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915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熟练运用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基本方法。

但是,要注意全面复习不是简单、机械地浏览,而是要在复习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的同时,联系各种典型类型的题目进行如何利用概念建立物理模型、利用规律写出过程方程的能力培养。

所以,习题及试题讲评课,也是首轮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的例题,讲练结合,进行重点讲评,采用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形成一些基本的思维定势,建构一些必要的物理模型。

第一轮复习的题目不要求难,如果能用最简单的题目讲清楚很难的知识点,那就是我们要求的最好效果。

也是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中常见的方法:

整体法、隔离法、等效法、类比法、数形结合法、微元法、近似估算法与归纳法。

2.老师要注意参考书上题型的全面性

一般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会订一本总复习练习册,并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讲解基础知识。

选择什么样的书应该是差不多,因为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也正是这样,无论选择哪一本参考书都做不到完美,所以我们老师备课时不能只考虑参考书上的题目,要注意与其他参考书一起备,将所用书中所缺少的重要题型补上。

补上的题目一定要给学生原题,可以用多媒体给出也可以全部抄在黑板上。

不能在讲的时候只给出题目的大意、主要物理量,因为如果这样等于我们老师把题目进行理解、翻译后才给学生,学生就失去重要的审题过程。

以下列力学中一些必讲的题目类型,供参考:

(1)质点的运动:

匀速运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平抛运动,v-t图象的应用、s-t图象的应用,频闪照片或打点纸带反映的物体运动规律的问题,以及两个连接体的相关速度。

特别是v-t图象与s-t图象的应用,要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识图”、“用图”、“造图”的能力。

(2)力: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转化判断(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方向或斜面方向推力作用时所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相互叠加的几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判断各个接触面上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条绳子系住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三角形支架吊一个物理体处于平衡状态,求绳子或杆上的弹力情况。

(3)牛顿定律:

物体在水平面上、斜面上、竖直方向受到外力或者接触面粗糙,考虑空气阻力的运动,传送带的运动,超重、失重问题,以及牛顿定律在天体问题中的应用。

特别是牛顿运动定律与天体问题的结合仍然是2008年高考的热点,因为它符合科技发展的认识需要。

万有引力定律的考点有两个,涉及并用于讨论天体运动的知识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主要的基础题型有两类:

一是强调基础的同时加大与其他部分的综合,比如在其他星球上的表面做平抛、竖直上抛、单摆等与g有关的运动,还有联系日照与光学知识综合;

二是拓展课本的内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实际问题,比如计算某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天体质量或平均密度。

另外,有关发射嫦娥一号中的变轨讨论也应该知道。

(4)动量、机械能: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的矢量意义,碰撞、反冲、减速、弹簧的压缩问题,称米机的原理,变力做功,动能定理的应用,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问题(特别是液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

3.强调“物理模型”,提高学生读题的能力

“光滑”,“轻绳”,“轻杆”,“水平方向的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等等这些字眼,要强调学生多读、细读,以便建立一个正确的物理模型。

比如,遇到一道有关圆周运动的力学,首先要看的是这个运动是在水平还是在垂直,有的时候常常听到学生说受力分析的时候少了“重力”或者少看到“竖直方向”,就是学生对物理模型不清晰的缘故。

可以要求学生采取这样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背住解决这种模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者是记住这些问题着重要注意的“陷阱”。

在有关临界问题的题目中总会有“至少”,“恰好”,“缓慢”,“迅速”,“瞬间”,“变化”等等这些字眼,也要引导学生自己做题时进行重点关注,这些字眼往往是常见设“陷阱”的地方。

要求学生可以把常见题型的常见陷阱记住,这样一看到什么题目就可以抓重点了。

现在的高考不像以往的高考,以往的高考题在很平时练习中很难见到原题,而现在的高考,在高考试卷中遇到做过的题目是很容易的。

所以背住常见的陷阱会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借助“滑块”模型谈如何训练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逐步形成基本的思维定势、建构一些熟悉的物理模型。

“滑块”模型是力学中的最重要的模型之一,分析过程要用到的物理规律是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以及从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常见的“子弹打木块问题”、“用弹簧连的滑块问题”、“带摆的滑块问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与方法。

例1: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静止的质量为M的木块,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v0水平射入木块,且陷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设冲击过程中木块的运动位移为s,子弹所受阻力恒定。

试证明:

s<

d.

【讲解分析】:

这是一道最经典的子弹打击木块的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用动量守恒、动能定理分析这一类问题。

第一步:

通过想象画出合理的过程示意图,由示意图可以清楚得出m冲击M的过程两个物体位移关系。

第二步:

分别对m、M进行受力分析。

并由动能定理分别列出以M、m为对象的动能定理:

对M:

对m:

第三步:

对M与m组成的系统分析,系统水平方向上合外力为零,水平动量守恒:

解得:

便可得出s<

d.

第四步:

总结这道题目,进行一题多问,便可得出过程系统产生的内能:

Q=fd。

也可以一题多变,比如引入“木块冲上木板”问题,在新的问题中让学生学会提取模型:

2007年高考天津卷理综第23题(题图如右图),整个过程是物体先做自由落体,落到小车曲面光滑部分,运动到水平部分然后和小车相互作用,这一段相互作用才可以总结为“子弹打木块问题”,因为它与上例的的受力情况相同、运动过程相似所以用的物理规律相同。

于是用上解决“子弹打木块问题”模型方法,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2:

如图甲所示,一根轻弹簧的两端与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物块A、B相连接,并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

现使A以3m/s的速度向B运动压缩弹簧,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在t1、t3时刻两物体达到共同速度1m/s,且弹簧都是处于压缩状态

B.从t3到t4时刻弹簧由压缩状态恢复到原长

C.两物体的质量之比m1∶m2=1∶2

D.在t2时刻A与B的动能之比Ek1∶Ek2=1∶8

(参考答案:

CD)

本题涉及用弹簧连的滑块问题,讲解本题时不要只讲一题,而是要把m1和m2改变,讨论画出三个不同质量关系(m1<

m2、m1>

m2、m1=m2)所对应的三个速度图象,让学生清楚并自己懂得分析过程中物块的速度变化,并且把最后的速度与弹性碰撞进行类比。

例3: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停在架空光滑导轨上,用长L的轻绳将质量为m的沙箱吊在车下,一质量为m0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入沙箱。

并嵌在其中,轻绳可绕悬点自由摆动,并有足够的强度。

求:

(1)沙箱上升的最大高度H;

(2)在沙箱等一次上升到最大高度H的过程中,绳对小车的功W。

这是一道带摆的滑块运动问题,涉及的物理概念、规律有动量、机械能及追及问题,而且这个追及问题与普通问题还不一样,沙箱与小车在水平方向存在追及的关系在竖直方向则只有沙箱在动,要分析清楚这个分运动之间的关系,最后用的物理规律也是与“滑块”模型相同。

第一阶段,子弹与沙箱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并设碰撞后两者的共同速度为v1,则由动量守恒有

第二阶段:

子弹与沙箱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完成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小车速度由静止增大,最后三者以共同速度v2运动,并使沙箱达到最大高度H,在这段过程中,由m1、m0、M三者所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分别有

可得:

在沙箱第一次上升到最大高度H的过程中,绳对小车做的功为W=

联立可得W=

)。

4.强调学生书面的规范性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题的落点是表述的完整性,书写的规范性,这是提高高考物理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求学生做题时最好做到:

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解题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有几个干巴巴的公式。

解题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方程式书写、使用各种字母符号、题目答案的表达都要做到规范化。

特别是最后的答案要写在显著的位置,书写工整且结果要准确。

平时教学一是教师注意以身作则作好示范,二是对学生平时作业严格要求。

在复习过程中应及时逐步纠正书写不规范、表达不清楚以及字迹的不工整等不良解题习惯。

高考语文的作文评卷是几十秒就评一篇,而我们物理的评卷同样也是很快的,如果字迹不工整,就会非常的吃亏,即便答案正确也可能让评卷老师无法看懂,要是答案一错,那就更加的糟糕。

另外,要强调解题中过程中草图的重要性,有的过程涉及很多物理量,可以在过程草图中标出,这样的话评卷老师评分时就一目了然。

总之,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该强调:

解题时字迹工整,文字说明简要而有力,草图清析而有用,字母符号及答案要规范而准确。

5.加强老师的团队合作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高三复习任务又非常重,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

我们学校的经验是:

同年段的老师统一进度、统一材料,每周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探讨。

老教师帮助新老师分析重难点的把握,新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加强团队合作,同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另外,我们讲习题课应精选例题,选择那些注重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和具有一定难易梯度的典型例题。

所以备课组教师必须团结协作,分工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某一特定专题的信息并做题后整编成试卷。

对学生要做的题教师自己先做,让学生少做无用功,节省时间,做好归纳整理。

在备课组会中可以多探讨如何在讲习题的过程中,不是为了讲这个题目而讲这个题目,而在讲的过程中如何多强调对学生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模型的建立和解题思路、方法的归纳的训练。

第三部分:

第二轮物理复习中的力学专题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

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突破重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的联系。

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所以复习时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功夫,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要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第二轮复习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解决力学问题,共有三种途径:

(1)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力的观点);

(2)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观点);

(3)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观点).

并让学生懂得如何对以上这三种观点进行合理选取:

研究某一物体所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涉及加速度)时,一般用力的观点解决问题;

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选用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时,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特别是出现相对路程的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

一般来说,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比用力的观点解题简便,因此在解题时优先选用这两种观点;

但在涉及加速度问题时就必须用力的观点。

有些问题,用到的观点不只一个,特别像高考中的一些综合题,常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联合求解,或用动量观点与力的观点联合求解,有时甚至三种观点都采用才能求解。

第二轮复习的练习应以综合训练为主,进行“分块”综合,把整个高中物理分成若干个专题(比如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专题,动量能量专题,圆周与天体运动专题),加强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

或者是大综合训练,使学生能逐渐适应高考试题中知识点的跳跃性。

这些练习最好能够自己学校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整编,难度适合本校学生。

可以做一些以具体模型为基础的而综合较多物理知识的专题。

以下几个专题题目可供参考:

1、斜面上的问题(附简要内容)

2、滑块问题(子弹打木块、用弹簧连的滑块、带单摆的滑块)

3、弹簧问题(弹簧的平衡及弹性势能的改变)

4、摩擦拖动的分析

5、传送带上运动及传送带的功率

附:

斜面上的问题(简要内容)

(一)斜面上的动力学问题

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进行正交分解,利用三大定律列方程求解。

如图所示,三角形木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若木块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μ>

tanθ,则无论作用在木块上竖直向下的外力F多大,木块都不会滑动,这种现象叫做“自锁”。

千斤顶的原理与之类似。

请证明之。

当F作用在物体上时,沿斜面向下的力为

F1=(F+mg)sinθ,

假设物体滑动,则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为:

Ff=μ(F+mg)cosθ

由μ>

tanθ,可得:

μ(F+mg)cosθ>

(F+mg)sinθ

从上式可以看出,无论力F多大,能提供给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总是大于下滑力,所以物体不会滑动。

【备考提示】:

本题分析方法并不难,常出现的错误是在计算正压力时遗漏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产生的作用,而导致摩擦力大小计算不正确。

(二)斜面上的多体问题

常以静力学滑块和电磁场中的电荷、导体棒为对象,对静力学滑块常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

而对于电磁场中的电荷、导体棒则从受力分析、分析运动状态来确定用什么定律解决。

所以打好力学基础是关键。

以下是一道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例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劈块,其左右劈面的倾角分别为θ1=300、θ2=450,质量分别为m1=

kg和m2=2.0kg的两物块,同时分别从左右劈面的顶端从静止开始下滑,劈块始终与水平面保持相对静止,各相互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0,求两物块下滑过程中(m1和m2均未达到底端)劈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g=10m/s2)

选M、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把在相同时间内,M保持静止、m1和m2分别以不同的加速度下滑三个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过程来研究。

根据各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条件,在水平方向,整体除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外,不可能再受到其他力。

如果受到静摩擦力,那么此力便是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取水平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F合x=Ma’+m1a1x-m2a2x

其中a’、a1x和a2x分别为M、m1和m2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的大小,而a’=0,

a1x=g(sin300-μcos300)cos300

a2x=g(sin450-μcos450)cos450

F合=m1g(sin300-μcos300)cos300-m2g(sin450-μcos450)cos450

N

负号表示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

所以劈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2.3N,方向水平向右。

若一个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又不需要求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整体法解题方便很多。

本题也可以用隔离法求解,也可以试一试。

(三)斜面上的平抛问题

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斜面足够长的顶点A,先后将同一小球以不同的初速度水平向右抛出,第一次初速度为v1,球落到斜面上前一瞬间的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为α1,第二次初速度v2,球落在斜面上前一瞬间的速度方向与斜面间的夹角为α2,若v2>

v1,>

试比较α1和α2的大小。

由平抛运动知识得:

又由

得到

(参见右图),

所以:

α=arctan(2tanθ)-θ

即α仅与θ有关,因此α1=α2)

以不同初速度平抛的物体落在斜面上各点的速度是互相平行的。

解题时在应用平抛运动特点的同时更要善于利用斜面的优势,如倾角等。

例4:

倾斜雪道的长为25m,顶端高为15m,下端经过一小段圆弧过渡后与很长的水平雪道相接,如图所示。

一滑雪运动员在倾斜雪道的顶端以水平速度v0=8m/s飞出,在落到倾斜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斜面的分速度而不弹起。

除缓冲外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过渡轨道光滑,其长度可忽略。

设滑雪板与雪道的动摩擦因数μ=0.2,求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滑行的距离(取g=10m/s2)

如图选坐标,斜面的方程为:

运动员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联立①②③式,得飞行时间t=1.2s

落点的x坐标:

x1=v0t=9.6m落点离斜面顶端的距离:

落点距地面的高度:

接触斜面前的x分速度:

y分速度:

沿斜面的速度大小为:

设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运动的距离为s2,由功能关系得:

s2=74.8m)

本题涉及物体的平抛运动、在斜面的运动、在粗糙水平面上的运动,查考的物理知识规律较多,但难度并不大,只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应该是可以解答。

本题还有就是涉及沿斜面方向的速度分解问题,通过本题练习运动的分解。

(四)斜面上的圆周运动问题

例5:

如图所示,一块光滑的平板能绕水平固定轴HH’调节其与水平面所成的倾角。

板上一根长为l=1.00m的轻细绳,它的一端系住一质量为m的小球P,另一端固定在HH’轴上的O点。

当平板的倾角固定在时,先将轻绳沿水平轴HH’拉直(绳与HH’重合),然后给小球一沿着平板并与轻绳垂直的初速度v0=5.0m/s。

若小球能保持在板面内做圆周运动,问倾角的值应在什么范围内(取图中处箭头所示方向为的正方向)。

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设最高点速度大小为v,由向心力公式:

T+mgsin=m

,由机械能守恒:

mv02=

mv2+mglsin,绳子不松则要求:

T≥0,可解得≤arcsin

当<0时同样可得≥-arcsin

本题涉及的物理规律在平时的练习很常见----水流星问题,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以及要求能过最高点的条件为绳子的张力大于0。

而本题涉及斜面,也算是一个创新(斜面上的水流星),但没有高于原来要求多少。

(五)斜面上的综合问题

例6:

儿童滑梯可以看作是由斜槽AB和水平槽CD组成,中间用很短的光滑圆孤槽BC连接,如图所示。

质量为m的儿童从斜槽的顶点A由静止开始沿斜槽AB滑下,再进入水平槽CD,最后停在水平槽上的E点,由A到E的水平距离设为L。

假设儿童可以视作质点,已知儿童的质量为m,他与斜槽和水平槽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A点与水平槽CD的高度差为h。

(1)求儿童从A点滑到E点的过程中,重力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

(2)试分析说明,儿童沿滑梯滑下通过的水平距离斜槽AB跟水平面的夹角无关。

(3)要使儿童沿滑梯滑下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不超过v,斜槽与水平面的夹角不能超过多少?

(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1)

(2)AB段摩擦力做功为

,BE段摩擦力做功

于是

可得L=

与角度无关

(3)由动能定理

得:

本题涉及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和斜面的两段运动,涉及滑动摩擦问题,求解时通过Wf的表达式与斜面倾角α无关得出正确结论,而v表达式的推导,可用动能定理,也可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试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

例7:

如图所示,两个相同质量m=0.2kg的小球用长L=0.22m的细绳连接,放在倾角为30o的光滑斜面上,初始时刻,细绳拉直.且绳与斜面底边平行,在绳的中点作用一个垂直于绳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2.2N在力F的作用下两球向上运动,小球沿F方向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s=kt2(k为恒量,但未知),经过一段时间两个小球第一次碰撞,又经过一段时间再一次发生碰撞……由于两小球之间有粘性,当力F作用了2s时,两小球发生最后一次碰撞,且不再分开.取g=10m/s2,求;

(1)最后一次碰撞后,小球的加速度

(2)最后一次碰撞完成时,小球的速度

(3)整个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4)若已知每次碰撞小球垂直于F方向上的速度将损失0.3m/s,求两小球相碰的总次数

(1)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解得

(2)小球沿斜面向上的方向作加速度为a=0.5m/s2的匀加速运动,

最后一次碰撞后,小球的最小速度为v=at=0.5×

2m/s=1m/s

(3)2s内,小球沿斜面向上的位移为

设整个过程中,系统由于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为E,

由功能关系:

解得

(4)假设在拉力作用的前2s内两球未发生碰撞,在2s时,小球沿F方向的分速度为vx,垂直于F方向的分速度为vy,由动能定理:

vy=at=0.5×

2m/s=1m/s则vx=1.1m/s

因为碰撞后小球垂直于F方向的速度将损失0.3m/s,所以

本题涉及的物理过程较难,从理论上确实可以证明小球沿斜面方向上的分运动为匀加速运动。

但是本题并不要求懂得如何是证明,而要根据条件s=kt2及运动的独立性得出直接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