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14 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14 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14 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
二、知识梳理
全国新课标卷的选择题,主要是通过考生对选项的正误判断,考查分析鉴赏能力。
2017年《考试说明》中出现了“4选1”选择题的新题型,即设4个选项,其中1个最恰当项,3个不恰当项,要求选出最恰当项。
同时,《考试说明》中也保留了一直以来被全国新课标卷采用的“5选2”的题型。
2019年《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保持稳定。
这两种题型的唯一区别在于“4选1”比“5选2”少了一个最恰当项。
2017、2018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试卷,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第4题都用了“4选1”的题型,并且都是“选非”。
“4选1”,“5选2”,“选是”,“选非”,应视为常态,不可偏废。
(一)常见设误类型
1.小说常见5个设误点
设误类型
类型解读
情节设误
在选项中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生造某个小情节(细节)。
人物形象设误
在选项中对人物特点(或作用)的解说错误,要么故意夸大其词,要么无中生有,要么主次颠倒,要么张冠李戴。
环境设误
在选项中对环境特点、作用进行错误解释与分析。
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
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其艺术效果的解说错误;
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判定或解说错误。
主旨(情感)设误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2.散文常见5个设误点
内容设误
在选项中曲解文本的某一部分内容,或理解不当,或武断绝对,或无中生有。
形象设误
对文本中人物或事物形象误读,或评价不当,或对形象的作用分析不当。
结构线索设误
对文本的结构思路、线索梳理不当。
选项对表现内容、主旨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
对文本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判定或解说错误。
选项对文本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准解选择题“2步骤”:
初步检索——加工比对
三、考点精讲
【2019·
《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中横线为编者所加]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
”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
”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
“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
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
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可是她不允许。
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不仅直接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也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充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1.首先要认真审题。
“4选1”选择题型分为两部分:
题干+选项。
题干要求“分析鉴赏”,针对的是考点,主要起提示性作用。
选项有4个,其中最恰当的有1项,不恰当的有3项。
2.依据选项内容,相应标出文本中的分析鉴赏对象。
A项鉴赏对象见文本开篇画横线处;
B项鉴赏对象见文本中间画横线处;
C项鉴赏对象见文本末尾画横线处;
D项表述涉及小说的中心思想,就需要通读文本。
3.逐项判定分析是否合理,鉴赏是否恰当。
在判定的过程中要结合文本加以辨析。
A.“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的分析不恰当。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达控诉战争罪恶的主题。
B.“直接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无说服力,通读文本可知,直到第16段才生出爱意,这一句话主要是表现战争对“我”的压抑。
C.此项表述最恰当。
D.“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分析不当,拔高了文章主旨。
阅读小说可知,小说叙述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4.排除不恰当项,确定答案。
答案:
C。
【方法指津】
1.快速浏览选项,圈出关键信息
解小说选择题时,一般要优先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圈画出有关思路、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关键信息。
2.锁定文本范围,解读相关内容
选项表述的内容有的是针对一句话,有的是针对某段,也有的是针对全文。
这就要用标记标出相应的句段,锁定文本中或部分或整体的范围。
接着,就要准确解读这些范围中的内容。
3.综合比较辨析,注意选项误区必须把选项的分析鉴赏与自己的解读进行综合比较辨析,选出表述最恰当的选项。
综合比较辨析时,重在两看:
一看圈出的关键词是否有文本依据,二看选项表述和自己的解读是否对应。
筛选恰当项时,要特别注意不恰当项的设题误区:
(1)主旨理解不恰当处。
或过于狭隘,或过于拔高;
(2)人物形象分析有误处。
或贬损,或夸大,或拔高;
(3)内容理解不符合文本处。
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表述不准确,原因分析牵强附会,结论想当然等;
(4)艺术手法表述不恰当处。
或手法概括无中生有,或手法判断不够准确,或手法作用不够明显,或语言特点判断不准确等。
【答题规范】
采用排除法。
优先排除“知识性错误”的选项,再排除陷入误区的不恰当项,从而披沙拣金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五、考点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
“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
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
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
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
“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
”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
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
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
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
”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
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
“你的,良民大大的!
”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
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狠狠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
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
“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
”柳先生说。
“那你干吗又杀死他?
”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与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痛恨之情。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解析】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他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情怀。
(二)
【福建省三明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时月
陈毓
掰着指头算,兵算出自己离开故乡五个年头了。
他记得离开的时候,门边硷畔的迎春正爆出星星点点的黄。
那黄就摇曳在兵心头这许多年。
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
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
兵不停走在路上,就把麦田走到身后,接着迎来了山,又走出了山,然后兵看见无边的枯草,到处都是草,风呼呼吹过时,草低低地伏下,臣服于风的力量之下。
兵看见长城时停下,兵看见长城像一条蟒蛇,在平展展的荒草滩上蜿蜒伸展,直到兵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兵现在来延展这条蟒蛇的长度。
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
将官用铁戈来戳,戳不透,和兵一起筑墙的人因此得到嘉奖,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
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
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
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兵觉得真是好闻极了。
榆树有大有小,兵严格按规定的尺距把榆树呈三角栽下。
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
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
兵早都闻说匈奴兵是一群野蛮人,挥舞大刀,骑高头大马,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眨眼就掠走了南人的马匹牛羊、地里成熟的庄稼、屋里煮饭的妇女,河边浣衣的姑娘,简直是一群魔鬼。
兵和更多的兵辛苦着筑长城、植榆树,就是为了挡住这疾风,这闪电,和比这疾风闪电更可怕的大刀。
在榆树发出呼啦啦明亮响声的时候,兵听说了一个可喜的消息,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休养的兵带来的。
这个缺了屁股的兵倒不在乎丢了一块屁股在匈奴骑兵的大刀下了,他大咧咧地说,权当是喂了饿狼了,命还在,好的很。
兵现在驻守这个叫五里墩的烽火台,和那个缺了屁股的兵,为了区分彼此,下面叫兵为末,叫屁股残缺的兵为老。
叫老,叫末,你记住了没?
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
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
没人说。
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
日举烟,夜举火的烽火台有好些日子都是沉默安详的样子,老和末有时候很是诧异,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
就这样,又一个春天来了。
一个漫漫的和风吹脸的春日,靠在土墩上晒太阳,老对末说,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你也没扳过弩机。
“放——”,老模仿发弩机的动作。
“嗡”——老比拟弩飞驰的声音。
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
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
老描述。
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
你不信,你笑,你啥也没见过。
你当然笑。
我修过长城,我和泥得到过领军的嘉奖,我栽过榆树,树大概都能活哩。
末终于想出两件属于自己的光荣。
又一个夜晚,躺在烽火台上吹风,老笑嘻嘻地,神秘地对末说,你连女人都没见过哩,你见过个啥!
月洒清辉,虫鸣叽叽。
老的话末早听见了,但他默声,不理老。
女人他咋没见过,他离家那年,隔壁喜良刚娶了媳妇,那个名叫孟姜女的新媳妇来到他门前井台上打水,隔着一把辘轳站着,一个人手上的温度,传给下一个人,怎说他没见过女人?
喜良去修长城,比他早走一月呢。
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
他多久没吃娘做的饭菜了?
他几乎都忘掉大白馒头的麦香气了。
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
后记:
公元前215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兵北击匈奴。
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
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
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
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即便秦末,中原陷入战乱,北方的匈奴也长久不敢南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刻意去描写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写“兵”的所见所感,写“老”的战争回忆,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
B.小说景物点染富有特色,比如“门边硷畔的迎春”“边关的枯草”“长城边上的草黄新绿”“烽火台的清辉虫鸣”,三言两语,细腻而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小说讲究叙事用语,主人公上半部分被称之为“兵”,下半部分被呼之以“末”,称呼看似不和谐不一致,但自成一体,传递出兵士们长年戍边年岁渐老的意蕴。
D.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比如“辘轳井台”这一细节,既自然关联历史人物,引人无限遐想,又巧妙引出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颇具匠心。
2.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
3.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
(1)从“兵”起初对筑长城守边关没有怨言,可看出兵士们对戍边的支持与担当;
(2)从“老”对边关战争的描述中,隐含着他们的自豪与对和平的期待。
(3)从“末”的伤感中,流露出人物对无休无止戍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
3.
(1)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历史真实与小说虚构交相辉映,使读者对“战争”有着更全面的认识。
(2)拓展小说艺术境界,“后记”的颂扬基调改变了小说原有的悲壮风格,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强调战争历史价值,赋予虚构故事以历史意义,使普通士兵不畏艰辛、英勇善战、为国奉献的形象更加突出、立体。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错误。
结合“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等分析,“随遇而安”的分析错。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