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892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0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光的反射 

1课时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光的色鲜 

六、复习和总结 

教学措施与方案:

本章主要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过程及通过探究自主归纳实验结论,能自主设计实验

课题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

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

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

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

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

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生]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油灯、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它们都能发光.

[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

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

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师]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生]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说明:

①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

②演示实验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带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启发学生分析:

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4.1—1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演示3]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

现象:

墙上出现球的影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

师生共同活动得:

影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4]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日食的成因: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

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演示时,若无三球仪可用挂图或投影片,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四)光速

[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340m/s

[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板书]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

1.为了帮助学生想象出这个速度有多大,形成具体的认识,可让同学们看课本图4.1—7.

2、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①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为

s=3×

108m/s×

3600s/天×

365天/年×

16年

=6.3072×

1015m=6.3072×

1012km

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④因为天文数字很大,因此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时,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后.教师随即讲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我们应该:

①宏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联系神话故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神话,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方面.

②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如宇宙之大,恒星发光,银河系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显示例题]

[例1]左下图是一居室的示意图,AB是窗口,C是一个点光源,用作图法画出在室内的观察者能看到点光源C的空间范围.

解析:

室内的观察者能见到点光源C的空间,就是C点所发出的光照射到的空间,即光线CA与CB所夹光束照到的空间(斜线区)如右上图所示.

[例2]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确.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收获了些什么?

作业布置:

教材P721、2、3、4

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

光是沿直线传播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日食、月食的形成

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补充:

教学后记:

课题第二节光的反射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

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

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

(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一张16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

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

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OA、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⑤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

3.分析和论证

(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

入射在前,反射在后;

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上述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分析,有利于引发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例1]画出下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解:

①过入射点画出与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如图乙所示.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

[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90°

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

[分析]反射线的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

(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

(2)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乙所示).

(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实验3]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

[师]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演示实验4]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师]我们把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

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

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

(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

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想想做做]

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想想看,并解释为什么.

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认真做一下,以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本题的答案为:

因为镜面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射到其他方向的光极少,从侧面看去,基本没有光线射入眼中,所以平面镜看起来比较暗.而白纸表面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到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本.

2.P76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平面镜成像”一节.

五、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解释现象:

黑板“发光”时看不清字.

课题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凹镜、凸镜、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

(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

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4.3—2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

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

像离镜多远?

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

(1)像高1.6m,像离镜0.5m.

(2)人后退0.5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然后利用教材图4.3—3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

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

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4.3—3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