7月末,外埠进哈总承包企业有26家,产值约64亿元;
专业承包企业22家,产值约5.8亿元;
劳务企业10家,产值约2.2亿元。
“十一五”时期全市建筑业企业累计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产业行业产值为487.7亿元,年均增速8.8%(见图1)。
图1:
2010年末全市建筑企业分包结构图
富民安民作用明显,吸纳社会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全市建筑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末全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1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10万人。
建筑业工资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实际支付工资总额129亿元,比“十五”末期增加90亿元(见图2)。
建筑产业行业进一步成为吸纳社会就业、富民安民的重要行业。
图2:
2006-2010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和实际支付工资总额
建筑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升。
一方面,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强。
先后开发和推广了JHS型砂浆晶、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桩基新技术、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等几十项科研技术成果,解决了深基坑降水与护坡、高层建筑垂直运输和科学防护、强射线焊接探伤混凝土防护和多层厂房减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结构复杂、使用功能独特的重大难题,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宣化街高架桥等大型桥梁建设,采取了安装热源锅炉、搭建保温暖棚、铺设供热管道和对建筑材料进行提前预热等创新方式,形成了一套独创的北方高寒城市大型市政桥梁设施冬季施工方法。
另一方面,建筑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了节能50%设计标准,居住建筑已于2008年率先执行了节能65%设计标准,全市市区内已建成和改造完成节能建筑4570余万m2,占全市既有建筑总面积的25%以上。
城市道路维修取得新进展,道路交通承载功能有效提升。
2010年末全市拥有城市道路1992条、3296万m2。
其中,市政道路1703条、3001万m2;
企管道路289条、153万m2;
城市桥梁258座、142万m2。
2010年改造维修道路500条段,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0%以上。
建筑市场秩序日益规范,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大部分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单位等主体遵章守法意识不断提高,建筑市场正向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是建筑质量管理效果明显。
在建工程的安全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竣工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最近两年荣获全国建筑产业行业最高奖鲁班奖工程5项,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8项,获得黑龙江省优质工程87项,获得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市”优质观摩工程32项。
二是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力度不断加强。
2010年全市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495项,创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市”安全金牌工程20项和银牌工程8项。
三是建筑企业信用体系管理建设不断发展。
成立了哈尔滨市建筑企业综合信用评审委员会,建立完善了参评部门例会制度、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受评企业申诉和信用修复制度以及信用管理“一评四挂钩”制度等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了信用评价奖惩机制。
四是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建筑市场管理、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预拌砂浆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建筑产业行业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政策和技术性文件。
建筑融资模式不断创新,资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项目计划、统一土地储备运作、统一资金筹措”的“四统一”要求,研究确立了着眼项目、资源、资产、资金、平台“五位一体”有机结合、统筹运作的融资模式。
实行了土地资源收储整理,制定了《哈尔滨市城建项目统筹用地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探索了产业性收储、投资性收储、预期性收储、开发性收储、建设性收储运作模式,组建了城乡发展公司和城乡建设公司,路桥建设与土地收储整理的有序衔接不断强化。
3、房地产产业行业
房地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房地产业经历了国家严厉的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但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房地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9.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2亿元,年均增速15.3%,比“十五”时期提高9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从2005年的140.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60.7亿元,年均增速20.8%,比“十五”时期提高3.9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
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快速增长,分别从2005年的524.8万m2和577.4万m2增加到2010年的749.9万m2和881.7万m2,年均增速分别为7.4%和8.8%(见图3)。
商品房销售额从2005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70.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24.7%。
图3:
哈尔滨市2006-2010年商品房竣工、销售面积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稳步增长,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4.87m2提高到33.2m2。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区域周边基础设施、环境以及住宅小区内部绿化水平和建筑质量不断提升。
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逐渐得到满足。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928万平方米,7.6万余户。
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94万平方米,2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为6732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2.2亿元。
廉租房受益户累计达到14972户,其中实物配租1530户。
居民消费观念逐步改变,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逐年上升。
2010年,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3亿元,同比增长50%,个人住房贷款当年新增125.8亿元,同比多增18.9亿元。
2007—2009年我市个人住房贷款分别为130亿元、142.9亿元、251.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为23.8亿元、12.9亿元、108.3亿元(见图4)。
新增贷款逐年上升,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活跃为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动作用。
图4:
哈尔滨市2007-2010年个人住房新增贷款额
住房公积金推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繁荣。
截至2010年底,我市累计归集公积金194.3亿元(不含铁路、省直、电力及农垦),公积金开户116.2万人,发放公积金个人贷款111.6亿元、6.4万户,提取公积金98.7亿元,实现公积金增值收益8.8亿元,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3.6亿元,提供廉租房补充资金2.1亿元。
2010年我市公积金覆盖率达到77.1%,个人贷款率达到66.6%,公积金使用率达到83.6%。
物业管理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品质逐步提升,行业作用日益明显。
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物业服务企业625家,从业人数3.4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物业面积2842万平方米。
房地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
“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等十余部关于土地、税收、信贷、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意见,规范了市场秩序,为企业和居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有效促进了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市建设相关产业行业在产业布局、市场管理、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等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市建材相关产业的企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生产水平相对较落后,综合能耗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仍有一定差距(见表2)。
随着国家对水泥、钢材等行业不断出台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政策法规,我市绝大多数钢铁企业、传统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实心粘土砖将面临淘汰威胁,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临巨大压力。
建筑领域的产业集中度仍较低,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家市属特级企业,一级企业仅占总承包企业的7.8%,路桥材料规模以上生产企业仅3家,其余均为中小企业。
本市房地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有实力的大型开发企业。
表2:
我市水泥综合能耗对比表
类别
吨熟料标准煤耗kg/t
水泥综合电耗kwh/t
水泥综合能耗kg/t
我市平均
132.03
97.86
113.3
我省平均
141.9
89.02
118.36
国内平均
128.7
88.9
100.86
国内先进
104
82
88
国家限额
144
115
114
注:
数据来源于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带动了建设相关领域需求迅速增长,受运输半径、综合成本等因素影响很多建筑产品需本地供应,导致市场供给相对不足,这也使我市大多数建设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投入,造成相当数量企业存在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研发能力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简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足等问题。
同时,本地产品无法满足建设领域高端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市一些重点工程所需的部分大型桥梁预制构件等仍需要在异地采购。
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政策和机制等方面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
三是建设行业管理和监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市政府及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虽出台了很多管理政策和法律规范,但有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一些监管措施流于形式,监管手段不完善,缺乏实质的约束力。
一些工程项目的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对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存在界定难、处罚难。
四是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建设领域市场管理仍面临较大压力。
采石行业破坏生态景观、污染水资源以及挖沙破坏道堤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部分商品房建设质量不高,质量纠纷较多,住宅性能达标率较低。
房地产项目普遍存在虚假宣传,物业服务质量不高,部分楼盘还存在产权办证遗留等问题。
五是建设相关产业行业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建设相关产业行业缺乏综合协调,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部分建材产业虽然依托建筑产业市场发展,但其行业管理并不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造成使用和管理、管理和监督的相对独立和分离的局面,一些违法违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市化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需求量增大,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工业建筑需求旺盛,住房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消费品,房地产业与建筑、建材等产业呈现进一步融合互动发展的趋势。
随着省、市相关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为建设相关产业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
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不仅对我市建材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