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502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北京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选D D项,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只是说明了“书法艺术魅力巨大”,没有对汉字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材料二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

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强烈动感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

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

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往往一晃而过;

只有善于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耙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

如多友鼎上的铭文,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

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

南朝的虞龢有言:

“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

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

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

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

它告诉了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

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形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选A “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审美或有偏颇,并未言及动态书法与静态书法的高下之别。

材料三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

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

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打比方,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

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

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

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

书法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

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

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终于变化”。

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

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的效果。

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

通过意境的创造,书法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法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

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

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选C 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并非是为了“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而是要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

(6分)

答: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筛选出三则材料中书法动静之美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如材料一涉及书法动静之美的内容在第三段,清代刘熙载根据不同的书体创作风格将书体分为两大类,分别展现动态之美和静态之美,据此可从书体风格的角度欣赏书法艺术的动静之美;

材料二主要介绍人们对书法动静之美的感知,尤其强调对静态的书法的欣赏,并指出“作品之静,反映出……修炼”,并结合材料三第六段“书法的意境……‘大、重、拙’”,可知对于欣赏者来说,同样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体会书法的动静之美;

材料三在介绍书法鉴赏的四个要素时,在有关结构、章法的鉴赏中提到了书法的动静之美,据此对其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①从书体风格角度,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

②从结构、章法角度,书法作品的结构、章法等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书法结体中的“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书法章法中的“动静相宜”。

③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之美。

(每点2分)

二、本大题共6题,共25分。

(一)(2020·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

上党民走赵。

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王龁因伐赵。

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

“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

廉颇易与,且降矣!

”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

“何以?

”对曰: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

“母置之,吾已决矣!

”母因曰:

“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

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

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

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

“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

周纪五》)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

屯兵支援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更:

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奉:

两手捧着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

设置

选B B项,分析可知,“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中“怯不战”这一动作的主语并非“赵王”而是“廉颇”,如果“更”理解为“更加”,意即前文廉颇已经胆怯不敢出战了,这与前文“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不符。

故此处“更”的意思应是“改,改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王龁因伐赵母因曰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使赵不将括则已

C.以天下莫能当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已吾已决矣

选A A项,两个“因”都为“于是”的意思。

B项,前者为动词,派遣;

后者为连词,表示假设。

C项,前者为动词,认为;

后者为介词,把。

D项,前者为动词,罢了;

后者为副词,已经。

故选A。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怒,数让之。

(赵王)很生气,多次责备他。

B.若胶柱鼓瑟耳。

就好像用胶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弹瑟般不知变通。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他,然而并不认为他擅长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其实他们父子的想法不同,赵奢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去!

选D D项为赵括的母亲和赵王的对话,因此“愿王勿遣”的主语应为赵括的母亲,而非其父亲赵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选D 根据原文“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可知赵军是被秦军袭击分割成两部分,并非赵括主动分兵两路。

1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

解答本题,需要关注原文中有关赵括战前举动及他人对其评价的语句。

如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据此可知赵括死读兵书,不知变通。

原文介绍“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可见其骄傲自大。

其父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见其对于战争态度轻率。

其母言其“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见赵括不尊重将士,对士兵颐指气使,且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共苦。

①死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

②骄傲、轻敌。

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

④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共苦。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秦国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成功攻克。

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

赵国廉颇的军队驻扎在长平,屯兵支援上党逃来的百姓。

王龁于是进攻赵国。

赵军多次应战都没有取胜,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

赵王认为廉颇损失伤亡过多而变得胆怯不敢出战,很生气,多次责备他。

秦国宰相应侯又派人用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

“秦国所怕的,只是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

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啦!

”赵王于是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将军。

蔺相如说:

“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弹瑟般不知变通。

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从(他的意见)。

从前,赵括从少年时就学习兵法,认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曾经跟他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不能难倒他,然而并不认为他擅长用兵。

赵括的母亲问其中的缘故,赵奢说:

“战争,就是身陷绝境,但赵括谈论它却很轻率。

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也就罢了;

如果一定要任用他为将军,那么毁灭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为将军。

赵王说:

“为什么呢?

”她回答说:

“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担任将军,亲自捧饭敬请进餐的人有十多位,结交的朋友有上百位,大王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军中官吏、士大大;

从接受任命的那天起,不再过问家中私事。

现在赵括一被任命为将军,就面向东方而坐接受拜见,军中官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

大王赏赐的金银布匹,他运回家里私藏,而且每天察看有利可图的田地房宅,能买的就买下。

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想法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去!

”赵王说:

“你不要管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于是说:

“假如以后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请求不要罪及他人。

”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赵括来到赵国军营中,更改了全部的规章,更换军中官吏,然后出兵攻打秦军。

武安君假装战败逃走,设置两支奇兵挟制赵军。

赵括乘胜追击至秦军营垒,秦军营垒坚固,据守其中(赵括)无法攻入;

奇兵中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五千骑兵截断了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

赵军被分切为两股,并且运粮的通道也被切断了。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四十六天。

赵括亲自出战,率领精锐士卒与秦军搏杀,秦军射死了他。

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

武安君说:

“赵国的士兵变动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作乱。

”于是用计谋把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留下其中年纪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国俘虏四十五万人;

赵国人大为惊恐。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7分)

11.(2020·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论语·

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注]?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

③子曰:

“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雍也》

④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先进》)

 [注] 愈:

胜过。

(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

(4分)

文言文断句时,应先分析其基本的结构。

若是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的形式进行断句,“吾与女”为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吾”为主语,“女”为宾语,“与”就应是谓语动词,因此,结合语境以及对“与”的词义积累,此处“与”应理解为“赞同”。

若是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的形式断句,则“吾与女”为主语,“弗如”为谓语动词,那么此时“与”应为连词,故可理解为“和”。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是“赞同”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不如他啊!

我赞同你的看法,不如他啊”。

(2分)“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是连词,意为“和”,全句的意思是“不如他啊!

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2分)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3分)

本题需要先理解各材料的内容,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材料①强调的是颜回从不对孔子提出异议,却能对所学内容有所引申发挥,可见其善于思考;

材料②借子贡的话指出其能够闻一知十,可见颜回学习勤奋,善于发散思维;

材料③写其品德高尚,安贫乐道;

材料④写他对孔子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可见他对孔子心悦诚服。

据此整合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①学习勤奋,善于思考、引申发挥,闻一知十。

②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

③对孔子心悦诚服,从不提出疑问。

①孔子说:

“我给颜回讲学,他一整天都不表示异议,像是一个愚笨的人。

等散学回去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钻研和实践,(发现他)又能充分发挥所学的内容。

颜回并不愚笨啊。

②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比,谁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

颜回听到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

“不如他啊!

我赞同你的看法,不如他啊。

③孔子说:

“有贤德啊!

颜回这个人。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

别人不能忍受这样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

有贤德啊!

④孔子说:

“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

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三、本大题共5题,共24分。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

醉落魄·

咏鹰

陈维崧①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②。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陈维崧:

明末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

②轩举:

高扬飞举。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选B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作者时近老年,却猛气犹存、不减当年,含有怀才不遇的意蕴,故“对老有所为的兴奋”应该为“对老有所为的渴望”。

而从词的最后三句看,作者追求的是施展才华、清理奸邪小人,而并无“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选B A项,“满地碎石”错,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鹰劈空下击又掠地疾飞的气流简直削碎了原野上的草木和石块,并非真的疾风吹得地面全是碎石。

C项,“对比”和“欲扬先抑”错,“还轩举”表明作者年少与年老皆意气昂扬。

D项,“描绘猎鹰思念猎物”错,此处的“汝”并非指猎物,而是指作者所咏之鹰。

14.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

从杜诗的诗题来看,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中之鹰。

杜甫以细腻传神的笔触,从细节处入手,描写苍鹰的神态:

它挺立身子像是要攫获狡兔,侧目而视又状如愁胡;

丝绳转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呼之欲出。

而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可见杜诗表现了昂扬奋发的心志。

据此与陈词对比即可得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思想感情:

杜诗主要表达激昂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

陈词主要表达壮志不得舒展的愤懑之情。

写作对象:

杜诗写的是画中的鹰,陈词咏的是鹰本身。

描写手法:

杜诗侧重于近景和细节描写,主要使用白描手法;

陈词侧重于远景和侧面描写,使用了夸张等修辞方法。

(每个方面2分)

15.(2020·

北京高考)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

①毛泽东词中也写到过鹰:

“           ,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王安石游山之后发出感慨:

“夫夷以近,            ;

险以远,            。

③《论语》云:

“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的《劝学》中也讲过类似的话:

“            ,            。

④你在写作文时,慨叹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覆灭,可以引用两句古诗词名句,如:

“           ,            。

易错字:

①翔;

③臾。

答案:

①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②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示例)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

(共4分)

16.(2020·

北京高考)“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湘云和黛玉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

湘云认为黛玉的“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

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本题除了要求考生熟读原著,清楚人物身世命运之外,还需要将其身世命运与“冷月葬诗魂”一句联系起来。

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冷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氛围,一个“冷”字更写出黛玉内心的孤独与凄楚;

“葬”字则暗示黛玉终将焚诗稿而亡。

身世:

“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确实孤苦、凄凉。

(2分)命运:

“葬诗魂”意味着黛玉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

四、本大题共4题,共18分。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又见鹭鸶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

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

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

哦!

鹭鸶又飞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