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版Word格式.docx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
◇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l.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设计实验与
制订计划
◇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分析与论证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了解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了解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
1.正确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由于探究的问题常常涉及某一物理知识,这就容易造成教师把注意力仅放在知识目标上,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
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的。
本标准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总体要求,又在“科学探究能力目标”中,分别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对应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学中应把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设计中,应首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考虑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内容的学习上应达到什么目标,在能力培养上应突出哪些方面,应注意哪些“情感·
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渗透等。
另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及实验条件等预设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并且清楚探究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与兴奋点等。
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技”的情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预设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等。
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
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
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侧重某些探究要素,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能力都得到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科学探究任务,而且能使所侧重的探究过程更加深入、具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情况等设计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进行探究。
这些自主设计的课题为实现本标准中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这样使探究环境更加开放,时间也比较机动,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或进行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避免包办代替、简单否定等。
例如,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尽可能指出其合理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有继续参与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
其实,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出现问题(如探究方案不够科学严谨,操作过程有误,或收集数据存在问题等)是正常现象,对此,教师应仔细观察,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尽可能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作为案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引导其进行科学探究。
要正确理解科学探究,在探究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探究的结果,而且要注重探究的过程,落实本标准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本标准中,有“通过实验……”“经历……”等行为动词,这表明探究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课程目标的要求。
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
在科学探究课结束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如分析哪些操作是正确的,哪些操作是错误的,并且说明为什么。
在这样的反馈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行为便有了反思,他们便知道如何修正错误,做得更好。
这将提高科学探究课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注意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
在物理课程中,实验和科学探究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实验教学的角度看,物理实验通常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
跟科学探究一样,实验教学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向发挥重要作用。
应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尊重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的相互配合中发扬合作精神,在认真收集、处理实验信息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本标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实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内容要求”中,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学习,这些实验是必须做的,是本标准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物理实验。
本标准所要求的物理实验,可根据实验内容、教学目标、实验条件等,设计成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设一些学生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尽量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
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实验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思考。
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交流。
进行学生实验时,应让学生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
发给学生的文字资料应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避免把实验步骤一条条地罗列给学生,并代替学生绘制各种表格,让学生“按方抓药”不求甚解地在表格中填入数据,这种菜单式的实验操作模式固然容易得出顶预期的实验结果,但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实验课程资源。
教师可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也可用效果更明显、实验误差更小的新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还可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实验技术。
同时,应大力提倡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使用饮料瓶等日常用品进行物理实验,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又补充实验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科学内容教学中注意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没计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更加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因此,“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更能得到关注,而“过程与方法”“情感·
价值观”课程目标则容易被忽视。
要做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内容、意义、适用条件等,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仅应学到物理知识,而且应学到科学方法,发展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
为了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体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就需要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释信息的过程,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都列入教学设计的范畴。
显然,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教师需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并使学生尽量有合作、交流,调查、质疑、辩论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融进“情感·
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应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引导学生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教学设计中,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
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要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首先要增强学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要做到这点,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时,教学内容应尽量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从实践中联系理论的意识。
在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理论的应用意识。
要善于利用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概念要分清楚,对象要弄明白,思维要有逻辑,步骤要有条理,说活要有证据。
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例如,让学生把“假设一检验”的科学探究思路用于探索身边的未知事物,把物理课中“尊重实验数据”拓展为生产、生活中“尊重客观事实”,用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和精神对待周围的事物。
解答习题是学生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对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但是,不要把解答习题视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同时,在设计和安排学生的习题时,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四)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
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本标准的内容要求选取相关的各种资料。
例如在讨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课题时,可以分别从资源(能源)、人口,以及环境和生态、交通和居住等方面考虑,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把跟学生本人、本校、本地有关的现实内容充实在课堂中。
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媒体,强化视听效果。
由于物理学与生产、生活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
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
有些内容可以精选、精讲,有些内容可点到为止,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等方式学习。
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
例如,在讲了电功和电功率之后,让学生观察家庭中各种用电器的铭牌和说明书,看看铭牌中的电功率是怎样标记的,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功率分别是多少,根据自己家中的用电器估算每月使用的电能和电费,跟实际电费作比较,根据自己家中的用电情况思考节约用电的途径,提出节电措施,并在实施一段时间后观察节电效果等。
把这些现实中的物理问题用于课堂交流,将大大拉近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距离。
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演算上,阅读资料、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课外活动都应成为学生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它们是物理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供学生课外学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调查或观察。
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完电视节目后常常用遥控器关闭电视机而不断开电源,电视机始终处于待机状态。
在学习电能和电能表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在家中亲自用电能表等测量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所消耗的电功率,并估算一个家庭一年由此所浪费的电能是多少。
让学生完成这类家庭作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节能意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常见物理量的单位和数量级,如尺度、质量、速度、频率、功率等。
使学生对生活中所涉及的这些物理量的大小有一个初步估计。
在课后作业中,应尽可能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些物理量的大小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学过质量单位后,可以给出一些物品让学生估测它们的质量。
纸笔测验的试题和课后的作业题,应尽量创设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领悟题目所给的物理条件是什么,从所描述的具体要求中剖析题目所求解的物理量是什么。
在设计这些试题时,注意题目的取材应尽量贴近生活,情境设计符合实际情况,数据合理等。
二、评价建议
新裸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以下从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
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
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目的。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习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l.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通过学习活动,诊断学生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到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在物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很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评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形成,关注“情感·
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
3.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明确评价的目的,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注重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二)评价内容
本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
价值观”三方面提出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因此,学习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对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准确的评价。
通过评价。
明确教师应教些什么、学生应学些什么等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