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017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字鸿沟”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一个畸形的、愈演愈烈的世界性问题。

在我国,“数字鸿沟”也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

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力的措施,理性地消除“数字鸿沟”。

由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所导致的“数字鸿沟”,将会进一步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国内区域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而跨越“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参与,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数字鸿沟;

实证分析;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引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人群文化程度的差异、不同人群获取信息技术的智力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国内出现巨大“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

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合理的利用公共图书馆,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开展信息经济的制度建设巨大等。

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平衡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以及完善制度建设。

同时政府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力的措施,理性地消除“数字鸿沟”。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一个如影随形的梦魇也一直困扰着人们,那就是“数字鸿沟”的不断扩大,无论是在南北之间、国与国之间、一国内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这一趋势都表现得越来越充分。

1数字鸿沟的含义

“数字鸿沟”一词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提出的。

究竟什么是数字鸿沟?

人们对此的说法也是各不相同。

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是这样定义数字鸿沟的:

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则说:

“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

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最好的教育。

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

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简言之,就像英国广播公司的在线新闻所称的—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1]。

“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们的社会阶层定位;

同时,通过信息资本与其他资本的有效转化,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最终强化了不同的阶层地位。

拟用以下的表1来表明这一过程。

在这样的图式分析下,可以把“数字鸿沟”看作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原社会阶层地位(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原有社会的、经济的地位)决定着信息阶层地位(产生信息的贫富差距),进而重塑了原阶层地位(新的社会的、经济的地位差距)。

由此,社会阶层完成了一个再生产的过程,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再生产的过程中,是通过新的因素—“信息的所有和使用”来完成的,而这种“信息的所有和使用”的前提则是人们是否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这便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原有的社会的、经济的地位联系在了一起。

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数字化社会,信息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资本,对社会分层机制起到再塑的作用。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有能力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用先进的信息工具,从而有资格获得较好的职业地位、获得较高的收入,进而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或是传授知识。

那些原来就具有较好文化资本基础的“文化精英”,有可能借助于信息技术,在占有信息技术方面更获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加之传统的衡量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是教育水平、职业以及男性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阶层化假设:

对于那些具有较好职业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人们(尤其是男性),更容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通过使用这些信息技术工具来强化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

也就是说,信息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在现代社会的分层过程中已经发挥作用,信息资本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电脑、互联网络等)完成新的转化,实现着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并且得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期缩小甚至弥合数字鸿沟[2]。

表1

++

--

 

2数字鸿沟的实证分析

2.1国外现状

数字鸿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对于国外数字鸿沟的了解以及其他国家面临数字鸿沟所采取的措施也成了国内外研究所关注的一个方面。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和国内数字鸿沟这两大方面的探讨。

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按照2006年互联网接入普及率,将全球大体上可以分为多级台阶。

其中第一级普及率基本在40%以上,如北欧和北美等。

中上等级普及率10%以上,包括欧洲的主要国家以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中等的10%以下,包括欧洲的一些相对不发达国家。

比较落后的普及率在1%左右,诸如美洲、亚洲的一些国家。

而普及率在在0.5%以下的最落后国家,主要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以及南亚地区等。

根据因特网普及水平,还可以把世界各国做另外的分类,如领先者、积极采用者、追赶者和落伍者等。

领先者是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优先受益者和主要受益者,例如美国;

积极采用者是较早受益者和主要受益者,追赶者是较晚受益者,很快成为重要受益者,但仍有相当部分非受益者,例如中等收入国家;

落伍者是少数受益者和大部分非受益者,例如亚洲除日本、“四小龙”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边缘化者是为非受益者,例如非洲以南的撒哈拉国家。

就全球总体而言,北美地区仍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最为普及的地区,其次是亚洲的发达地区和西欧地区,而拉美、东欧以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仍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非洲、南亚等则处于互联网发展的低谷之中,有人甚至用“数字深渊”形容它们的处境[3]。

2.2国内现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世界性的数字鸿沟的问题,而且我们面临的是来自国家间与国内地区间的双重数字鸿沟所引发的巨大落差。

总的趋势和特征就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远,国内地区间的差异以东西部、沿海与内陆、农村和城市作为分水岭。

而且相对于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中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更为明显。

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互联网络不仅在整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网民的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宏观方面,中国互联网行业继续2006年上半年快速发展的态势。

其中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3700万人、594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3.4%和20.0%;

中国域名总数为4,109,020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达到1,803,39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4.4%;

中国网站总数达到了843,000个,网页总数达到44.7亿个,网页字节总数为122,306GB;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256,696M;

中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98,015,744个。

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男性、未婚、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网民依然在网民中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8.3%、57.8%、82.5%、71.5%、72.4%。

与去年同期相比,男性、未婚、35岁以下网民的比例稍有下降,大学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的网民比例有所提高;

在职业方面,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2.3%,但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在企业单位工作的网民比例与去年相比持平,为29.7%;

网民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自由职业者比例明显提高,分别为8.6%和9.6%。

在网民的上网途径方面,网民选择在家里上网的比例最高,达76.0%;

网民上网的设备仍然主要采用台式计算机,比例达95.8%,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达到18.5%;

拨号上网网民、专线上网网民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有23.5%和6.9%的下降,宽带上网网民人数907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1.1%,宽带上网是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方式。

2.2.1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根据CNNIC于2007年1月公布的《CNNIC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调查统计报告》,我国无论在网民密度,还是在域名注册、www站点的区域分布上均表现出巨大的地区差异。

如在网民密度方面,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省市的网民密度最高,其次是浙江和江苏,网民密度最低的是内蒙、安徽、河南、贵州、西藏、青海、云南等省市、地区。

上网密度最高的为北京28.0%,上网密度最低的为贵州2.2%。

在我国国内,最高网民密度地区是最低网民密度地区的13倍。

在CN下注册域名在各省市的分布方面,北京的CN下注册的域名比例高达31.6%,其次为广东,占12.1%,再次为上海占8.5%。

比例最低的为西藏、青海、海南、甘肃、贵州、新疆、内蒙、山西,所占比例分别为0.1%、0.1%、0.2%、0.3%、0.4%、0.4%、0.4%、0.6%,八省总和仅仅为北京的1/13。

在WWW站点数分布方面,北京的WWW站点数比例为20.7%,列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占17.6%,再次为浙江和上海,分别占9.7%、8.8%。

所占比例最小的省市为青海、宁夏、西藏、海南、新疆、内蒙、甘肃、山西,比例分别为0.1%、0.2%、0.3%、0.4%、0.5%、0.5%、0.6%、0.6%,8省市总和还不到北京的1/6[4]。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表现在地区之间,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与东北、西南、西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各个省市之间,北京、广东、上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与青海、西藏、宁夏等经济较为落后的省市存在着数字鸿沟。

2.2.2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城乡经济贫富差距的延伸和反应。

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2/3左右,而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06年3月,我国共有固定电话用户2.5亿,其中农村用户仅为8660万户,占36.6%。

我国近年来网络用户持续增长,但其普及率和应用的主要城市,根据CNNIC第十九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农林牧渔工作人员所占网民的比例只有0.8%,可见我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问题。

2.2.3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再我国国内存在不同人群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网民中:

(1)在性别方面男性网民占58.3%,女性网民占41.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在普及率上,男性网民占中国男性总人口的11.9%,女性网民占女性总人口的9.0%

(2)在网民年龄方面,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2%,35岁以上的占17.8%,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3)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所占比例高达71.5%,本科以上占到28.5%,(4)在用户个人月收入方面,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5%,其次是月收入为501~1,000元和1,001~1,500元的网民(比例分别为18.1%、13.6%),11.2%的网民个人月收入在1,501~2,000元,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7.6%低收入网民仍然占据主体。

这种结构应该与网民中学生以及青年人较多有很大关系;

(5)在用户职业方面,网民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多,达到了32.3%,其次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9.7%,排在其后的是自由职业者,所占比例为9.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8.6%,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为6.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4.3%,其他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都比较小。

可见我国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的人群中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问题。

2.2.4不同企业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

根据第十九次CNNIC调查结果,网民中从事制造业的人最多,占到12.8%,其次是教育界(12.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4%),IT界所占比例也较多,达到10.2%。

占网民比重比较低的行业有水利、餐饮、房地产、广告等行业。

网民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行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差异。

综上所述,我国国内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企业之间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对我国社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寻求解决方案[5]。

3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3.1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

无论是全球各国的事实还是我国各省市的数据,都表明了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而且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数量表现上有着高度密切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实质上,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技水平、政治环境、国民的观念和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

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互联网发展水平就越高;

而网络发展水平越高,又必然会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对于发达国家,这种互动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很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这些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使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数字鸿沟归根到底是经济鸿沟导致的结果,反过来数字鸿沟很可能又将进一步加深经济鸿沟。

为了避免在网络经济时代因数字鸿沟造成恶性循环或出现新的贫富悬殊,就必须设法加快欠发达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应用水平的发展速度,竭力缩小或弥合数字鸿沟。

人均收入的巨大落差也是造成信息差距的瓶颈,人均收入水平也是城市化率电话普及率和城镇家庭电脑普及率的重要解释变量。

从东部和中西部3个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在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率电话普及率和城镇家庭电脑普及率方面都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也就是说东部地区人们接触信息传播工具的概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根据第三届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报告,从工业与农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地区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东部平均在20%以下,中部约占30%,西部地区则占40%。

中西部农业结构偏重,信息产业无论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技术应用方面都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家庭、群体收入水平的分化,直接导致贫困边远地区、贫困群体在电话、网络接入水平和通信设施、计算机拥有量等方面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6]。

3.2信息工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数据整理(表2),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5年)[7]。

从表2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东部对信息工具的占有明显领先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只有收录机是个例外,该项产品在东部地区农村中的普及率不如西部,这与东部地区的农村地区已经普遍选择了别的更先进的信息工具有关。

在信息工具占有上的差距,主要是东部和内地的差距,而中部和西部的差距并不大。

表2

地区

家用计算机(台)

彩色电视机(台)

电话机(台)

移动电话(台)

录象机(台)

收录机(台)

东部

6.20

107.26

86.29

78.89

5.51

12.39

中部

0.95

81.01

57.14

55.35

1.41

6.88

西部

0.42

78.40

46.02

144.14

2.05

13.45

这些信息占有和使用工具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各地信息获取能力的差距,东部地区信息工具发达,使得这些地区的人们在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获取上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构成中国信息发达地区,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东部地区的信息优势使其可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相反中西部地区则是信息落后地区,并且这种信息落后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3.3基础设施

东西部地区巨大的经济差距使得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异常明显,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

我国各地区的信息差距与各地区人均电信基建投资差异过大相关,东部、中部、西部之比为156∶67∶65,反映了信息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水平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缺乏信息基础设施使其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

从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亦是十分巨大,而信息基础设施恰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如果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4人才结构

我国国民中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者仍占较大比例,这是造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月,我国互联网用户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达到31.1%,其次是本科(25.8%)和大专(23.3%)。

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28.5%,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71.5%[8]。

可见,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仍然占据大多数。

由于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我国互联网用户高学历者所占比例偏小。

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才结构还很不合理,这将直接导致我国“数字鸿沟”的拉大。

由于东部地区科学技术水平先进,工作条件,待遇均明显高于西部,因而导致西部地区人才流向东部。

每当新的科技被发现,最先受益的是东部。

所以说要想缩小“数字鸿沟”一定要使我国的人才结构得到提升,同时也要尽量使人才分布趋于合理。

3.5信息素养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受制于信息用户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信息素养的不同是造成人群间信息鸿沟的主要原因。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个人了解世界和与人沟通的重要渠道,人们一方面要借助媒体获取大量信息,保持和外界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必须能对网络信息具有自主判断的能力,而非被网络所操控,所以,这种对信息判断、分析、使用和再生产的行为和能力就是信息素养。

对于同一媒介所传来的信息,不同信息素养的人获得信息的广度、深度、层次可能不尽相同,这也是造成信息鸿沟的一个重要方面[9]。

通常来说,不同阶层间信息鸿沟主要是由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差异引起的,而对于同一阶层来说,因为所处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相同,信息鸿沟主要是由信息素养引起的。

信息素养高的人所获得的信息较多,相反,则获得的信息较少。

3.6区域差距

教育信息化的意识不强,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严重匮乏,凡此种种都使得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程度远比不上东部地区。

地区化差异加剧了信息的差异。

西部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身处边疆地带,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区又多以自然经济为主,相对自己自足的封闭环境使其无法与外部顺畅“链接”,而且大多西部地区的地形地貌或崎岖或广袤,因而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很高,回收资金极其困难。

而市场经济条件的资本总是向着收益大效率高的方向运作,因此更加剧了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

3.7政府行为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较发达国家落后,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和法规。

而且国家的投资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均化,可能会诱发数字鸿沟,而各个地区,各个阶层,个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则加大了这种可能性。

4解决措施

4.1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作为信息资源收集、组织、传播中心的公共图书馆,有责任解决获得信息不公的社会矛盾,想办法缩小甚至消除数字鸿沟,使每个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享有共平获得信息的权益,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公益性质决定的。

4.1.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设施,到图书馆上网应是使用互联网最方便也是最经济的场所。

因此,加快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上网的物质条件,让弱势群体能够廉价地或免费地使用电脑连接网络、查询信息,是图书馆为公民提供信息获取的平等的机会,提升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重要举措,也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基础。

发达国家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为使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明显落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这一实际情况,公共图书馆应尽量争取政府、企业或慈善资金的参与和支持,多方面筹措资金,将本馆计算机更多地用作社区居民进入因特网的免费接入点。

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还是家里和工作单位,在公共场合上网的网民只占0.8%,公共图书馆在为网民提供上网物质条件方面还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当务之急[10]。

4.1.2加快行业协调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处于公共图书馆体系中承上启下枢纽地位的县级图书馆,本应成为承担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主体,但因自动化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未来社会数字信息链条出现了中断,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数字鸿沟。

同时,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缺乏协调和规划,各自为政、标准不一,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使得公共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4.1.3关注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大多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素质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一方面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还习惯和满足于经验和积累,另一方面,他们也难以从网上找到符合他们的价值观、知识能力及兴趣方面的信息。

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

36.0%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

31.4%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

18.1%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

10.1%的非网民选择“年龄太大、太小”;

8.6%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

7.9%的非网民选择“不感兴趣”;

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0%以下[11]。

可见,“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仍有超过1/3的非网民由于此原因不能上网,此外由于硬件条件不满足而不具备上网条件使超过30%的非网民不能上网。

可见利用信息、网络及其他技术的技能差异是形成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

因此,图书馆应重视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弱势群体进行免费或廉价的多种途径的信息教育,提高其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还要关注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查找和收集适合弱势群体需要的网络资源,在自己的网站上科学地组织一些实用信息的链接,比如为弱势群体提供诸如就业、求职信息、日常生活信息、本地公开信息、时事信息、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知识培训信息等,使公共图书馆网站成为帮助弱势群体的信息门户。

4.1.4加强资源共享现代信息社会,全球的繁荣不但靠竞争,也要靠合作,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就是缩小数字鸿沟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