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北京市西城区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北京市西城区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北京市西城区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这两者在司马迁眼里是截然不同的,《夏本纪》与《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属一类,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五帝本纪》属于另类,司马迁自己也承认吃不准,因为越久远材料就越少。
其次,也有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情感方面的原因。
司马迁是一个“无比深刻而渊博”的学者。
司马迁的可贵,不仅在于他的博学,更在于他对史料的裁断和卓识,所以司马迁自称《史记》的撰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相比《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其中的古史框架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知识点而已。
但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司马迁,我们今天连这个框架也不会有,因此怎能轻言放弃?
如果我们对司马迁这样一位如此伟大的历史学家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尊敬,我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
就一般的观察而言,相对年轻的知识群体中对中国古史问题或许“疑”的态度更多,你在北京大学教授本科生课程时是怎样的体会?
就一般年轻学生而言,他们确实天然地相信“疑古”是先进、科学的治史态度,而“信古”则是保守、落后的研究取向。
任由李学勤先生有关“对古书的反思”和“走出疑古时代”的呐喊与呼吁,同学们依然是我自岿然不动。
我当然不是要否定“古史辨”派学者的先进性和重大贡献,恰恰相反,我是想提醒同学们,读完了《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和《秦本纪》再来“疑古”也不迟——“疑古”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具体的学术实践。
以前朱熹就说,要“熟读”之后才能“自然有疑”,“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
不读书,上来就疑,那不是疑,那是无知。
人们通常认为,怀疑是科学态度,相信则是盲目的。
但实际上,“有疑”是为了“无疑”,在疑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裁断,所以“信”比“疑”更难,层次更高。
现在的很多怀疑是很草率的,只是人云亦云,是缺乏判断力的表现。
(删改自刘周岩《孙庆伟:
“信”比“疑”更难》)
材料三
自西周至两汉的文献里,大禹的形象从创世神至夏代的圣王,至半人半兽的天选之人,渐次演变,又相互杂糅。
他承载着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于他以及他所开创的“夏”的信仰与阐释。
万物之初,洪水滔天,苍穹下没有大地,禹受天帝之命布土造地。
他用抛到水里能不断膨胀的神土制造土地,既堵塞洪水,又在大地上疏通河流,终于平定山川。
天帝于是降下黎民百姓,赐予禹治国安邦的九种大法,由禹做王,监察百姓的德行。
在西周中期的青铜铭文中有着类似的文言叙述。
但依照现有史料,难以断定在创世神的形象之前,是否存在大禹是人的记述。
《诗经》等周人的文献里,大量出现“禹迹”“禹绩”的词汇。
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发现,商周的统治者祭祀大禹,认定自己的领土源自大禹之手,“西周中期,大禹是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稷,又为社神”。
借助夏禹的形象,先秦诸子阐发自己的政治观念。
专门研究大禹传说的学者杨栋表示,“描绘大禹的辛劳形象,是对辛劳为民精神的赞扬,体现的是诸子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背后,是要塑造大禹与夏王朝创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作为“德”的载体,垂范后世。
于禹个人,舜任用禹治水,是因他一言一行都合乎法度,“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于禹的功绩,神话中创世者在造地成功后巡视、步测大地,转换为大禹规划、制订九州中国的行政区域、贡赋标准的过程。
来到汉代,《史记·
夏本纪》中的大禹治水,已是另一番情形。
神话中的原始大水被置换为尧舜时代一场现实的水患灾难,天帝被置换为贤君尧、舜,具有神性的鲧、禹被置换为尧、舜的臣僚。
创世者命令动物神潜水捞泥被置换为君臣在朝堂上讨论治水人选,而潜水造地则被置换为鲧、禹父子相继的治水事业。
伴随国家形态的演进、政治统治的需要,历史化的版本最终占据主流。
一则创世神话被转述为一则古代历史的传说。
在司马迁的版本中,舜逝世后,服完三年丧,禹为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
但天下诸侯都来朝拜禹,禹才继承了帝位。
禹登基十年后去世,把天下交给益。
服丧三年后,益用类似的流程,把帝位让给启,自己躲到箕山。
但诸侯因启的贤德,都离开益而朝拜启,于是启即天子位。
然而,写于战国时代的古本《竹书纪年》有言,“益干启位,启杀之”,贤德背后是血淋淋的权力之争。
甚至韩非在《韩非子·
说疑》中直接攻击禅让制本身,“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
司马迁是承接《孟子》的思路,用启的贤德调和此间的冲突。
但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认为,“以‘尚贤’为总基调的‘禅让’是‘不在其位’的知识阶层企图以‘和平演变’方式获取权力的捷径”。
(删改自刘畅《从神话到史书:
文本中的“夏禹”叙事》)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二里头文化尚未进入国家阶段,所以学者们认为它不属于“历史时期”。
B.传世文献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也展示了东周至汉晋人们对夏朝的认识。
C.考古学的发展重新建构了人类文明史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法则。
D.独具一格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是先民学习和改造外来技术的产物。
2.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眼中,夏、殷、周、秦四篇本纪都有较高的可信度,只有《五帝本纪》部分内容存疑。
B.与《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相比,古史框架只是一个知识点,我们阅读研究时无需关注。
C.尽管有学者积极呼吁,但是年轻学生依旧倾向于认为“疑古”是先进、科学的,而“信古”是保守、落后的。
D.现在很多人对古史的怀疑只有治学态度,缺乏学术实践,是人云亦云、缺乏判断力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如何合理“疑古”。
4.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糅:
“糅”的本义是杂米饭,引申为混杂。
B.滔天:
“滔”的意思是弥漫,不能写作“涛”。
C.潜水:
“潜”读作“qiǎn”,指没入水中活动。
D.禅让:
“禅”读作“shà
n”,指把帝位让给别人。
5.下列对“材料三”所涉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叫金,所以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
B.《诗经》在先秦的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中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孔子论之曰“不学《诗》,无以言”。
C.《孟子》是“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体现了孔孟思想的不同侧重。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据西周的青铜铭文记载,禹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创世神,受天帝之命布土造地,平定山川。
天帝于是降下黎民百姓,命禹监察百姓的德行。
B.在周人的文献里,大禹是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稷概念,又被尊为社神。
周人认为他们的领土来自于大禹,所以祭祀他。
C.先秦诸子借助大禹的形象阐发自己的政治观念,都将大禹塑造为与夏王朝创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作为“德”的载体,垂范后世。
D.《史记·
夏本纪》中的大禹治水,已是一则历史化的传说。
这是司马迁遵照国家形态的演进和政治统治的要求所做的转化。
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史记》对古史记载的意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
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
”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
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
兼爱》,有删节)
[注]【1】“虽然”句谓:
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
【2】牂(zāng)羊之裘:
羊皮做的朴素衣服。
【3】要:
通“腰”。
【4】胁息:
屏气。
【5】碎:
通“萃”,军队行列。
8.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贵必敖贱敖:
通“傲”,傲视
B.若君说之说:
通“悦”,喜欢
C.朝有黧黑之色朝:
读zhāo,早晨
D.人亦从而恶之恶:
读wù
,憎恶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仁者非之此何难之有焉
B.何以易之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
B.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
C.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小题。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
“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
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
功【1】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
“今有燎【2】者于此,一人奉【3】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
”巫马子曰:
“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
耕柱》)
[注]【1】功:
功效。
【2】燎:
放火。
【3】奉:
通“捧”。
14.下列各句大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云贼也:
未见得有什么害处
B.自是而非我:
认为你自己正确却否定我
C.子何贵于二人:
您为何比这二人尊贵呢
D.掺火将益之:
举着火要使之烧得更大
15.根据文段内容,简析文中“吾亦是吾意”的含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饮酒(其十七)
[晋]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1】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注]【1】萧艾:
艾蒿,指杂草。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行失故路:
人走着走着,往往会迷失最初的方向。
B.任道或能通:
顺应内心的想法,或许能将路走通达。
C.觉悟当念还:
觉悟到走错方向,应及时地回到旧路。
D.鸟尽废良弓:
鸟打尽弓会废弃,英雄已无用武之地。
17.古人诗词中常会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是
A.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屈原《橘颂》)
B.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陶渊明《饮酒(其八)》)
C.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陈子昂《感遇(其二)》)
D.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8.唐朝韩愈曾作《幽兰操》一歌,其中有四句: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请你谈一谈韩诗与陶诗前四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9.古诗文默写
古人作诗喜用花草来比喻高洁品性与美好追求。
例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借莲“①___”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坚持高洁品性的追求。
陶渊明则偏爱菊花,从《饮酒》中的“②___,悠然见南山”和《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③___”能够读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景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一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薄暮冥冥,④___”,带给人的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⑤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一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此乐何极”,带给人的是“则有心旷神怡,⑥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述了梦境中的奇遇:
“霓为衣兮风为马,⑦___。
⑧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鲁院的柿子树
郭严隶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到的时候正是秋天,属于它的季节,它便成为突出的风景。
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树木们都成为陪衬。
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结着果实的柿子树,不由就看得发了呆。
那是刚来到那天的中午,饭后我们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看见了它。
震动的时刻里,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分明是一首正在唱着的歌。
是大地的歌唱,也是天空、阳光、微风、碧草,甚至是空际白云,地上湖水的歌唱,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在它之中。
人们会把这些笼统地称为大自然,说大自然的歌声是天籁。
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
当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生命,人不免要恍神的。
恍神中,就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使它们幻闪人间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许多时候,我来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它止住我的脚步。
是由于唯它身上,秋的痕迹明显的缘故吗?
当然,银杏不让。
银杏的通体金黄最终在倾听中变作呼应。
我不知道自己感受色彩的方式何以竟是倾听?
也许已经只能这样了,面对一切都直接捧出心灵。
银杏的呼应加深了柿子果实的意义,秋显出慈悲和丰饶。
④这样写着的时候,秋在窗外变成了冬,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变的,是信手一翻,哗的一声,就成了新的一篇。
冬乘着一场寒风来,不见雨,风是独自来的。
楼窗外的那棵银杏树,所有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
有些轻轻洒落地上,灿灿的,就在地上铺了一层锦,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地久天长,宛如心中珍藏的爱情。
后来,银杏的叶子都不见了,树枝是叶片落尽后那种崭新的光洁,对于切切依恋的东西的突然离去,对于这大地上司空见惯的发生,树枝似乎还有些回不过神儿来。
⑤这时候,柿子树一派沉静。
它的叶子也不见了,都被风带走了,柿子却以果实的姿势仍旧挂在枝头。
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强烈地感觉看到了一些清澈温暖的眼睛。
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
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
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
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
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
⑥刹那明白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
⑦是的,它在看着我,以无声之言与我交谈,说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它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
它打开自己让我细细地进入,让我在抚摸和凝视中明白,自己来到了一个只有祝福、珍惜和善良的地方。
真的从来没有过愤怒、怨尤、仇恨以及伤感吗?
过去的时光会告诉说,那是曾经的青涩。
柿子在春天曾经是花朵,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着的青果。
只到秋天来了,它的金色才漫天归流,凝成这样一捧盈硕结实、可摸可触的爱。
⑧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
或于园圃,或于野谷深山。
山风的强劲中有灵,阳光和花朵的灿烂中有情意的香气。
它是怎么样被命运选中,这样站到鲁院的花园里来,成为它独特的风景?
就如同我们被命运选中,来到这里度过一段珍贵的学习时光。
我们是遍涉了苦难之河而终于被长风荡尽衣衫上的淤尘,踏上这清宁的岛屿。
你呢,柿子树?
你命运中的飓风雷霆是怎样?
你生命里的春风清露又是怎样?
你可是也深味人间悲喜、世上情仇,才这样以物外之姿呈现尘世的喜乐和殷实?
⑨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
⑩有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小心地抚摸它们,就像抚摸深夜里凌空而降的神谕。
我甚至相信这里面包含着一切关于世界和生命的宣言,也就是爱的宣言。
我由此知道了,果实怎样演绎音乐与星光,传递快乐和希望。
⑪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
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谁听见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文学的痕迹。
⑫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
⑬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一切都沉进稳妥静寂的灰色里,沉进无言的诉说,只有柿子树,仍旧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的鲜艳的柿子,在微笑着高歌。
这样的时候,你看着那些一片叶子都没有的枝头上,挤挤地悬挂着的果实,会觉得它们还仅仅是果实吗?
那已是宇宙天地之心,是关于生长、繁衍、丰收、护佑等等仁慈的旨意。
20.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籁:
在这里指自然的声音
B.喧腾:
在这里可以换为“喧闹”
C.强劲:
意思是“强大有力”,“劲”读“jì
n”
D.神谕:
意思是“神的指示”,“谕”读“yù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敬仰赞美之情,又有对其他树木只能成为陪衬的遗憾之情。
B.第⑤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作者对自我生命状态的叩问和反思。
C.第⑨段作者说“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赞美。
D.文章结尾写柿子火焰般鲜艳的色泽和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文章第③—⑤段,作者描述的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
23.文章第⑪段写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塑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2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25.作者借“柿子树”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其内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须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B.《红楼梦》中,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喻指“金玉良缘”,暗示了宝玉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与选择。
C.《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
前者意味着世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姻缘,后者则代表着自己想要的爱情。
D.《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草垛上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工地上读《牛虻》,这些书使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意义的理解。
26.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论语》中曾多次论及君子的修养,如: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不器;
君子坦荡荡;
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种品质?
请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150-200字。
②有人说:
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
有人说:
永远或不肯超越自身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
请结合名著中的人物,谈谈你对“限度”的认识。
要求:
人物必须从《红岩》、《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中选择。
③请在下列片段中选择其一,运用描写手法写一段话,描摹此时此刻主人公(翠翠、黛玉)的内心活动。
120字左右。
片段一:
翠翠斜睨了客人(傩送)一眼,客人正盯着她,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片段二:
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
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27.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①古人教子曰:
业精于勤,荒于嬉。
现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