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3888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25.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

B.朝取一人焉,拔其尤;

早晨选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的特别优秀的人,晚上选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的特别优秀的人。

C.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读书人,也无法到他们的住所去讨教礼仪。

D.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皇上)面向南方掌管天下,他所托付重任、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

26.留守相公的“四韵诗”和韩愈的“序”立意上是否一致?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22.(1分)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23.(3分)(句式角度或修辞角度)运用反问、排比、整句等,变化句子组织,错综成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极说温、石一去,东都政府和士群无所依恃,也是强调突出对温、石才能的赞扬和对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的赞颂。

24.(3分)温生和石生是我在这里的情感寄托,当权者把他们征召而去,留下我在这里孤苦一人,心里是很难过的;

又是以哀衬喜,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和自己对之的肯定。

25.(2分)C

26.(3分)两者是一致的,都有勉励、称颂的意思,都对石、温二人的出众才能加以肯定,为他们怀才得遇而欣喜,都对乌公的知人善任表示推崇,即使“序”表面上因两位人才的离去惋惜不已乃至“怨”和“介然于怀”,实际上还是在赞颂乌公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

(说“不一致”,能自圆其说也可。

参考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

冀北比天下的马都多,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

解释的人说:

“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

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

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

御史大夫乌公凭借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

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

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

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

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

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

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

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

“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

”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

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

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

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

  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东都留守相公(指朱馀庆)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虹口区:

草桥

①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

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泉不减而荇荷盛。

天启间,建碧霞元君庙其北。

当四月,游人集,醵且博,旬日乃罢。

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

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

②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

中春而桃李,而海棠,而丁香。

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栾枝。

入夏,榴花外,皆草花。

花备五色者蜀葵、莺粱、凤仙;

三色者鸡冠;

二色者玉替;

一色者十姊妹、乌斯菊、望江南。

秋花,耐秋者红白蓼,不耐秋者木槿、金钱。

耐秋不耐霜日者,秋海棠。

木樨,南种也,最少;

菊,北种也,最繁。

种菊之法,自春徂夏,辛苦过农事。

菊善病,菊虎类多于螟螣贼蟊,圃人废晨昏者半岁,而终岁衣食焉。

③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埋土窖藏之,蕴火坑烜之。

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

元旦,进椿芽、黄瓜。

其法自汉已有之。

汉世大官园,冬种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然温,菜得温气皆生。

召信臣为少府,谓物不时,不宜供奉,奏罢之。

④草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亭馆多于水频圃中。

而元廉希宪之万柳堂、赵参谋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弥望间,无址无基,莫名其处。

(选自刘侗《帝京景物略》)

[注]螟螣贼蟊:

泛指庄稼的各种害虫。

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节曰贼,食根曰蟊。

蕴:

通“煴”,无光焰的火。

 频:

通“濒”,水边。

 匏:

葫芦之属。

22.第②段介绍草桥镇种植的花卉时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有草桥产冬花,把前三季开花的花木剪去枝娅,埋在土窖里,再用火坑加温。

B.草桥只出产冬花,把前三季开花的花木剪去枝娅,埋在土窖里,再用火坑加温。

C.唯有草桥产冬花,支撑过前三季存活的花木之种,从土窖中破土而出,再用火炕加温。

D.草桥只出产冬花,支撑过前三季存活的花木之种,从土窖中破土而出,再用火炕加温。

24.第③段中“其法自汉已有之”中的“其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草桥镇种植花木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由来已久的历史渊源。

B.草桥镇居民多以种植花木为职业,其中种菊尤为辛苦,超过农事。

C.十月中旬,牡丹正值花期,每年此时,草桥镇种花人将之进贡宫中。

D.汉时召信臣反对宫廷食用冬季种植的蔬菜,认为这些蔬菜不合时令。

26.第④段介绍草桥镇附近多亭馆,此段内容似与前三段介绍花木关联不大,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类别(举例子也对):

其作用是以时间为序,分别介绍春、夏、秋季所植的不同花卉,特点分明,条理清晰。

23.A

24.暖房栽培之法

25.C(从第二段可知牡丹花期为暮春,十月中旬是暖房养植的牡丹。

【译文二】:

右安门外,向南十里就是草桥,方圆十里,都是泉水,这里原来有李唐王朝时的万福寺,寺庙己经倒塌,只剩下草桥,但是泉水依旧,荇菜、荷花生长茂盛。

天启年间,在草桥北面修建了一座碧霞元君庙。

在每年四月,游人聚集在这里凑钱饮酒赌博,闹个十多天才罢休。

这里的土壤因为有泉水而适宜花木生长,当地人于是以种植花草为职业。

都市人卖花的担子,每天早晨七点到九点钟的时候总是成百上千,陆续挑进城去卖。

孟春时节最早的是梅花,其次是山茶花,然后是水仙花,还有探春花。

仲春时节最早的是桃花和李花,其次是海棠花,然后是丁香花。

暮春时节最早的是牡丹花,其次是芍药花,然后是奕枝花。

进入夏天,除了石榴花外,都是草本花卉。

花有五色的有蜀葵、婴粟和凤仙花,一花三色的是鸡冠花,双色的是玉簪花,纯一色的花有十姊妹、乌斯菊和望终冬秋天的花卉,有耐寒的红白寥,不耐寒的木谨花、金钱花,耐寒而不耐霜的秋海棠。

桂花是南方品种,数量最少;

菊花,是北方方品种,数量最多。

种植菊花,从春天到夏天,比种庄稼还要辛苦。

菊花容易闹病,菊花的害虫比庄稼的害虫还要多,园丁们不分白天黑夜地辛苦半年,全年的衣食都有了着落。

只有草桥出产冬花,剪尽春、夏、秋三季开花的花木的枝条,藏在土窖里,再用火坑加温。

十月中旬的时候,牡丹花就能够进贡宫中了。

大年初一,就敬奉椿芽和黄瓜。

这种暖房栽种技术从汉朝起就己经有了。

汉朝官府的园圃内,冬天种植葱、韭菜、青菜等各种疏菜,盖起温室,日夜生火。

各种蔬菜有了合适的温度都能生长。

邵信臣执掌少府时,认为这种蔬菜不合时令,不应该供奉给皇家。

上书皇帝后停止。

草桥离丰台有十里路,其间有很多亭台楼阁。

这些亭台楼阁有很多都坐落在水边的园圃中。

元代名臣廉希宪的万柳堂、赵参谋的鲍瓜亭、栗院使的玩芳亭,都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但是无方位也无遗址,没有谁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26.在结构上,呼应开头,草桥镇附近亭馆多建于临水的园圃中,与首段介绍草桥镇多泉水相照应;

在内容上,由“万柳堂”“鲍瓜亭”“玩芳亭”之名,可想见此处为花木瓜果丰富之地,进一步佐证文章中心内容;

在表达效果上,这些亭馆都己湮没在历史之中,无迹可寻,给人留下意味隽永之感,增加了文学性。

普陀区: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甲】定,【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

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曰: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苏轼《教战守策》(节选)

【注】钝眊:

衰颓。

24.对“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现在不为它谋划,今后就会有不可挽救的危险了。

B.即使今天不被别人算计,将来还会有不可救药的时候。

C.假如今天没有制定计划,今后就不会有来救你的人了。

D.如果现在不为它考虑,今后别人想来挽救也来不及了。

25.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分)

A.乃、故、乃B.既、则、则C.虽、乃、则D.以、因、而

26.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现在(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7.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2分)

28.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六、

24.A

25.B

26.盲目效仿古代,要求去兵显礼,却未结合当下实际考虑造成的后果。

27.居安思危

28.内容上从唐朝治乱到宋朝国情,有所延伸;

从回顾历史到关注现实,更有针对性。

结构上首尾呼应,再次强调居安思危的观点,突出忧患意识。

徐汇区:

慎人

①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

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

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

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②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

③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

“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

”公孙枝对曰:

“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22.根据文意,题目“慎人”的含义是。

23.对“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舜作为贤者和不肖之人与天子完全一致。

B.舜的才能其实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C.舜的贤与不肖和后来做天子时是一样的。

D.舜很圣明,这不像他后来做天子时那样。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省略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⑴所以见尽有之也。

⑵舜自为诗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⑶时使然也。

⑷尽有之,贤非加也;

尽无之,贤非损也。

A.⑴⑷⑶⑵B.⑵⑴⑷⑶

C.⑶⑵⑴⑷D.⑷⑵⑴⑶

25.公孙枝认为缪公不会“为天下笑”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简析本文举例论证的特点。

(4分)

22.认真地(或慎重地)对待人的努力(或主观上的努力)。

23.C(2分)

24.B(2分)

25.任用百里奚是君主英明、臣子忠诚的表现;

百里奚若真有贤德,国内将会顺服、敌国将会畏惧(3分)

26.

(1)本文举例丰富,列举的舜、禹、汤、武、缪(穆)公,或天子,或五霸之一,有权威性、说服力:

人杰尚且如此.何况凡人?

(2)例子虽多但并不堆砌,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人为努力的重要性。

(4分)

【参考译文】

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

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

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

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钓鱼,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禹遇到舜那样的明君,是天意;

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人,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那些淤积阻塞的积水河流湖泊,凡是可以疏通的,禹全都疏通了,这些就是个人的努力。

汤遇上桀那样的暴君,武王遇上纣那样的暴君,是天意;

汤、武王修养自身品德,积善行义,为百姓忧虑劳苦,这是人为的努力。

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

他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侯,带领自己的下属开垦耕种,依水打渔,编蒲苇,织鱼网,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

当他遇到有利的时机,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都赞誉他,男男女女都非常高兴,没有不爱戴喜欢他的。

舜亲自做诗道:

“普天之下尽归顺,无处不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内全都归附,无人不是王的臣民。

”用以表明自己尽得天下的情况。

尽得天下,舜的贤德并没有增加;

未有寸土之地,他的贤德也不因此减损。

这是时机的有无使他这样的。

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

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

穆公说:

“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

”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

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

”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

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

假使百里奚虽贤,没遇到缪公,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

现在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那样的人呢?

所以说君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尽力广泛地去寻求。

长宁区:

棉布之始

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

张勃《吴录》云:

“交趾有木棉,树高丈余。

”王浯溪云:

“一名斑枝花。

”又《泊宅编》云:

“闽,广多木棉,名曰吉贝。

织为布,是即白氎①。

”然今吴地所种,乃草棉,非木棉也,而其用与木棉正同。

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地高仰,不宜五谷。

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植之于地,颇茂。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

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

按《小尔雅·

释名》及《孔丛·

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

又《盐铁论》云:

“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集而已,故命曰布衣。

”可见麻与纶、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

但芝、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

孔博士印《论语》“缢袍”注云:

“缊,枲③著。

”邢疏④谓“杂用集麻以著袍也”。

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著之于袍也。

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

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

而皆开自黄婆一人!

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⑤同列祀典乎?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注】①氎(dié

):

细棉布。

②孔博士:

西汉学者孔安国,③枲(xǐ):

麻的雄株,纤维可织麻布。

④邢疏:

宋代学者邢呙所作经书之疏,⑤先蚕:

传说中始教百姓育蚕之神。

22.“植之于地”中的“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画线部分主要反映了()(2分)

A.棉花在内地广泛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棉布成民众主要衣料。

D.棉纺织技术得以推广。

24.文中提到了五种可以织布的原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丝。

(3分)

25.文中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请分析引用这些文献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认为黄道婆能“与先蚕同列祀典”的原因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概括。

(六)12分

22、(1分)草棉(符“棉”不给分)23、(2分)C

24(3分)棉、麻、纻、葛(答对1个给1分,答对两个或三个给2分,答对四个给3分。

若把“麻”

答成“枲”亦可)

25、(3分)引用的文献资料是作者谈论棉布之始的基础:

体现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前人曾关注到的,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引用的文献资料或印证作者看法,或引出作者看法,增添了文章的可信度。

(答出1点即给2分,答对两点即给3分。

后两点只要能答也“增加了吸引力”和“增添了可信度”即算对;

但只答这两句,给2分)

26、(3分)因为黄道婆教给百姓杆弹纺织之法(1分),这一方法推广之后,使既可御寒又可生暖的棉布成为天下百姓的主要衣料(2分)。

黄浦区:

莫能名斋记

杨简

①四明杨简,得屋于宝莲山之巅。

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

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

西望钱水,玉洁如镜,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

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

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

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于是名之乎?

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识本真。

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

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③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曰有能名之者:

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然有声,是能名吾斋矣;

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

是斋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

是斋之北与其麓,鳞比万屋,人物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

有嘲曰:

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之无常?

简曰:

常。

22、第②段加点的“是”指代哪三方面内容,请用文中三个字概括、、。

2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得屋于宝莲山之巅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B、穷理窟之幽微何其立说之无常

C、不则事理两融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D、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萧然有声

24、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

B、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

C、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D、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25、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6、联系全文分析文末“常”的道理。

(六)(13分)

22.(3分)理事意

23.(2分)D

24.(2分)B

25.(3分)用整句形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是斋东西南北都可用来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